据港交所官网,2023年一季度共有53家企业递表申请IPO,而今年一季度增至65家,同比增长22.64%。
通过梳理一季度港股IPO排队情况不难发现,A股审核趋严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着手谋求“A”转“H”。
今年一季度递表港股的企业中,曾计划登陆A股未果的企业就有9家,相比去年的3家增长明显,占港股排队数量的十分之一。
整体来看,港股排队的企业中哪些行业分布最多?该季度内上市企业数量是否同比增加?是否有超募的企业……本报告将一一解答。
88家企业排队中,软件行业最多
根据Wind数据,今年1—3月,港股共有3家企业的申请状态显示为“被发回”,2家企业“聆讯通过”,9家企业“没有进展”。对比去年同期,“没有进展”的企业有10家,今年一季度同比少一家。
一般而言,若IPO企业的审核状态显示为“没有进展”,即表明该企业递交的资料失效,或该企业撤回,或被港交所拒绝。而“失效”则意味着该企业本次IPO流程已不会继续,如果企业方面还有继续上市需求,则需重新递交材料。
那么,有多少家企业仍在排队等待IPO呢?根据Wind数据,截至今年3月31日,港股共有88家企业的申请状态显示为“处理中”。
在这88家排队企业中,仅有2家企业申请登陆创业板,其余86家均为申请主板上市。
从行业分布来看,根据Wind行业分类,88家排队企业中,软件与服务行业拔得头筹,有25家;并列第二的是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行业和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行业,各有10家。此外,耐用消费品与服装行业有5家,材料和房地产行业各有4家,食品、饮料与烟草和资本货物行业各有3家。
以此看来,技术型公司依然是港股的IPO主力,医疗、医药行业的上市热情不容忽视。
12家企业顺利上市,平均募资额同比增长
在上市方面,相比去年同期的18家,港股今年一季度上市企业数量有所下降。根据Wind数据,以上市日为基准,今年一季度港股共有12家企业顺利登陆资本市场,均为主板企业。
根据Wind行业分类,上市企业中,同样是软件与服务行业的占比最大,共有4家企业成功登陆港股,占今年一季度整体上市数量的三分之一。
从募资情况来看,今年一季度港股上市的12家企业,预计募资总额为45.84亿港元,预计募资均值为3.82亿港元。而从实际情况来看,12家企业实际的募资总额为37.37亿元,实际募资额均值为3.11亿港元。12家企业中,无超募的情况。
对比发现,受上市企业数量减少的影响,今年一季度港股的上市企业募资总额有所下降。此外,个股最高实际募资额也有所减少。但同时,实际募资额均值有所提升,同比增加了0.43亿港元。
“A”转“H”递表量同比明显增加
A股IPO审核趋严的局势下,不少企业开始转向港股谋求上市,今年港股也迎来“A”转“H”递表热。
根据港交所官网披露的信息,时代商学院发现,2023年全年中,向港交所递表的内地企业有12家曾申请登陆A股未果。截至今年3月31日,这12家企业中,有3家已顺利登陆港股,3家显示没有进展,6家仍在排队。
而今年一季度,向港股递表的企业中,有9家曾在A股谋求上市未果,目前显示“处理中”,占排队总数的十分之一。
这9家企业中,浙江太美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太美医疗”)曾申请登陆A股科创板,并被市场看好冲击医药SaaS第一股。然而2023年3月,太美医疗因主营业务收入增幅放缓、毛利率下滑、期间费用率高、SaaS产品收入占比较低等上会被否。
其余递表的企业中,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梦金园黄金珠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树兰医疗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此前则均为申请A股主板上市。
参考资料:
1.《港交所审核项目动态》.港交所官网
2.《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证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