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年初“开门红”,内地企业寻求赴港上市数量持续增加。
根据港交所数据,截至2月21日,月内已有14家企业递交赴港上市申请,今年递表企业则达28家,远超去年同期的17家。其中,内地企业成为赴港IPO的主力军,沪上阿姨、蜜雪冰城、古茗、连连数字科技股份等20余家内地“网红”企业,均在年初密集递表港交所。
这与去年港股IPO冰点形成鲜明对比。德勤数据显示,2023年,港交所收到约124家公司的上市申请,较2022年的177家同比减少30%。
冷热交替背后,是市场预期的转变。一名投行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近期美联储降息预期逐渐升温,如无风险利率走低,资本有一定几率回流港股IPO打新市场,因此许多内地企业酝酿赴港上市。
今年寻求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以新消费、人工智能、医药等赛道的独角兽企业为主。其中也有部分公司在A股“折戟”后转战港股寻求上市机会。
内地独角兽扎堆赴港IPO
新申请数量激增的同时,港股上市排队IPO队伍也日渐庞大。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2月21日,港交所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为75宗,多为消费、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内地独角兽企业。
此外,受益于港股上市规则中的“18A”章节,不少生物医药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也选择新年递表港交所。据记者统计,在今年递交赴港上市申请的28家企业中,共有7家内地公司属于医药生物领域。Wind数据显示,2023年共有13家生物医药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合计募集资金总额107亿港元。虽然数量上相比上一年大幅下滑43%,募资金额却同比上涨5%。
经历2023年寒冬后,业内普遍看好今年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前景。普华永道此前预测,2024年将有80家企业在香港上市,全年企业登陆港交所的IPO融资总额超过1000亿港元。
折戟A股、转战港股
在这批内地企业赴港上市高峰中,不乏曾经冲击A股IPO失败的身影。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2024年递交赴港上市申请的28家企业中,有5家曾“折戟”A股IPO。
例如,今年选择赴港上市的蜜雪冰城,此前曾在2022年披露A股招股书,计划上深市主板。但2023年全面注册制实施后,当证监会在审的存量IPO企业平移至交易所审核时,蜜雪冰城缺席平移申报。
与之类似的还有华昊中天,该公司主营业务为开发肿瘤创新药。2022年该公司IPO获得科创板受理,经历了两轮问询。2023年5月该公司撤回上市材料。
除了撤回材料、主动退出IPO竞争的企业外,也有企业未通过审核。例如曾计划冲击医药SaaS第一股的太美医疗。在2023年3月科创板上市委审核环节中被否。根据公告,上市委会议现场问询的主要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涉及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其二涉及核心技术对公司的重要性及利润贡献。今年1月29日,太美医疗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再冲港股IPO。
事实上,部分冲A失败企业转赴香港IPO有其原因。
一方面,近年来随着A股IPO市场审核收紧,IPO节奏大幅放缓,“衣食住行”等消费企业上市难度增加。
另一方面,原计划通过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申请上市的企业,也正在将目光投向港股。上述业内人士认为,此前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规定,允许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拥有原创引领技术,但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形成收入的企业上市。但在实践过程中,实际通过这套标准上市的企业并不多,2023年以第五套标准成功在A股上市的只有智翔金泰(688443.SH)一家。与之相比,港股市场的18A上市标准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也将吸引部分冲A失败企业。
窗口期将至?
在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升温、企业转战背后,存在更深层次的市场原因。
而这种积极策略也体现在审批速度上。一名法律人士告诉记者,赴港IPO有较为严格的审核流程。内地企业要先拿到证监会国际部的企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才具备赴港上市的资格。而这一环节中,多个部门会对内地企业的公司架构、数据跨境流动安全、业务合规性方面进行审核。内地企业递交赴港IPO申请后,也需要经历港交所多轮审核、问询。
此外,根据证监会信息,截至2024年1月26日,今年已有13家拟赴港上市企业完成了备案流程,获得证监会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较此前有一定提速。截至目前还有59家拟赴港上市企业正在排队备案,处于“补充材料”“已接受”阶段。
另一方面,市场预期美联储降息窗口期将至。“美联储降息可能导致无风险利息收入减少,更多资本将从存款等领域回流到IPO打新市场。企业如能赶在这一阶段上市,或有望获得更高的募资额。”上述投行人士介绍,今年不少企业对港股市场复苏抱有较高期待,筹备赴港上市的案例也逐渐增多。
“美国经济2022~2023年经历剧烈加息周期,2024~2025年将逐步放缓。随着通胀率下降和失业率上升,美联储将开启降息周期。”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经济学家叶丙南预计,在一定情形下,美联储或在5月开始降息,全年降息150个基点,2025年进一步降息约50个基点。
“若美联储结束加息,即使并未立即开启降息,港股亦有望上行。”海通证券策略联席首席分析师郑子勋认为,考察2000年以来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至首次降息期间港股各行业表现,日常消费、医疗保健两个大消费行业以及能源、金融、房地产三个高股息行业几乎在每段行情中均有较为居前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