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avax称其疫苗对英国变异株有效性达85.6%
《自然》:新冠核酸检测不用再戳喉咙和鼻子了,蛋白质生物传感器即将到来
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方法,可以检测冠状病毒的蛋白质和抗体。他们设计了基于蛋白质的生物传感器,当与病毒成分或特定的COVID-19抗体混合时,传感器会发光。这一突破或许将在不久后使病毒监测更快捷方便。这项研究已发表在《自然》上。
2型糖尿病重磅研究成果:代谢手术比药物治疗更有效
一项新研究显示,在长期控制2型糖尿病(T2D)方面,代谢手术比传统药物治疗更有效。研究于1月23日发表在《柳叶刀》上,标题为“Metabolicsurgeryversusconventionalmedicaltherapyin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10-yearfollow-upofanopen-label,single-centre,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手术与传统药物治疗:一项开放标签、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10年随访),通讯作者为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院糖尿病与营养科学系的GeltrudeMingrone。
本世纪疫苗接种已拯救数千万生命
据《柳叶刀》的一项新研究,从本世纪开始至今的疫苗接种工作,仅在近100个中低收入国家中就拯救了3700万人的生命,而根据研究中的模型预测,这一数字到2030年还要几乎翻倍,达到6900万人,其中多数受益的人群是儿童。研究分析了对人类健康影响重大的10种疫苗,例如HPV疫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等。模型显示,如果没有这些疫苗,仅2019年出生的小孩在5岁前夭折的风险就要提升45%。并且根据模型预测,接种了疫苗的儿童将会一生受益,与没有接种疫苗群体相比,他们的总体死亡率要低72%。而2000~2030年间,有1.2亿人的死亡可能因疫苗而避免,其中麻疹和肝炎病毒疫苗能拯救9600万个生命。研究也指出,由于中低收入国家针对疾病负担和死亡统计的数据不够完整和连续,预测模型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发现抗衰老新法!华科团队发现脐带血对抗衰老有显著效果
意外发现:看牙医除了痛和贵,还有可能影响你生孩子
搭建纳米级3DRNA图谱
一项发表于《科学》上的研究开发了一种名为“放大技术”(expansiontechnology)的新分析方法,可放大组织并在纳米层级上定位其中的RNA。“放大技术”结合了不久前出现的2项新方法,即精确定位简单细胞内的RNA分子和通过“放大”细胞和组织观察其中的精细结构。通过这项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分析完整的组织,从而观察不同RNA在不同结构中的自然表达规律。例如在如阿尔茨海默病(AD)研究中,科学家可以比对AD病人和健康人群的神经元突触中的RNA表达,从而精确定位功能性异常。
《科学》:MIT和哈佛开发高分辨率技术,观察细胞基因表达
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扩展组织的新技术,设计出了一种方法,可以在组织样本中标记信使RNA的单个分子,然后对RNA进行排序。研究成果已于28日发表在《科学》上。这种方法可以快速了解哪些基因在细胞的不同部分表达,并可以让科学家了解更多关于基因表达如何受到细胞位置或其与附近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这项技术还可以用于绘制大脑或其他组织中的细胞图,并根据它们的功能对它们进行分类。
寨卡病毒如何诱发胎儿大脑缺陷?
寨卡病毒(Zikavirus,ZIKV)可导致新生儿大脑钙化,使他们出现一些常见的大脑缺陷,如运动性残疾、认知障碍、视力及听力异常等。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的新研究揭示了ZIKV诱导大脑钙化的机制。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感染ZIKV的胎儿脑标本及临床前疾病模型,发现脑血管外膜细胞(pericytes)中存在的BMP2蛋白质和蛋白酶NS3,在大脑钙化中发挥关键作用。NS3是由ZIKV产生的一种蛋白酶,它能将BMP2转化为活性形式,而活化的BMP2能促进其调控的多个成骨基因的表达,加速细胞钙化。研究人员计划以NS3作为靶点,开发抑制NS3表达或能结合BMP2的药物,用于治疗由ZIKV感染导致的胎儿大脑缺陷。
eLife:你的免疫系统在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保护着你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生物学家在《生命》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哺乳动物免疫系统细胞所采用的保护系统的复杂、适应性机制。通过一种结合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和病毒学的多学科方法,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叫做NLRP1的蛋白质协调的惊人的防御功能,这种蛋白质是入侵病原体的传感器。这项研究涉及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病毒,这种病毒产生蛋白酶,也称分子“剪刀”,可以切割并激活NLRP1。这些病毒包括人类病原体,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导致手足口病)和鼻病毒(引起普通感冒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自然》:体外培育器官新突破,细胞竞争构成跨物种嵌合的障碍
1月28日,由吴军联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为主的科学家团队在Natur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ellCompetitionConstitutesaBarrierforInterspeciesChimerism》(细胞竞争构成种间嵌合的障碍)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种间多能干细胞(PSC)共同培养策略,并发现了以前未知的物种之间的细胞竞争模式。
冒险行为与下丘脑等脑区有关
《科学》:破解应用限制因素,人造肌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在1月28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强大的单极电化学纱线肌肉,当驱动速度加快时收缩更多,从而解决了限制这些肌肉应用的重要问题。电化学供电的碳纳米管纱线肌肉通过在肌肉和反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来驱动,反电极将离子从周围的电解质驱动到肌肉中。
锂金属电池阳极反应机制细节揭示,更轻便经济的动力电池或将到来
由美国能源部(DOE)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的化学家领导的研究小组已经确定了锂金属阳极电池中发生的反应机制的新细节,这是朝着开发更小、更轻、更便宜的电动汽车电池迈出的重要一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子刊《自然纳米技术》(NatureNanotechnology)杂志上。
数十年来,鲨鱼种群数量锐减
据《自然》发表的一项新研究,科学家估算了从1970年至2018年的18种海洋板鳃鱼物种的相对丰度,并评估了全部31个海洋板鳃鱼物种的灭绝风险。他们发现,从1970年至2018年,全球海洋板鳃鱼(鲨、鳐、鲼、魟)丰度下降了71.1%。在这31个海洋物种中,24个物种正濒临灭绝;3个鲨鱼物种(海洋白鳍鲨、路氏双髻鲨、无沟双髻鲨)的减少程度尤甚,现已被归类为极危物种。研究表示,而这些物种的减少是由于捕捞压力(捕获的软骨鱼占其全球种群的比例)在这段时期内增加为原来的18倍。研究人员表示应立即采取行动防止种群崩溃,通过实行捕捞限制,帮助推动物种恢复。
微软发布低温量子控制平台,可控制数千个量子比特
云南天文台多峰I型X射线暴研究获进展,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高能天体物理研究团组在多峰I型X射线暴研究中获进展,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NoticesoftheRoyalAstronomicalSociety)。研究人员利用RXTE卫星约16年的观测数据,在中子星X射线双星4U1636-53中找到16个多峰热核暴,为目前最大的多峰暴样本,包括14个双峰热核暴,1个三峰暴和1个四峰暴。此外,研究还发现,大多数多峰暴处于双色图的拐角处,说明多峰暴暴发前暴源处于从低硬态到高软态的“转换态”。
重庆大学与溧阳正式签约,共建智慧城市研究院
1月25日,溧阳市与重庆大学签约共建智慧城市研究院,整合优质创新要素,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高溧阳智慧城市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助力溧阳实现生态创新绿色现代化。
美国国家科学院奖公布!华人科学家张锋、肖书海获奖
1月2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在其年度会议上宣布将向以下个人颁奖,以表彰他们在各个领域的非凡科学成就。在颁发的19个奖项中,共23位学者获奖。其中来自MIT的华裔生物科学家张锋被授予理查德朗斯伯里奖,来自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著名古生物科学家肖书海被授予地球与生命进化的NAS奖,玛丽克拉克汤普森奖章。获奖者将于今年4月25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第158届年会上的虚拟仪式上受到表彰。
IEEEPELS杰出讲师公布:全球仅四人,华人占两席!
日前,IEEEPELSDistinguishedLecturersProgram(杰出讲师计划)于IEEEPELS官网线上公布。2021-2022年度杰出讲师共在全球范围内选出4人,其中两位是华人学者,分别是来自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孙凯,以及来自伦斯勒理工学院的孙建。
上海师范大学拟清退10名硕士留学生,包括2名博士
1月27日,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发布《超过最长修业年限研究生学籍清退处理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指出,根据《关于规范研究生学习年限的补充通知》,以下10名硕士留学生已超过最长学习年限,按照《研究生学籍管理细则》及《上海师范大学超修业年限研究生管理办法》的规定需作退学处理。《公告》称,以上学生无法联系到其本人,公示期满,视作通知已送达本人且无异议。
中国发现6.35亿年前类真菌微化石,为最古老陆生化石
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在中国南方的岩石洞中发现了一个6.35亿年前的类真菌微化石,这使它成为有记录以来最古老的陆生化石。研究人员表示,它是在埃迪卡拉纪(Ediacaran)时期进化的,当时地球刚刚从灾难性的冰河时代恢复过来,微生物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与其他陆地微生物一起,这种类真菌的有机体能够加速化学气候,并向海洋输送磷,刺激海洋生物生产力。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格林班克天文台(GBO)、国家射电天文台(NRAO)以及雷神情报与太空公司在去年11月进行了一项测试,以证明一种新的射电望远镜系统能够在近地空间捕捉高分辨率图像。经过两年的努力,这个概念验证测试达到了顶峰,为设计一个更强大的望远镜信号发射器铺平了道路,将可以增强对经过地球、围绕其他行星运行的卫星和太阳系其他碎片的探测和成像能力。
MIT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神经网络可以在运作时同步训练学习
基金委发布交叉科学部项目申请指南,申请人需具备跨学科背景或经历
1月2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1年交叉科学部项目申请指南,该指南是基金委1月12日发布《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后,单独为新成立的交叉科学部发布了首个项目申请指南。申请条件也有特别要求:在符合《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要求的条件外,申请书中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必须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研究特征,具有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必要性;此外,申请人在本、硕、博阶段需要具备至少两个不同一级学科的教育背景,或具有开展跨学科交叉科学研究的经历,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各类项目申请截止日期为3月20日,与其他学部项目申请的截止日期相同。
拜登下令扭转美国对科学的不当政治干预
日本要求申请科研费必须写明是否有海外资助
日本文部科学省将规定2021年度起申请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科研费)时,必须写明是否有来自外国的资金协助。此举意在确保研究的透明度,防止技术流至海外等。若申报作假,则不予选定或取消选定。日本的科学研究费补助金被视为支撑研究活动的重要资金,是研究人员报名争取的“竞争性资金”之一。据文科省统计,2020年度包括延续部分在内,总计分配了约22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7亿元)。不仅是科研费,政府今后还力争让其他研究资金也透明化。
一箭三星!长四丙火箭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一号02组卫星
1月29日12点47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三星”的方式将遥感三十一号02组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