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称温疫:“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辨证论治:暑热疫毒,伏邪于胃:若暑热疫毒,邪伏于胃或热灼营血者,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癍、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治宜清瘟解毒(见《疫疹一得》),用清瘟败毒饮、白虎合犀角升麻汤等方。
瓜瓤瘟
《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瓜瓤瘟,胸高胁起,呕血如汁是也。”治宜生犀散、加味凉膈散等。《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癍、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治宜清瘟解毒(见《疫疹一得》)。2.疠气疫毒,伏于募原。
时疫
病因病机:因疠气疫毒从口鼻传人所致。症状:《不知医必要·时疫》:“此症有由感不正之气而得者,或头痛,发热,或颈肿,发颐,此在天之疫也。若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乡、一邑,其症憎寒,壮热,口吐黄涎,乃在人之疫也。”治疗:治宜疏利、解秽、清中,攻下等法。《辨疫琐言》:“世之宗瘟疫论者…
加味达原饮
处方:槟榔2钱,川朴2钱(捣),草果1钱(炒,研),知母1钱,黄芩1钱(生),白芍1钱(生),甘草1钱,柴胡2钱,羌活2钱,葛根2钱。功能主治:瘟疫盛行之年,偶感风寒,触动瘟疫者,以及并无疫疠之年,重感风寒,全似瘟疫者,初感风寒、瘟疫,致表症头痛,兼憎寒发热等表证。摘录:《医门八法》卷二
捻头瘟
捻头瘟病名。瘟疫之一种。证见颈项肿大,喉痹失音等,状如虾蟆瘟。《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捻头瘟,喉痹失音,项大腹胀,如虾蟆状,故亦名虾蟆瘟。宜荆防败毒散。”参见瘟疫、虾蟆瘟条。
绞肠瘟
绞肠瘟病名。瘟疫证见腹痛如绞者。《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绞肠瘟,肠鸣干呕,水泄不通,是此类绞肠痧,急宜探吐之,服双解散。”参见瘟疫条。
绿糖饮
《医钞类编》卷十五:方名:绿糖饮组成:绿豆不拘多少。用法用量:煮酽汤,取出加洋糖与饮,冷热随病者之便,以此代茶,渴即与饮,饥则拌食,并食其豆。各家论述:绿豆性虽清凉而不寒苦,且善于解毒,退热除烦,止渴利小水,独于治瘟疫为尤宜焉。以洋糖,既能解毒,且兼凉散,瘟疫初终俱可服食。
天行温疫
天行温疫为病名。出《外台秘要·伤寒门》。参见瘟疫:瘟疫亦称温疫。《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癍、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2.疠气疫毒,伏于募原。初起憎寒壮热,旋即但热不寒,头痛身疼,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等。
吴有性
简介:吴有性为明末医学家。字又可,江苏吴县人。认为温病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温非暑,而是由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或称疠气、杂气,与伤寒不同。其学说为后世所推崇,亦是后代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故《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推究病源,参稽医案,著为此书,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
菩提丸
《惠直堂方》卷一:方名:菩提丸组成:前胡、薄荷、苍术、厚朴、枳壳、香附、黄芩、砂仁、木香、槟榔、神曲、麦芽、山楂、陈皮、甘草、白芍、藿香、紫苏、羌活、半夏各等分。伤风咳嗽,百部3钱煎汤入姜汁送下;制备方法:用薄荷煎汤,拌各药匀,晒干为末,蜜为丸,如弹子大。主治:时行瘟疫诸病,不服水土,山岚瘴气。
时行寒疫
概述:时行寒疫(seasonalcoldpestilence)为病证名。见晋·王叔和《伤寒例》。病因病机:春夏季节因暴寒而引起的一种流行性疾病。须知瘟疫乃天地之厉气,寒疫乃反常之变气也。”症状:症见头痛身疼,寒热无汗,或见呕逆,苔白不渴,脉浮紧,与伤寒太阳证相似。可用苏羌饮加神曲、豆卷等。本病可见于流行性感冒等疾患。
秘传白犀丹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方名:秘传白犀丹组成:白犀角1钱,麻黄(去节)1钱,山慈菇1钱,玄明粉1钱,血竭1钱,甘草1钱,雄黄8分。功效:发散外感瘟疫痈毒。外以红枣去核,将药填入枣内,用薄纸裹15层,入砂锅内炒令烟尽为度,取出,去枣肉,每药1钱,入冰片1分,麝香半分研极细,瓷罐收贮。
承气养荣汤
别名:养荣承气汤处方:知母、当归、芍药、生地、大黄、枳实、厚朴。功能主治:润燥兼下热结。主瘟疫下证,以邪未尽,不得已而数下之,间有两目加涩,舌反枯干,津不到咽,唇口燥裂,热渴未除,里证仍在者。各家论述:《重订通俗伤寒论》:方以四物汤去川芎,重加知母,清养血液以滋燥,所谓增水行舟也。
赤小豆丸
《鸡峰》卷十三:赤小豆丸:处方:赤小豆1两,好硫黄1两,附子半两(生)。功能主治:断瘟疫。摘录:方出《千金》卷九,名见《外台》卷四方出《圣惠》卷五十二,名见《圣济总录》卷三十七:赤小豆丸:处方:鬼臼半两,赤小豆3分,鬼箭羽半两,朱砂半两(细研),雄黄半两(细研),阿魏半两(别研)。功能主治:山岚瘴疟。
易方
易方清末喉科医家。湖南湘乡人。分喉病为经病与瘟疫两类,瘟疫喉症又按五色辨证。其治喉症禁用火攻,不用灸法。著《喉科种福》(1899年),录喉科证治,除用内服药外,兼行开关、洗口、敷拔、探吐诸法。
参附养荣汤
处方:当归1钱,白芍1钱,生地3钱,人参1钱,附子7分(炮),干姜1钱(炒)。功能主治:因他病先亏,或因新产后气血两虚,或禀赋娇怯,疫邪留于心胸,令人痞满,因下益虚,失其健运,邪气留止,愈下而痞愈甚者。瘟疫下后虚痞,不热不渴,脉平而弱。注意:若潮热,口渴,脉数而痞者,投之祸不旋踵。
清瘟解毒汤
《治疫全书》卷五:方名:清瘟解毒汤组成:川芎1钱,黄芩1钱,赤芍1钱,连翘1钱(去心),花粉1钱,桔梗1钱,白芷1钱,羌活1钱,葛根1钱,玄参1钱,淡竹叶1钱,柴胡1钱5分,生甘草3分。主治:初起瘟疫,四时伤寒,头痛,憎寒发热,呕吐恶心,咳嗽痰疾,气喘,面红目赤,咽喉肿痛。
屠苏酒
处方:大黄37.5克川椒37.5克白术22克桂心22克桔梗30克乌头7.5克菝葜15克(一方有防风24克)功能主治:功用:预防瘟疫。《小品方》引华佗方(见《本草纲目》卷二十五):方名:屠苏酒组成:赤木桂心7钱5分,防风1两,菝葜5钱,蜀椒5钱7分,桔梗5钱7分,大黄5钱7分,乌头2钱5分,赤小豆14枚。
遂心正气丸
主治:夏秋感受寒暑伤风,头痛恶寒发烧,遍身骨节疼痛,霍乱吐泻,瘟疫疟痢,时毒斑疹,及四时不正之气。凡感冒伤风,头痛发烧,遍身骨节疼痛,用煨姜2钱煎汤化服1丸,出汗即愈;凡水泻,用川连3分(姜汁炒),煎汤化服1丸;凡孕妇,用砂仁1钱5分,炒黄芩3分,煎汤化服1丸;凡产后,用当归8钱,益母草3钱,煎汤化服1丸。
二圣救苦丸
概述:二圣救苦丸为《万病回春》卷二方,又名二圣救苦丹。功能开窍泻火。二圣救苦丸的别名:二圣救苦丹(《医宗金鉴》卷三十)二圣救苦丸处方:锦纹大黄120克(酒拌,蒸,晒干)牙皂60克(猪牙者)二圣救苦丸的制法:上二味,为末,水打稀糊为丸,如绿豆大。二圣救苦丸功能主治:主伤寒、瘟疫初起,热邪较盛,形气俱实者。
金豆解毒煎
处方:金银花2钱,绿豆皮2钱,蝉蜕8钱,僵蚕1钱,陈皮1钱,甘草1钱。功能主治:大解瘟毒。用法用量:《医钞类编》本方用法:井花水煎服。陈皮调中理气,使荣卫无所凝滞;僵蚕能胜风去瘟,退热散结。瘟疫之风湿若用苍、羌、防风等药,则烦躁愈甚而热愈炽矣。若兼大头发颐咽喉诸证,更宜加僵蚕。摘录:《医学集成》卷三
除瘟救苦丹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除瘟救苦丹:处方:薄荷1两,玄参(去芦)3两,花粉2两,银花3两,连翘3两,葛根1两,川芎1两5钱,黄芩1两,桔梗3两,白芷1两5钱,赤芍3两,淡竹叶2两,生地3两,甘草1两。功能主治:除瘟解毒,清热透表。主瘟疫传染,感冒风寒,憎寒壮热,骨节酸痛。附注:除疫救苦丹(《验方新编》卷十五)。
辟秽散
处方:川芎3钱,藿香3钱,藜芦3钱,牡丹皮2钱,玄胡2钱,朱砂(水飞)1钱,雄黄(水飞)4钱,白芷4钱,牙皂4钱。制法:上为极细末。功能主治:预防瘟疫。主用法用量:每早、晚或看病出房,先噙水口中,吸些许入两鼻取嚏,出清涕为佳,再减去皂角,以为小丸,亦可噙嚼。
三消饮
概述:三消饮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瘟疫论补注》卷上方之三消饮:处方:槟榔、厚朴、芍药、甘草、知母、黄芩、大黄、葛根、羌活、柴胡。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功能主治:治瘟疫,有三阳形证,兼有里证者。主治:温疫毒邪表里分传,膜原尚有余结,舌根渐黄至中央者。
清燥养荣汤
《医学集成》卷二:方名:清燥养荣汤组成:生地、当归、白芍、知母、花粉、陈皮、甘草、朱砂(冲)、灯心。主治:瘟疫下后,神昏谵语。《瘟疫论》卷一:方名:清燥养荣汤别名:清燥养营汤组成:知母、天花粉、当归身、白芍、陈皮、地黄汁、甘草。功效:清热,凉血,解毒。主治:疫病解后阴枯血燥者。
二圣救苦丹
时行伤寒
概述:时行伤寒(epidemicexogenouscolddisease)为病证名。是指春夏季节因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种流行性外感热病。见《外台秘要》卷三。须知瘟疫乃天地之厉气,寒疫乃反常之变气也。”症状:症见头痛身疼,寒热无汗,或见呕逆,苔白不渴,脉浮紧,与伤寒太阳证相似。治疗:治宜辛温解表。可用苏羌饮加神曲、豆卷等。
蒌贝养荣汤
别名:瓜贝养荣汤、栝贝养营汤、清痰养荣汤处方:知母、花粉、贝母、瓜蒌实、橘红、白芍、当归、紫苏子。功能主治:瘟疫解后,痰涎涌甚,胸膈不清者。用法用量:瓜贝养荣汤(原书同卷张以增校本)、栝贝养营汤(《温热暑疫全书》卷四)、清痰养荣汤(《会约》卷五)。摘录:《瘟疫论》(石楷校本)卷一
柴胡清燥汤
《寒温条辨》卷五:柴胡清燥汤:处方:柴胡3钱,黄芩2钱,陈皮1钱,甘草1钱,知母2钱,花粉2钱,蝉蜕(全)10个,白僵蚕(酒炒)3钱,大枣2枚。功能主治:温病数下后余热未尽,邪与卫搏,热不能顿除。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功能主治:瘟疫下后,或数下,膜原尚有余邪,未尽传胃,邪与胃气并,热不能顿除。
痢疾论
《痢疾论》痢疾专著。清·孔毓礼撰。刊于1752年。孔氏认为“瘟疫而外,惟痢疾最险恶,能死人于数日之间”。遂集前人有关方论,参以个人心得体会和临床经验编撰成书。书中对痢疾的病因、病证和辨证治疗论述颇详,全书共选收治痢方剂百余首,详其主治、方药及服用法。末附痢症诸药。
回生至宝丹
处方:胆星2钱,雄黄2钱,琥珀2钱,朱砂2钱,冰片2钱,全蝎2钱,巴豆霜1钱,麝香2分。制法:上为细末,神曲糊为丸,如黍米大。功能主治:感冒风寒,瘟疫,中风不语,霍乱吐泻,绞肠痧,中暑,大小便不利,红痢,食积,风痰头眩,妇人血崩及月水不止。感冒风寒,生姜汤送下;大小便不利,灯心汤送下;摘录:《仙拈集》卷四
济阴承气汤
《会约医镜》卷五:济阴承气汤:处方:大黄(或煨,或生)6~2克功能主治:滋阴攻下。治瘟疫,温热,阳明府实,伴见体弱血虚症状者。摘录:《会约医镜》卷五《会约》卷五:方名:济阴承气汤组成:大黄(或煨或生)2-3钱,枳实(面炒)1钱,当归1钱半,厚朴1钱,生地1钱,白芍1钱,丹参2钱,陈皮5-7分,甘草5-7分。
浮萍葛根汤
《四圣悬枢》卷二:浮萍葛根汤:处方:浮萍3钱,葛根3钱,石膏3钱,玄参3钱,甘草3钱,芍药3钱。功能主治:温疫,阳明经证,目痛鼻干,烦躁不卧者。用法用量: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摘录:《四圣悬枢》卷二《治疫全书》卷五:方名:浮萍葛根汤组成:浮萍3钱,葛根2钱,石膏(煅)2钱,元参2钱,生姜3钱,甘草1钱。
发表散
处方:葛根6克西芎4.5克黄芩6克甘草2.4克制法:上锉一剂。功能主治:解表发汗。主伤寒伤风,头疼发热,口干鼻涕,四时瘟疫流行。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葱白3根,水煎,热服出汗。摘录:《寿世保元》卷二
辟邪避瘟丹
处方:降香4两,檀香4两,箭羽2两,丹参2两,茅术2两,连翘心2两,白芷2两,细辛2两,当归2两,丹皮2两,佩兰2两。制法:生晒为末,榆粉打浆为大丸。功能主治:辟邪避瘟。主用法用量:凡遇四时不正瘟疫流行,宜常焚烧,不致传染,岁末多烧,可以辟邪避瘟,空室久无人住,湿毒最易害人,此丹烧之,可以远害。
靛青饮
处方:靛青1大匙。功能主治:天行瘟疫,时气热毒,烦躁狂言,尚未至发狂之甚。用法用量:以新汲井水和服。摘录:《治疫全书》卷五
柴葛五苓散
处方:柴胡、葛根、茯苓、泽泻、猪苓、白术、桂枝。功能主治:时疫兼痢,太阳症不见,而微见少阳、阳明症者。摘录:《瘟疫明辨》卷末
点眼圣仙方
处方:人屎1两,猫屎1两,狗屎1两(用黍糠2升炒黄色,入前3味制过,各净用6钱),山茨菰5钱,白犀角(锉)7钱,羚羊角(锉)7钱,火消7钱,黄连(去毛)6钱,血竭5钱,没药5钱。制法:上为细末,将小枣剖开去核,每一个入药末2分,合上,用针将枣刺遍眼,乌金纸包裹,入阳城罐内封固,打火线香1炷,取出冷定,去枣上皮。
导痰救苦丹
处方:锦纹大黄4两(酒拌蒸,晒干),制牙皂2两。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伤寒瘟疫,不问传经过经;及大头瘟,目赤咽肿,烂喉丹疹,斑毒。用法用量:每服50-60丸,冷绿豆汤送下,以汗为度。
柴葛煎
处方:柴胡干葛芍药黄芩甘草连翘功能主治:透疹解毒,养阴清热。主痘疹及瘟疫表里俱热者。用法用量:用水220毫升,煎服。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防毒气防瘟疫灵药
处方:明雄黄2两,鬼箭羽2两,丹参2两,赤小豆2两。制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功能主治:避一切毒气、瘟疫。主用法用量:每服3-5丸,空心白水送下。再用茅术2两半,白芷1两半,羌活1两半,细辛4钱,柴胡8钱,吴茱萸1两半,共为末,于香炉内随意焚烧少许,毒气自消。
逼瘟丹
《青囊秘传》:逼瘟丹:处方:生苍术6两,大黄4两,白芷4两,青蒿4两,红枣(焙干)6两。功能主治:时邪。主治:瘟疫。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水和为丸,任意大小,黄丹为衣。
福建香茶饼
处方:沉香1两,白檀1两,儿茶2两,粉草5钱,麝香5分,冰片3分。制法:上为细末,糯米汤调为丸,如黍大。功能主治:辟一切瘴气瘟疫、伤寒,秽气。主用法用量:噙化。摘录:《松峰说疫》卷五
白虎加犀角升麻汤
处方:白虎汤加犀角1钱,升麻5分,鲜生地6钱,黑元参3钱。功能主治:瘟疫,胃受邪则肌肤发赤,咽喉痛,口吐鲜血者。摘录:《温热经解》
丹矾取汗方
处方:黄丹1两,胡椒1两,白矾1两,马蜂窝5钱。制法:上为末,葱捣成膏。功能主治:瘟疫。用法用量:手捏,男左女右,对小便处。取汗效。摘录:《松峰说疫》卷二
大力子汤
概述:大力子汤出《古今医鉴》卷三。处方:黄芩(酒洗)2钱,黄连(酒炒)2钱,桔梗1钱5分,甘草1钱,连翘1钱,鼠粘子(炒、研)1钱,玄参1钱,大黄(酒蒸)1钱5分,荆芥3分,防风3分,羌活3分,石膏1钱5分。功用主治:治大头天行病,腮颊颈项肿胀,头疼发热,证似伤寒。治四时瘟疫,头痛发热,众人一般病者。
槟芍顺气汤
《温疫论》卷下:槟芍顺气汤:别名:槟榔顺气汤(《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处方:槟榔芍药枳实厚朴大黄功能主治:行气通腑,清热解毒。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发热口渴,心腹痞满,呕而不食,苔黄脉数。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葱术散
处方:苍术(洗净)1斤,葱(连根须洗净)1斤,麻黄(不去节)4两,甘草2两(炙)。功能主治:时行瘟疫及寻常风吹雨洒,头目昏重,四体热倦,行步少力,骨节疼痛,不论阴阳二证,染患浅深。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生姜3片,枣1个,煎7分,去滓热服;如要出汗,连进2-3服,以衣盖之。摘录:《传信适用方》卷一
花粉煎
处方:花粉。功能主治:瘟疫烦渴。用法用量:煮浓汁饮。先以竹沥和水,入银同煮,取水冷饮,然后服此。摘录:《松峰说疫》卷二
椿皮煎
处方:生椿皮1升(切)。功能主治:瘟疫头痛,壮热初得2-3日者。用法用量:上以水2升半煎,每服8合。摘录:《松峰说疫》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