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品牌可持续成长品牌的环境适应力品牌的竞争力品牌的文化力品牌的市场力品牌的管理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品牌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已被广泛接受和重视,然而,实现品牌的快速成长有时是很容易的事情,而要实现品牌的可持续成长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了。许多品牌不是昙花一现就是默默无闻,真正能持续存活又具竞争力的品牌少之又少。原因何在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促进我国企业品牌健康可持续成长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品牌成长的四种观点综述与评析
1.品牌成长的四种观点综述
(1)刘仲康的品牌成长战略路径。刘仲康认为所谓品牌成长战略,是指企业为实现其所确定的经营目标,努力使产品品牌由一定的市场范围扩大到更大的市场范围,获得不断发展所作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并提出了制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两种类型的成长战略,即品牌升级成长战略和品牌成长途径战略。品牌升级成长战略指由一般品牌成长为一个优势品牌有一个升级过程,即地方级名牌战略――地区级名牌战略――国家级名牌战略――国际级名牌战略――世界级名牌战略。随着品牌的升级成长,相应地指出四个品牌的成长途径:生产规模扩大化成长战略――经营集团化成长战略――经营多样化成长战略――经营国际化成长战略。
2.品牌成长四种观点的评析
上述四位作者关于品牌成长的论述各有侧重点,互为补充,对我们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战工作都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刘仲康指出的关于伴随品牌知名度的提升的品牌成长的战略路径即生产规模扩大化成长战略――经营集团化成长战略――经营多样化成长战略――经营国际化成长战略,成为许多企业走上国际市场的通行做法。
吴兴杰的品牌成长社会链主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品牌如何一步一步占据人的心灵并指出品牌的最高境界在于成了消费者心目中的“偶像”、“伴侣”,他提出品牌成长的五阶段的“五个度”也是成为衡量一个品牌的价值的重要指标。
曹兴、蒋萍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企业品牌的成长过程,指出品牌也有生命周期,并以品牌认知度为标准,将品牌生命周期划分为导入期、知晓期、知名期和衰退期。提出企业的品牌管理策略应因时因地制宜,才能延长品牌知名期和提升品牌价值。这就要求企业的品牌管理工作要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对明确品牌工作重点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陈劲松从品牌战略推进的程序或步骤角度把品牌成长分为孕育、诞生、成长和成熟四个阶段,这对结合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来开展品牌营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上述四位作者的观点都是从品牌的成长路径来阐述的品牌的成长阶段,都没有从科学发展观角度论述品牌的可持续成长问题,品牌也需要科学的发展观。驱动品牌的可持续成长有何特性和规律可寻,探求它的成长机理无疑对我国企业品牌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可持续成长品牌的内涵与特性
品牌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自然界的动植物总是要经历“出生一生长发育一成熟稳定―衰退死亡”的生命过程,品牌一样也有生命,也就会遵循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发展过程中品牌的市场生命活动规律。
根据品牌市场生命长短把市场上的品牌划分为四类:
三、驱动品牌可持续成长的作用机理的五种力量分析
企业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品牌的成长首先需要特殊的环境,这种环境就是企业商业生态环境。品牌个体首先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才能提高企业品牌与企业生态的协同进化能力,这是实现品牌可持续成长的首要因素。为此我们把驱动品牌可持续成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来自品牌内在的自身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品牌自身的因素又体现在品牌的竞争力、品牌的文化力、品牌的市场力、品牌管理力。本文将品牌的环境适应力、品牌的竞争力、品牌的文化力、品牌的市场力、品牌的管理力纳入一个分析架构,简称为驱动品牌可持续成长的作用机理的五种力量。
1.作用机理之一:和谐的品牌环境适应力
品牌环境适应力是指品牌对环境变化所体现出的调整适应能力。品牌是在一定的复杂多变的商业生态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为提高品牌的适应能力,需要我们政府和企业以及全社会为品牌的健康持续成长建立和谐的关系环境。由两方面的内容构成:
(1)政府大力支持品牌发展的制度环境。品牌的成长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我国国家“十一五”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品牌战略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培育方向以及主要对策。要求加强对实施名牌战略的组织领导,完善法规,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品牌健康可持续成长的环境,这对我国本土品牌的成长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2.作用机理之二:核心的品牌竞争力
品牌竞争力指的是企业品牌的竞争优势,主要由企业家素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品牌竞争力是品牌可持续成长的根基,如果企业没有过硬的核心品牌竞争力,那么品牌的可持续成长将成为无根之木。
任何一个品牌成长的背后都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家数量的多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品牌孕育和体现程度。驱动品牌可持续成长离不开卓越的企业家的功劳,因为优秀的企业家好像总是先知先觉,总能敏锐的把握市场机会,引导市场趋向。
3.作用机理之三:传承的品牌文化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品牌的背后是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价值观念的总体表现,品牌标识系统也成为一种承载着企业文化的意义或价值理念的符号系统,不管外在形式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品牌的核心价值理念,这是品牌的精髓。即使品牌所处环境改变,极具张力的品牌的文化力也会俘虏消费者的心。许多世界级品牌经久不衰的秘籍是始终以独特的文化魅力畅销全世界。
4.作用机理之四:坚实的品牌市场力
品牌市场力或者市场权力,是指品牌开拓市场的能力及其在市场上的控制能力,主要由顾客需求的把握、营销策划能力和品牌忠诚度三个基本要素构成。顾客需求的把握是品牌市场力的基础,是开拓市场的前提工作。同时,营销作为传播品牌的优势和形象的途径,也是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倘若把握住顾客的需求,还需要通过强有力的营销手段,将品牌形象及品牌价值传递给消费者,并努力培育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契约关系。
品牌是消费者认可的结果,品牌成长的过程也是消费者信任形成的过程,只有奠定好了消费者对品牌信任的基础,才能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从而有效地形成市场话语权力,不断地巩固和开拓市场。
5.作用机理之五:整合的品牌管理力
品牌的管理力是指企业在品牌的经营过程中表现出来对品牌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主要由品牌的定位系统管理、品牌营销传播管理和品牌的危机管理三个方面构成。品牌的定位管理是前提,品牌的营销传播必须与品牌定位统一起来,品牌的危机管理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品牌生死存亡,良好的品牌危机管理能力总能让品牌渡过难关。强大的品牌的管理力是一个强势品牌所必备的,能为品牌的可持续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2]吴兴杰:品牌成长的“社会链”―“知名度可信度美誉度忠诚度依赖度”五阶段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2001(4):48-49
[3]曹兴蒋萍:企业品牌生成机理论纲[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4):29-30
[4]陈劲松:企业品牌成长与整合模型研究[J].商业经济,2009(6):46-47
【关键词】品牌;生态位;生态位测算
【Abstract】Enterprisecompetitionisoneofthedrivingforceforthedevelopmentofthemoderneconomy,enterprisesmusttakethesciencestrategytosurviveanddevelopinthefiercemarket.Butthebrandecologyputsforwardanewreferencetotheenterprisecompetition,thisarticlemainlyreviewsthedevelopmentprocessofbrandecology,Chineseandforeignscholarsaregiveninthebrandnicheintheprocessofthedevelopmentofdifferentpointsofview.Atthesametime,thedevelopmentoftheecologicalnicheiscalculatedandformulaisgiven,andputforwardthedeficiencyinthedevelopmentofbrandniche.
【Keywords】Brand;Niche;Nichemeasure
0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企业面临着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竞争的焦点对于正处于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期的中国来说无疑就落在了品牌的竞争上,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采用什么样的竞争策略,不仅关系到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而且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实际的品牌竞争和品牌管理需求与以往的品牌理论已不能匹配,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外品牌学者努力探索新的品牌理论和品牌管理模式。许多学者根据仿生学的理论,将企业看作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从品牌生态位的角度对企业品牌的竞争做出了研究与探讨。
1品牌生态学发展
著名品牌学者大卫阿克(DavidA.Aaker,1998)在《创建强大的品牌》中提出了基于单个企业品牌系统的“品牌群的概念”并指出这是认识品牌的一个全新的角度[1]。美国学者温克勒(Winkler,1999)在《快速建立品牌:新经济时代的品牌策略》中提出和探讨了“品牌生态环境”的概念和管理问题,并指出品牌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充满活力的不断变化的有机组织[2]。品牌生态学的研究从这些对品牌生态概念的研究方面得益匪浅。西方学者主要观点见表1。
1998-2001年王兴元对名牌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首次提出了“名牌生态系统”的新理论,描述了名牌生态系统的成员组成及其利益平衡;名牌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及其运行机制,名牌生态系统核心能力及其扩张;名牌生态系统竞争与合作研究;名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预警性及其调控策略等问题,基本上形成了名牌生态学的研究框架。这是国内首次将生态学应用到营销领域和品牌领域[3]。张锐等(2002,2003)提出了“品牌生态系统”、“品牌生态管理”和“品牌生态学”的概念也进行了研究,指出品牌生态管理就是对整个品牌生态系统的管理。并指出“品牌生态”的提出将从四个根本性转变把品牌理论和实践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即从品牌个体研究转变到品牌系统研究、从品牌系统研究转变到品牌生态系统研究、从品牌生态系统研究转变到品牌生态自组织系统研究、从品牌生态的要素和关系研究转变到品牌生态自组织系统的平衡与发展研究[4]。
王兴元教授在2004年对品牌生态学产生的背景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品牌生态学的研究框架。此后对品牌生态位测度及评价方法和品牌生态位原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品牌生态学中隐喻研究的方法和意义。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带动了国内品牌生态学的研究和发展。我国学者的主要理论观点见表2。
随着品牌生态位理论的提出,王兴元(2008)对品牌生态位原理进行了总结,将其总结为:品牌生态位重叠、品牌生态位分离、品牌生态位泛化、品牌生态位特化、品牌生态位动态变化、品牌生态位关键因子控制、品牌生态位多维竞争弱化、品牌生态位协同共生以及品牌生态位保护等原理[5]。其中应用较为广泛和研究较为成熟的品牌生态位理论主要有:品牌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品牌生态位重叠理论、品牌生态位多维重叠弱化理论等。
2品牌生态位测算研究
品牌生态位的测算可以从生态位维度,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的重叠度等方面来进行。其中,品牌生态位宽带和重叠度是描述品牌生态在品牌生态系统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指标,所以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指标上。
品牌生态位宽带和重叠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2)品牌生态位重叠。它是指品牌在市场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利用市场资源存在交集的状态。研究生态位重叠对企业制定品牌竞争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其中,Oij代表品牌i和品牌j的生态位重叠;Pia和Pja分别代表品牌i和品牌j对市场资源a(a=1,2,…,n)的利用,或者说是品牌i和品牌j占有市场资源a(a=l,2,…,n)的个体数。品牌生态位重叠值的取值范围是0到1,0表示品牌生态位完全分离,1表示品牌生态位完全重叠,即Oij越大,品牌生态位重叠值越大。
此外,在品牌综合竞争实力评价方面,王颖聪(2009)运用AHP和模糊评价对样本品牌的综合竞争实力进行了定量测评,对生态位重叠的竞争格局进行评价[5]。式中,ω1,ω2,…ω8为权重,构成品牌生态位状态评价指标体系,f1,f2,…f8分别是品牌对外部环境的适合度、品牌宽度适合度、与其他品牌重叠适合度、市场资源适合度、品牌自身能力、品牌市场地位、品牌区域盈利性以及品牌市场竞争强度。
虽然研究者们目前在品牌生态位影响因子的界定和测度方法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达成共识,可以预见,针对具体某品牌的生态位,所得到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差异,但品牌生态位测算对于制定有效的品牌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3结论
【参考文献】
[1]Asler.D.A.创造强势品牌[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温克勒.快速建立品牌:新经济时代的品牌策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王兴元.名片生态系统分析理论及管理策略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张焱,张锐.国内外品牌本性理论研究综述[J].北京工商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版,2004(1).
关键词:学校品牌;个性化战略;品牌规划;品牌管理
一、学校品牌内涵新解
笔者大体认同对学校品牌的上述界定,但认为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追问和澄清:
第一,学校品牌究竟应以何为识别符号?企业品牌往往首先具象为品牌名称,而目前的学校管理体系中并无与之相对应的要素,由此许多人便直接把校名当成了学校品牌的“名称”或标识。笔者认为,学校的教育属性规定了其品牌必须是对教育价值观的直接表达,而非指向于学校名称等的自然符号,正如有学者所言,校名、校标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只是品牌形成后在人们大脑中抽象出来的形象,并不是品牌的真正内涵,决定品牌内涵的是这些符号背后折射出来的产品或服务的内在品质”[7]。然而笔者同时认为,正因企业品牌必须体现于具体名称,所以以企业品牌特性为参照的学校品牌自然不能只归结为“办学特色”、“文化底蕴”、“综合实力”、“产品或服务的内在品质”等抽象的表述,而必须进行概念聚焦,必须有一个能体现学校教育主张和教育成就的符号来指代这些内涵,否则所谓“学校品牌”只能是校内外公众对学校的笼统印象,难以具体识别和有效传播,也就难以真正体现品牌意蕴。
第二,学校品牌仅仅体现为办学的特色、水平或无形资产等静态的结果性特征吗?我们知道,企业品牌作为企业的“外化形象”和“性格代表”,是企业生产、研发、营销等属性和客户关系、信用关系、市场关系、渠道网络关系等环境机制内外沟通、相互作用的中介。[8]也就是说,企业品牌在聚焦于具体名称的同时,也体现为整个运营过程的品质与品效。从这一特性出发,学校品牌也应该是符号与运作、过程与结果、动态与静态相统一的完整体系。
依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学校品牌简而言之就是具有高知名度和高美誉度的学校个性化战略。所谓“个性化战略”是指:首先,品牌是学校基于自身文化传统、现实形态和愿景展望,基于对教育行业形势、学校个性和内外部生态环境的审视而建构的一种独特的战略体系。在属性观上,它是教育价值的校本化表达;在时空观上,它既统领学校全局(而非局部)的工作,又规划出未来长远(而非眼前)的发展趋向。其次,这种战略建构应有一个个性化的概念来指称,有鲜明的文化标志。概括地说,“个性化战略”就是学校办学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诉求的符号化及其实施体系。如果这种战略经学校成功运作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体现该校特色办学和整体质量的最重要表征,成为社会公众识别和评价这所学校的焦点,那么它就真正成为了“学校品牌”。
二、学校品牌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学校个性化战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学校全局建设和长远发展的根本性决策,是学校品牌运作的基础和起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品牌战略规划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指向性,即必须体现和具化品牌名称的内涵;内源性,即必须植根于学校办学传统和内生机制;基础性,即必须体现学校育人的根本属性;全面性,即必须统领学校的全面工作并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学校进行品牌战略规划大致有三种可选模型:
1.单一品牌战略
所谓单一品牌,指学校的所有工作都指向一个焦点、凸显一个主题——品牌。这种战略的优势在于:一方面能使校内外公众对学校的核心价值主张形成极高的识别度与认同度,有利于迅速彰显学校的个性化形象,另一方面能强化办学的目标导向,迅速形成指向核心理念的,具有引领、凝聚、激励、规约功能的学校文化生态。试以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和文化”品牌规划为例: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西方当代文化的主流,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的生长点,是当今人类大同的价值取向。外国语学校以其融汇东西方文化的性质,集中体现了“和”的理念与理想。因此笔者在为张家港外国语学校进行文化战略策划时,便将“和”作为核心理念,以体现学校站在人类文化高处规划办学的大智慧和大境界,致力于把“和”作为立校的基础、做人的根本和事业的理想。由此,我们以“和文化”为焦点和主题构建了学校单一品牌战略框架,将学校的“和文化”分解为“理念之和”、“课程之和”、“教学之和”、“教师专业修炼之和”与“办学形态之和”等,并分别进行了解读。
2.一牌多品战略
所谓一牌多品,指将学校品牌分解为多个“产品”,从多个相对独立的方面贯彻实施,但每个方面都体现并强化品牌名称与价值。这种战略的优势在于:从学校角度说,其品牌的传播和运作可以分合自如,尤其便于将品牌战略的实施落实到位;从社会公众的角度说,可以具体而深刻地理解学校品牌内涵的丰富性,对品牌的识别与认同产生“乘积效应”。
为辽宁省大连市实验小学进行学校文化策划时,笔者依据该校办学实态和价值追求,将学校发展战略的符号定义为“全品教育”,再以“全”字为出发点,构建了由“全优课程”、“全真教学”、“全策管理”、“全员德育”和“全知培训”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个性化战略体系。这5个“产品”的设计,很好地体现出学校“全品教育”之“全面拓展,品质为尊”的内涵。这一战略与学校“纳百川,仰大成”的核心理念和“有滋有味生活,有声有色成长”的教育理念声息相应,是对这些理念的凝炼,也是这些理念的操作性纲领。
3.主副品牌战略
所谓主副品牌,指学校在主品牌下衍生出多个相对独立的实施系统(副品牌),它们虽不直接体现品牌名称,但仍从各自的角度为主品牌服务。这种战略与一牌多品战略相似,但其特点在于各系统在传播和运行时的独立性和自由度更大,更利于实施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真善美是人类和教育的崇高追求,美又是真与善的集中体现,所以在协助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六中学启动新一轮文化建设之际,笔者基于对该校历史和周边生态的考察,提出将“美”作为特色化办学的逻辑起点,确立了“美美与共”的核心理念,将崇美、修美、彰美、创美当作学校高位发展的使命,并创立了以“共美文化”为主品牌,以“课程实践神形兼美”、“学生形象表里俱美”、“师生关系心心相美”、“校园环境心物谐美”、“教师发展知行尽美”、“校区联动精神互美”6个副品牌为支撑且独立运作的主副品牌战略体系。
总之,进行品牌战略规划,对外可锻造学校的文化识别符号,使广大公众直观地感知学校特色,认识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对内可将所有工作的价值取向归于一个焦点,凝聚全校师生心智,合理布局办学行为,全心全意谋发展。而选择何种战略模型则无一定之规,它完全取决于学校对自身执行力的认识与诉求,取决于学校对核心理念如何有效落实于办学行为的理解与谋划。
三、学校品牌战略管理
如果把学校品牌战略管理看做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至少由7个环节组成:
1.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指学校对本品牌的特性与品质给予明确界定,并使受众对其形成心理定势的过程与结果。它以品牌为出发点,而归宿却是受众的心灵。换言之,品牌定位就是期待社会公众对学校的个性化战略形成什么样的印象。它的要义在于:第一,挖掘和明确此项战略的各种潜在优势;第二,在所有优势中选择最符合本校价值追求的优势;第三,着力展现这种优势。
学校品牌定位有两个基本策略:一是根据主体特征定位,包括个性定位(强调本品牌对受众的独特影响力)、功能定位(强调本品牌的作用与效果)、目标定位(强调本品牌所要达成的愿景)等;二是根据同行情势定位,包括领先定位(强调本品牌“第一”、“领导者”的地位)、空档定位(瞄准同类型学校中的空白点进行定位)、求新定位(凸显本品牌比同类品牌的新颖优越之处)、区域定位(规划本品牌的影响范围)等。
2.品牌核心价值确立
核心价值就是品牌所要重点表达和追求的精神理念。品牌竞争的关键是核心价值的竞争,它是品牌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是社会公众对品牌的核心需求,也是公众忠诚于品牌的根本所在。品牌核心价值的拟定应遵循这4个原则:差异性,即必须表达出独特的、易于分辨和识别的价值追求;包容性,即必须成为全局工作的指针;执行力,即必须能有效落实于办学行为;感召力,即必须能感染人、鼓舞人甚至震撼人。
品牌核心价值不同于品牌定位,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品牌定位着眼于“市场”需求(对外),品牌核心价值着眼于精神追求(对内)。第二,品牌定位是实现品牌核心价值的载体。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六中“共美文化”的品牌定位为“师生悦心家园,百姓放心学园”,这是对外宣传的、期望社会形成共识的品牌形象;品牌核心价值为“慧美其文,精美其质,弘美其名”,这是为学校描画并激励广大师生的美好愿景。
提炼品牌的核心价值,大致可以有这9个步骤:学校文化传统总结、品牌特点分析、品牌长远发展预测、受众期待调查、品牌价值初拟、行业分析、差异化检验、品牌价值修正、品牌核心价值定义。
3.品牌培训
学校品牌创建的主体是教师,所以对教师进行品牌培训,将成为实现品牌建设目标的重要前提。品牌培训的内容有品牌内涵、塑造学校品牌的意义、本校品牌架构、品牌定位与核心价值、品牌实施途径与方法、品牌管理要点等。其方式可以有讲座、小组讨论、校内媒介宣传、实例示范等。
4.品牌实施策略研制
即把品牌作为学校龙头课题进行研究,组织广大教师参与,从内容界定、原则、机制、实施途径、方法、长效管理等方面理清思路,找准实施的重点、难点、兴奋点、切入点等,边研究、边实践、边提升。必要时还应以制度跟进。
5.品牌化运行
品牌化运行是指学校的主体工作以凸显品牌形象为重心,将品牌建设过程与日常教育教学任务有机结合的办学形态。品牌化运行可使办学指向更明确、工作精力更集中、团队凝聚力更强、社会感知力更高。进行品牌化运行,需将品牌核心价值升华为整个学校办学的核心价值,需将品牌外延覆盖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需将品牌导向意识引入常规工作,如工作计划的制定、教学的准备与实施、各类群体的沟通、针对教师或学生的专门性活动、考核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等。
6.品牌传播
品牌传播是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至关重要的手段。学校在对外进行宣传时应时刻树立宣传品牌形象的意识,要制定品牌传播规划,明确宣传的内容、时机、方式、受众对象等,还要对品牌传播效益进行战略性监控。
7.品牌诊断
学校品牌诊断是指对个性化战略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反思其优劣成败,为今后的改进提供依据。诊断内容可包括品牌环境、品牌形象、品牌质量、品牌内部管理、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品牌策划的效果等。要把诊断重点放在品牌形象和定位是否清晰、品牌是否有核心价值、品牌是否老化、是否缺乏品牌传播意识、是否缺乏品牌保护意识等方面。诊断的类型有学校自身进行的内部诊断与引进专家的外部诊断、全面展开的综合诊断与针对重点问题的专题诊断、根据需求进行的临时性诊断与定期进行的制度性诊断。诊断方法则有社会民意调查、座谈、深度访谈、撰写和提交个人述职报告、问卷调查、文献研读等。
注释:
①据文献检索,最早提出“学校品牌”概念的是1999年第10期《教育发展研究》发表的张玉阶《特色,一所学校的品牌——上海平和学校见闻》一文。
参考文献:
[1]族.论学校品牌经营策略[J].教育与经济,2005(3).
[2]潘虹.学校品牌传播的基本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A).
[3]潘国红.论学校品牌战略[J].江苏教育研究,2006(5).
[4]朱小蔓.我对学校品牌管理的三个主张[N].光明日报,2005-02-16(5).
[5]闫德明.学校品牌的涵义、特性及其创建思路[J].教育研究,2006(8).
[6]汤瑛.学校品牌研究综述[J].现代企业教育,2008(4).
关键词:服务品牌竞争力服务质量理论综述
服务品牌
(一)服务品牌与产品品牌的差异
1.涵盖要素的广泛性。O`cass和Grace(2003)指出,服务品牌联想包括品牌名称、价格/货币价值、服务环境、核心服务、员工服务、情感和自我形象一致性。
陈祝平(2001)指出,服务品牌是指服务机构或其服务部门、服务岗位、服务人员、服务生产线、服务活动、服务环境、服务设施、服务工具乃至服务对象的名称或其他标识符号,是一个涵盖很广的概念。
(二)服务品牌的研究视角
1.消费者外部视角。从消费者外部视角研究服务品牌的主要观点是:树立良好的服务品牌形象,让无形服务有形化;强调顾客体验对服务品牌的重要性。Berry(2000)提出了服务品牌资产模型,认为顾客体验是服务品牌资产的重要驱动因素。
2.企业内部视角。以Dechernatony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主要从企业内部视角来研究服务品牌的建立和管理问题。从企业内部视角研究服务品牌的学者其主要观点有:一是重视员工在建立和管理服务品牌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同的学者从关系营销、内部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二是强调企业文化和品牌价值观的作用。三是服务品牌应该采用企业品牌战略。
(三)服务品牌的研究模型
2.服务品牌消费者选择模型。澳大利亚的两位学者Grace和O`cass在对Keller(1998)的消费者品牌资产模型、Dechernatony和Riley(1998)的品牌双螺旋模型以及Berry(2000)的服务品牌资产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再经过消费者初步访谈列出了服务品牌要素,并构建了服务品牌消费者选择模型,通过店头拦截式消费者访问调查,收集了消费者对于银行品牌或零售品牌的品牌联想、品牌沟通、品牌态度、品牌购买意愿等方面的数据,最后根据实际数据分析结果验证了模型。
品牌竞争力
(一)品牌竞争力的内涵
张世贤(1997)较早提出“品牌竞争力”的概念,他强调在讨论品牌竞争力时不是强调它的法律含义,而是它的市场功能,特别是注重研究由一定的品牌所表征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所拥有的优势(或劣势)。他将品牌竞争力的量化分析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市场占有率和超值创利能力。他认为只有销售利润率高于同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才能说具有品牌竞争力。
邴红艳(2002)认为品牌竞争力是品牌在竞争的环境中,为谋求企业长远发展,通过对自身可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使其产品和服务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快地满足消费者,为企业提供超值利润的能力。
李光斗(2004)品牌竞争力是企业的品牌拥有区别或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品牌内在的品质、技术、性能和完善服务,可引起消费者的品牌联想并促进其购买行为。
(二)品牌竞争力的表现
财务会计概念模型。财务会计概念模型主要着眼于对公司品牌提供一个可衡量的价值指标。这种概念模型认为品牌资产本质上是一种无形资产,因此必须为这种无形资产提供一个财务价值。
基于市场的品牌力概念模型。基于市场的品牌力概念模型认为一个强势的品牌应该具有强劲的品牌力,在市场上是可以迅速成长的,从而把品牌资产与品牌成长战略相联系(Pitta,Katsanis,1995;Baldinger,1990)。基于市场的品牌力概念模型是顺应品牌的不断扩张和成长而提出的,该模型与财务会计概念模型最大的不同在于:财务会计概念模型着眼于品牌的短期利益,而基于市场的品牌力概念模型研究的重心则转移到品牌的长远发展潜力(Barwise,1993)。该模型中的学者开始比较深入地研究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并第一次把品牌资产与消费者态度、品牌忠诚度、消费者行为等指标联系起来(Aaker,Keller,1990;Pitta,Katsanis,1995)。
基于消费者的概念模型。CobbWalgren、Ruble、Donthu(1995)认为如果品牌对于消费者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价值),那么它对于投资者、生产商或零售商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因此品牌资产的核心便成为如何为消费者建立品牌的内涵(Keller,1993,Blackston,1995)。Pokorny(1995)认为,消费者看待品牌资产的关键首先在于建立一个持久的积极的品牌形象。品牌形象事实上是一个品牌本身或生产品牌的企业的个性体现,消费者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其对品牌或企业的感觉和认识。Keller(1993)和Krishnan(1996)则认为长期顾客忠诚度关键在于让消费者了解品牌,让消费者掌握更多的品牌知识。消费者对品牌知识的了解可以分几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Keller(1993)认为品牌知名度又分为品牌认知和品牌回忆,品牌形象又可分为态度的和行为的;如果建立一个好的品牌联想,消费者就可以建立一个积极的品牌态度。品牌能够越多地满足消费者,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就越积极,也就有越多的品牌知识可以进入消费者的脑海。一旦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了品牌的知识,品牌管理者就要确定品牌的核心利益——即品牌能够满足消费者哪一方面的核心需要。
艾克(DavidAaker)在综合前人的基础上,又提炼出品牌资产的“五星”概念模型,即认为品牌资产是由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品牌的感知质量、品牌忠诚度以及其它品牌专有资产(如专利、商标、渠道关系等)五部分组成。
此外,国内研究者则多是通过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与组成部分来分析其表现的,主要成果有:邴红艳(2002)分析了影响品牌竞争力的因素:产业竞争性因素;企业因素;品牌因素。李光斗(2004)分析了品牌竞争力的8个层次:品牌核心力、品牌市场力、品牌忠诚力、品牌辐射力、品牌创新力、品牌生命力、品牌文化力和品牌领导力。周玫(2005)提出以消费者行为为基础评估品牌竞争力,认为品牌竞争力根源于顾客的购买意向和购买行为;而顾客的购买意向和购买行为依赖于以往企业的营销努力对顾客忠诚心理产生的影响。
服务品牌竞争力
目前对于服务与竞争力相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服务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有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八要素理论和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四阶段理论。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八要素理论认为,“服务概念可分为四种结构要素,即传递系统、设施设计、地点和能力规划;四个管理要素,即服务接触、质量、能力与需求的管理、信息。这八个要素体现了服务企业的竞争力”。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四阶段理论根据服务企业在服务传递方面的竞争力将服务企业分为四个阶段,即提供一般服务阶段、学徒期、获得出众能力阶段和提供一流服务阶段。
1.张振刚,肖田野.论无形服务的有形展示.商业研究,2006(9)
2.周玫.基于顾客忠诚的品牌竞争力评价分析.当代财经,2005(9)
3.佘可发.基于顾客价值优势的品牌竞争力评价分析.商业研究,2006(5)
4.季六祥.我国品牌竞争力的弱势成因及治理.财贸经济,2002(7)
关键词:服务营销;问题;解决方案
一、服务营销的理论综述
1.服务品牌
服务营销是企业先充分认识消费者需求,为进一步满足消费者需要而在营销过程中采取的各种活动的组合。服务营销的研究分为服务产品的营销和顾客服务营销。
2.服务质量
质量就是服务对象对所提供的服务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或者是同行对提供的服务的认可度,服务质量区别于实物产品的质量,它具有主观性,过程性,整体性的特点。服务质量就是态度、技术、责任心、硬件、管理、亮点、投诉、差错8个要素的总和。因此,服务质量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的结果。而其中投诉、差错是负数,应该越小越好,越小说明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就越高,就越容易得到顾客的认同与赞美。
二、山西省服务性企业的现状分析
公司虽然都成立不久,但是就在这短短的几年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销售业绩越来越好。但是,公司在自身经营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缺陷与不足,阻碍了企业进一步的发展与壮大。比如,企业的服务营销理念滞后,企业未能跟随时代的发展去更新自己企业的经营理念等。
三、山西省服务性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员工素质低下,服务不标准
山西省服务性企业的现有员工能力和素质普遍较低,大部分是高中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都很少,并且没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导致素质普遍较差。
2.企业提供的服务存在相似性
企业的服务存在相似性是指企业没有对市场进行细分,并没有了解顾客的真正需求是什么,而且价格特别高昂,并不适合所有的顾客。
3.服务品牌的意识不强
山西省服务性企业对于创建服务品牌的意识不强,并未真正意识到服务品牌的重要性。
四、山西省服务性企业服务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1.对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为了要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就应该对人员进行培训,进行素质教育,企业的销售人员与每一位顾客进行近距离的接触。
2.提供差异化服务
首先,要对市场进行细分,把不同需求的顾客区分成不同的市场,而每一个市场都有相似或相同的特征。其次,就是选择目标市场。企业还处于成长初期,应该先选择低档市场的顾客来作为销售对象,出售物美价廉的产品。最后,进行市场定位,确定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竞争地位和企业形象。
3.加强企业的服务品牌意识
[1]杨洪涛.现代市场营销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0-125.
[2]吴健安,郭国庆,钟育赣.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0-107.
[3]李晓.服务营销[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6-58.
[4]佩恩,郑威仪.服务营销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39-45.
[5]陈祝平.市场调研与分析[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