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生物学分类,兔属哺乳纲、兔形目、兔科,分野兔与家兔两大宗,后者乃由前者驯化而成。野兔最早出现于距今约6000万年前,经原兔、始祖兔等阶段,约300万年进化成当今型态。目前,兔科拥有9类约50种。我国有草兔、东北兔、东北黑兔、华南兔、灰尾兔、云南兔、塔里木兔、海南兔、雪兔等9种。其中分布最广者为草兔,亦称蒙古兔。其一身长般在10至50厘米。其特征是上唇纵裂,耳大且长,其尾短呈簇状,其毛浓密粗硬,有白、灰、棕、黑诸颜色。其前肢明显短于后肢,适于跳跃。其足迹遍布几乎所有陆地,多居于开阔的多草地带,亦可栖息林中,以青草、野菜、嫩叶为食。
回顾历史,兔虽未入六畜之列,但进入先民视野颇早。稽考文献,殷商甲骨文中,已出现“兔”字,属象形,长耳短尾之态也。
兔乃善良象征。作为体型弱小的草食性动物,其秉性机敏驯良,乖巧可爱,因而不会对人类构成任何威胁。古人与之相处,安全感倍增。儿歌中有一首《小白兔》,曰“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相信国人皆耳熟能详。不知创作于何时,但口传心授,不胫而走,不时唤起儿时的美好记忆。
兔具显赫身份。在民间艺术领域,兔得“兔儿爷”之号,其形象为身着大将军行头的蓄须威严之长者,威风凛凛地骑坐于老虎背上,既符合“卯兔总伴寅虎来”之时令,且深含“弱可戏强”的童话精髓,可谓匠心独具,生动诙谐,所以深受儿童喜爱。
兔知呵护家园。俗语云:“兔子不吃窝边草。”其意旨丰富,蕴涵深广。表层意旨是兔子懂得留存窝旁之草,有保护自身资源的意识。此外也具有“早晚属于自己”之自信与坦然。而其引申义是“与邻为善”。
凡事皆有两面,兔虽优点多多,但也小有瑕疵。
脂肪和胆固醇含量却低于所有肉类,故得“荤中之素”之美誉。秋冬之季则味道更佳,是老少咸宜的最为理想、健康之美味。
兔绒与兔毛乃纺织业重要原料,兔皮可制革,经加工便可成质地柔的衣、帽、手套等,为人类保暖御寒,物美价廉,感觉舒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我国,兔毫(硬毛)还有一个重要用途,便是制笔。笔古代曾专指毛笔,乃文房四宝之首,是文人墨客不可须臾或缺之物。笔毫硬则挺,挺则有弹性,有弹性才适于转笔。故而笔豪乃决定笔质之关键。先秦至汉,笔毫皆为兔毫,即秋季兔脊上两列硬毛,亦称紫毫。而产于安徽宣城之“中山兔毫笔”,史上曾名噪一时,汉代时诸郡纷纷献上等兔毫以供宫廷之用。至今兔毫仍为笔毫主流材料,与羊毫(白毫)按比例搭配制成各种硬度之毛笔,诚丹青雅士之挚友。
兔抗病力强、对环境适应性好,繁殖力强,耐粗饲料,养殖成本低,且对人类生存环境不会造成危害,所以适于养殖,经济效益良好。因其体毛洁净,双朵厚广,皮肤柔软,血管清晰,便于取血和注射,是一种常用的医疗实验动物。兔以其生生不息,前赴后继,为人类的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兔与人类关系密切,所以于文化领域中经常有其现身。以汉字而论,古人先以象形造出“兔”字,而后又以会意造出“逸”、“冤”,以形声造出“菟”、堍”等;在成语中,与兔有关者为数不少,诸如“兔死狐悲”、“兔死狗烹”、“兔走乌飞”、动如脱兔”、“静若处子,,加上前举之“守株待兔”“狡兔三窟”等,不一而足;而歇后语中的“兔子的尾巴——长不了”,俗语之“兔子急了也咬人”“比兔子胆儿还小”等等,更是形象生动,幽
默诙谐;在诗歌领域,除已提及之《小白兔》外,最为著名者当属北朝叙事诗《木兰辞》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之结语。唐代大文豪韩愈曾专撰美文一篇,名《毛颖转》。曰“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视,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为兔取雅号为毛颖,并赋予其毛笔祖先之地位。寓意深刻,千古流传。
在民俗层面,兔之影响深远,俯拾即是。因形象美好,所以一直被视为瑞兽。古人认为“赤兔大瑞,白兔中瑞”,并相信适逢兔年或肖兔者有步步登高之运。且一直盼望着赤兔降临,以昭大瑞。然赤毛之兔于中国未曾见获,只好冠其名于骏马,以显其崇。三国时英雄吕布之坐骑即名赤兔,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足见其于古人心目中之地位。另一方面,因兔上唇中裂,故我国民俗中,长久以来有孕妇不可食兔肉之忌,以免生子有兔唇之忧,表现出先人盼望后代安康完美之善良愿望。
尽管兔与人不离不弃,相伴千年,但至今仍保留着原有个性,随时准备回归自然。家兔放归野外,不需野化即掘穴而居,寻觅而食,人类之精心呵护实乃多余之劳也。而或由此因,六畜席位被马牛羊鸡犬豕所占据,兔竟屈居编外,未免有些委屈。但十二生肖中,兔得之一席,对之于卯,位居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