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人人,人人为我。”14日上午,69岁的志愿者列玉妍如常来到南海桂城桂园社区图书室当义务图书室管理员。下午4时30分,禅城石湾三小前,身穿“黄马甲”的志愿者黄锦玉劝导车主不要驶入校园前方道路,为小学生返家护航。
截至今年4月,佛山注册志愿者已近60万人,成立社区志愿服务组织500多个。志愿服务机构健全,队伍日益壮大,志愿服务各项机制也日渐成熟。
在佛山多个社区里,居民正无偿付出力量服务社区,收获快乐。一个个新颖又接地气的志愿服务项目也在社区里逐步推进,让更多居民受惠。助人者和受助者绽放的微笑,成了这座文明城市生动的表情。连日来,记者走访多个社区,挖掘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方面的亮点。
◎亮点1,志愿服务项目接地气
开办超过100期,参与人数超过5000人,这是禅城区塔坡社区借“爱心学堂”平台开展爱心活动的成绩。塔坡社区组建的“爱心课堂”文化志愿服务队伍,通过组织辖区贫困家庭和外来工家庭子女开展道德教育、文化引导、帮困服务、科普宣传、法律援助、课外辅导等爱心活动,倡导廉洁、责任、奉献与爱心精神。
在空巢老人家庭、困难家庭较多的禅城区石湾红卫社区,“爱心学堂”也是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之一。从2006年开始,红卫社区的“爱心学堂”志愿服务由佛科院志愿者、街道在校大学生协会成员,石湾三小教师、黄手绢心理咨询中心成员组成辅导人员对有需要的居民进行帮扶。
禅城区“青年123社区行动”、高明区“爱的小屋”和三水张边社区的“淼城是我家”等项目,都是以便利的服务和新颖的形式吸引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其中,而南海区的“十分钟志愿服务圈”、党员志愿服务、“七一”空间、青苹果之家、小候鸟驿站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也得到日益发展。社区服务志愿者则依托这些项目,开展社区志愿服务。
类似接地气的志愿服务项目,今后会越来越多。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会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社区工作人员、楼组长将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家中,了解他们的志愿服务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设计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为社区居民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搭建平台。
此外,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将更多更广,有望覆盖困难群众所需的各种服务,包括家政服务、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保健和法律服务等。
◎亮点2,“社工+志愿者”联动展所长
由民间个人自发零星的志愿服务,到组织引导多领域的志愿活动,到积极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其中一大亮点就是“社工+志愿者”的联动。在佛山,一些社区推出了结合社区特点的志愿服务项目,并依据项目招募和培训志愿者。
除此之外,社区还采取社会工作者带志愿者的活动方式,组织志愿者在社会工作者的带领下,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企业、机关、学校和医院等也成立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提供志愿服务,一些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也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
南海区桂城街道通过开办社工学院,向社工、党员志愿者和资深志愿者提供初、中、高级课程,协助其提升理论水平和工作技能,2012年以来已累计培训超过1000人次。桂城街道党工委还将社工工作方法融合到党员志愿服务和基层党建工作中,将党员志愿服务者提升为党员社工,还鼓励基层党员参与、指导和帮助社区内的社会组织开展活动,使党员社工和党员志愿者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骨干,引领社区志愿服务文化的潮流。
南海区以桂城“关爱中心”成功实践的“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为基础,把志愿服务与创新社会管理相结合,形成一套“以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带动、居民参与、积分奖励”为特征的有效制度。通过整合本地督导、社工机构和志愿者组织,南海区更建立起“督导+社工+志愿者”铁三角模式,建设多个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全面向初创期社会组织开放。
◎亮点3,适度回馈让爱心延续
今年1月,南海区举行义工表彰会,获得“南海区五星义工”称号的义工上台领奖。(资料图片)
志愿者有星级认定制度。根据民政部确定的认定标准,志愿服务累计达到100小时、300小时、600小时、1000小时和1500小时的志愿者,可依次认定为一至五星级志愿者。优秀志愿者得到褒扬和嘉奖,获授荣誉称号。在志愿服务回馈制度方面,志愿者可以利用参加志愿服务的工时,适度换取一定社区服务,同时在就学、就业、就医等方面享受优惠或优待。此外,建立综合性网络宣传平台,让志愿者更好实现信息共享。
为激励市民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南海区桂城街道就出台志愿服务激励制度。对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时数进行登记,探索并试点开展时数换培训课程学位、换社区服务优先权、换商家产品及服务折扣优惠的活动,使不同社会主体都有机会参与到志愿服务的领域当中。
◎典型案例
1,退休长者热衷发挥余热
14日上午,69岁的志愿者列玉妍(右)在桂城桂园社区图书室当义务管理员
55岁的何丽媚退休后成了社区长者学院手工编织班的义教老师,曾开办丝网花、织袋班和现在的手工编织班。“能教会别人做些事,自己也开心。”媚姐说,学员们编织的手袋还会拿去义卖,筹集善款帮助有需要的人。
从2010年起,桂园社区成功打造港式社区服务中心,实行会员制,在册会员521人。2011年,桂园社区开展居家养老一站式服务,发挥挚诚义工服务团队作用,为居民提供了长者学院、康复训练项目、居家养老日托、长者饭堂等贴心服务,令到长者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14日下午,74岁的志愿者黄锦玉(右)在石湾三小校门口引导交通
禅城区红卫社区74岁的退休老人黄锦玉也是一名志愿者。14日下午4时30分,黄锦玉如常来到石湾三小校门口引导交通。离校门口约100米处的禁驶入牌子附近,黄叔熟练地引导家长停车。黄叔说:“我是志愿者,希望能为社区做些事。”
2,电子义工证发挥大作用
志愿者手持南海电子义工证。/团南海区委供图
配合南海区电子义工证建设计划,今年9月中旬南海电子义工证面向社会接受预约申请。电子义工证还分成蓝证和黄证,蓝证是星级义工证,服务时数累计达到100小时以上,而黄证是非星级义工证。截至昨日,南海区已有4100名志愿者达到领取电子义工证的标准,其中2500名达到蓝证标准。
作为活动组织者的志愿者还可以随时发起活动、招募志愿者,经后台审核后活动即可发布。活动成功发起后,默认发起者就是队长,其手机就是记录时数的“终端机”,队长使用自己手机扫描队员专属“二维码”,队员即可实现服务时数统计。
凡持证的南海志愿者,均受到保险保障,若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或在前往、离开志愿服务的路程上发生意外,将获得志愿服务30万元意外伤亡保障和1.44万元意外住院津贴补助。
义工证还加载了“岭南通”功能。目前已有1000多家商家、机构加入了爱心联盟,持证志愿者可享受消费折扣、绿色通道等特色服务。
3,文化导赏团增强归属感
骆慧贤是广州市白云区岭南社会服务发展社派出的驻禅城区塔坡社区的专业社工。在社区里,很多老街坊都认识这名“骆姐”。在骆姐的推荐和指引下,社区老街坊麦德楷成了文化导赏员的义务导师,对青少年导赏员进行文化讲解培训,而这群小导赏员又继续为其他社区街坊进行义务文化讲解。
汾江中学初二学生霍诗桐就曾经作为“塔坡文化导赏员”,为30多名来自塔坡、福禄、普东、普西社区的家长和学生进行粤剧博物馆的导赏。她告诉记者,通过导赏员活动,不仅提升了自己,又帮助到别人。
社工骆姐认为,文化导赏团的系列活动能够将塔坡的文化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对本土“佛山初地”文化有更多了解和认知,增强对本社区归属感,而青少年也在志愿服务这一社会实践中得到成长。
塔坡社区正是采用“社工+志愿者”方式,有效推动了包括文化导赏团在内的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此外,社区通过“活文化、活人情、活社区”的三活和“关怀社区之睦邻计划、关怀社区之历史文化计划”、关怀社区之伙伴计划”的三关怀服务计划,建立起居民互助关系,强化了整个社区解决文体的共融能力,传播志愿服务理念。
◎工作展望
专业社工进社区特色项目常态化
根据《佛山市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部署:到2015年底前,各社区争取有2-5个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恒常开展,服务本社区居民,并有效实现社区资源循环投入;到2016年底前,全市实现各社区均有5名注册社工参与居民志愿队伍、服务项目的常态管理。
社区志愿服务还将推行自助互助模式。各社区根据居民需求自行组织居民志愿者策划、运作、督导志愿服务项目,倡导居民自助服务,形成“一社区一特色”的恒常志愿服务活动。“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方面还要进行积极探索。调动社区党组织积极性,将志愿服务纳入党员教育规划。
试点社区有望优先落实资源保障机制和社区志愿服务站人才队伍配置,推出试点社区建设奖励机制,重点做好试点社区的志愿服务特色定位。首批将选取五区共8个社区作为试点,逐步推广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经验。
《方案》还明确社区要成立领导机构。社区党组织、街道本土种子社工,与获取助理社工师、社工师工作资格的社区工作人员组成联合工作组,由社区党组织书记任主任,负责社区志愿服务需求调研、发展规划、项目策划。区镇两级义工联合会从人、财、物等方面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发展专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