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为老年人洗澡的业务被视为极具人文关怀尊老爱老
朋友们,最近大家有没有发现,各色社交平台出现了很多关于“上门代厨”图文并茂的帖子,而上门代为做菜这一方式早已在杭州、上海等地成为服务新时尚。这种自由不固定的服务方式,也引发了关于“高性价比”“对年轻群体友好”等热烈讨论。
目前,在昆明也出现了从事这一新兴职业的年轻群体,除了专业厨师,更多是90后、95后的年轻人都以此为兼职,还有人组建起团队。
大致浏览了各平台,可以看到这类上门服务基本需要提前做预约。他们通过社交平台发布了代厨服务的标准信息:
“提前一天预约”“食材不提供代买”,“一至四菜收费65元”“五至六菜收费85元”,以及“无地铁外报销车费”“洗碗、厨房清洁等服务则需要加收额外的费用”的详细标准。
信息一经发出,不少人留言详细询。“十分需要,请问如何预约。”“我只需要两菜一汤,一天一顿。”
其实除了上门做饭,近年来还兴起了“上门喂宠”、“上门按摩”、“上门美容”等上门服务,“上门”这个概念,似乎越发成为了服务界的一种新趋势。
互联网使上门服务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上门服务频引热议,背后到底有何商机?
“上门服务”能火
其实是都市人不想动了
商机的背后意味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了好好吃饭,都市年轻人一直是很拼。而“上门代厨”为“今天吃什么?”这给上班族每日面对的终极灵魂拷问提供了参考答案。
“代厨代炒”服务顾客群体基本分为三类:
一是年轻独居的上班族——他们不想做或者不会做菜,不想吃外卖,也不愿意出去吃;
二是以家庭为单位,有小孩和老人,小夫妻下班后,没有精力再做一餐饭给家人吃,或是家里有需要照顾的病人、孕妇;
三是群体聚餐,比如家宴或生日宴。
上门代厨们为例给大家提供另一种吃饭思路:比下馆子实惠,比预制菜新鲜。
口罩原因之下,很多人认为在家设宴更安全。而比起去外面高额消费,在家做饭的费用其实是很低的。
和传统家政做饭服务相比,90后代厨火起来要归功于“网速快”。除了“发帖交友式”获客,他们在下厨时遇到食材或者调料不足,可以马上在电商平台下单解决;而当客户想尝试新的菜式,代厨们也能马上搜索食谱,现场复刻。
更重要的是专业化的私人定制。
“家里有老人的,食物就要做得比平时软烂一些;如果是忙于工作的年轻人,一次可以多做一些,方便他们第二天带饭上班;给孕期的客人做饭,就需要注意营养均衡,更要照顾她的口味。”——网络采访“上门代厨”的服务方
变得不爱做饭的,不止年轻人。某购物网站数据显示,2022年春节年夜饭预制菜品销量同比增长181%,而今年4月下旬到5月4日,预制菜的销售额同比超80%。如今节假日家族聚餐,因为做硬菜太辛苦而选择下馆子、购买预制菜简单加工的家庭越来越多。
整个体验中,还可能有意外收获。一些多才多艺的代厨,甚至能在上门时提供额外服务。做菜方面他们精通各大菜系,做得了水煮牛肉冒烤鸭,也能做健身人士专吃的减脂餐,而如果客人有需要,代厨们马上变身家教,可以额外提供包括不限于外语辅导在内的才艺教学。
体验“上门服务”
真的安全吗?
上门服务满足了消费者的众多需求,作为新的消费形态的一种演变,具有交流感强、更具灵活性等特点,随着都市化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在城市是会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的,但同时,我们也不得思考,其中暗藏的安全隐患:
“服务标准不一,难以保证服务质量;难以保证上门服务者的安全”
无论对于服务方还是被服务方,如何保障菜品的安全、服务品质?如何保护上门服务者的权益都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
尤其,上门做饭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女性,还有很多人没有组织团队,纯粹是自己在单干,在上门服务的过程中无法保证自身的安全。
顾客方面,也会对陌生人上门有所疑虑,甚至是抗拒,会担心家中的老人小孩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
对于上门代厨这一新兴服务的规范问题,一位家庭服务业内的专家表示:
该专家还表示:他们也在致力于推动家庭服务行业领域的立法,希望让这个行业更规范,更好地保障雇主和服务者的权益。
目前上门代厨服务刚刚兴起,市场监管体系尚未完善。在这里我们给想要体验这项上门服务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小贴士:
新职业的诞生和消逝
长期价值or昙花一现?
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新就业形态愈发频繁地走进我们的视野。“上门服务”俨然成为时尚弄潮儿,鼎立潮头,触角伸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有网络,数字游民们就能随时把自己的技能变现。购物电商,出行网约车,吃饭外卖——现代人的衣食住行,都已经与新就业形态深度绑定。新就业形态冲击着传统劳动力市场,也带来了新机遇。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了2亿人左右。
新就业形态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积极的变革。这些新职业的诞生和消逝,到底是具有长期价值,还是仅仅昙花一现?
以服务业为基石诞生的“上门服务”新职业们,背后是不是也代表着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沿产业的一个方向“更贴近人的本质。”
服务业一直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需要跟人打交道。要知道在服务业的工作里面,有很多“隐含知识”,它不是学校教你的,而是在服务业的实际工作中,通过跟你的服务对象交流,来逐渐积累的一些跟人打交道的经验。
这也是服务业极具变革的先天优势,他们更为灵活,毕竟这类经验型轻资产的售卖,渠道只是一种无需固定的形式。
这取决于当代都市人的“精致懒”能到什么地步了,也意味着“更贴近人的本质“。如果“拼服务”成为新晋创业赛道的核心竞争力,那卷生卷死的服务业,不过昭示了懒人福音大时代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