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共享护士”平台填写虚假个人信息和处方、药品资料可进行预约;国家卫健委表示将进行规范
近日,新京报记者体验发现,在一些“共享护士”平台,填写虚假个人信息和处方、药品资料也可预约护士,存在安全漏洞和隐患。就此国家卫健委表示,将结合各地探索开展“共享护士”的做法经验,引导其规范发展。
虚假信息填订单通过平台审核
近日,新京报记者下载了一个市面上使用率较高的APP,通过手机短信验证码便可完成账号注册。而在个人资料界面,即使不提供头像、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也不影响注册。
在该平台上,护士上门输液服务价格是每次169元,打针为每次139元,此外还提供导尿、留置胃管、静脉采血、普通换药以及部分医疗器械出售服务。
记者随机选择了输液服务准备下单,根据提示,除需填写家庭地址、患者姓名、身份证号、病况描写等内容外,还要上传处方和药品照片,才可进行预约。不过记者体验发现,在患者信息一栏,只需要填写一个正常的身份信息即可,记者随机填写了一个非本人的身份证号码,也通过了审核。至于处方和药品照片,也只是上传了网络图片,并且处方一页字迹非常模糊。
而关于记者质疑用户在平台上下单时,如填写虚假信息是否会对护士产生潜在危险时,对方表示“我们平台会对用户的信息进行核实,通过核实以后才会让护士进行抢单。”
国家卫健委:总结经验规范引导
“将结合各地探索开展‘共享护士’的做法经验,引导其规范发展。”针对“共享护士”国家卫健委6月20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部分有条件的省市探索开展“共享护士”上门服务,解决了老年人和行动不便患者就医难的问题,给老百姓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为护理服务进入家庭进行了探索。
国家卫健委介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健康需求,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持续深化医改的大局中,2017年,确定了北京市、天津市、广东省作为护士区域化注册试点地区,积极开展护士区域化注册试点工作,进一步促进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加强基层护理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讲述
“共享护士”:患者情况不适合上门服务可拒绝
去年年底,从事护士工作已经有13年的李芳(化名)决定从当时供职的医院离开,成为一名全职的“共享护士”。
目前,李芳每天少的时候有三四单,多的时候五六单。“单纯看收入的话,平台上比在医院挣钱多一些,但是每天要往外面跑,有时候一个单子,地铁加公交得两个小时才能赶到患者家里。”
李芳表示,用户在平台选择下单的时候,需要上传处方照片和药物照片,随后平台会对用户上传的照片进行第一步的评估,而护士在接单以后,还需要亲自和患者沟通,如果发现患者的情况不适合上门服务,也可以选择拒绝。到患者家里后,也要看患者本身是否配合工作。
“我会提前把潜在的问题考虑到,比如病人的处方是一定会看的,如果有头孢之类的高危药,也会看患者是否近期做过皮试,如果我感觉不太放心,一般会和患者沟通,拒绝服务,毕竟医疗这东西,不管在医院还是在平台,都是安全第一。”李芳说。
■追访
北京放开护士多点执业平台需有医疗机构“背书”
不过,放开多点执业并不意味着市场上“共享护士”的商业行为可以有恃无恐。“护士多点执业的前提是身后要有医疗机构作为支撑。”该负责人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上门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大,市场上出现医护到家这类的APP在情理之中,但是这些APP的背后如果没有护理院、医院等提供支撑与保障,而仅仅只有一家商业公司,那么出现纷争后,倾向于判断其违反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