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诊断是猪病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病死猪或濒死期的猪进行剖检,用肉眼和显微镜检查各器官及其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某些疾病,特别是传染病,都有一定的特殊性病理变化,如猪瘟、猪副伤寒、猪喘气病等,通过尸体剖检,就可做出临床诊断。当然对最急性病例,往往缺乏特有的病理变化,临床上应尽可能多检查几头,通过对多头的检查结果,常能搜集到某一疾病的典型病理变化,支持诊断工作。有些疾病除肉眼检查外,还须采取病料送实验室做病理组织学检查才能确诊。病理学诊断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器材准备
包括胶皮手套、靴子、解剖器材(解剖刀、骨剪、外科剪、镊子和塑料袋等)、装有10%福尔马林的广口玻璃瓶等。
1.2外观检查
对病死猪的眼、鼻、口、耳、、皮肤和蹄等做全面的外观检查。
1.3尸体解剖技术要点
将猪尸体成仰卧位,先切断肩胛骨内侧和髋关节周围的肌肉,使四肢摊开,然后沿腹壁中线向前切至下颌骨,向后切到,掀开皮肤,再剪开剑状软骨至之间的腹壁,沿左右最后肋骨切开腹壁至脊柱部,使腹腔至之间全部暴露。此时检查腹腔脏器的位置是否正常。然后由横膈处切断食管,由骨盆腔切断直肠,按肝、脾、肾、胃、肠等的次序分别取出检查。胸腔解剖检查沿季肋部切断膈膜,先用刀或骨剪切断肋软骨和胸骨连接部,再把刀伸入胸腔,划断脊柱两侧肋骨和胸椎连接部的胸膜和肌肉,然后用刀按压两侧的胸壁肋骨,使肋骨和胸椎连接处的关节自行折裂而使胸腔敞开。首先检查胸腔液的量和性状,胸膜的色泽和光滑度,有无出血、炎症或粘连,而后摘取心、肺等进行检查。
1.4病理检查
尸体解剖和病理检验一般同步进行,边解剖边检验,以便观察到新鲜的病理变化。对实质器官(肝、脾、肺、胰脏、淋巴结等)的检查,应先观察其大小、色泽、光滑度、硬度和弹性,有无肿胀、结节、坏死、变性、出血、充血、淤血等常见病理变化,之后将其切开,观察切面的病理变化。胃肠一般放在最后检验,先观察浆膜变化,后切开进行检查。气管、膀胱、胆囊的检查方法与胃肠相同。脑和骨只有在必要时才进行检验。此外,在肉眼观察的同时,必要情况下,应采取小块病变组织(2厘米×3厘米)放入盛有10%福尔马林溶液的广口瓶固定,以便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或采集有关病料送实验室检验。
2实验室检查
许多疾病的确诊或流行病学调查,必须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内容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常规实验室检验
主要包括病猪的血液、尿液、粪便、胃液及胃内容物、脑脊髓液、渗出液及漏出液、血液生化检验等内容,在实验室的特定设备、条件与方法下,测定其物理性状,分析其化学成分,或借助显微镜观察其有形成分等,为疾病的诊断、鉴别、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2.2病理组织学检查
将送检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病料,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病料修整、石蜡包埋、切片、固定、染色、封片等病理切片方法制作成病理组织学切片,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学变化的过程,其结果可作为疾病诊断、鉴别等的依据。
2.3病原体检查
病原体检查是实验室常用尤其是在猪的疫病诊断工作中最为常用。病原体检查主要包括普通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检查、病原体的分离培养鉴定、实验动物或鸡胚接种实验等。病原体的检查在猪病确诊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病理实验室质量控制医院管理
理系统进行病理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形成高效、可操作的行业规范,是我国病理界的当务之急。
与其它医学实验室相比,病理实验室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参照其它医学实验室的管理经验,加以借鉴,逐渐探索并开始实施病理实验室的管理。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该说每一个公开服务的实验室都应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按国际通行的管理体系的操作性文件,就有15189、17025等管理文件。这些文件虽不能完全适合病理实验室,但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并逐步建立起适合病理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通用规则和系统的管理规范。
程序性文件是一个实验室正常有效的运行的重要保证,对于一个实验室来说,凡是跨过一个区域的科室的工作都应有相应的程序性文件加以规定并认真加以维护和控制,比如标本接收的程序:应规定标本由谁送检,由谁接收,如何接收,以保证标本及时送检并准确无误。所谓维护和控制就是说作为一个正式文件一定定期修订、并注明修订的版次、日期等,确保文件的有效性。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动物病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以形态学为基础,运用动物实验、尸体剖检、活体组织检查、组织细胞培养等方法,着重从形态学的角度阐述器官、组织的病理改变,揭示疾病的本质,是基础兽医学过渡到临床兽医学的桥梁学科,其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临床诊断、治疗和疾病预防打好基础。
如何搞好兽医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每个兽医病理学实验课指导教师必须面对和重视的问题。笔者为此进行了探讨。
一、优化实验教学方法
1.动物疾病临床病例讨论
在动物疾病临床探讨病例时,采用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以教师为引导的一种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实验课教师在新的实验课数周前提出问题,布置学生预习,学生可以几人一小组,通过网络、图书馆、多媒体等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对小组成员的不同意见进行交流和探讨,最后得到一个整体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充分交流互动,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们的思想进行了交流,智慧擦出了火花,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受到锻炼,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
2.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观察
实验教学大纲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正确识别病理大体标本从而对病理现象能有正确认识。实验室充分利用大量接触病料的机会,制作大量的典型、质量优良教学标本,在实验课时,采用了挂图、幻灯片、录像、实物、模型、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展示的病理标本在外形、大小、重量、色泽、结构、质地、表面及切面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并探讨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的发生发展,帮助他们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教学质量。大体标本陈放于玻璃橱窗内,对每个病理标本瓶进行编号和文字说明,让同学们随时观察,提高学习效率。
如观察肺淤血时辅以正常肺脏组织切片,通过回顾正常肺脏组织细胞形态的特点,帮助理解肺淤血时肺泡壁、肺泡腔等的异常病理变化。课中辅导观察难点、课末总结观察重点。通过采用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对已学习过的组织胚胎学有了加深认识,无形中又锻炼了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实验教学手段改革
1.应用图像分析互动软件进行实验教学
2.充分利用多媒体
病理学的学科特点是强调从形态观察的角度来认识各种病变,而我们的教材上对于某些病变的描述很抽象,学生不能通过文字真正理解病变本质。采用多媒体后,教师可展示一个疾病的动态发展过程,改变了以往局限、间断的教学模式,使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真正地“动”起来。传统的教学,教师讲解费时费力,学生听起来吃力难懂,课堂单调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不够活跃。采用多媒体后,可将动态图像和静态图像相结合,形成很强的直观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提高了学习效果。在多媒体使用过程中,有助于理论和临床联系。通过补充大量动物临床疾病的图片,满足了学生渴望获得临床知识的愿望,又进一步理解了理论知识。
三、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总之,在兽医病理试验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大体标本与切片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讨论,印证理论,加深理解,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病理学观察方法为动物疾病的防控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今后仍将出现新的技术、新的研究领域,但教学没有固定模式,要跟上当今兽医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帮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泛、更具新意的创造空间,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课堂改革具有实践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品质,才能进一步搞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和探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畜牧兽医人才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靳俊峰,郭瑞珍,吴秀香.PBL教学模式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2):354-356.
[2]胡波,邱青朝,赵其辉,全建设,李常应.病理学理论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4(3):60-62.
关键词:
兽医病理生理学;多媒体;实验教学;合作学习;任务驱动
1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1.1视频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图像、声音、文字等合理结合,声形并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克服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建立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质量[2]。在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所有的实验项目都需要使用实验动物,动物种类包括小白鼠、豚鼠、蟾蜍和兔子。无论对动物进行药物注射还是生理指标测定,都要对动物进行抓取和保定。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教师站在讲台上,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学生围着一个讲台看老师演示,而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只有近距离的少数学生能看到并看清,站在后面的学生看不清;在实际动手操作时,有些学生怕被小鼠咬到、豚鼠挠到,而不敢去碰触实验动物,无法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段教学视频,内容包含豚鼠如何抓取怎样测定心跳和呼吸频率如何找到捣毁蟾蜍骨髓的准确位置兔子在进行心脏采血时采用何种保定进针位置在何处学生在心中对实验有了大体印象,在实际操作中也会有条不紊。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明显地提高了实验效率和教学效果。
3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
4“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5小结
本教研室根据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变呆板为生动,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使他们初步具备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1]杨保栓.动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孙晓东.PBL结合多媒体教学在外科动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2):232-233.
[3]王千.微时代下的微整合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50):261-262.
[4]周光贤,蒋雪薇,姚紫彤.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与合作学习模式的互补应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5(4):53-56.
[5]江燕.小组合作学习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279-281.
[6]崔文,任晓峰,冯国峰,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实验课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07下):136-137.
关键词:高职;病理学;虚拟实验教学方法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原因、发生机制以及病变转归的基础医学学科,对于学生来讲,它是一门十分抽象的学科。虚拟实验室是一种基于Web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的开放式网络化虚拟实验教学系统。以往高校主要通过传统教学方法即使用显微镜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但存在很多弊端。因此,将虚拟实验教学方法与病理学教学结合起来的技术应用而生,它便是虚拟实验室。目前,已有学者探讨将虚拟实验室应用于很多领域,但大多数仅限于理论层面的探讨,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对病理学虚拟实验教学方法认知及接受程度的报道并不多见。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某高职院校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现场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研究。
1.2方法
自制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对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的看法、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的优点以及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情况等。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由学生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剔除不完整问卷5份,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为97.5%。
1.3统计方法
由两人进行数据录入、检查和纠错,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学生对虚拟实验设备及教学方法的看法(见表1)
2.2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情况(见表2)
2.3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的优点(见表3)
3结论
4讨论
病理学是医学类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学科。但是长期以来,病理学实验教学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传统实验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选用的病理切片虽然病变位置大体上类似,但是不同切片的形态不同,这就需要学生花费很多精力查找病变位置、特征,而目前许多学生显微镜操作技术不过关,这就增加了病理学实验教学难度。病理学虚拟实验教学方法是将数字化切片库安装到学生所使用的电脑上,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控制学生电脑,将病理切片图片上传到学生电脑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切片图片。同时,统一标记出明显病变位置,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病变位置及特征,大大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