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尼玛卿被藏族同胞视为神山,它的地位和冈仁波齐一样,但又鲜为人知。每年都有大批朝圣者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前去虔诚朝拜。1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突兀在茫茫的青藏高原上,山上冰雪连绵,终年不化。
阿尼玛卿雪山保护区设置的红外线摄像机,陆续拍下一种外形像猫的动物,身后还跟着2只可爱的宝宝。它的体型矮胖且多毛,有着长尾巴,三角耳朵,不过体积看起来比普通家猫大。脸上比家猫多了很多“胡须”,看上去还有些萌,嘴里还叼着食物,在石山中间行走着,一副貌似是猫头鹰的面容。专家表示,这是兔狲,比较珍贵的保护动物。
兔狲属于食肉目猫科动物,大小似家猫。它主要分布于中国西藏和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栖息在荒漠或草原上,主要以鼠类为食。有人发文说《山海经》中的古动物“类”,就是兔狲。
作为一种小型的猫科动物,兔狲以其胖嘟嘟的外表和萌萌的表情,成为猫科动物中的网红。除了它的长相比较憨态可掬浑圆胖萌之外,单凭兔狲这个名字就够吸引人眼球的了,明明是一猫科动物,不是兔子也不是猢狲,却偏偏取个兔狲。
兔狲长得粗短,大小似家猫,体长46-65厘米,体重2.5-4.5千克。圆盘脸短而宽,加重了兔狲“肥”这一印象。尾粗而浑圆,尾长21-31厘米。耳朵短而宽,呈钝圆形,两耳间距离较长。
矮胖的身子,短短的脚,臀部较肥重,蓬松的毛皮,让它看起来像个小绒球。其实它不胖,兔狲的“大”只是毛发太长带给大家的错觉。
虽然在身材上和长相上,兔狲和家猫都差不多,可它们眼睛的瞳孔形状却大不一样!大部分家猫眼睛里的瞳孔是一种狭长的形状,而兔狲的瞳孔则是一种非常规则的圆形。
在这一点上,兔狲倒是和狮子是一样的。狮子眼睛的瞳孔也是圆形的!据说拥有狭长垂直瞳孔的动物在白天和黑夜都非常活跃,而拥有圆形瞳孔的兔狲,则更擅长策略和埋伏!
在猫科动物中,兔狲的毛发是最密、最长的,每平方厘米的皮肤上可分布5000以上7厘米长的毛发。浑身上下都是蓬松茂密的被毛,可以帮助它们在寒冷气候中维持体温,特别是腹部的长毛和绒毛非常保暖。
腹部和尾巴上的毛大约是背上和体侧毛的两倍长,长毛和绒毛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能够抵御严寒的天气,这使它们能栖息在冰冷的岩石、冻土地或雪地上,而体型相仿的其他各种小猫就做不到。
趴下休息时兔狲的四肢能被腹部的被毛包裹起来,也能很好维持体温。还有就是兔狲的面部器官,圆润的小耳朵能够跟面部毛发齐平,这个也能够减少散热面积,防止体温流失。
它们的毛发会随着季节而改变。冬天时毛色更苍白,花纹也较少;夏天,它们就会换上布满条纹的赭色花毛衣。这个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
不管气温低、海拔高的草原,还是荒漠,仗着长长的毛发,就没有大毛球兔狲不敢去的地方。不过,由于兔狲的毛皮质量很好,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人类猎杀的目标。
兔狲生活在中亚地区,范围从伊朗西部到中国西部。喜欢栖息在沙漠、荒漠、草原或戈壁地区,能适应寒冷、贫瘠的环境,栖息地的海拔高度可达4600米。
从外表看,兔狲看似呆萌,其实很凶残的物种,家猫跟它比起来那不要太弱了,假如人跟兔狲对着干,那估计你分分钟就被兔狲给挠毁容。
兔狲和老虎一样,是典型的独居动物。它们以洞穴或岩石缝隙为家,但是却不会挖洞筑巢。
岩石缝隙是天然形成的,而土洞并不是兔狲挖的,往往是兔狲抢占鼠兔、土拨鼠等其他动物的。有时候,强势的兔狲会把鼠兔杀死吃掉,然后再占领其洞穴,十分霸道。
蛇应该是比较凶残的动物了吧,但兔狲经常为了食物和蛇大打出手,小蛇一般看都兔狲都会丢下食物落荒而逃,大点的毒蛇还会跟兔狲稍作抵抗,当然是没有用的。
它们主要以鼠类为食,一般来说兔狲主要的下手对象还是鼠兔、鼠类、兔子等啮齿类动物,或者是沙鸡之类的野禽,偶尔也会吃虫子。当然如果是遇到旱獭的话,兔狲也并不介意吃下这块肥肉。
尽管兔狲的体型很小,但是它们的猎食能力却很强。在其所生活的区域内,只要不是体型太大的动物,兔狲都有能力将其拿下。
一般来说兔狲主要的下手对象还是鼠类、兔子等啮齿类动物,或者是沙鸡之类的野禽。当然如果是遇到旱獭的话,兔狲也并不介意吃下这块肥肉。
它们白天会躲在洞穴,到黄昏时才出来捕食。兔狲捕猎靠的是好眼神加上灵敏的出击。小短腿可以降低重心,让它在岩石与树枝间更稳妥地步行。
你不要看兔狲这种动物长得很呆萌,实际上它们的攻击性非常强而且脾气暴躁,借着矮草丛和岩石地形作为掩护,悄悄地埋伏在鼠兔的洞穴附近,它还会踩点,有个时候蹲在鼠兔经常出没的地方,一旦猎物出现,兔狲就会突然展开攻击。
像亚洲金猫、西表山猫这些小型猫科动物的栖息地由于缺乏大型食肉动物,因此有吃不完的食物,但兔狲却没有这个的好运气。
兔狲生活的地方除了荒漠猫这个的竞争对手,还有豺、狼、猞猁等更凶猛的食肉动物,这些动物也爱吃鼠兔。有时候,兔狲的猎物还会被天上飞的草原雕抢走,只剩兔狲在风中凌乱……
兔狲喜好独居并有很强的领地意识,每一只成年的兔狲都有自己的领地,不过比起大型猫科动物来,兔狲的领地面积太小了,只有几平方千米。无论雌性还是雄性,都会用气味来标记领地。
兔狲可以说是猫科动物中奔跑速度最慢的。它没有薮猫那样的大长腿,当然也没有猎豹那样流线型的躯体,圆滚滚的身体,短短的腿,限制了其奔跑的速度,让它们跑不起来。
因此,当它们遇到危险的时候往往不是逃跑,只能逃窜到大石头下面或者石缝里躲起来。
它还能发出多种声音,叫声与家猫的差别挺大,音色低沉,比较粗野。兴奋时,会像小狗一样吠叫;不高兴的时候,兔狲发出的叫唤声跟人类的呼噜声一模一样。
虽然体形不大,兔狲那可爱的样子的确招人喜欢,但是却不能当宠物养。
兔狲是野生动物,没有被驯化的,生性凶残,具有很强的领地意识及攻击性,兔狲的免疫力很差,容易生病,而且这些病很难治愈。
同时未经过检验检疫,有可能携带疾病,传染给人类,造成不必要的危险。而且,表情丰富的兔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乐观开朗”,而是拥有一个十分孤僻的性情,不愿和人亲近。
兔狲属于国家二级珍稀保护动物,根据国家动物保护法,饲养是犯法的。就算让你家养,也不一定能养得活。所以,如果你有想把它当宠物的想法,劝你还是尽早放弃。
雪灵谷自然实验室/出品参考资料:中国动物志、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大自然里常常混淆的那些大猫们,你认得对不?
猫科动物体型对比
总体分类:大猫分为猫亚科和豹亚科,其中豹亚科的体型一般都比猫亚科要大得多,比如我们熟知的老虎,狮子,花豹雪豹等猫科动物都属于豹亚科,当然猫亚科中也有体型较大的,比如美洲狮。以下列举一些猫亚科和豹亚科中响当当的家伙吧~
豹亚科:
01:老虎
雪地中的东北虎
俗称老虎、大虫,是现存体型第一大的猫科动物(不考虑杂交品种,如狮虎兽等),野外个体可长达3.38米(11.1英尺)、重388.7千克(857英磅)。主要亚种有:东北虎(又称西伯利亚虎,体型最大),孟加拉虎(脾气最暴躁)、白虎(最漂亮)、华南虎(调查全球仅剩不到20只,主要在福建省龙岩市梅花山保护区)、里海虎、印度虎。世界上目前只剩下大约3200只老虎。老虎是最强大、最雄壮的亚洲猫科动物之一。上图中的老虎正躺在雪地里自娱自乐,左下图的老虎正在舔自己的虎爪。右下图的那只老虎似乎很害羞,在和摄影师维雅切斯拉夫玩躲躲猫的游戏。维雅切斯拉夫介绍说,“我本来是想展示这种兽中之王美丽而优雅的一面。”
漂亮的白虎
白虎和其他老虎可能种属相同,但是由于隐性基因的原因,它们却没有普通老虎所拥有的橙色皮毛,只有一身黑白相间的外衣。维雅切斯拉夫希望向人们展示这些白虎人性化的一面。他为左上图题写的图注是,“妈妈,不要生气。”这种黑白相间的大型猫科动物,它们最迷人的地方就是粉红色的鼻子和蓝色的眼睛。右上图的这只白虎正趴在雪地里,满脸是雪粉。下图的这只白虎似乎正在水中洗澡,老虎还真的很喜欢下水泡澡呢。
02:狮子
狮子是非洲体形最大的猫科动物。在所有猫科动物中,它们身材最高(肩高最高),体重仅次于老虎,位居第二,野生非洲雄狮平均体重220千克,全长可达3.4米。狮子是唯一一种群居的猫科动物,也是唯一一种雌雄两态的大猫。很多人都在争论狮子和老虎谁的战斗力很强,小罗在调查了大量的资料和动物学家的科学分析后,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同等体重的情况下,老虎的单体战斗力强于狮子,老虎的捕猎技巧和极其强大的四肢力量毫无疑问强于狮子,不等体重的话,就没有很好地对比性了,有记录的狮虎大战中,虎多胜,狮多败。左图这只雄狮正在雪地里咆哮,它看起来似乎有点儿暴躁。只有真正的大型猫科动物才拥有咆哮的功能,猎豹就咆哮不了,只有咕咕咕地叫唤。维雅切斯拉夫解释说,右图的这只雌狮似乎对客人的打扰颇不耐烦,好象是在冷笑。
03:美洲豹/美洲虎
美洲豹——黑豹其实也常常被认为是美洲豹的一种
美洲豹与美洲虎的概念其实是同种,很多人分不清,其实他们都是指美洲大陆上最强大的猫科动物。美洲虎是继老虎和狮子之后第三大猫科动物,长约170-250cm,肩高60-80cm,尾长60-80cm,重70-150kg,网上有很多关于美洲豹的视频,其中最多的应该就是美洲豹大战蟒蛇的了。
04:豹子
豹子主要有非洲花豹、东北豹、金钱豹、雪豹、猎豹,云豹等,豹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拥有强大的颈部和鄂部力量,可以将与自身体重3倍的猎物带上树。雪豹是豹子中最濒危的一种,只分布在我国青藏地区,也是栖息地海拔最高的大猫,很多人把雪豹称为是雪山的守护神,个人觉得雪豹是最美丽的猫科动物,先给张图镇楼(长约140-210cm,尾长80-100cm,重约50-80kg),猫科中的跳跃冠军,海拔最高的猫类,雪山之神,极其漂亮,简直大爱!
雪山守护神——雪豹
头条里最常弄混的就是猎豹和花豹了,猎豹又称印度豹,是奔跑速度最快的陆上动物,可以三秒内从静止加速到每小时64英里(约合每小时103公里)的速度。它们腰部较细,胸部较长。除了这些特点以外,它们眼角还会流下黑色的“眼泪”。这种“眼泪”其实就是从眼角到嘴角的两条黑色条纹。与真正的大型猫科动物不同的是,猎豹只能咕噜咕噜地发出喉音,但不会咆哮。下面是集中豹子的图片,大家不要再把猎豹和花豹弄错啦~
猫亚科:
01:美洲狮
美洲狮
美洲狮(山狮,长约160-230cm,重约60-100kg),最大的猫属动物,猫科中的攀岩和弹跳冠军,也是奔跑第二快的猫科动物。根据不同的生活地区,美洲狮也有很多不同的叫法。事实上,在英语中它们拥有40多种称呼,它们也因为拥有最多名字而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美洲狮和美洲豹体形差不多大,但是没有美洲虎那么强大、那么健壮。虽然图中这几只美洲狮看起来好像和家猫一样,但它们的体形事实上和一个成年人差不多大。因此,除了人类之外,没有其他物种可以捕食野生的成年美洲狮。
02:猞猁
猫中霸主——猞猁
猞猁外形似猫,但比猫大得多,属于中型的猛兽。体重25-40千克左右,体长80-130厘米,尾长16-23厘米。战力强大,有视频显示,猞猁和灰狼在一对一的情况下,把灰狼吓得屁滚尿流,夹尾巴偷走了!
03:狞猫
跳高冠军——狞猫
狞猫是所有小型猫科动物中速度最快的一种,长约60-110cm,重约11-20kg,猫科中的捕鸟冠军,要抓鸟自然得跳得很高,因此又是猫科的跳高冠军。雄性狞猫体重大约在28磅到40磅(约合12.7公斤到18.1公斤)之间,而雌性狞猫大约重24磅(约合10.9公斤)。狞猫身长大约2到3英尺(约合0.6米到0.9米),此外还一条长约1英尺(约合0.3米)的尾巴。在非洲,狞猫被看作是一种害兽,它们常常会偷猎家畜。狞猫具有高超的藏身技能,在野外很少能够看到狞猫。
04:豹猫
猫中女郎——豹猫
豹猫是人类驯化较为成功的一种小型猛兽了,由于其炫丽性感的豹纹外表而成为人们喜爱的宠物之一,市面上的价格也相对较高,幼猫为2-3万,种公成猫高达10万+。炫丽的外表也给豹猫带来了灾难,由于豹猫分布广,长期以来都是国内的外贸出口裘皮之一,作为毛皮兽遭到大量的捕杀,也有不少人将其当做野味食用,希望大家口中留猫,这么可爱的小猫,怎么忍心作为食物杀死呢?
单独捕猎能力排行榜
小罗知道,涉及到排行榜,大家意见有所不一,哈哈,没关系,大家有异议的留言就好,这里比较的是单体在捕猎方面的能力排行,不是相互之间的战力排行哦。主要考虑的指标有捕猎成功率和捕猎受伤率,当然很多人又会说,捕猎的对象的危险程度都不一样,怎么能比呢?但是考虑到猫科动物之间体型也相差很大哇,所以用这两个指标是比较科学滴~~
第一名:云豹
云豹比金猫略大,体重15~20千克,体长1米左右,比豹要小。体侧由数个狭长黑斑连接成云块状大斑,故名之为,“云豹”。云豹体毛灰黄,眼周具黑环。颈背有4条黑纹,中间两条止于肩部,外侧两条则继续向后延伸至尾部;胸、腹部及四肢内侧灰白色,具暗褐色条纹;尾长80厘米左右,未端有几个黑环。
云豹属夜行性动物,清晨与傍晚最为活跃。栖息在山地常绿阔叶林内,毛色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保护及隐蔽效果。爬树本领高,比在地面活动灵巧,尾巴成了有效的平衡器官,在树上活动和睡眠。发情期多在晚间交配,孕期90天左右,每胎2~4崽。
第二名:虎
国内以前各地均有分布,现仅在东北、华南及西南等极少数地区残存。国外见于贝加尔湖、朝鲜和南亚等地区。
体形雄伟,体长1.6-2.9米,体重180-320千克。华南虎比东北虎体稍小,色更深。尾长约1米,头圆,耳短,四肢强壮有力。夏毛橙黄或棕黄,冬毛较浅。体背橙黄色,腹毛白色。通体均具黑色横纹,每两条靠拢在一起,而腰及臀部横纹尤多且密;眼后角有一白色毛区极为鲜明;颏、喉和四肢内侧毛色均纯白。
栖息于森林山地,可见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区。独居。夜行性。捕食中、大型食草动物,包括野猪、鹿、麂、狍、麝、野羊等,也吃豪猪和野禽;极度饥饿时会盗食家禽,甚至伤人。11月至翌年2月发情,怀孕期93-114天,每胎1-4崽。3-5岁达性成熟。寿命10-20年。
第三名:美洲豹
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地区,最北可达美国南部,最南分布到乌拉圭及阿根廷南部。
体形小于虎而大于豹。体长1.1-1.8米,体重65-158千克,雄性大于雌性。体色变异大,呈浅黄、红黄或红棕色;下体为苍白、白或淡黄色。头、颈和四肢内侧有大黑斑;肩、背部和体侧均具圈纹,每个圈纹内有一或多个黑点。
栖息于热带森林和热带稀疏灌丛草原,在墨西哥和美国地区甚至栖干半荒漠和多石山区。栖居地通常靠近水源或水域。极善游水,也极善攀缘。夜间捕食,有贮存食物的习性。主要捕食鹿、西湍、貘、鳄、蟒和鱼等。无固定繁殖季节。怀孕期93-110天,每胎1-4崽,幼兽与母兽一起生活约2年,3-4岁性成熟。饲养条件下可活22年。
第四名:雪豹
分布范围:中国的四川、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国外见于中亚地区。
保护级别:中国I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动物简介:雪豹的突出特征是尾部长而粗大,与体长比例为1:0.75至1:1之间。它们栖居于海拨2700-6000米的高原裸岩地带。独居,夜行性,晨昏活跃。感官敏锐,性机警,行动敏捷,善攀爬、跳跃。以山羊、岩羊、斑羚、鹿等为食,兼食黄鼠、野兔等小型动物。繁殖期2-3月,孕期93-110天,每产2-4崽,2-3岁性成熟,寿命约20年。
第五名:美洲狮
在美洲广泛分布,从加拿大南部至南美阿根廷。
身体大小与豹相若。雄性体全长(包括尾长)2.0-2.2米,体重55-60千克;雌性体全长1.5-2.0米,体重36-50千克最高纪录重达105千克。头小,耳壳圆小,四肢较长,肩后1/4处高出体背,足爪发达。全身棕灰、银灰或黄棕褐色等;喉、胸和腹部及四肢内侧均白色,吻和颏白色,尾瑞近黑色。
在北美和南美南部多栖于高大山岭,在中美及南美北部多栖于森林中。独居。善攀爬和游泳。平时在岩下、树枝或灌丛中隐蔽。以野鹿、野羊为主要捕食对象,也捕捉雪兔、狐、猞俐和鸟禽等;饥饿时也盗食猪、马、牛、羊,但从不伤人。无固定繁殖期。怀孕期90-96天,每胎1-6崽.雌性2.5岁、雄性3岁性成熟。
第六名:豹
分布于我国除台湾、辽宁、山东、宁夏和新疆以外的其他省区。国外由西伯利亚往南至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半岛东南亚诸岛及阿拉伯半岛和西亚等地区均产。
外形似虎而较小,体长1-1.5米,体重约50千克。头圆耳短,四肢粗壮;尾长750-850毫米,超过体长之半。体背毛色橙黄或黄色;腹部纯白。通体布满大小不同的黑斑或钱状环斑并由此而得名。
栖息于多种环境中,包括山地森林、丘陵、灌丛与草丛等,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均有足迹。性孤独而凶猛。善攀树。主要捕食鹿、鹿、野羊、野猪、猴、野兔、鼠类和野禽等。冬、春季交配,怀孕期约96天,每胎2-4崽。寿命为10-20年。
著名观赏动物。日前在我国的数量已严重下降,属I级保护动物;也被国际贸易公约列入附录I,禁止捕捉和贸易。
第七名:兔狲
国内分布于西藏、四川、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河北、北京及黑龙江。国外自亚洲中部地区向东至西伯利亚。
体长470-650毫米,体重2000-3000克。吻短,颜面由于直立而近似猿猴脸型。两耳短宽,耳端圆钝,两耳距离较远。全身毛被密而柔软,腹毛长于背毛。体背为浅红棕、棕黄或银灰色,背中区毛色较深、体背后方有数条隐约可见的黑横纹;四肢具2-3条黑横纹;尾粗圆,具有6-8条黑色环纹,尾端黑色。
栖息于草原、稀树林、荒漠或戈壁地区等。性耐寒冷。食物以啮齿类为主,偶尔盗食家禽。常单独活动,居于石缝石块下或以旱獭洞为窝。交配期多在2月,4-5月产崽每窝3-6崽。
第八名:猞猁
国内分布于北方各省及青藏高原。国外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北部。
体长850-1300毫米,体重18-32千克。耳端生有耸立的黑色长簇毛;四肢长而矫健;尾甚短,仅110-240毫米;颌下颈毛和腹毛均显著长于背毛。体背面呈粉红棕色,且体背及四肢上部具棕褐色斑点;头部两颊有2-3列棕黑色纵纹;尾末端1/3段为黑色。
栖息于高大密林中或山岩,也见于海拔3500-4800米的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种环境。独栖。善于爬树和游水。食物主要有野兔、鼠兔类、松鼠、雉、鹧鸪、松鸡、雷鸟等,亦喜捕杀鹿和小野猪等。发情期在2-3月,怀孕期67-74天;每窝1-4崽,哺乳期近5个月。
第九名:猎豹
栖息于有丛林或疏林的干燥地区,平时独居,仅在交配季节成对,也有由母豹带领4~5只幼豹的群体。猎豹是奔跑最快的哺乳动物,每小时可达120公里。以羚羊等中、小型动物为食。除以高速追击的方式进行捕食外,也采取伏击方法,隐匿在草丛或灌木丛中,待猎物接近时突然窜出猎取。母豹1胎产2~5崽。寿命约15年。
第十名:非洲狮
重150-200千克,体长1.4-2.5米,雌狮小于雄机.雄性的颈、肩、喉、胸和前肢上部披有发达的鬣鬃。上体淡黄褐银灰或褐棕色等;下体及四肢内侧苍白色;尾端毛束黑色。
鸟类摄影使用哪款相机和镜头比较好,你的选择正确吗?
不管你的摄影什么水平拥有合适的拍摄装备会让你的拍摄事半功倍。特别是对于特定类型的摄影,例如野生动物摄影,正确的相机和镜头可以极大地影响你想要的最终结果。在本文中,我们对于想要练习鸟类摄影的初学者和要升级装备的鸟类摄影师来说提供一些建议!
EOSR6,EF300mmf/2.8LISUSM+2XIII,f/8,ISO600,1/2000s,600mm
一、为鸟类摄影初学者的提示
佳能相机和镜头配备了广泛的功能。初学者也有很多选择,推荐佳能EOSR6和佳能EF70-300mmf/4-5.6ISIIUSM镜头。
EOSR6,EF70-300mmf/4-5.6ISIIUSM,f/5.6,ISO1250,1/500s,300mm
二、为什么选择佳能EOSR6相机和佳能EF70-300mmf/4-5.6ISIIUSM镜头
EOSR6配备了佳能最新的自动对焦系统,并配备了动物眼检测AF功能,让鸟类摄影变得更加轻松,同时它还具有内置稳定器功能,可让你以高ISO拍摄,这有助于初学者轻松捕捉清晰的图像,并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全画幅无反光镜相机。EOSR6在专业水平上也非常实用。
初学者会发现使用佳能EF70-300mmf/4-5.6ISIIUSM(佳能EOSR6的EF镜头适配器)或更长镜头等长焦变焦镜头更容易拍摄。由于从300毫米起的视野很窄,当相机靠近他们的眼睛时,初学者经常会发现很难定位拍摄对象(鸟类)。长焦变焦镜头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放大,让鸟类拍摄变得轻而易举。此外,f/5.6的大光圈也有助于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使用,并通过模糊背景更容易隔离主体。这款镜头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人性化的尺寸和重量更加便于户外摄影。
EOSR6,EF70-300mmf/4-5.6ISIIUSM,f/6.3,ISO1600,1/500s,300mm
三、针对不同鸟类种类和地点,推荐不同的入门套件
花园和公园是使用推荐套件拍摄鸟类的好地方,这些地方的鸟类通常习惯于人类在其环境中的存在,这使初学者更容易接近它们。花园里常见的物种包括野禽、白鹭和翠鸟,这些鸟类是很好的拍摄对象,因为它们很容易被看到。
EOSR6,RF100-500mmf/4.5-7.1LISUSM,f/7.1,ISO640,1/640s,500mm
四、为想要升级相机设备的用户提供的建议
在升级相机设备时良好的可访问性和低光性能是需要考虑的两个关键点。像500mm或600mmf/4镜头这个的超远摄镜头稍微贵一些,也更重一些。但是,它们具有很好的效果。尤其是与放大镜配合使用时,因为更大的光圈可以提供更多的光线。
EOSR5,EF300mmf/2.8LISIIUSM+2xIII,f/6.3,ISO1600,1/100s,600mm
我们将中档设备配置文件归类为使用EOSR6甚至EOSR5的摄影师。推荐佳能RF100-500mmf/4.5-7.1LISUSM和佳能RF600mmf/11ISSTM或佳能RF800mmf/11IS.STM原生RF镜头自动对焦速度快、跟踪和准确性,图像稳定性能并改善视觉表现,所有这些都将改善结果和图像质量。由于对焦距离更长,它的到达距离也增加了。
EOSR6,EF500mmf/4LISIIUSM+1.4xIII,f/6.3,ISO3200,1/1600s,700mm
五、鸟类拍摄需要使用的技巧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鸟类通常位于高大的树木或远处。因此,足够的覆盖范围始终很重要。鸟类摄影师通常从500或600毫米的焦距开始,如果需要,可以使用1.4倍或2倍放大镜。
第二个特点是,相机可以记录的高帧率。如每秒帧数(FPS)所示,鸟类摄影师经常记录连续的动作图像,例如飞行中的鸟类和进食,更高的帧率(FPS)可以让你拍摄更多的照片,并增加捕捉完美瞬间的机会。
第三个特点是由于焦距长,可以在高ISO下拍摄。以及停止运动的需要,摄影师经常使用高ISO设置来获得想要的图像。
老虎都怕它!四川东北山区传说中的“掏狗儿”,到底是什么动物?
我的老家在四川东北部的崇山峻岭中,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前,那里森林覆盖极其广泛,连绵的大山十几里都没有人烟,山上古木参天,各种飞禽走兽应有尽有。
那时候,只要有人去那些大山里,特别是去放牛、放羊,家里人都要反复叮嘱,不要走太远,要有几个人一路。他们怕的不仅是遇上老虎豹子、巨蛇毒虫什么的,更害怕的是遭遇传说比老虎还要厉害很多的一种小动物——让大人小孩子毛骨悚然“掏狗儿”。
据老人们讲,“掏狗儿”形状似猫,个头也与普通猫差不多,声音有点像狗。但是别看它个头小,那个年代称霸山林的老虎、豹子见了它都要退避三舍!传说中,“掏狗儿”总是三五成群的出现,而且诡谲刁钻凶残异常,身子骨特别灵活,奔跑跳跃,异常迅速,数米高的崖坎一跃上下。被“掏狗儿”盯上的动物,跑也跑不过,打又打不赢。山野里的牛、羊、野猪等动物,经常是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被闪电般地袭击,几口咬破肛门,钻进肚子里面大快朵颐猎物的五脏六腑。如果猎物在“掏狗儿”扒到身上的时候试图奔跑甩脱,“掏狗儿”还能迅速从猎物屁股后面掏出肠子,让猎物在惊恐万状与撕心裂肺的疼痛中死去。
甚至还有网友还记录了小时候见到的“掏狗儿”的样子:嘴像狐狸,头、眼似猫,通体呈暗灰色,毛质异常光滑,整个身子不及一尺长,像现在孩子们玩耍的一个玩具猫,而且臀部还有类似麝香的奇香。
据老家的老人讲,大多数情况下“掏狗儿”只咬动物,但如果遇到特别饥饿的或者被激怒了的“掏狗儿”,还是可能袭击人。“掏狗儿”袭击人的时候,是趁人不注意,跳到人的肩头上。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回头,一回头“掏狗儿”就会一爪抓掉你的眼睛,然后咬破喉咙钻入肚腑。正确的做法是头不动迅速用手里的镰刀或木棒砸向肩头,没有镰刀或木棒就直接就用手抓住摔到地上,大概上“掏狗儿”就会被吓跑而保住性命。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强、森林覆盖率的迅速下降和人们的捕猎,“掏狗儿”慢慢地消失,只存在于老一辈人的传说中了。因此也有人质疑“掏狗儿”的存在,或者说当时人们没多少知识文化,把其他动物认成了“掏狗儿”。
比如,有人说“掏狗儿”是麝香猫,麝香猫虽然体型与“掏狗儿”相似,但麝香猫主要以小型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甲壳类、昆虫,如鼠类、蛇、蛙、鱼、蟹、昆虫、蚯蚓、小鸟、鸟卵和野禽为食,没有能力袭击大型动物。
也有人认为是鬣狗,虽然食性相似,但鬣狗体型要大一些,而且鬣狗分布在非洲、阿拉伯半岛、印度次大陆和亚洲的部分地区,我国境内特别是四川并不在鬣狗的分布范围。
也有人说是豺,也叫豺狗。豺在袭击动物的时候确实也会像“掏狗儿”一样掏食动物内脏,但豺体型较大,而且豺是那个年代比较常见的动物,见过的人应该能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