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新年将至,中国第二个国家反拐行动计划即将开启。今年公安部组织了多次全国打拐专项行动,“贩卖婴儿”已经成为当前拐卖儿童犯罪的主要形式之一。
今天,也许就是即将一周岁的宝宝唐琳(化名)的生日。那个与她身世有关的吊牌就挂在小木床的栏杆上。显示着她是在今年7月份的全国打拐专项行动中被解救出来的婴儿。当时买主说她是7个月大,那么这个大概就出生在岁末年初的小姑娘,已经在河北省保定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中生活了4个多月。
当时还只能在小床中坐住的唐琳,如今已经开始蹒跚学步。在那次打拐行动中,和她一起被送来的孩子一共有21个。最大的不到三岁,最小的只有两个半月,截止目前,只有一个宝宝查找到了亲生父母离开了这里。在等待警方查找父母的日子中,小唐琳正在一天天的长大。
保育员:比方说唐县送来的,我们就中间带个唐,望都送来的就带一个望字,哪个警察送哪个孩子我们就取他最后一个名字。
因为这里很少有男性工作人员,所以1岁的唐琳对于“爸爸”的形象并没有概念。但她已经能够认识这些朝夕相处的保育员“妈妈们”,并表现出了对她们特别的依赖。
记者:看着你过来,孩子就跟着你是吗?
保育员:对对,来亲亲妈妈,真乖。
常爱吮吸手指的唐琳,不像这个年纪被一家人宠着的小娃娃那样,爱哭爱闹或者爱依依呀呀的学说话。和大多数在福利院长大的孩子一样,唐琳表现的很安静、皮实。
李艳雪:护理员他们都是一个班是十八个小时。事实上到现在为止,我认为我们这些护理员,包括福利院的职工,全部都是靠爱心在这支撑着。
出生后就当做“商品”被拐卖,公安部门的打拐解救行动,是这些孩子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那么,在福利院中长大是否就是孩子最好的归宿?这些孩子有没有可能拥有一个真正意义的“家”?
小唐琳将会度过一个怎样的童年呢?这是目前拥有和她一样身世的孩子正在经历着的问题。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就曾多次要求,打拐工作的关键词之一就是“妥善安置”。
陈士渠:公安部要求各地公安机关,要对解救出来的被拐儿童,专门抽调女民警,妥善照管,联系好福利院,把他们送到福利院去。同时,对解救出来的被拐儿童,要采集血样,检测DNA,输入全国打拐DNA数据库进行比对,帮助这些孩子查找亲生父母。
那么,如果查找不到亲生父母呢?根据现行法律的规定,这些在打拐中被解救的孩子,将会在福利院中长大。面对这些有着特殊身世正在牙牙学语的孩子们,河北保定福利院院长李艳雪说出了她的担心。
李艳雪:这些孩子,都是正常的孩子。他需要的关照和关怀,不仅仅是吃多么好,穿多么好。他懂得事越多,将来以后再回到家庭对他的伤害越大。我想在有这些记忆之前让他走向家庭是最好的。他需要稳定的家庭,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就是和家人之间的沟通,他在我这怎么也得不到。我再努力,他都是一个机关养的孩子,一个机构养的孩子。
福利院院长李艳雪说,想要为这些孩子找到符合条件的寄养家庭并不困难。目前最大的症结在于如何让“临时的寄养关系”变得更加稳定,甚至能够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最终实现领养。
其实,早在今年7月全国打拐行动结束时,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就曾透露,为了让被拐的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归宿,公安部和民政部正在协商修改有关条例,准备开启收养大门。
如今开始从身边的一草一木认识世界的唐琳,正在福利院里一天天长大。午餐,福利院的阿姨们给孩子们包了饺子。与抢着叫“妈妈”喂饺子的小伙伴不同,唐琳只是紧紧的贴着保育员坐着,只要“妈妈”一离开视线,她就哭闹起来。
孩子:妈妈……
保育员:不哭了啊,妈妈来了,妈妈给你晾凉了啊。不哭了啊,真乖。
即将满一岁的唐琳,将在福利院中度过自己的第一个生日。也许她的童年记忆,都将留在这里。回家,何时能有一个真正属于她的家?有一对可以叫“妈妈爸爸”的父母呢?希望对于和唐琳有着相同遭遇的孩子们来说,这一天不会太远。
福利院院长李艳雪说,想要为这些孩子找到符合条件的寄养家庭并不困难。目前最大的症结在于如何让“临时的寄养关系”变得更加稳定,甚至能够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最终实现领养。其实,早在今年7月全国打拐行动结束时,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就曾透露,为了让被拐的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归宿,公安部和民政部正在协商修改有关条例,准备开启收养大门。
即将满一岁的唐琳,将在福利院中度过自己的第一个生日。也许她的童年记忆,都将留在这里。回家,何时能有一个真正属于她的家?有一对可以叫“妈妈爸爸”的父母呢?希望对于和唐琳有着相同遭遇的孩子们来说,这一天不会太远。(记者马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