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从人类动机的角度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这五个层次(马斯洛,2007)。五个基本需要的满足呈金字塔状,层层递进,前期如果得不到有效满足,则会阻碍个体的健康成长,甚至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以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分析留守儿童在这五个层次上的缺失。
2.1.生存需要的缺失
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初衷是外了给孩子更好的经济条件,但留守儿童由隔代抚养或者寄人篱下。其次,有些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仍然存在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金映雪,2016)再者,虽然满足孩子吃饱穿暖的需要,但由于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不高而不能保证各个成长阶段的饮食上的营养搭配(夏霜,2017)。在基本的生存需求满足不了的情况下,不仅影响孩子的生理健康更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2.安全需要的缺失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以及代理监护人的忽略,留守儿童缺少健全的家庭保护和全面的监管。这不仅会产生安全隐患还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首先,留守儿童失踪拐卖和溺水等意外时有发生。其次,由于缺少父母监管,青春期的留守儿童可能会沾上一些恶习。再者,由于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内心的安全感会大大降低。
2.3.归属与爱的缺失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的寄人篱下缺少与父母的陪伴和及时的沟通,使得儿童无法感受父母的爱和慰藉,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会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感(乔丽华,段红伟,2009)。可能会出现不爱与人交往和沟通,缺少归属感,封闭自我的情况。
2.4.尊重需要的缺少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可能没有充分地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行为。其次,由于留守儿童孤僻的性格导致不合群,可能也得不到同伴的尊重。而这些会都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留下痕迹,可能使得留守儿童不懂得自尊的同时也得不到他人的尊重。
2.5.自我实现的缺失
由于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容易出现自卑的心理,对自己缺乏信心从而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其次,由于留守儿童缺失他人的鼓励和沟通,使得孩子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容易遏制孩子的发展,埋没儿童的天性(夏霜,2017)。
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4.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4.1.自卑心理
留守儿童长期在缺乏父母的关怀的环境下生活,很难和父母形成稳定的亲子关系。在加上长期寄人篱下,和老人或者亲戚居住在一起,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够及时地寻求父母的帮助和建议,缺失正确的鼓励和引导。因此在这种成长环境下,一方面父母的缺席会导致儿童产生自卑感(张婷皮美,石智雷,2021),另一方面代理抚养人缺少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和关爱也会容易形成自卑敏感的性格(刘红升,赵雅欣等,2023)。此类情况如果没有得到改善,久而久之可能会出现胆小、呆板、不擅长与人交往的等人格特点,在性格上就会产生自卑、缺乏信心的等问题。
4.2.反社会人格
由于留守儿童和父母相处的机会少,在加上年级小、思想不成熟、缺失沟通,不明白父母从小就离开自己的原因,可能会产生怨恨和逆反心理。其次,隔代教育下的部分留守儿童看到其他学生家庭美满也可能产生嫉妒等心理(刘红升,赵雅欣等,2023)。这种怨恨、逆反和嫉妒的心理,如果没有及时的纠正和干预,可能会逐渐恶化甚至出现反社会人格。此外还有代理监护人监护不到位,很多儿童会染上一些不良恶习(金映雪,2016)。再者,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留守儿童在接触网络的时候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一些血腥暴力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留守儿童(彭大鹏,赵俊清,2005),这不仅阻碍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还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4.3.性格孤僻敏感,不合群
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和父母的交流和沟通有限,当遇到问题的时候留守儿童没有合适的人倾诉和沟通,憋在心里,从而产生孤独感。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产生孤独感的概率远高于非留守儿童(张婷皮美,石智雷,2021)。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产生失落和孤独的心理,也更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付丽娟,2022),因而不愿意或者抗拒与周围的人交往,不主动地融入班级中,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愿向他人求助,逐渐变得不合群。
4.4.厌学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多学习需求无处可求。例如无人辅导功课,上网成瘾,无心学习等,在加上缺少沟通和及时的干预容易产生失落感。其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忽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课堂枯燥,学生也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赵英权,2023)。如果后续没有及时地干预,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可能会自暴自弃,丧失信心。
5.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5.1.家庭教育的缺失
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父母,父母的爱和陪伴是孩子建立信任感和孤独感的基石,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亲子关系不健全的家庭,缺失陪伴,可能会导致亲子情感的疏离和沟通困难(陈美玲,韦雪艳,2022)。因此在遇到问题或者困难的时候,留守儿童的内心无处排解。这种不良情绪长久的积累会让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问题,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5.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大多数留守儿童所处的学习为农村学校,而这些农村学校教学资料资源薄弱,教育条件有限,只能顾及到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教育观念仍受到应试观念的束缚,教育内容有限。学校即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也没有专门的心理老师,导致了有些学生有明显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地得到治疗和缓解。
6.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6.1.强化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6.2.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任务,但是由于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忽略了正处于成长阶段的留守儿童的内心想法。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才是最重要和基础的,如果孩子的心理产生问题,既不利于孩子的学习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想改变这种现状的前提的学校和教师要意识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比重。不仅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还可以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有研究表明,体育课中的体育锻炼干预可以有效地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崔高峰等,2021)。
6.3.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7.结论
儿童是国家的希望,儿童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对以后人生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保障儿童的茁壮成长又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