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精神分析视角下,焦虑的三个层级。你有哪一种焦虑呢?

焦虑是对未来的恐惧和不安,会引起很多身心反应。

焦虑有多种分类的方式,比如正常焦虑、异常焦虑;从轻重程度上分焦虑情绪、焦虑状态和焦虑障碍等;今天从精神分析角度说一下。

从精神分析视角,焦虑按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可以分三个层次:毁灭焦虑;分离焦虑;超我焦虑。

01毁灭焦虑:怕死或不存在

第一层级是毁灭性焦虑,即我是否存在,是否活着的,生死攸关的焦虑。

这是担心个体是否生存以及存在的焦虑,是比较深层的恐惧和焦虑。

这类焦虑,大概每个人都有,但程度不同,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常体验到。

很多人虽然会去医院看病,探望病人,也会参加葬礼,当时受到触动,但依然会觉得死亡离自己还比较远。但也有一些人,不敢看花圈,不敢参加葬礼,甚至不敢看一些与死亡有关的图片。

而经历过地震、火灾、车祸等各种风险的人会对死亡威胁更敏感,对生死有更多的担心。

今年的疫情涉及到几乎每一个人,引发了很多人的死亡焦虑,把曾经压抑的,视而不见的很多内在冲突都因这场突发的变故而凸显出来。

我理解这个部分可以分成两种:身体的死亡和自我的不存在。一个小婴儿,出生时最需要的就是全然的照顾和呵护。所以,在生命的最早期,生存下来是最基本的需要,也是最重要的需要。

如果早期出生时,有过被抛弃的经历,有饥饿没人照顾,或是有在医院救治等经历,或许就会有较他人强烈的死亡焦虑,在后面的生活中被激活、唤醒而显现出来。有死亡焦虑的人,也就是怕死的人,往往会转换成一种置换的方式---怕得病,来更形象地让自己和死亡抗争,把自己的焦虑、焦点转移在不断地看医生、养病上。我有位姑姑,退休几年后老伴因为意外去世,她也每天惶惶,后来不断‘生病’,差不多整天要泡在医院里了。一方面与老伴去世,自己承受打击有关。一方面与退休后各种丧失感不断袭来有关,与一个人深层次的死亡恐惧有关,老伴去世的悲伤事件激活了她内在的深层焦虑。这种死亡恐惧如果太难受,也会把这种害怕转换成外面的世界不安全,会有很多危险来伤害、消灭自己的担心,转而害怕一些具体的东西。这里的自己不存在的焦虑,不完全身体上、肉体上的被消灭,而是一种失去自我感的,被融合的那种恐惧。

比如,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淹没的状态,孩子的自主感无法建立起来,是一种窒息的爱,也会让人心生恐惧。这是一种相当于自我不存在,而是一具躯壳,内在活的是别人的感受。去年,曾经发生过一起母亲打男孩耳光,男孩转身跳楼的事件。男孩的绝决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我的身体是你的,我还给你,把自由给我!“的绝望。强势的妈妈控制了孩子的想法,头脑,孩子如果一直活父母的期待和标准,没有自己,就是在一种被淹没的恐惧里。现在的青春期孩子有一些会用割腕的方式来发泄情绪,我们会觉得“那多疼啊!“孩子会觉得那一刻感受自己是活着的。

还有人失恋时,会因为对方的离开而感觉自己死了,“没有你,我怎么活下去!”是关系的断裂导致自己的自我不存在。

一个人只有肉体,而自我被淹没,就如同行尸走肉,也会有深深的迷茫和恐惧。

这种毁灭性焦虑,会让人对环境有较多恐惧和过度担心,对人际关系缺乏信任,难以和别人建立深层的较亲密的关系。

02分离焦虑:没人要,没人爱

第二层级是分离焦虑。是担心自己没有人要,没有人爱的恐惧。

这个层面的焦虑也有两个部分:失去爱的客体、失去客体爱。前一个比后一个焦虑要严重一些。

失去爱的客体的焦虑,也可以简单表达为“怕没人要“的恐惧。

丧失也是人生的主题,从离开妈妈子宫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开始不断经历各种丧失。

小的是失去会是玩具,小宠物,严重的可能是陪伴和照料我们的亲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失去就是父母。

这就是爱的客体的丧失,即爱我的人都不存在了,爱就更不存在了。

爱的客体丧失,重要他人的失去,这种巨大的丧失对谁来说,都会带来严重的焦虑和长久的哀伤。

很多时候,是需要专业的陪伴和处理才能化解创伤。

小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哭得撕心裂肺,更多的恐惧是担心失去妈妈,怕妈妈从此消失。

因为孩子在三岁的心理年龄时,才具有“客体恒常性“的功能,即内心有稳固的妈妈的影像,不因妈妈的暂时不在而以为妈妈没了!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爱的客体的丧失,有时也来自于一个人被抛弃。

比如,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出生的女婴被父母送人;有的孩子出生后被父母遗弃;也有的孩子因为某种原因被寄养在老人或亲友那里;

比如,父母在孩子特别小,不听话时,采用“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的教训方式也会让一个人累积下被抛弃的恐惧。

很多父母忙碌,或自己在情绪、纠纷里,无暇顾及孩子,导致孩子不能透过父母的敏感回应感受到自己在情感上被照料到,就会是缺乏或匮乏。

这就会造成爱的纠缠,想要独立,但得到的爱还不够,还想要;但又得不到。表现为爱恨交加,既渴望期待,又失望愤怒。

现在很多二胎家庭里有比较明显的手足竞争现象,就是这种失去客体的爱的焦虑的表达。

老大出生时,是独生子的状态,全家围着转,是享受父母和家人百分百的爱。

所以常见的现象会是老大也不那么懂事,甚至会出现很多问题,让父母操心,反而更喜欢老二。

我就问一位妈妈,“假如老大特别懂事,该学习学习,写作业也不让你操心,什么事都自己做了。你对他投入的精力会怎样?”

妈妈想了一下,说,“哦,那可能更少了,觉得他做好是理所当然的。”

我说,“所以,你能理解老大的调皮、搞事儿、让你操心的潜意识动机了吧?”

比如,当夫妻一方不断抱怨对方不按时回家,不记得结婚纪念日,一年到头也不给自己买礼物时,是在抱怨那件事没做吗?

我有位来访者,在恋爱关系中,总是不断评估对方是否会爱自己。如果觉察到对方对自己不那么好,就想结束恋爱关系。

但当恋人不断表达爱时,她又会不断地以“作“的方式来试探对方的承受力,证明对方是爱自己的。

在职场里,当我们不被重视,被上级忽视,尤其是其他同事被委以重任时,内心也会产生一种焦虑,甚至对同事会有嫉妒感。

分离是我们每个人的主题,我们与原生家庭的分离,与父母的分离都是个人成长中重要的议题。甚至父母离世,分离都没有完成。

而只有真正成为独立的个体,完成分离,才能实现个人成长的飞跃!这类焦虑在心理咨询中比比皆是,是很多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03超我焦虑:我不够好

第三层级,是超我焦虑。

一类人的性格中比较追求完美,以生活和工作中过度苛求自己和他人造成人际问题。简单形容,就是“我不够好!”

这是人格发展比较成熟水平时的一种焦虑,是在与人竞争、比赛中产生的,是在多元的关系中产生的焦虑。

从心理学来看,在一个人心理年龄3-5岁,也就是俄狄浦斯期,是有这样的解释的: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有竞争性,他们会和同性父母竞争得到异性父母。以男孩为例(女孩类似),男孩想和妈妈结婚,而去攻击爸爸;但爸爸和妈妈是一对,爸爸比他强大很多,他无法战胜爸爸,就会产生焦虑。正常的心理发育过程,是男孩最后认同爸爸,以想要成为爸爸那样的男人来发展自己。

但如果妈妈不认同爸爸,经常抵毁、攻击和贬低爸爸,男孩和妈妈的关系很近,似乎战胜了爸爸,赢得了妈妈。

这种情况就更复杂一些,会是形成一种越成功越希望受到惩罚的现象。

而最后形成的是害怕成功,不敢成功,甚至会在临门一脚掉链子或临阵逃脱,在个人发展上受到很大的局限。

这个焦虑还表现在,特别在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总会认为我不够好。怕做事丢人现眼或遭人议论,不敢表达自己或做出决定。

超我焦虑在心理咨询中也非常地常见和普遍,它导致内心很多纠结,虽然外在可能赢得了较好的人际关系,但内在的冲突、内耗以及潜意识的影响极大地阻碍了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幸福感。

要点总结:

1.焦虑的分类方式很多,以上只是从精神动力学角度,人的心理发育过程来梳理的。

2.越是生命早期的焦虑对人的影响越深,越在潜意识层面对人构成影响,也越难去修复和调整。

3.三个层级的焦虑分别是:毁灭焦虑、分离焦虑、超我焦虑,即怕死、不存在;没人爱我了;我不够好。

作为咨询师,当我看到来访者能够享受管理自己情绪的自由时,仿佛看到了一个生命的自然绽放,不再受限于过去的一些经历和影响。

凌子(凌波微步),房树人投射分析师,心理咨询师

殷大富

擅长精神科常见疾病诊断,治疗;以及常见心身疾病诊断、治疗,常见心理障碍的心理治疗;

THE END
1.心理诊疗室:那些隐藏在热点事件背后的心理动因正如德国心理治疗家海灵格先生的名言:爱只是一颗种子,它远远改变不了土壤。放弃对家暴男的幻想,保持距离,才能真正地预防悲剧。 面对家暴,大胆地持续求助,才是唯一活路。 否则,就像网上段子所言,嫁给一个家暴男,谁知道会死在化粪池里,山上,海里,冰箱里,还是绞肉机里。 https://story.hao.360.cn/topic/LNrZQkrnNHC7Qw
2.您好!我从型在寄养家庭长大,爸妈常年在外打工,所以,我...您好!我从小就在寄养家庭长大,爸妈常年在外打工,所以,我非常渴望有个完整的家庭,可是,因为妈妈从嫁给爸爸就经常受到暴力,爷爷奶奶又不喜欢妈妈,妈妈经常受委屈,而...中山市邹中香的留言咨询心理案例。https://www.psy525.cn/case/8139-829017.html
1.孩子上学期间寄养在亲戚家,长大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寻医问药网病情分析: 长期寄养在别人家,就会有一种被家人遗忘的感觉,这样长期下去就会有强烈的自卑感,同时也没...https://club.xywy.com/wenda/13839999.htm
2.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内容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1 第一章 温暖的港湾培养亲密依恋 ——幼儿期心理发展任务 依恋是由儿童与母亲的共生关系引发的,心理学理论认为孩子在刚生下来的头两个月,处在原型自恋状态,类似一种自闭,对外部世界浑然不知。这个时候的婴儿相当于生活在伊甸园,享受着欲求与满足。是母亲的爱抚、温暖、怀抱和哺乳...https://dlfm.xhedu.sh.cn/cms/app/info/doc/index.php/26514
3.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全文)目前,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三点问题:(1)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内部间个体积极适应差异研究较少。从已有文献来看,研究者一般都是从亲子教育的缺失、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有效的沟通、代养或寄养环境对留守儿童人格、心理健康、行为、学习等方面的不良影响来进行讨论...https://www.99xueshu.com/w/lpziw2ze986o.html
4.教育关注家长要留意!这100件事,可能会给孩子造成童年心理阴影...5.被寄养在别人家里 6.生活在单亲家庭里 7.生活在重组家庭里 8.半夜醒来发现爸爸妈妈不见了 9.得不到父母的照顾 10.父母不孝敬老人 11.家中频繁更换保姆或直接照顾孩子的人 12.父母或较亲近的人患了重病 13.父母或较亲近的人突发意外 14.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 ...https://www.0730news.com/detail?infoid=122071
5.孩子的心理降如此这样,学校的停课规定与它本来要减少这种行为的初衷完全相反。通过废除停课,找到其他解决恶劣行为的方法,学校可以使孩子不管在教育上还是精神健康上得到帮助。” 在初中时,男孩子停课更普遍,那些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健康状况较差、学习能力低下、父母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也容易被停课。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00310220339_386309.html
6.八年级上册政治教案2、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3、了解青春请闭锁心理现象的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4、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https://mip.wenshubang.com/jiaoan/2435927.html
7.超1成未成年人有心理问题谁是造成孩子病态的元凶寂寞苍白的日子她喜欢上一个男生,但是刚和那个男孩一起,小莲就发现他跟另外一 个女孩在林荫道上散步。见不到母亲,父亲的关切只有声音,自己喜欢的人又移情别恋。小莲开始产生幻觉,她常常对镜自语。小莲也曾意识到自己有问题,找了学 校的心理老师,但是,当她第二次进入心理老师办公室时,她被直接叫到了政工室问话...https://www.yrcti.edu.cn/xsc/info/1041/4497.htm
8.让爱回家——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手册第三单元留守的初中在线免费...初中时期的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强烈要求独立的意识,能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但常带有主观片面性,评价他人能力的发展先于自我评价的能力,往往对别人严格,对自己放任,有理想,有自信,却难以脚踏实地、付诸行动,或者慷慨激昂却“只有三分钟热度”。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研究认为,儿童在出生至18个月时就要通过感官去领会世界...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358729486730267673
9.初中生逆反心理案例(通用6篇)她觉得自己家和别人家不一样,她不喜欢回家。教师在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况后,和她一起认真分析,并找出问题的根源,定出计划,重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改变自己。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并发挥其写字画画的特长,让她担任班级宣传委员,负责班上的板报工作。 2、争取家庭积极配合。我与家长交谈时,首先肯定赵某的特长...https://www.360wenmi.com/f/filem7hg6k9s.html
10.家长对孩子心理降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3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十分重视智力投资,让孩子参加特长班、速成班,渴望使孩子们成人后能以成功的姿态立足社会。然而,却忽略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无视孩子或以不当的方法对待孩子成长中的“出格”和“异样”,乃至最后无法教育孩子时,就出现了抱怨、打骂、惩罚,产生“这孩子怎么啦”的困惑。原因很简单,孩子的...https://www.ruiwen.com/xindetihui/5092974.html
11.最新高中生教育案例分析题(十篇)中国俗语讲:“子不教,父之过。 ”但是在孩子进入高中以后,有60%左右的家长就已经放松了家庭教育,20%的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只是停留在学习成绩上,有45%的家长对进入高中阶段的孩子如何教育心中没有底,更多的家长则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他们说的再多也没有用,只要学校教育好就可以了。 事实上家长的这些态度对孩子的成长...https://www.chazidian.com/fanwen/231588/
12.双生子题目答案解析,双生子题目答案解析18 格赛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儿童有效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前提条件是( )。 A.遗传素质 B.学习训练 C.指导学习 D.成熟程度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目: 7 1929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进行了“双生子爬梯实验”,实验结果说明: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 )的作用显著。 A.遗传素质 B.家庭教育...https://www.12tiku.com/newtiku/so-%E5%8F%8C%E7%94%9F%E5%AD%90.html
13.送孩子进网瘾学校的父母孩子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但是最基础的是家庭功能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如果家庭健康,孩子再坏也坏不到哪去。 从家庭功能来说,根据我的经验,寄养家庭是最容易产生问题孩子的。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寄养,这个家庭的功能基本上就丧失了,来自原生家庭的情感支持、养育功能都没有了;另一方面,寄养孩子自...https://www.douban.com/note/652824992/?_dtcc=1
14.从小在别人家寄养,为什么我总感觉我只是自己一个人?从小我就是在别人家寄养,我总遇到很多不开心的事,尤其是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很难过和害怕,而且我是一个独生子女,而且从小一个人习惯了孤独却又不想孤独。所以我就很敏感和悲观,和别人交朋友我总是把自己的心墙筑得很高,而且不愿意把真正的自己表露给别人看,只是把那个自己想成为的人给别人看,可是我又渴望...https://m.xinli001.com/qa/10058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