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与内在小孩:心灵深处的羁绊与救赎

亲属关系是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夫妻关系、祖孙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关系、姐妹关系、伯叔姑与侄子女关系、舅姨与外甥(女)关系等。从血缘角度细分,又可分为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

直系亲属包括父母、子女、配偶、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旁系亲属包括兄弟姐妹、伯叔姑、舅姨、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

★亲属关系构成了家庭的基本框架,确定了成员间的身份联系,是原生家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原生家庭是指一个人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在这个家庭环境中,夫妻关系是重要组成部分。夫妻关系的状态会对子女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夫妻之间的相处模式、感情状况等会营造出不同的家庭氛围,从而影响孩子性格、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形成。

(二)养育与监护关系

在原生家庭中,养育关系和监护关系至关重要。父母对子女负有养育和监护的职责。

★养育关系体现在对子女生活的全方位照顾,包括物质供给、生活照料、教育引导等方面,为子女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

★监护关系则从法律和社会道德角度保障未成年人等被监护人的权益,确保他们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同时在必要时代表他们做出合法决策。

★所以,养育关系体现了父母等长辈对孩子生活照顾和价值观引导等方面的责任。

(三)情感关系

原生家庭中的情感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纽带的体现,包括爱、关怀、尊重等积极情感,也包括矛盾、冲突、怨恨等负面情感。

★因此,情感关系是家庭成员间的感情维系。

积极的情感关系为家庭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滋养作用,是个体情感发展和人格健全的重要因素。然而,家庭中的矛盾冲突也不可避免,这些负面情感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在家庭成员心中留下创伤,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四)经济关系

★原生家庭中的经济关系涉及家庭内部的财产管理与分配、经济支持等多方面事物。而经济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家庭成员的发展机会。

在一些家庭中,经济资源的分配可能会引发矛盾,比如子女之间对财产继承的期望差异、夫妻之间在家庭财务管理上的分歧等。同时,经济支持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的赡养等都属于经济关系的范畴。经济关系与其他家庭关系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原生家庭的生态。

(一)内在小孩的定义

在讨论人生家庭的同时,人们也常常会提及另一个概念,那就是内在小孩。而每个人都有内在小孩,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代表着童年时期的自己。童年的经历、情感和未被满足的需求等都会在潜意识中留下印记或印痕。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印记或印痕,而非创伤。

例如,小时候被父母严厉批评后产生的委屈情绪,虽然随着年龄增长可能被暂时遗忘,但这种情绪会存储在潜意识里,这个委屈的自己就像内在小孩。当遇到类似场景时,内在小孩就可能被触发,使人再次体验到童年的情绪。

(二)内在小孩与原生家庭的联系

原生家庭的环境对内在小孩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家庭氛围、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因素,都会在孩子心里留下印记,形成内在小孩的雏形。内在小孩这个概念虽然不是原生家庭研究独有的,但和原生家庭的研究却紧密相连。

(三)内在小孩的疗愈需求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不是每个内在小孩都需要被疗愈。

如果一个人在原生家庭等成长环境中得到足够的爱、支持和正确的引导,他的内在小孩可能是比较健康、快乐的,就不需要专门的疗愈。

但是,当一个人经历过童年创伤,比如被父母忽视、虐待,或者经历重大的分离事件等,这些负面经历会让内在小孩处于“受伤”状态。这种情况下,内在小孩可能会以负面情绪、不良行为模式或者不健康的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就需要被疗愈。

当内在小孩出现持续负面情绪(如莫名的悲伤、愤怒、恐惧且与童年经历有关)、人际关系问题(如总是重复在原生家庭中的不良互动模式)、自我认知偏差(如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疗愈。

(一)荣格提出内在小孩概念的背景

“内在小孩”这个概念是荣格在1940年首次出版的《儿童原型心理学》中提到的。荣格提出这个概念当时的时代背景,其实是较为复杂的。

▎在思想文化层面,当时心理学领域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人们对潜意识的研究不断深入。

荣格的理论也是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他对潜意识的探索和理解与当时的学术思潮相契合,但又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理论体系。

(二)荣格自身经历对概念的影响

荣格的童年经历比较特殊,他出生于一个宗教家庭,家里八个叔叔及外祖母都是担任神职人员,父亲是一位虔诚的牧师。他有两个哥哥但都在他出生之前夭折,父母关系不和睦,母亲的性情反复无常。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荣格自小便是个奇怪而忧郁的小孩,他大都是和自己作伴,常常以一些幻想游戏自娱。这种孤独且缺乏稳定情感支持的童年,可能让荣格对人内心深处隐藏的、未被满足的情感和需求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思考。他内心可能也有一个渴望被理解、被关爱的“小孩”,这也许是他提出内在小孩概念的潜在心理基础。

此外,荣格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比如12岁那年被一男孩推倒后,他曾陷入数月的昏厥状态,后来通过自己的意志力治愈。在这期间,他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将自己分成了两个人格——一号和二号。

这种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和对人格不同层面的觉察,使他意识到人内心深处存在着不同的部分,而内在小孩可能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着童年经历和未成熟心理状态的部分。这一系列的自我探索经历为他提出内在小孩概念提供了直接的经验和启示。

(一)“不幸的人一生都在疗愈内在小孩,幸运的人被内在小孩疗愈一生”观点的偏误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疗愈内在小孩,幸运的人被内在小孩疗愈一生”这样观的点是存在一定确认偏误的。

▎首先,这种观点过度强调单一因素,将人一生的不顺与问题过度归咎于父母的养育和内在小孩,而忽略了人生是受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人的成长不仅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环境、教育经历、个人选择、机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好的老师、朋友或导师,他们的积极影响可能会帮助这个人克服原生家庭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而且,个人的努力、积极的心态和不断的自我成长也对人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这种观点对内在小孩的作用存在片面理解。内在小孩确实可能包含着一些积极的品质,如童真、创造力和好奇心等,但这些品质的发挥也需要合适的环境和个人的积极引导。仅仅因为一个人内心有一个所谓的“内在小孩”就认为他会一直幸运地被疗愈是不现实的。

有时候,内在小孩所代表的未成熟的情感和需求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反而可能会给人带来困扰和阻碍,而不是疗愈。

(二)误解产生的原因

这种误解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

▎另一方面,与其他心理学观点的混淆。心理学中有一些类似的观点,比如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会被他的童年疗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疗愈他的童年”。这种关于童年对人一生影响的观点与内在小孩的概念有一定的关联性,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被人们不自觉地相互关联和混淆,从而导致出现这种误传。

(一)阿德勒观点提出的背景

阿德勒提出“幸运的人,一生都会被他的童年疗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疗愈他的童年”这一观点,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因素。

(二)阿德勒个人经历的影响

从阿德勒的个人经历来看,他的童年对其观点形成影响深远。

▎他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身体多病且排行老二,在与哥哥的对比中常感自卑。

▎在成长过程中,他在学业和职业生涯中不断探索,与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大家交流又有分歧。

这些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童年的经历,无论是积极的支持还是消极的挫折,都会像烙印一样伴随一生。幸运者凭借童年的温暖和力量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不幸者则要花费大量精力克服童年阴影。这种认识在他的理论发展中逐渐沉淀,最终形成了这一极具影响力的观点。

(三)阿德勒观点可能导致的片面理解

(一)概念表述的模糊性与争议

总的来说,我们在理解荣格的“内在小孩”概念时,需要结合荣格的整体理论体系以及当时的学术背景来进行综合考量,避免简单地依据一些流传的表述来片面理解。

(二)结合理论体系理解“内在小孩”

在理解荣格的“内在小孩”概念时,需要结合荣格的整体理论体系以及当时的学术背景来进行综合考量,避免简单地依据一些流传的表述来片面理解。这要求我们深入研究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包括其对潜意识、原型等概念的理解,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内在小孩”的内涵。

(一)儿童原型与内在小孩

(二)集体意识与集体无意识

集体意识是指特定群体中成员所共同具有的意识,它是群体成员对群体共同的目标、价值观、行为规范等的认识和认同。集体意识在群体的共同生活和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它对群体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和引导作用,能够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例如,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都可以看作是该民族的集体意识的体现。集体无意识则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和文化传承积累下来的一种潜意识结构,包含着人类共同的心理模式和原始意象。这些内容通常不会被个体直接意识到,但会在梦境、幻想、艺术创作等情境中表现出来。

(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原生家庭和内在小孩是心理学研究中两个关键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深刻的联系。原生家庭涵盖的多种关系共同塑造了个体的成长环境,进而影响内在小孩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内在小孩又作为个体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情绪、行为和思维产生持续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实践应用中,心理治疗师和咨询师需要准确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避免对来访者产生误导。当为因心理困扰前来寻求帮助的人提供咨询时,不能简单地将问题归因于原生家庭或内在小孩的“不健康”,而应引导来访者全面审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状态。比如,对于那些认为自己的问题完全源于童年不幸的来访者,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积极经历和自身的优势资源,鼓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心理疗愈的过程中。

在本论文的语境中,“羁绊”包含以下意思:

▎-从原生家庭角度来看:原生家庭中的亲属关系、养育监护关系、情感关系和经济关系构成复杂的羁绊。

比如,在情感关系里,父母对孩子的爱、关怀或者矛盾、冲突等情感纽带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一种羁绊。像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频繁的争吵(情感关系中的冲突部分)而在心里留下阴影。

从养育监护关系讲,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监护职责履行情况也会和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紧密联系,这种紧密的关联也是一种羁绊。

▎-从内在小孩角度来讲:内在小孩与原生家庭相互羁绊。

原生家庭环境塑造了内在小孩,童年时期在原生家庭中的经历、情感和未被满足的需求等都会在潜意识中留下印记,形成内在小孩。内在小孩也会反作用于个体对原生家庭的认知和感受,比如一个有着受伤的内在小孩的人,可能会对原生家庭产生抵触情绪或者不断回顾原生家庭中的创伤事件。

在本论文的语境中,“救赎”包含以下意思:

▎-对内在小孩的救赎:当内在小孩因为原生家庭中的负面经历(如被忽视、虐待等)而处于“受伤”状态时,救赎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的救赎是指通过自我认知、心理辅导、社会支持等方式,帮助个体疗愈内在小孩。

例如,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总是莫名悲伤、愤怒等情绪是和童年时期在原生家庭中的经历有关,他通过专业心理咨询或者自我反思等方式,学会和过去和解,让自己的内在小孩从受伤状态中走出来,这就是对内在小孩的救赎。

▎-从原生家庭关系角度的救赎:理解原生家庭和内在小孩之间的复杂关系,也能帮助个体救赎原生家庭关系。

比如,当人们纠正了对原生家庭和内在小孩片面的认知后,可以以更客观的视角看待原生家庭中的问题,修复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果之前过度强调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而产生隔阂,现在可以通过重新审视来改善关系。

THE END
1.心理诊疗室:那些隐藏在热点事件背后的心理动因周玉茹回到娘家,却发现丈夫已经拿刀在门口等着。最后,周玉茹杀了丈夫。遭遇家暴,又得不到社会层面的保护和支持,最终受害者只会被逼到杀人自保。 另一个常常被人忽视的地方是,对于长期遭受家暴的女人而言,内心的伤痕比身体的伤痕刻得更深。《心理访谈》曾经来过一个叫郭美琴的女人。在她生完孩子三四天时,丈夫把她...https://story.hao.360.cn/topic/LNrZQkrnNHC7Qw
2.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有多大?#聊聊心理# #儿童心理# 阿德勒有一句话非常有名“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关于这个问题,答案几乎肯定,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性格发展影响很大。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对挫折的态度,以及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能力和兴趣等,其实都是对童年经历的重...https://weibo.com/p/2313474479856342597685?luicode=10000011&lfid=1076037376680343
3.《深井效应》童年创伤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童年的伤,身体会记 一项长达20年的医学研究的结果显示,童年逆境将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深刻的影响,甚至会持续几十年地改变他们的身体。童年逆境不仅影响孩子的发育轨迹,影响他们的生理机能,还会导致持续终生的慢性炎症及激素失调。它甚至会改变这些人的基因呈现方式,改变细胞复制的方式,大幅增加心脏病、脑卒中、癌症、糖尿...https://www.jianshu.com/p/ca0f5d312ce6
4.暑假,家长和娃的“战争”开始了……有家长陪伴的假期远比培训班重要男孩名叫小C,幼儿园阶段寄宿,小学初中高中住校,孩子的自理能力为大家所羡慕。但在大学二年级时,小C却自称出现精神分裂,大脑中经常出现一些打斗场面,而且失眠,只要睡着就会做恶梦,最终他选择来进行心理咨询。“一个完全被寄养在学校的孩子,他缺失的不只是童年,还有亲情和母爱,无论出现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去扛,那些打斗...https://m.dezhoudaily.com/p/1408062.html
1.家庭教育教学设计(精选10篇)本案例的妈妈重视孩子读书习惯的培养,大胆尝试,让孩子做自己的老师,从而使孩子产生极大的好奇心理和强大的内趋力,并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这种方法和策略符合儿童的心理,值得大家借鉴。不过,运用这样的方法不能凭一时心血来潮,要持之以恒,才有效果。https://m.oh100.com/kaoshi/jiaoxuesheji/624159.html
2.父母离异对孩子影响续上辈感情纠纷别让孩子承台海网8月2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魏文/文 林靖东/图) 上周五《学堂》谈心版刊出《父母离异,对孩子影响几何》一文后,收到了众多热心读者的留言、来信、来电,漳州读者黄斌,就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透过他的故事,我们想对更多的父母说:上一辈的感情纠纷,不要让孩子来承当。 http://3g.taihainet.com/news/xmnews/shms/2009-08-21/443551.html
3.(实用)《童年》读后感每个人都知道孩子的教育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孩子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创造历史。正确的教育是我们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泪水,也是我们对社会和民族犯下的罪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并伴随其一生的。https://www.yjbys.com/duhougan/tongnian/4557018.html
4.被好好爱过的孩子,才有能力爱自己和世界心理百科她是大家眼里的成功人士,私营业主,有房有车,经济无忧,感情生活却屡屡不顺。在咨询中得知,Z女士童年时,曾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直到上小学才接回父母身边。每一个人成年后,都会不由自主地重复早年的经历,这是潜意识在心灵深处的运作,就像是命运之手让人无法逃离它的掌控,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强迫性重复。https://www.hbiibe.edu.cn/xinlizixunshi/col/1480316903077/2019/07/01/1561951066821.html
5.小时候有被亲戚带过的经历,我该如何和人交往?小时候我被姨妈舅舅带过,那时我管她们叫二妈妈三妈妈二爸爸三爸爸,但当他们有了他们真正的孩后子,我发现我会被毫不留情的抛弃,他们真正爱的是自己真正的孩子,后来我回到了自己的家,由于二胎原因他们没有承认我把我当外人,还骗我成绩好我爸爸会回来看我,我努力表现的成绩好听话,姨妈大人们会夸我表扬我,但我...https://www.xinli001.com/qa/100728753?page=1
6.100种童年心理阴影的成因15. 没有心理准备的亲子分离 16. 父母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悲观消极情绪 17. 频繁搬家 18. 没有与宝贝沟通就转园 19. 受父母打骂或体罚 20. 被大人强迫吃东西或喝水 21. 家人当着孩子的面对他人说孩子“不聪明”等话 22. 被大人戏弄 23. 被大人用各种理由欺骗 ...http://www.djxlzx.com/NewsView.Asp?ID=472
7.100种造成童年心理阴影的可能心理学认为,人在早期所经受的一些刺激会形成不同的心理阴影,对人的一生产生不可预想的影响。 就让我们好好的回忆一下,在童年时,我们曾有过哪些不愉快的回忆,它们是否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性格,生活习惯?我们又该怎样避免这些阴影在孩子心中出现? 1. 父母经常吵架,担心他们离婚 2. 一直认为父母是完美的,却发现他们...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8532187/
8.关于《童年》的读后感心得(精选17篇)这样的要求似乎对少儿来说有点难, 因为面部表情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无踪可循。这不仅仅要求少儿舞蹈教师在进行示范的时候将表情做到极致, 更要求教师对舞蹈的主题有着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特征的具体诠释。在教授动作的同时教授神色, 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知道面部的神色才是舞蹈的灵魂。https://www.360wenmi.com/f/filesmp06crm.html
9.父母有这种心态,更容易养出幸福的孩子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 心态乐观的父母,带给孩子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孩子内心充满自信和力量,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收获人生的乐趣和幸福。 日本喜剧界泰斗岛田洋七(原名德永昭广)在《佐贺的超级阿嫲》一书中,记录了自己童年时代被寄养在外婆家的故事。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52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