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人生伴侣凤☆尘

对于那些有男女朋友的人,情人节代表“庆祝感情顺利节”

但是对于那些没有男朋友女朋友的人,这个日子代表着“看看你这个没人爱的可怜孩子节”。

情人节是唯一一个可以犯众怒的节日。

一直到20世纪中期,圣诞节一直都是犹太孩子的噩梦,然后,犹太教的光明节变成了犹太圣诞节,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些比如哥伦布节和感恩节这种国家性的节日,每年都会惹到一群人,因为这些节日庆祝的都是多年之前的大屠杀。

但是只有情人节,只有这个节日能够让如此多的一群人陷入抑郁之中。

当然了,我们周围的单身男女不乏那种对情人节不屑一顾,热爱单身的。但是对于大多数单身男女,这个节日感觉起来就像是这样子:

乍一看,科学似乎也验证了这个现象。一个最近的研究表明,结了婚的人平均开心水平高于离婚的人。

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如果你把结了婚的人按照他们的婚姻幸福指数分成两组:

我们可以发现:

所以说么,那些对自己状态不满意的单身男女,都应该把自己摆在一个中等开心,还是有点希望的地方。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一个人步入快乐的恋爱世界。

他们的任务表应该是这样子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单身其实没那么差嘛。

那些研究婚姻幸福对人整体幸福感的结果很显然,毕竟我们讨论的可是你的人生伴侣啊。

如果你非要想象一下人生伴侣对自己的重要性的话,那么这就像是试图想象宇宙多么庞大,想象死亡多么可怕——这些事件对我们来说都太巨大了,以至于我们不能把这个体验内化为感受。于是,我们就不那么努力地想象这些事情,然后自己自欺欺人地认为人生伴侣对我们的意义没有那么大。

但是相比死亡和宇宙的大小,找到人生伴侣这件事完全是由你掌控的。所以,一定要让自己意识到这个决定对你的人生是多么的重要,然后考虑到每一个应该考虑的因素,做好这个决定。

所以人生伴侣到底是多大一回事呢?

(当然人们会离婚了,但是你估计不会这么想。一份研究表明,86%的年轻人都相信自己未来的婚姻会天长地久。我觉得年纪大一点的人可能会不同意。所以我们就假设你未来的人生都是和你的人生伴侣度过的。)

而且,当你在选择伴侣的时候,你也选择了你未来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他(她)会深刻影响你孩子的发展。你也选择了一个一起吃饭的“饭友”,你们未来要共进大约20,000顿饭。他(她)更是你的旅伴,你们将会一起去100多次度假。他(她)会是你的闲时玩伴,职业咨询师,退休牌友,而且,你还要听到他(她)嘟囔你18,000次。

真是累成狗。

所以从这个来说,婚姻其实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优秀,聪明,理智的人,都栽在了婚姻上,和一个不让他们开心的人度过余生呢?

其实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因素在冥冥中和我们对着干:

人们都不怎么了解自己对爱情应该期待什么

研究证明,单身的人对于自己对未来伴侣有何要求这件事,都不怎么了解。另一份研究证明,如果我们按照单身的人的要求为他们找到伴侣并介绍他们见面,这些人很多都会马上对自己的选择反悔。

社会让我们不接受恋爱教育,完全跟着感觉走

如果你想经营自己的生意,那么传统理念都是你应该上商学院,然后创造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商业计划,并且经常对自己的商业计划进行改进和维护。这是符合逻辑的做法,因为如果你想做好一件事并且最小化损失,这就是你应该经过的准备过程。

但是如果一个人到大学去学习恋爱课程,如果他做出了详尽的寻找人生伴侣的计划,并且把自己的计划和进程严格地记录在电子表格里面,社会观念就会觉得你是A)一个过分理智的机器人;B)太在意自己的爱情:C)简直是个怪人

不,当谈到约会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社会都觉得不应该过分思考,并且倾向于诸如“命运”,“相信自己的感觉”,“某事在人成事在天”这种态度。如果一个商人按照社会对我们的爱情期望去经商,他估计会赔的倾家荡产,就算他成功了,也完全是因为运气。这就是社会对我们爱情的指导。

社会让我们觉得“聪明地拓展自己的异性缘”是令人耻辱的

最近一项研究调查了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如何选择异性,基于自己的偏好还是周围的机会。结果靠机会选择异性的占了一大半。

我们的异性伴侣是什么样子的,“高矮胖瘦”“受教育程度”“呆萌还是吃货”,98%的情况都是由我们周围的可选对象决定的,而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刚性需求。

换句话说,大家都是“有什么样子的就约什么样子的”,而不是“喜欢什么样子的约什么样子”。所以机遇这个结论,为了找到更好的人生伴侣,人们应该多去网上或者相亲事务所约会,或者其他什么别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可选对象。

在我们的世界里,一般规则是不要“太晚”结婚,“太晚”的界定从25到35不等。正确的规则应该是“你干什么都好,千万不要和错误的人结婚”。可惜的是,我们的社会宁愿要一个“37岁婚姻不幸福的两个孩子的妈妈”,也不愿意要一个“37岁单身女性”。这简直就是胡搞,很明显后者比前者更加接近幸福的婚姻,前者需要经历痛苦的离婚才能办到。

人类的身体已经进化了好久,完全不理解和一个心有灵犀的人共度50年婚姻是什么样子

当我们遇到一个异性,对他(她)刚刚有一丝好感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觉得“好棒!来一发吧少年!”,然后用各种荷尔蒙轰炸我们的大脑,催促我们坠入爱河,然后承诺对方百年好合。只有我们对某个人不怎么感兴趣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才能摆脱这样子的死循环。但是对于大多数情况,我们的态度都是模棱两可可上可不上,我们一般都会搞砸这个选择题,然后一不小心就订婚了。

如果一个女人想和自己的丈夫要一个孩子(不是领养),那么她就要考虑到自己身体的限制,在大约40岁之前怀孕。就这一点坑爹的事实就让女人寻找合适伴侣变得更难。要是我是女人的话,我宁愿和对的人领养一个孩子,也不愿意和错的人生一个。

所以说,如果有这么一群没有感情经历的人,周围的社会期望又是让他们随遇而安,无知是福,但是应该尽早结婚,然后再加上他们的荷尔蒙,你说会得到什么样子的结果?

你得到的是大家错误地做出重大决定,极其错误地做出他们人生最重要的决定。让我们细数一下被这种模式坑了并且陷入痛苦恋爱关系的几类人:

“浪漫过头的小张”的失败之处在于,他觉得只要你足够爱一个人就可以结婚了。诚然,浪漫是一段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爱情也是最核心的成分。但是,如果一段关系缺了其他重要的东西,这段关系是走不远的。

那些浪漫过头的人,虽然有时候经常和自己的女朋友大吵特吵,但是还是忽略了内心对这种争执的抗议,然后自己告诉自己“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我们的相遇也一定是冥冥之中注定的”,或者“我全身心地爱着他,这就足够了,我别的什么都不需要”。一旦浪漫过头的人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他们就开始忽略周围的一切,然后一直忠贞得守护自己未来50年的不幸婚姻。

当你需要选择自己的人生伴侣时,让恐惧给你做决定是最不靠谱的。不幸的是,如果你过了一定年龄(有时候早到20多岁)还没有结婚,那么社会价值观就会开始在很多原先理智的人心中注入恐惧。这种社会(我们的父母,朋友)赋予我们的恐惧感,比如害怕自己成为朋友中最后一个单身的,比如害怕自己生孩子太晚,或者经常是害怕自己被别人品头论足,这些恐惧都在催促我们找一个“差不多就可以了”的人生伴侣。讽刺的是,我们真正应该害怕的是在不幸福中度过自己的后半生。那些被恐惧驾驭的人,为了躲避单身的恐惧,都被迫冒着这样子的风险。

“人云亦云的小赵”在做自己婚姻决策的时候,大都依靠着周围人的看法。选择自己人生伴侣,如此复杂的事情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如人饮水,冷乱自知。除了虐待,两口子的事情别人真的没什么资格插足。

一种最让人唏嘘不已的例子,就是某个人迫于外界的压力和议论,和原本正确的人分手(宗教分歧经常就是一个原因)。他们为了家人或者朋友的意见,牺牲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爱的人分手。

相反的情况也可能发生。有时候一个人仅仅因为“大家觉得他们挺相配”这种理由就和另外一个人在一起,实际上他们自己的问题多的是了。就算关上家门自己经常会非常沮丧,小赵还是让周围人的意见淹没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相比于自己人生伴侣感觉如何,“肤浅的小刘”更关心他的那些表面条件。她的爱人必须要有几个必须具备的特点,比如身高一定要多少,工作一定要体面,年收入一定要多少,要多么有成就,或者一些比如“必须是外国人”或者“必须会乐器”这种独特要求。

当然了,每个人对自己的伴侣都有大致的要求。但是那些虚荣心极强的人,就本末倒置把这些要求作为选择男女朋友的唯一标准,而对于那些“性格”“人品”这样子不能量化的标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果你想要个词来形容这类找男女朋友像是填问卷一样的人,你可以叫他们“答题卡女”,或者“答题卡男”。我已经用这词很久了。

小钱的自私有三种表现方式:

这类人完全不能做出牺牲或者妥协。她就是觉得自己的需求意见想法凌驾于自己的伴侣之上,所以所有大事都要她说了算。短关系发展到最后,一般都是她继续自己单身的给自己拿主意的生活,然后旁边的男友若有若无地旁观。

这类人最好的下场就是和一个超级随和的人在一起。最差的下场,就是和一个没什么自尊心的耙耳朵在一起。她扼杀了夫妻作为一家人共同进步的机会,限制了家庭发展的潜力。

这种人悲剧性的缺点就在于自恋的要死。他希望自己的爱人变身心理医生和他最虔诚的追随者,但是却不知道投桃报李赞美对方。每天晚上他和伴侣讨论今天发生的事情,但是大概90%都是关于他自己的,毕竟他是这段关系的主角啊!他的问题就是不知道从自己沉醉的世界中醒过来,最后只能和一个小跟班一样的人结婚,后50年都无聊的要死。

每个人都有需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可怕的是“满足这个需求”成为寻找伴侣的主要原因,比如“她做饭给我吃”,“他要做个好父亲”,“他很有钱”,“她床上功夫很好”,“他帮我整理东西”之类。当然了上述这些都是非常大的优点,但是也就是这样了,它们只是优点而已。于是,在结婚了一两年之后,为了需求结婚的人已经习惯于被满足,原来的刺激感就烟消云散,婚姻生活开始变得平淡无奇。

以上这些人婚姻失败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寻找人生伴侣的时候,考虑的都是在日后婚姻中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他们考虑的事情可能最初会给他们刺激,但是并不是能够长久给他们带来快乐的因素。

那么,具体怎么样才能找到一个让你快乐的人生伴侣呢?请看第二部分。

这是第二部分,要看第一部分请点这里。

首先,想要在一件事上成功的诀窍就在于,把这件事情分解成细小的部分,每次集中注意力完成其中一点点。

上次我们在讨论拖延症的时候,我们讨论了伟大的成就其实就是每天积少成多的结果。在像素理论的时候,我们仔细观察了人的生命,发现其实人生是由一大堆无聊平淡的周三组成的,这些无聊的每一天才是我们幸福的基石。

我觉得对于婚姻来说也是这个道理。

在一个外人看来,美好的婚姻就是个让人心醉的爱情故事,就像是在电影或者小说里面的那样。嗯,这是一种美好而诗意地看待婚姻的方式。

但是人的幸福感并不是简简单单心醉就可以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生活不能被浓缩,我们被困在’当下”动弹不得。而真正的幸福,存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当下“。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幸福的婚姻,我们就要把视野放小。我们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婚姻,告诉自己其实婚姻并不是由什么诗意的东西,只不过是两万个平淡周三的总和罢了。

婚姻不是在泰国度蜜月,婚姻是你们一起进行的56次旅行。婚姻不是乔迁新居,婚姻是在一所房子里吃4,386顿饭。当然婚姻更不可能是情人节。

婚姻就是那些普通到你记都记不住的周三,一起度过的周三。

所以跳过那些特别浪漫的部分了,相信你自己能够脑补来的。

用这个帖子来告诉大家,如何才能把平淡的周三过到最好。

想要忍受和另外一个人在一起20,000天,并且享受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几个必须的条件:

交通测试的意思就是,我在和某个朋友聚会结束之后开车送他回家,但是为了和他多聊一会,我故意选择交通拥堵的道路。对,我就是这么享受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

对我来说,寻找人生伴侣最重要的就是她要通过这个交通测试。因为如果你人生中有一个人能够通过交通测试,那么和一个没有通过的人度过余生将会是一件多么令人沮丧的事情!

一个通过了交通测试的友谊包括:

保持一段关系很有难度。如果不对一段关系付出工作一般的努力,就是想要不劳而获。现在这个年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身自由,能够随意构建自己未来的道路,让自己被拴在一段关系中保持付出确实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发生的。

那么,婚姻幸福需要学习那些技能呢?

在寻找未来伴侣或者评估现任伴侣的时候,需要知道每一段感情都是有缺点的,很难找到一个在以上每一个条件都能拿到A的人,但是应该希望自己能够在每一项上都尽力做好,因为他们对未来的幸福都有非常大的影响。而且,面对这么吓人的清单,也许不应该强求你的伴侣每一项都满足,因为我们在乎的是终身的幸福,所以大多数的条件在你们未来4,386次共进晚餐中都会显得无关紧要。

最后,无论情人节做了多么浪漫的事情,都祝今年情人节快乐,请不要忘记,那些平淡的日子其实比情人节更加重要。

这是我们最怕发生的事情之一。我们会竭尽全力避免。

然而这样的事还总是发生:我们和错误的人结婚了。

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当我们试图接近另一个人时,会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问题出现。我们看上去挺正常,只是因为别人不怎么了解我们。如果生活在一个更明智、更具有自我意识的社会里,任何交往初期的约会中都应该问一个标准化问题:“你哪里不正常?”

或许,我们有被别人反驳时会发怒的潜在倾向,或许只有在二人交往顺利时才能放松;又或我们难以接受性生活之后的亲密接触,或是在受辱时会选择沉默。没有人是完美的。问题在于,我们在婚前很少去深入探究我们自身的复杂性。在关系还不稳定时,每当我们的缺陷有暴露的风险时,我们就会把错推到对方身上然后分手了事。而我们的朋友,并不会在意到愿意下功夫去点醒我们。因此,独自生活的好处之一就是,我们真的以为我们是很好相处的人。

我们的伴侣也不见得比你更有自知之明。我们自然会试图去理解他们。我们去他们的家中拜访,看他们的照片,去见他们大学时的朋友。这些都让我们感觉我们是做了功课去了解他们的。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对方,最后婚姻成为两个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对方的人,所开始的一场充满希望的、慷慨的和具有无限可能性的赌博。他们把自己和一个无从想象的未来捆绑在一起,并且还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去探究那个未来。

从以往的大多数经验来看,人们是出于一些“理性”的原因结婚的:因为她家离你家近,她家的生意很兴旺,她父亲在当地做官,家里已经买了房子,或者两家的父母有同样的宗教信仰。而在这些看似有理有据的婚姻中,充斥的是孤独、不忠、虐待、冷酷以及对孩子的伤害。如今我们看到,这种看似理性的婚姻一点都不合理;它往往只是权宜之计、目光短浅、唯利是图、为了榨取好处而已。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情感婚姻取代了“理性”婚姻后,基本上不需要考虑到婚姻关系本身。

在情感婚姻中,最重要的是两个人被对方以一种势不可挡的直觉吸引到一起,并且他们从心底知道这是正确的决定。的确,一场婚姻看上去越是草率(也许两人才认识六个月,其中一个人没有工作,或许两个人都还没有成熟),越是能感到牢靠的安全感。理性这种痛苦的催化剂,这种对精打细算的需求,犯下了种种错误,而鲁莽被用来平衡这些错误。对直觉的推崇,是千百年来不合理的理性造成的创伤性反应。

尽管我们相信自己是在婚姻中追求幸福,然而并不是那么简单。我们真正追寻的是亲密——这一点是我们追寻幸福的一道障碍。我们希望在成人关系中重现小时候很喜欢的那种感觉。我们大多数人早期的爱情,往往会和另一些更具破坏性的动力混为一谈:想要去帮助一个失控的成年人的感觉、被剥夺父母的温暖或害怕自己愤怒的感觉、因缺乏安全感而不愿表达自己意愿的感觉。那么,当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拒绝一个婚姻对象的理由不是他们错了,而是他们太正确——太均衡、成熟、善解人意和可靠——这是多么合乎情理啊。但是在我们心里,这种正确是如此陌生。我们和错误的人结婚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被爱与幸福感联系起来。

当我们觉得太孤独时,我们会犯错。当单身状态难以忍受时,谁也无法用最佳的心态去选择伴侣。要想保持适度的挑剔,我们必须彻底接受一个现实:接下来的许多年可能要独自度过。否则,我们爱上的可能只是不再单身的状态,而不是那个要和我们共度一生的人。

最后,我们结婚是为了一种永久美好的感觉。当求婚这个念头第一次出现时,我们设想婚姻会帮助我们把我们快乐的感觉保存起来:也许我们是在威尼斯,在环礁湖上,乘着一艘摩托艇,落日余晖在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我们聊着自己的灵魂中似乎从未有人触碰过的某个角落,一起期待接下来去意大利的餐厅共进晚餐。我们结婚,是为了让这些美好的感受成为永恒。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感受和婚姻制度之间并不存在切实的关联。

事实上婚姻往往把我们推向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更具经营色彩的层面。它可能是在一座郊区房子里展开的,上班的地方很远,孩子能把人气死,这些会扼杀当初让他们产生结婚念头的激情。这其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伴侣,并且我们当初的选择还可能是错的。

好消息是,如果发现我们跟不适合的人结了婚也不要紧。

我们一定不能放弃对方,要放弃的只是内心深处的浪漫想法——世界上存在能满足我们所有需求和向往的完美伴侣。在过去的250年中,西方对婚姻的理解一直以此为基础。

这种浪漫想法需要让位给一种带有悲剧色彩(有时也带有喜剧色彩)的观点:每个人都会让我们感到困扰、愤怒、烦恼、发狂、失望——而我们也会对他们做同样的事。我们可能会有无尽的空虚感和不完整感。但这不是什么非同寻常的事,也不是离婚的理由。选择为谁奉上一生的承诺,只关乎我们最愿意做出哪些牺牲,忍受哪些痛苦。

这种悲观的理念有助于处理婚姻中的许多烦恼和躁动。听起来或许有些奇怪,但悲观主义的确可以舒缓我们的浪漫文化加在婚姻上过于不切实际的压力。某个特定的伴侣无法让我们摆脱悲伤和忧郁,并不能被当成否定那个人的理由,也不意味着一场婚姻注定要失败,必须转身去寻找更好的。

最适合我们的人并不是与我们志趣完全相投的人(这样的伴侣并不存在),而是能够与不同的志趣聪明地协调的人,是善于求同存异的人

。一个“不算太不适合”的人的真正标志,不是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完美互补,而是有能力包容差异。契合是爱的成就,千万不要把它当成爱的前提。

浪漫主义对我们一直没有帮助,它是一种严苛的理念。它让我们在婚姻中经历的许多事情显得异常而恶劣。它让我们感到孤独,让我们相信我们不完美的婚姻并不“正常”。我们应该学会包容所谓的“不正常”,尽可能以更宽容、幽默和善意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伴侣身上的种种“不正常”之处。

2015-02-17果壳网

俗话说得好,祸不单行,情人节正好又连着新春佳节,单身狗们急需用已经剁掉的手再网购几对备用的膝盖了。在接受父母亲朋“动之以情”的逼婚攻势之前,不如祭出“晓之以理”的科学大杀器,分析分析逼婚背后的原因,这样起码能……嗯……死个明白。

在心理学领域内,对个体行为进行分析和描述的众多理论中,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是其中影响较大、体系相对较完整的理论模型之一。研究者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影响,前者表现为个体态度,后者表现为社会主观规范,两者共同决定了个体最终的行为决策——并以此提出了理性行为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TRA)。

基于这套理论模型,我们或许可以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这三个心理学角度弄清楚——为什么你妈会逼你结婚?

从内部动机来看,根据父母对于婚姻的态度,从积极到消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看好婚姻,不置可否,消极面对。

而亲子参照效应,是指父母与子女互相都会将对方包括在自己的自我概念之中。国内的一些研究者认为,对于更多地基于社会关系而非自我定位来定义自己的中国人而言,亲子关系可以说是最亲密的社会关系之一,因而对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影响也非常大。因此,父母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子女,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父母并不觉得婚姻多么美好,更多的是一种习惯。习惯了每个人都应当处在一段婚姻关系当中的父母,自然会觉得还不结婚的你怪怪的。习惯成自然,越自然越好。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扎荣茨(RobertZajonc)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实验,证明只要让被试多次看到不熟悉的刺激,他们对该刺激的评价就要高于其他没看过的类似刺激。这就是所谓的简单曝光效应(themereexposureeffect),越熟悉的事就越有好感。其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大脑认知加工陌生事物时,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比较累;而加工那些相对熟悉的事物时,就轻松许多,于是会觉得“如沐春风”。所以当看到与自己生活经验不符的情况时,父母就会觉得你可能出了问题,于是催促你赶快结婚吧。

父母的婚姻生活可能非常不幸福,觉得婚姻简直是苦难。可他们还是要眼睁睁地看你往里跳,甚至闭上眼把你往火坑里推。是亲生的嘛?这是几个意思啊?简单来说,两个意思:

心理补偿(compensation)是最早由阿德勒提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它是指个体为了弥补自身在某一方面的心理劣势感,而努力在其他领域追求成功。这种补偿不仅会体现在个体的不同方面,而且会扩展至与个体心理距离相近的其他个体——比如父母自己未能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成就,就会愈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同理,有的父母越是自己婚姻不幸福,就会越发盼望子女能尽快找到幸福的婚姻,补偿自己在情感方面的遗憾。

我们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如果自己没有得到某样东西,就会希望别人也得不到,维持心理平衡。如果不巧正好身边的人得到了,我们就会更加痛苦。比如情人节时你的男神/女神对你不理不睬,甚至另觅新欢,这本来就够你难过的,可新欢居然是你的好闺蜜/好哥们儿,恐怕你就更不能忍了,很可能要和这个“叛徒”一刀两断。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嫉妒。婚姻并不幸福的父母却逼迫孩子结婚,很可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心态。上一代人所处的那个压抑人性的年代里,连自由恋爱都是奢求,更不要说单身主义。在成家立业步入不惑之后,父母那一代人回顾这一路的时代不公和命运多舛,那些不甘、屈辱、痛苦、愤懑迫于政治正确和人性光辉的压抑无法释放,只能像火山爆发一样找到看似合理的出口喷泄出来,灼伤甚至焚毁身边的至亲至爱。单身的你即使过得很好,有的父母也希望你能一起到这挣扎的围城里来住着。

过个年容易么!

从外部动机来看,根据父母对于社会规范的看法,还是从积极到消极,可以分成三种情况:积极导向,应当遵守,被迫达标。

父母觉得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既然大家都结婚了,你也应该结婚。

天底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别人的选择未必适用于你,为什么父母会希望你跟多数人保持一致呢?

因为社会认同(SocialIdentity)。社会认同是指群体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内群体偏好(in-groupfavoritism)和外群体偏见(out-groupderogation)。

社会心理学家塔杰菲尔(HenryTajfel)认为,社会认同是指

“个体通过自我觉察,意识到自己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群体成员这一身份带给自己的价值和情感意义”。

个体获取社会认同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主观不确定性,获取积极的自我评价,提升自尊。

基于对“儿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样传统价值观的认同,父母觉得结婚的才是“正常人”,而将一直不结婚的人看作“异类”。他们当然不希望你也变成异类中的一员,因此盼着你早点结婚。

咦?大爷你说啥?

父母其实并不关心结婚好还是不好,只是觉得别人家孩子都结婚了,而你还不结婚,他们自己脸上挂不住。可是你才是爹妈的亲骨肉,又不是买彩票中的或者充话费送的,为什么别人的看法比你的想法还重要呢?

因为社会比较(SocialComparison)。社会比较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里昂·费斯廷格(LeonFestinger)提出。他认为,个体有一种内驱力,希望将自己的观点和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获取有关自身观点和能力的评价。人们通过与和自己类似的人平行比较,来更准确地评价自己(evaluateself);通过和比自己差的人向下比较,来提升自己(enhanceself);通过和比自己好的人向上比较,来提高自己(improveself)。

然而,由于人类在认知过程中更重视负面和消极的信息,因此社会比较往往会导致自我评价降低和自我威胁感知。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都是因为你这个不肖子孙连个婚都结不了,爹妈才觉得自己在同辈人中简直抬不起头来。可问题是,别人都还在看果壳网呢,你们跟别人比点儿这种好的行不行啊!

从内部、外部动机来看,你已经明白了父母为什么想要你尽快结婚。可是想归想,很多父母还是愿意尊重子女自己的选择,并不会出言相逼甚至出手干涉。但为什么有的父母最终还是下了逼婚的“黑手”呢?根据父母最终做出逼婚行为的直接原因,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社会责任,自我评价,权威控制。

父母觉得逼婚也是为了你好,当爹妈的有责任把你从小养大,一直照顾到你成家立业。可是子女毕竟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想法,在结婚这种终身大事上父母为什么不能听听子女的意见呢?

因为社会责任感。研究者认为,在亲缘关系越相近的对偶角色中,相互之间越熟悉亲密,就越相互负有责任。不管现实中的你身高多高,年龄多大,在父母的内心深处你仍然是那个只会张嘴吃奶,抬屁股拉屎的小婴儿。这个世界仍像当年那样危机四伏,撞伤你的桌角变成了生活中的挫折,绊倒你的石头变成了工作中的困难,你那么羼弱、那么无助,父母怎么忍心放手不管,眼睁睁地看你装逼看你飞?特别是面对婚姻大事,父母觉得自己负有相当的义务来替你做出决定。

你已经成长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了,为什么父母还总想要事事控制着你呢?这和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有关。

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是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人类通过外界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帮助自己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以及决定人们的期望。

于是,不逼你结婚,逼谁?不是你结婚,谁结?你不结婚,干嘛?

相比于你到底结不结婚这件事,父母其实更关心的是,你到底听不听我们的赶紧结婚?相比于你不结婚这件事,父母更生气的是,你居然不听话不去赶紧结婚。虽然这看起来是一回事,但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对于事实的不解,后者是对于权威的质疑。

质疑权威其实并不像人们平时提倡的那样受到鼓励,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高权力距离的传统文化背景下。

权力距离(PowerDistance)由著名的跨文化研究和管理学专家,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GeertHofstede)提出,用于描述一个国家的机构或组织(例如家庭、学校、社区、工作场所等)中,弱势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期待和接受程度。霍夫斯泰德使用权力距离指数(PowerDistanceIndex,PDI)来描述不同国家的差异,得分界定为0到100之间。

只有存在服从,才会存在权威。当被社会赋予了服从预期的子女居然开始反抗父母时,基于高权力距离的家长权威受到了直接挑战,父母感到自身地位受到了威胁,有必要捍卫自己的权威地位。这

时结婚与否的事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这家里谁说了算。

现在,我们用一套分析方式,拆解了“为什么你妈逼你结婚”这个问题。其实这套分类体系还可以用来分析各种行为,比如为什么你妈逼你穿秋裤:

所以,今年春节,你妈逼你结婚了嘛?

参考文献:(略)

所以,互选环节中,匹配上的概率较低,意料之中,有人甚至直接走了,匹配上的人中也有水分。

建议:

婚恋机构赚的就是这80%普通人的钱,每次活动拿“优秀”的20%吸引80%…放不下自尊就不适合来这种场合

大家都打上标签,年龄,学校学历,收入等,放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明码标价,任对方挑选:

你喜欢的不喜欢你,喜欢你的你不喜欢,再常见不过了

其实里面很多人如果换个场景,很有可能就成了,比如爬山,公司业务,意外邂逅都比这种活动好

所谓的标准,都是给不喜欢的人看的;一旦遇到合适的人,什么标准都不是标准

韩国SolfaTV做了个社会实验:1VS40相亲,能找到对的人吗?,邀请一位男生与40位女生同时相亲,通过群聊的形式,男生提出各种问题,不符合的女生就离场,可在不断严苛的限制条件下,真的能找到最合适自己的人吗?

所以,不要列太多条条框框,尤其是外在条件,多从内心去判断。

THE END
1.无法抚养的单亲妈妈可以送孩子吗法律问题大全一个单亲妈妈没能力抚养孩子可以送人领养吗 只要送样程序和条件符合法律规定,无能力抚养小孩送人养是不犯法的。 全部3个答案 > 单亲妈妈可以找孩子爸给抚养费吗 若离婚夫妻一方拒绝支付孩子抚养费,另一方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索要抚养费。 全部3个答案 > 单亲妈妈没有能力抚养孩子,可以把孩子送给不能生育的...https://china.findlaw.cn/ask/jz/zt_76101/
2.湖南临终托孤癌症妈妈去世生前最不想两孩子分开昨天,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收养法》第四条,不满十四周岁,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未成年人才满足收养条件。根据刘福兰的情况,她如果想要将两个孩子送养,双方应达成收养协议,并且收养人要达到收养条件,而且要在民政部门办理合法的收养关系备案。 https://www.icswb.com/h/152/20161128/451764_m.html
3.舒淇:拒绝冻卵,生不出孩子就去领养网易娱乐“很多朋友让我去做冻卵,说’防止以后想生的时候不能生’,说它是后悔药,我反而觉得,如果想要小孩有没有能力生的时候,那我去领养一个小孩不好吗?”对于这些外界印象中“水到渠成”的事,舒淇就没有想过。未来,找个什么样的男人过日子,生个什么样的孩子抚育,舒淇说这都不是她人生的“兴趣”所在。https://ent.163.com/special/star_attitude_shuqi/
1.怎么收养孩子5.申请获批后,可前往当地孤儿院领养儿童。 领养成功后,携子至户口所在地公证处办理领养关系公证书,即视为合法领养。 《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三条 下列未成年人,可以被收养: (一)丧失父母的孤儿; (二)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 (三)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https://www.66law.cn/laws/3082557.aspx
2.别人刚生的孩子,说不想要了,想送我,能抱回来养吗?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当前6387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别人刚生的孩子,说不想要了,想送我,能抱回来养吗? 一键咨询 梧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246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来宾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418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宁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桂林用户3分钟前提交...https://m.64365.com/ask/11276925.aspx
3.知乎QQ清理“领养送养小孩”信息后,母婴网站仍有人发帖“换养小孩”读法条:关于领养送养我国的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北青报记者查询有关法律发现,根据我国现行的收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中规定,生父母除非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原则上不能以放弃抚养权为由,私自将孩子送养。生父母送养子女,须双方共同送养。生父母一方不明或者查找不到的可以单方送养。未成年人的父母均不具备完全民...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237756
4.MewGulf真人向然后哥哥说(划重点):你不是有个汉堡吗?在冰箱里。迪迪说对哦。问题来了,哥哥怎么知道的?应该是两个人之前也有聊天吧。哥哥很重视细节的,记得迪迪的一点一滴。这样的例子比较常见。记得上一次直播吗?就是哥哥去接迪迪下班那一次,哥哥也是问迪迪,要吃点辣的吗?你昨天不是说要吃的。其实是前一天迪迪在哥哥ins...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404767/
5.不想生孩子领养一个好不好,领养孩子需要什么条件综合法律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生育观念逐渐多元化,有一部分人不想生育本人的孩子,而是选择领养一个孩子。领养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人道表现,可以给那些失去血缘关系的孩子一个暖的家庭。领养一个孩子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准备,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不想生孩子领养一个好不好 ...https://www.hezegd.com/lawnews/zh/172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