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滩,一个距昆明城区约50公里的小山村。22年来,作为昆明孤残儿童寄养试点村之一,这个仅有1300多人的村庄,共养育了1560多名孤残儿童。一家又一家的“寄养爸妈”,把爱与牵挂,献给了这些遭受离散创伤的孩子。
德不孤,必有邻;德者先,从者众。
正是因为扎根于安宁这片丰厚的道德土壤,才有了“寄养爸妈”22年来坚持下去的坚强动力。我们扎根螳川活土,仿佛看到,“王家滩寄养孤残儿童,始于22年前的一个偶然”,已经成为播撒安宁温度的必然。这“必然”必将引领越来越多的人崇德向善,坚定前行。
大爱,爱在蔓延。
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时光因爱而暖,人生因爱而美。有一种爱,是世间最无私的,付出不图回报;有一种爱,是世间最恒久的,终生热度不减,这就是超越亲情的爱。“以后,我就是你的妈妈了。”这才是胸怀大爱!大爱是什么?是超越了自己家庭血亲的范畴,去爱、去帮助更多素不相识的人,从“陌生阿姨”成为许多孩子的“妈妈”。如果说单个的“寄养爸妈”是个体的自发行为,那么多数的“寄养爸妈”则应是一种现象,是扎根深厚社会土壤的群体自觉行动。而这种自觉肯定源于螳川大地多年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培育崇德向善的道德土壤。仅有1300多人的村庄,共养育了1560多名孤残儿童,“寄养爸妈”让我们相信,在安宁这片土地上,始终吹拂着崇德尚义、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
大爱,爱在心中。
“村里每送走一个娃娃,就有妈妈要哭一场。”“有这么多娃娃喊我妈妈,我知足了”……人心向善,安宁皆暖,所遇皆是美好。爱是文明的土壤,在我们身边,“寄养爸妈”用行动传递着爱的力量。爱是人类永远诠释不尽的话题,尤其是当爱超脱了个人利益,成为一种大爱时,爱就具有永恒的魅力了。爱在本质上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我替阿彬许了个愿,希望他一辈子都健康快乐。”最终触动了内心最底层的悲悯情怀,因此,曹丽琼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无私奉献。人们总可以从这种奉献中,感受到人格的崇高,感受到道德的力量,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它才是人类真正的精神火炬,也许不那么耀眼,但却是点燃文明之火真正暖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向善的爱心,每个人都可以是爱的使者。“你们就是我的父母。”真情流露中“寄养爸妈”让人感动。当一个人被感动之时,也是他的爱心和善心被触发之时,这就是爱的传递,一次次感动,一股股暖流,就会聚集成强大的正能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善举是对一个人高尚品德的最好诠释,让我们以“寄养爸妈”为榜样,努力践行爱的传播,让更多的爱心延续下去。
大爱,爱在过程。
“1个妈、21年、31个娃……”大爱无声,大爱无疆,大爱无敌。爱心之所以具有无与伦比的力量,就在于它能从灵魂深处温暖人的心田、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的潜能,更源于21年的坚守与坚持。这份坚守与坚持,需要从直抵内心的“爱一切人,爱所有的人”开始,这份爱,是“博爱”,更是“大爱”。每座城市,都是有灵魂的。一座城市最美的风景是人,一个有温度、有爱心的城市,归根到底是由一个个有温度、有爱心的人共同组成的。“寄养爸妈”22年的坚守与坚持,同时“她不会说话,一个笑容我就觉得很满足了”的人生快乐。“寄养爸妈”道德之光,让螳川大地这座盐铁名城爱心涌动,盈满温情和力量,刻下了属于自己也属于城市的人生价值坐标。“城,所以盛民也。”《孟子·滕文公上》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22年大爱“动人画面”让我们的城市更加文明、和睦,成为每个人温暖而深刻的记忆,从而不断激发和凝聚起我们向前向善的不竭动力。一个个“寄养爸妈”成为螳川河畔安宁这座城市最美的注脚,为更多的人提供了见贤思齐的榜样,也成就了安宁这座有爱的城市,滋养着文明向善、热情友好、包容温暖的城市品格。
爱不是奉献的大小,而是奉献本身。或许一件琐细的事,或许一个平凡的人,当带了爱的温度时,总让人感到一阵感动。这种感动也许过于微小,但它可以传递,可以感染,可以流通,安宁文明城市的天空,就是被这具有“安宁温度”的爱照亮,就是被这“安宁温度”的爱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