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由于宠物医生缺口大,且资质层次不齐,导致宠物医疗事故频发。加之服务管理缺乏标准、医疗责任举证认定难等,宠物市场的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因此,虽然近年来宠物医疗纠纷不断增多,但宠物医院是否存过失却没有专业机构鉴定,导致纠纷难解。
医生表示手术存在风险,术前需断水断粮
关于宠物医疗纠纷,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多是以沟通为主。“只要上了手术桌,没有什么是大手术、小手术,一样需要谨慎对待。因此手术前都需要宠物主人签字。”安然宠物医院的赖医生告诉记者,签字的目的是明确告知宠物主人做的是什么手术,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可能会发生什么突发情况,在签字的时候将一些事情说清楚,还需要强调一下麻醉的风险,因为动物不受控制,不能像人一样说不动就不动。
赖医生还说,肿瘤等手术本身就有风险。此外,包括小手术在内,只要是麻醉,都会存在风险。因此,宠物主人在预约后,手术前,他们会告知麻醉的风险,并要求宠物主人提前给宠物断水断粮。因为在麻醉过程中,全身肌肉、食道都是放松的,麻醉过后容易引起恶心、呕吐。一旦胃里有食物的话,当宠物呕吐,异物会堵塞气管,这就很危险,但不代表会引起死亡。
发生纠纷后保管好医疗单据等关键证据
“如果因为宠物医院治疗后宠物死亡,要看宠物医院是否存在过错。如果存在过错,需要进行赔偿。”广西华胜律师事务所律师杨仕通告诉记者,宠物在法律意义上属于“财物”的范畴,其合法权益仍受法律保护。但因为狗的价值不会太大,因此,即使宠物医院存在过错而起诉到法院,所获得的赔偿也不多。
宠物就诊后如果出现纠纷仍然难解
但是,出现宠物纠纷后仍然难解。记者咨询多名律师后得到的答复是,我国民法典侵权编所规定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中的患者指的是“自然人”,并不包括动物。因此,对于宠物诊疗致死的案件,不能通过医疗事故纠纷进行维权。且我国尚未设立专门的鉴定机构对动物进行解剖或对其死亡原因进行鉴定。针对类似的医疗纠纷,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第三方鉴定机构,一般就是双方协商,协商不成宠物主人可以通过保留的证据进行法律手段维权。
目前尚未有专门的动物诊疗事故鉴定机构
随后,记者咨询12315的工作人员,得到的回复是如果遇到宠物医疗纠纷,会对该医院进行走访了解情况,也会积极地去协调院方与宠物主人之间的矛盾,但是目前无法进行宠物尸体的检验。
女子带着宠物狗过马路
目前,南宁市动物诊疗机构的日常监管也只能围绕动物诊疗机构和从业人员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受理和核查举报线索,对合法动物诊疗机构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应当变更机构名称或者法定代表人未办理变更手续的;未在诊疗场所悬挂动物诊疗许可证或者公示从业人员基本情况的;不使用病历,或者应当开具处方未开具处方的;使用不规范的病历、处方笺的情况依法进行处理。
根据“宠物行业白皮书”于2021年3月15日发布的《宠物消费纠纷与投诉调研报告》显示,本次调研回收有效问卷1182份,样本人群覆盖26个省、区、市。37.36%的被调研者在宠物消费过程中遇到过消费纠纷。
调研的主要结论是:
食品和医疗消费是宠物消费纠纷的高发领域。其中,诊疗消费引起的消费纠纷占比41.18%。
实体店是消费纠纷高发区。73.53%的消费纠纷发生在实体店的消费过程中。
产品质量问题是引发消费纠纷的最主要原因。
宠物主维权方式比较温和。73.53%的被调研者首选与商家协商解决问题,45.59%的消费者会通过消费平台解决问题,通过12315热线或者媒体维权的占比较低。
宠物主的维权诉求以解决问题为主,较少提出额外赔偿要求。
消费者非常在意商家是否有消费纠纷历史,在决策时非常排斥有消费纠纷历史的商家。
消费平台“买家秀”是宠物主了解商家是否发生过消费纠纷历史的首选渠道。
消费者对维权结果满意度不高。近75%的被调研者认为维权“没有结果”或“不满意”。
大多数被调研者不清楚消费维权的渠道和方式。61.76%的被调研者表示“不清楚如何维权”;后续访谈中得知,了解维权途径的消费者线上维权多选择请平台方介入,线下维权多选择拨打1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