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译文(精选16篇)原文翻译对照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驴不胜怒,蹄之。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

2002/11/10

——荆门市海慧中学:黄莉包吉祥

一、导入

上课之前,咱们来个实话实说,初一学年即将结束,我们学了18篇文言文,我想问一问你们喜欢学文言文吗?

(“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家有如此高的学习兴趣,我相信这节课我们一定会学得轻松愉快。)

(“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我也有同感,老祖宗的东西,咱们学起来有代沟,没关系,这节课,咱们尝试着用另一种方法来学习文言文,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我们一起努力,大家有没有信心?)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宗元的《黔之驴》,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以大家自学为主,学习的自主权就在你们手里,希望大家能够做好学习的主人。

二、介绍作者、寓言特点

2、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谁能谈谈寓言的特点(点一生介绍)

3、教师投影作者简介、寓言特点

三、演读情景

1、齐读“预习提示”中生字三遍后,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教师正音,指出朗读分三个层次:a.读得准确;b.读得流畅;c.读出感情。这是一篇寓言故事,注意要读得声情并茂,利用声音的抑扬顿挫,再现故事情景。

3、教师范读,再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全班齐读,要求读出感情。

四、抢答竞赛,检查词语、句子的理解。

1、大声读文下注解,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准备抢答竞赛,检查大家对本文重点词语、句子的掌握情况。竞赛题目分两个等级,一星级的题目只解释词语,二星级的题目除了解释词语外,还要能翻译句字。谁先站起来,谁先答,优胜者得红旗,答对一星级的题目得一面红旗,答对二星级的得两面红旗。

2、解释下列字词:(投影文字)

一词多义: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当作)

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慭慭然,莫相知。(…的样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而,但)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将要)

☆且焉置土石(况且)

特殊用法:

☆稍出近之(靠近)

☆☆驴不胜怒,蹄之(踢)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虑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止一只)

古义:(离开)

☆☆尽其肉,乃去

今义:(往)

方法一:学会养成分类整理,随时积累文言词语的习惯。

方法二:文言文翻译方法:留、补、删、换、调(较熟悉,不一一介绍)

3、学生对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五、看画面,想情节

齐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我给大家展示几幅画面,请大家看画面,想故事情节,准备添枝加叶讲故事。(教师投影几幅动画,学生根据画面回忆故事情节)

六、添枝加叶讲故事

轻松一下,大家喜欢听故事吗?咱们班谁特会讲故事,请你把《黔之驴》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教师投影画面,一生上讲台绘声绘色讲故事。)

七、妙点品味

文言文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再接触一种新的学法“妙点品味法”。

投影文字

所谓“妙点品味”,就是从词语运用,形象塑造以及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构思特点等方面体会课文的妙点,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课文。

八、教师示范

我先给大家一个示范:文中有很多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我觉得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妙,大家能猜得出吗?(投影“屏展蔽林间窥之”画面)“蔽”用得好,“窥”用得更妙,意思是“偷看”,现在仍然适用,“窥视”、“窥探”,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我觉得换任何一个字都不恰当。

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

文言文中还学了许多与“看”有关的动词,一起回忆。

望桓候而旋走(远远看见,《扁鹊》)

睨之,久而不去(斜着眼看,不在意的样子,《卖油翁》)

顾野有麦场(回头看,往旁边看,《狼》)

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狼》)

可否将“窥”字换成“睨”字?生作答并模仿“窥”与“睨”不同神态。

八、学法实践,学生进行课文妙点列举

从词语运用,心理活动描写,形象塑造三个方面品味本文的美点妙处,每人用一句话说明一个“妙点”。

学生进行课文妙点列举,教师投影几幅画面:“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驴不胜怒,蹄之”、“庞然大物”、计之曰:“技止此耳”。

九、归纳妙点

1、妙在词语运用恰当,特别是动词的使用传神。

2、妙在心理活动描写,细致逼真,且富于变化。特别是把老虎的心理刻画得一波三折,层次清楚(畏惧——好奇——害怕——怀疑——胆怯——窃喜)。

3、妙在形象塑造,对比鲜明,相映成趣。明在写虎,暗在写驴,揭示作者创作意图:以虎衬驴,以驴为戒,用寓言形式揭露官僚贵族貌似强大,实则腐败无能的本质(驴被虎吃的角度)。变换一个角度,理解寓言,虎吃掉驴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其它角度: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对手等。

十、奇思妙想编故事

柳先生害驴不浅,自从《黔之驴》一文以后,千百年来,人们对驴心存偏见,驴的名声一败涂地,驴成了蠢笨的代名词。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思维、多向思维,咱们来一个奇思妙想编故事,让这头蠢驴、笨驴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兽中之王老虎。

投影文字和画面

《黔驴新编》《鄂驴之技》

学生可任选一题,编写故事,相互交流。

十一、课外积累

《黔之驴》是一篇文言文,故事短小,寓意深刻。这一课的教学,我始终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来组织教和学,重点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蕴含的寓意。

这节课主要依据我校课堂教学流程的七个环节来进行教学的:导入新课、明确目标,阅读感悟、自主学习,学案导航、自学检测,合作交流、释疑解难,展示成果、点拨提升,分层训练、拓展延伸,盘点收获、反思提高。

作为一篇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去学习,《黔之驴》是一篇文言文,疏通文意是学生把握故事内容、理解寓意的一个重要途径。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文言基础知识,所以我先让学生自主翻译标注疑点,然后将问题提交小组解决,发现共性问题,最后师生互动,解疑释难。学生参与面广,培养了学生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整个教学活动,学生的参与程度很高,很积极地展示了各个小组的不同学习成果,教师缺少的是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而这一点是点燃他们求知、进取、发展的火花,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特别注意激励性评价的实施。

这堂课的学习,让不同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则寓言不仅仅交给了他们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更教给了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些生活哲理,我相信这一点对他们来说是异常宝贵的财富。教学活动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我明白什么是教学相长,使我记住了: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和传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的实践、体验、探究,以达到感悟的效果。

(一)案例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的、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这是一篇古代寓言,文字简练,篇幅短小,但寓意深刻。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阅读本文,可以得到不同的人生感悟。

教学思路:

教学流程:

一、引(复习旧课,认识作者,延伸课外)

1、引导学生回忆背诵小学学过的柳宗元诗《江雪》之后再出示另外一首柳诗《渔翁》,让学生自己评点这两首诗创设的意境。(附诗于后)

二、读(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将文中难解写在黑板上,由学生自主上台注音释意,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2、集体朗读课文后,小组讨论文意、领悟课文内容,教师点拨讲解。(附译文于后)

三、演(依据文意,编剧表演,理解形象特点)

2、教师视情况加入演出并帮助编撰对话。

3、师生根据演出共同评点,概括老虎、驴子的性格特点。

老虎:机警、勇猛、果断。驴子:外强中干、不辨形势。

(附板书于后)

四、思(独立思考,各抒己见)

思考下列问题,现场回答:

1、本文只是在讲驴子和老虎的故事吗?请说明理由。

2、通过本文你对寓言有什么认识?

3、从驴子和老虎身上我们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4、能否删掉文中第一句,为什么?

参考答案:

1、作者借驴子和老虎的故事,阐述了一个道理:我们因该认识事物的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的畏惧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

或:要有真才实学,外强中干重要被别人打败。(言之有理皆可)

2.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讲明一个道理的文体就叫寓言。这种写作方法可以叫做“托物寓意、借古讽今、以小见大”等等。

3、从老虎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

面对强敌

a、要想解决问题,先要了解情况;

b、要克服畏惧心理;

c、遇到困难,不应逃避;

d、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勇猛顽强的作风。

从驴子身上,我们同样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a、不了解情况,不能轻举妄动;

b、没有本事,不能逞强;

c、不能让敌人了解掌握自己的底细。

等等。(言之有理皆可)

4、第一句为故事的发生创设了一个合理的情境,也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文中所有的情节都无法展开。所以这一句不能删除。

五、品(品味精彩,体会妙处)

教师做示范,品赏佳句妙语,之后,学生学习品赏。

例:文中有很多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我觉得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妙,大家能猜得出吗?“蔽”用得好,“窥”用得更妙,意思是“偷看”,现在仍然适用,“窥视”、“窥探”,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我觉得换任何一个字都不恰当。

归纳妙点

1、词语运用恰当,特别是动词的使用传神。

2、心理活动描写,细致逼真,且富于变化。特别是把老虎的心理刻画得一波三折,层次清楚(畏惧——好奇——害怕——怀疑——胆怯——窃喜)。

3、形象塑造,对比鲜明,相映成趣。明在写虎,暗在写驴,揭示作者创作意图:以虎衬驴,以驴为戒,用寓言形式揭露官僚贵族貌似强大,实则腐败无能的本质(驴被虎吃的角度)。变换一个角度,理解寓言,虎吃掉驴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其它角度: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对手等(言之有理皆可)。

六、做(加深印象,培养发散性思维)

1、从本文派生出那些成语?写出三个跟动物有关的成语。

2、改写故事结局,让驴子战胜老虎:《黔驴新编》(字数200字,想象要合理)

3、基础知识:

(1)给多音多义字注音、组词:

haozai

a好b载

(2)为加点字注音释意:

a黔之驴b远遁

c避林间窥之d驴不胜怒

e且噬己也f技至此耳

1、庞然大物

黔驴技穷

黔驴之计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

2、想象合理皆可。

3、(1)好:hao好事;hao爱好

载:zai装载;zai三年五载

(2)黔:qian文中指今指四川贵州一带。今为贵州省的简称。

遁:dun逃走。

窥:kui偷看。

噬:shi咬。

胜:sheng能承受。

技:ji技艺,本领。

附一: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黔之驴》译文:

黔地没有驴子,有一个好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驴子进去。到了那里却没有甚么用处,就把它放在山脚下。老虎见到它,是个多么巨大的东西啊,把它当作神。躲在树林里偷看,又慢慢出来接近它,谨慎小心地观察,不知道它究竟是甚么东西。

有一天,驴子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了,以为驴子要来咬自己。可是来回观察驴子,感到它没有甚么特殊的本领,同时也越来越习惯了驴子的叫声。又*近一些,在它的前后走来走去,始终不敢上前击扑。老虎又*近一些,更加随便,开始碰闯、*近、冲撞、冒犯。驴子非常愤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于是高兴起来,心里盘算这件事说:“本领只有这点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光驴子的肉,才走开。

附二:板书设计

黔之驴

初见:害怕庞然大物

机警小心谨慎一鸣外强中干

勇猛虎仔细观察驴不辨形势

果断用计探实踢之

结局:吃掉它被吃掉

1、以作者为线索,连接课堂内外、新旧知识,可以帮助形成知识网络,拓展阅读面,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学会一种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即:编织知识网络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温故可以知新。

(三)课后评点

本案例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泼有趣,又吸收了传统教学方法注意夯实基础知识的特点。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理解能力,培养创造能力

通过小组的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倡了自主与合作的学习,在自编、自导、自演的环节和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课文任意想象与编演,可以充分的发挥潜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同时由于小组的互动,无形中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参与进来。

2、就地取材,充分挖掘语文学习的丰富资源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选准教材的渗透点,让学生在丰富的、整合性的、视野开阔的情境中学习语文,能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他们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由小学的内容导进新课,由作者的遭遇引出对诗歌意境的评点、对挫折的积极态度,流程自然顺畅。同时,在读、演、思、品、写的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

3、没有偏废基础知识

基础的厚薄决定着楼层的高低,要想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基础不可偏废。本案例的课前积累背诵评点、课中对演的评价、课后作业都体现了这个观点。

《黔之驴》是唐朝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名篇,其寓意一般理解为:讽刺“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①。然而,这种理解疑点颇多:柳宗元笔下的驴似乎不像高官显吏,也未“仗势欺人”,谈不上与“上层人物”有多大关系;相反,它看起来是个可怜的动物,其遭遇尤其值得同情。一句话,这篇寓言的寓意有重新解读的必要。

《黔之驴》是柳宗元寓言《三戒》之一,另两篇分别是《临江之麋》和《咏某氏之鼠》。这后两篇的故事大致相似:临江之麋,依仗主人宠爱,日与家犬游戏,结果忘己身份,见外犬而“欲与为戏”,被外犬“共杀食之”;某氏之鼠,也是因为主人宠爱,于仓廪府库中恣意为患,“饱食而无祸”,后换了新主人,仍“为态如故”,结果被群猫捕杀殆尽。柳宗元在《三戒》序言中,是这样说明这组寓言的创作意图的:“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殆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按序言中的对应关系,麋属于“依势以干非其类”之物,鼠属于“窃时以肆暴”之物,两者正是那种“仗势欺人”、“外强中干”而又“无才无德”的权贵或者爪牙,其下场属罪有应得。而驴只是“出技以怒强”,显然不与麋、鼠同类:因为它并没有“依势”逞己威势,又没有“窃时”肆己暴虐,也没有招谁惹谁或者得意忘形而忘记自己是谁。可以说,驴完全是个弱者,它的悲剧正是因为触怒强者而招致迫害致死的结果。

那么,《黔之驴》到底写的是什么人的悲剧它的寓意又究竟如何秉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我提出一个也许是“惊世骇俗”的看法:我认为,《黔之驴》写的是中国文人的悲剧;它的寓意在于告诫文人不要“出技以怒强”,而应锋芒内敛,谨慎处世,以求全身远祸。这是柳宗元基于历史上许多文人的不幸遭遇和自己的痛苦经历而得出来的人生经验与教训。

首先,考察一下中国文学史,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也许并非巧合的现象:一些有脾气有个性的文人,对驴往往颇有偏爱。如“建安七子”中最有才华的诗人王粲,生前就喜欢听驴叫。《世说新语·伤逝》记载:他死后,魏文帝曹丕与文人同游去吊丧,竟每人学一声驴叫来对他表示悼念。而西晋文学家孙楚不仅喜欢听驴叫,还喜欢学驴叫,也是《世说新语·伤逝》记载的,孙楚恃才傲物,看不起世人,惟独尊重王武子,王武子死后,他去吊丧,哭过之后,对着灵床说:“你平时喜欢听我学驴叫,现在再为你学两声吧。”

驴,体态瘦弱,骨架却大,喜欢吼叫,吼叫没用还敢“蹄之”,以性子执拗出名,人称“驴脾气”。王粲、孙楚也许正是从“驴”身上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从而喜欢上“驴鸣”。据《三国志·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依附荆州刘表,就是由于为人“躁竞”而“通脱”,始终难与规矩而平庸的刘表相合,不得已而去依附曹操。至于孙楚,《晋书》本传开篇便说他为人“才藻卓绝,爽遇不群,多所陵傲,缺乡曲之誉”,他曾把“枕石漱流”一语改为“漱石枕流”,说“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厉其齿”,可见是个不合流俗、兀傲不驯的文人。

说明驴与驴脾气文人很有缘分的,更有宋朝“拗相公”王安石的故事。据传,王安石晚年罢相后,住在南京钟山,几乎每日乘驴出游,而且不问方向,全凭性情,率意而行:“若牵卒在前听牵卒,若牵卒在后即叫驰矣,或相公欲止则止,或坐松石之下,或田野耕凿之家,或入寺。”②自由逍遥之中见出一种执著与孤傲。王安石一生以性格执拗闻世,我行我素,固执偏颇,像一头顽驴。

其实,如果再往深层里想,可以发现历史上许多有思想有才情的“真文人”,尽管在生活中不一定对驴有什么偏好,但在精神性格上无不与驴相通相似。他们学问才气了得,但都书生气十足,敢说敢怒,敢发牢骚,敢不平则鸣,即使面对强权,也任性而为,无所畏惧,表现出一种兀傲不驯的“驴性”气质。比如:战国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东汉末大学者孔融、西晋著名诗人嵇康,以及唐朝大诗人李白和大文学家韩愈,等等,无不如此。

其次,考诸文人儒生的人生际遇,又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性现象:历史上的“驴脾气”文人大都遭遇不幸,甚至下场悲惨,善始善终的情况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里还以上面提到的几位文人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例外的情况也许有,比如好驴鸣的王粲、孙楚两人就不仅“善始”,还能“善终”;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特别幸运,而是由于他们后来收敛了自己“驴鸣”的声音,早年执拗的“驴性”渐渐变成晚年温柔的“鸽性”,如后来曹操封魏公时,就是王粲等人领表劝进;孙楚四十余岁走上仕途后,‘也锋芒渐消,与其他循规蹈矩的官员没什么两样。喜欢听驴叫和学驴叫只能是他们对曾经拥有的驴性精神的一种特殊的、也是无奈的缅怀方式罢了。

朝廷腐败,政治黑暗,权贵擅作威福,帝王“虎啸龙吟”,百无一用的文人书生能不惊惧不安,时时怀自危之忧“驴鸣马嘶”、锋芒必露的谔谔之士,多入罗网;温驯规矩、小心处世者才能“虎口余生”。遭患之后,晚年的柳宗元几乎锐气殆尽,只说他被贬永州后,南方有很多读书人欲拜他为师,而他竟不敢担师之名,说自己“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生怕像韩愈那样得个“狂名”⑩。所以,一些论者认为《黔之驴》是柳宗元“后悔自己及祸而作”,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说他从驴的悲惨下场中想到驴脾气文人的悲剧,并从历史上文人的不幸遭遇与自己的痛苦经历中,总结出一些全身远祸的为人处世之道,以让文人同道借鉴,我认为,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注释:

①《教师教学用书》(初中语文第二册)20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版。

②王巩《宋人逸事汇编》。

③⑦《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④《汉书·司马迁传》。

⑤《后汉书·孔融传》。

⑥吴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学史》(TM)18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⑧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⑨《三国志·王粲传》。

⑩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三戒(并序)

([唐]柳宗元)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中得。”【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刚烈,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无厌。”)

【原文】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1],而乘物以逞[2],或依势以干非其类[3],出技以怒强[4],窃时以肆暴[5],然卒迨于祸[6]。有客谈麋、驴、鼠三物[7],似其事,作[三戒》。

【原文】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8],得麋麑[9],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10]。自是日抱就犬[11],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12],抵触偃仆[13],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14],然时啖其舌[15]。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黔无驴[17],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18]。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19],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20],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21],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22],畏日[23],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24];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25]。仓廪庖厨[26],悉以恣鼠[27],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28],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29],夜则窃啮斗暴[30],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31],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32],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

【译文】我常常厌恶世上的有些人,不知道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只是凭借外力来逞强;或者依仗势力和自己不同的人打交道,使出伎俩来激怒比他强的对象,趁机胡作非为,但最后却招致了灾祸。有位客人同我谈起麋、驴、鼠三种动物的结局,我觉得与那些人的情形差不多,于是就作了这篇《三戒》。

这样过了三年,一次麋独自出门,见路上有许多不相识的狗,就跑过去与它们一起嬉戏。这些狗一见麋,又高兴又恼怒,共同把它吃了,骨头撒了一路。但麋至死都没有觉悟到这是怎么回事。

黔中道没有驴子,喜欢揽事的人就用船把它运了进去。运到以后,发现驴子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到山下。老虎看到驴子那巨大的身躯,以为是神怪出现。就躲到树林间暗中偷看,一会儿又稍稍走近观察,战战兢兢,但最终还是识不透驴子是什么东西。

一天,驴子大叫一声,把老虎吓得逃得远远的,以为驴子将要咬自己,极为恐惧。然而来回观察驴子的样子,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后来老虎更听惯了驴子的叫声,再走近驴子,在它周围徘徊,但最终还是不敢上前拚搏。又稍稍走近驴子,越发轻侮地开始冲撞冒犯,驴子忍不住大怒,就用蹄来踢。老虎见了大喜,心中计算道:“本领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腾跃怒吼起来,上去咬断了驴子的喉管,吃尽了驴子的肉,然后离去。

唉!驴子形体庞大,好象很有法道,声音宏亮,好象很有本领,假使不暴露出自己的弱点,那么老虎虽然凶猛,也因为疑虑畏惧而终究不敢进攻;而现在却落得这个样子,真是可悲啊!

永州有某人,怕犯日忌,拘执禁忌特别过分。认为自己出生的年分正当子年,而老鼠又是子年的生肖,因此爱护老鼠,家中不养猫狗,也不准仆人伤害它们。他家的粮仓和厨房,都任凭老鼠横行,从不过问。

因此老鼠就相互转告,都跑到某人家里,既能吃饱肚子,又很安全。某人家中没有一件完好无损的器物,笼筐箱架中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吃的大都是老鼠吃剩下的东西。白天老鼠成群结队地与人同行,夜里则偷咬东西,争斗打闹,各种各样的叫声,吵得人无法睡觉。但某人始终不觉得老鼠讨厌。

过了几年,某人搬到了别的地方。后面的人住进来后,老鼠的猖獗仍和过去一样。那人就说:“老鼠是在阴暗角落活动的可恶动物,这里的老鼠偷咬吵闹又特别厉害,为什么会达到这样严重的程度呢?”于是借来了五六只猫,关上屋门,翻开瓦片,用水灌洞,奖励仆人四面围捕。捕杀到的老鼠,堆得象座小山。都丢弃在隐蔽无人的地方,臭气散发了数月才停止。

唉!那些老鼠以为吃得饱饱的而又没有灾祸,那是可以长久的吗?(胡士明)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别人识破,不要成为外强中干的人。

2.吸取“驴”的教训,努力增长才干,学习“虎”的勇气和智慧。

二、学法引导

学生自读全文,实施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迁移,联系上学期学习的《<伊索寓言>两则》作比较阅读,把握寓言的特点,再用反向思维去多角度解读寓意。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2.难点:

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①重点字词;②《成语词典》对“黔驴技穷”的解释;③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强化诵读训练,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同的含义。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3.理解这篇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并解题。

(三)教学过程

2.教师板书重点词及复杂句对学生进行再次训练。

船——用船。蔽——隐藏。窥——偷看。稍——渐渐地。

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遁——逃走。

且——将要。噬——咬。异能——特殊的本领。

习——习惯、狎——亲近而不庄重。计——盘算。

(口阚)——怒吼。跳踉——跳跃。蹄——踢。

次中表明虎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动作的词语。

①以为神②憖憖然③甚恐

①蔽、窥②稍出近之③远遁

④觉无异能,终不敢搏⑤益押⑥技止此耳

④往来视之,近出前后⑤荡倚冲冒⑥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

问:为何虎最后敢吃了驴?

虎渐渐了解了驴的“本领”仅是“鸣”、“踢”,虽然驴外观看上去是“庞然大物”,也不能改变它被吃掉的命运。

黔驴技穷,比喻那些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的人。

5.请同学复述课文,并在末尾讲明寓意。

(四)总结、扩展

《黔之驴》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虽然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无德无能。作者用寓言尖锐地讽刺了这种人。

我们今天学习《黔之驴》,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道理,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请同学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三。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1.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放事的深刻寓意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

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从成语入手,导人新课。

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

竟是怎样的~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放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好事者窥慭憖然骇遁噬搏狎不胜跳踉阚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

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

理解: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

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

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入

胜。

2.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理解: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

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

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

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

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3.黔驴之技有哪些?

理解:-“呜”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

gB。

4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理解: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

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

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

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

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齐读、齐诵课文。

六、布置课外作业。

1.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1)庞然大物:

(2)黔驴技穷:

2.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柳宗元

①写黔驴来历及虎初见驴的心态。

②写虎识驴、吃驴的过程

A写驴的叫声给虎的感觉。

B.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终于识破真相。

C.写虎吃掉驴,取得了胜利。

(屈雪辉)

教学设计(B)

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理解课文所讲道理是教学的重点,结合课后练习三,积

累一些文言词汇,是本文的难点。

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安排一课时。

一、简介寓言特点。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通读课文。

思考:

2做课后练习三。

三、学生分段口译课文。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讲,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强调以下内容:

1.课后练习三所列的词语要—一落实,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②之

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它,代词,代驴。

③然

庞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3.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

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朗读课文并复述大意。

五、课文分析。

1.利用课后练习一,清理课文的层次,熟悉每个层次里的关键性词语。

2.在做好课后练习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

无能的合物。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

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

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明确:寓言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

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

4.点明写作特点。

①善于通过一系列细节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心理变化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

分清楚。

②抓住驴的形体“庞大”和动物本能“鸣”、“啼”来写,对驴着墨不多,却形象传神。

六、布置作业。

印发下面练习题,让学生课上或课下完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A.益习其声B.益押

C.至则无可用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选出跟“驴不胜怒”的“胜”同义的~项。

A不可胜数已百战百胜C.引人入胜D.不胜其烦

3.判断下列译文对不对。

A〔放之山下〕把它放在山下。

B[藏林间窥之]在茂密的树林里偷看它。

C.[稍出近之,愁越然,莫相知]渐渐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的,不知道它是什

么东西。

D.〔驴一鸣,虎大骇]一只驴子叫了,老虎大吃一惊。

[参考答案〕

l.A.渐渐B.更加C.却D.就2.D3.A/B.XC./

D。X

(罗英)

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1教时

教学目的: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掌握本文的成语。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

难点: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掌握本文的成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学过一则寓言,今天我们再来学一则。

作家作品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属山西省)人,世称柳河东。因终官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和韩愈合称为“韩柳”,被誉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作品多为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残,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本文是一篇寓言,选自《柳河东集》。是其《三戒》之一。《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则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古称“三戒”。

二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黔qián窥kuī骇hài遁dùn

噬shì狎xiá踉liáng憖yìn

2.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载”:用船载。以:连词,相当于而。“放之山下,虎见之”两个“之”是代词,指驴。“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他日”:有一天“甚恐”“甚”:很“益习其声”“益”:更加“终不敢搏”“终”:始终“稍近”:渐渐靠近“蹄之”“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

3.学生巩固,齐读课文.

4.小结

一词多意

然,莫相知(……的样子)

然往来视之(然而,但)

以为且噬己也(将要)

且焉置土石(况且)

以为神(把……当作)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虎因喜(因此)

因跳踉(于是)

特殊用法

稍出近之(接近)

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只,仅)

尽其肉,乃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某地去)

学生齐读,试着背诵

作业:1.课后练习三并补充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段落

一、黔驴的来历及虎初见驴的心态。

二、故事的主体。写虎逐步摸清驴的底细,终于吃掉驴。(分三层)

①反应

②试探

③吃驴

2.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分为六个层次,请找出各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和动作的词语。

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

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

生动描绘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推动情节发展。

文中写虎动作的词

蔽、窥急于摸底好奇害怕

大骇、遁恐惧

近之、视之、近出一再试探生性胆大

荡倚冲冒工于心计

跳踉、断、尽、去干脆利落志得意满

3.黔驴有何技

一鸣;一蹄

形象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之下的平庸技能。所以,它被老虎吃掉也就不足为奇了。

4.关于“窥”字,请从词语运用,心理活动描写,形象塑造三个方面品味本文的美点妙处,每人用一句话说明一个“妙点”。

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

5.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请几位同学造句。

黔驴之技: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黔驴技穷:喻仅有的一点本领用完了。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造句略

6.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试着讲给你的弟弟妹妹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请学生复述课文.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驴:貌似强大,实际无能

虎:善于观察,机智勇敢

8.背诵课文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驴)庞然大物(虎)见、窥、近莫相知过程具体

黔驴之技

一鸣闻、骇、遁、恐、视、习相知衬托

不胜怒,蹄之狎、荡倚冲冒、计、阚、

(黔驴技穷)断、尽结果

第一部分:

1、给加点词注音。

黔之驴()窥之()虎大骇()远遁()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

②至则无可用(则:)

③庞然大物也(庞:)

④稍出近之(稍:)

⑤虎大骇,远遁(骇:)(遁:)

⑥以为且噬已也(且:)

⑦益习其声(益:)

⑧益狎(狎:)

⑨技止此耳(止:)

⑩乃去(乃:)

3、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跳踉大”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4、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虎因喜,计之曰

d、稍出近之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

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6、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意思,这个成语是。

7、填空:

本文作者,是我国代文学家。他和唐朝的韩愈同列之列。

8、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

①然:庞然大物()

然往来视之()

②因:虎因喜()

因跳踉大()

③去:乃去()

西蜀之去南海()

④耳:技止此耳()

无丝竹之乱耳()

9、成语黔驴技穷形容。

10、本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11、本文用“黔之驴”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寓意?

第二部分: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2、解释下列带点的字、词。

⑴未穷青之技(穷:)

⑵秦青弗止(弗:)

⑶自谓尽之(谓:)

⑷乃谢求反(谢:)

⑸于:①薛谭学讴于秦青()

②饯于郊衢()

⑹之:①未穷青之枝()

②自谓尽之()

1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薛谭乃谢求反

14、在下面的括号内,补出句子的省略成分

⑴遂辞()归⑵饯()于郊衢

⑶()抚节悲歌⑷薛谭乃谢()求反

15、填空。

⑴请结合短文内容,解释题目:

⑵薛谭为什么“乃谢求反,终身不言归”?

⑶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黔之驴》答案

1、略2、①用船②却③大④渐渐⑤惊惧;逃走⑥将⑦更加⑧亲近而不庄重⑨只,不过⑩才3、c4、b5、b6、黔驴技穷7、柳宗元;唐;唐宋八大家8、⑴……的样子;然而⑵于是;于是⑶离开;距离⑷罢了;耳朵9、略10、看问题不能只看重表面而不注重实质。11、本文含义:讽刺无德无能、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徒有其表的人,并指出其可悲的结局。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12、⑴穷:尽,这里是完全学会的意思。⑵弗止:不挽留。⑶谓:认为,以为。⑷谢:谢罪,道歉。⑸①向,跟着;②在。⑹①的;②代技艺。13、“反”通“返”,归,回去。14、⑴青,或秦青⑵薛谭⑶秦青⑷于秦青15、⑴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⑵薛谭面对秦青的高超技艺,自愧不如,快心潜心学习。⑶说明学无止境,如果浅尝辄止,则达不支精深的境地,反之,永不自满,持之以恒,努力进取,方能功成名就的道理。

以往上文言课,总是我一个人在说,学生埋头苦记。我犹如粉碎机把知识捣烂了,喂到学生嘴里,学生感受不到整合各种滋味的过程的快乐。导致课堂沉闷不说,学生的灵性、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都被扼杀了,只是机械地吞咽教师送来的“食品”,越是这样,越怕学文言文。

而这节课,是什么力量让所有的学生都动了起来了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参与式的学习,让学生们在新的课型中充分发挥了主体能动性,自主大胆地质疑、考问我,从现象到本质,教学目标迎刃而解,解得痛快!课上得生动有趣,活而不乱。虽然,学生的问题良莠不齐,但正好反映了各个层面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理解,各问所需、各取所得。

从学生课堂上提的问题不难看出,学生是自主的、灵动的、个性的。自以为是的“背”着学生走的教学模式,既累了自己,也束缚了学生。感慨早该给自己减负,同时也解放学生,早该让他们舒展身体自由快乐地“走、奔、跳……”只有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才可能做到师生之间真正的平等、互助,学生才能真正自主探究。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它围绕课文进行,如何重构教材,从什么角度切入,都因人而异,是教师独特的个性的行为。这堂课,收获最大的是问题提得最多的学生,而提高最快的是我,真实的教学即是这样的对话。师生互相提升,令我激动,让我明白什么是教学相长,使我记住了: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和传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的实践、体验、探究,以达到感悟的效果。

教学目标:

2、说说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一则笑话。笑话中的鸡妈妈通过自己的聪明战胜了猫,保护了自己的孩子。现在有这样一头驴,它要比鸡妈妈的体形庞大得多,可是却没有鸡妈妈那么聪明,它的结局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瞧瞧。(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目标的实施:

1、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不会读的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

3、齐读。

5、检测。

6、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

(2)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

(3)驴的结局如何?

(4)你如何来评价驴和老虎?

(5)你觉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学生读并且思考讨论。

评价

7、提问:本文给你什么样的启示?(思考几分钟?)

8、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分组)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黔之驴,从而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好本领,如果光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话,那我们也就只会像那头驴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学好本领,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老师祝愿大家能够好好学习,打好基础,为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奋斗。

这节课主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采用自主互助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的。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另外,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记忆与理解,我设计了“看画面,想情节”、“添枝加叶讲故事”、“奇思妙想编故事”三个环节,学生的创作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众说纷纭,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而且最后一个环节“奇思妙想编故事”与开头的导入课题遥相呼应,使本堂课浑然成为一个整体。

摘要: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第二篇,文体为寓言。该文写于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时。

关健词:

《黔之驴》主要寓意理解教学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第二篇,文体为寓言,显而易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上述观点就算完成了相应的教学任务。其实不然!细心研究一下,该文所折射的一些现实意义也许更为广博。关键看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导如何!

一、虎非“虎”也

寓言就有寓意。其所写的形象可以根据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创新出独特的艺术构思。我们应指导学生大胆地发现,写出“大胆文”来,本文中的虎即可以有如下思维体现。

在可改开放的形式下,国家繁荣发展的大局中,作为国人应尊重他人、他国的风俗习惯,做到不卑不亢,和睦共处。倘若把自己当作“虎”而非要吃掉“驴”不可,何谈共同发展?据此可拟《别欺负“外来和尚”》的文题,论一论自己的认识。从环保的角度来说,我们往往倡导人与其它动物的合谐相处,以利生态平衡的保护。是否也可以让其它“低等动物”友好相待,共同繁荣呢?由此立意,拟出个《“虎”不是山中之王》的佳题,学写童话、寓言,比写人应保护动物的立意可能更高,更见别出心裁呢?

二、“驴”不止二技

《黔之驴》一文中,驴除了“一鸣,一蹄”以外,似乎别无它技。余下留给人的只有深恶而痛绝之的卑视,再无半点怜悯之心。每当书教至此,不由为“驴”扼腕而叹?生活中又何尝不是“驴”多而“虎”少,弱者多而强者少啊?是弱者就应有允许弱者生存的方式和空间,是弱者也应为弱者呐喊才对。怎不能伸着脖子等死,踢了一脚咽气吧?写一篇《“驴儿”当自强》如何?即使死了也要死的坚强,死的其所,死的一鸣惊人,而非给人“死不足惜”的鄙视。再试拟题《试论“黔之驴”》、《驴的哀怨》结合“中超”——这个在世界上弱的可卑的联赛畅所欲言吧。

2004年度江苏省南通市中考作文以“倾听”为话题。从选准倾听对象的角度考虑,《倾听“驴鸣”》也颇为精彩。在立意上借“驴”的一鸣去反映诸多的社会现实,形式上新疑别致,避免落俗!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写作是作文与做人的统一,作文与生话的统一。我想谈一谈“黔之驴”也有助于课文与生活的统一。

“驴儿”不止“鸣、踢”之技,也许哪一天上演一出“驴儿”踢死“老虎”的好戏——等着瞧吧!

三、虎、驴本是“一家”

虎、驴均是动物家庭中的一员,既是一家,则可资源共享。你吃你的肉,我食我的草,相安无事,多好!别仗着自己的血盆大口就以为“此山是我呆,此路是我开”的。大家都有份儿。况且,虎一开始还是挺怕驴的,虎就让一让,让人“三棵草”又何妨?想想古人争地还能“让人三尺”呢,何怜“三棵草”乎?

鉴于上述的分析,想必学生亦有一种写作的冲动,如鱼刺在喉,不吐不快也。历史的画面,现实的生活历历在目。写一篇《虎≥驴?》,叙一叙生活中的人与事,得与失,辩证地分析问题!伊拉克的战争或许就是很好的塑材。人类需要大同的社会,何不让需要成为现实?

四、“好事者”哪去了

“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后文巧妙地将“好事者”一笔撇开——因为他同后面的情节没有关系。但学生的思维却不能因此嘎然而止。从驴被“断其喉,尽其肉”的悲惨结局,足见“好事者”实为“坏事者”!把驴运来了,就要善待它。既不能因“至则无可用”就忽视它真正的价值,更不能“放之山下”任其自生自灭!想来,好事者没有事前认真分析:我要这驴做什么,它确实又能做什么?即使什么也不能做,也不能“驴放南山”以至“驴入虎口”啊!你是解决了虎的一日三餐,却也伤了驴的一命哟!

韩愈在《马说》中曾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既为驴而叹也怪“好事者”非伯乐也。

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成堆的进口机器锈成废铁,高薪聘用的人才束之高阁。究竟是缺少可用的人才呢,还是缺少识人才的“人才”呢?王勃在《藤王阁序》中有两个句子好: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现可改为:屈驴子于山下,非无伯乐。以这样的角度分析,习作思维角度可谓别有洞天。一些耀人眼目的好文自学生胸中、笔尖汩汩溢出。如:《别做“好事者”》、《为“好事者”上一课》、《寂寞的驴》……

希望通过《黔之驴》一文的思维分析,对教师今后引导学生作文的思维训练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黔之驴》是唐朝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名篇,其寓意一般理解为:讽刺“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①。...

创意说明:把握寓言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借此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多角度理解寓意,谈出自己的感受,得到生活的启示。...

教学目标:1.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认识事物本质,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2.启发学生认识努力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性。3.了解寓言特点,学习赏析寓言的方法。4.巩固文言文知识,积累文言文词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课文主旨。...

一、考纲要求:考查要点可细化为5个考点:(1)朗读节奏的划分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义,再按意义划分。一般主语谓语要分开,较长的修饰限制语要划开。...

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能口译全文。2.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目标: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能口译全文。2、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黔之驴教学目的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THE END
1.一只想飞的猫的故事拼音版yì zhī xiǎnɡ fēi de māo de ɡù shi 一只想飞的猫的故事 huō lā 豁啦 -- yì zhī māo cónɡ chuānɡ zi lǐ miàn měnɡ de tiào 一只猫从窗子里面猛地跳 chū tiào chū lái bǎ chuānɡ kǎn shànɡ bǎi zhe de yì zhī 出跳 https://www.mayiwenku.com/p-30029415.html
2.《一只想飞的猫》整本书阅读一天,两只蝴蝶在花丛中玩耍,一只猫盯上了他们,它慢慢地走到了一只蝴蝶的旁边,飞快地扑上去,幸好白蝴蝶反应快跑走了,要不然,差点被猫抓住。猫并没有放弃,扑了一次空,他就立即转向了白蝴蝶的方向,又抓了一次,不过又扑了一个空,白蝴蝶差点被吓晕了,飞得又慢又低,幸好猫又盯上了黄蝴蝶,因为黄蝴蝶飞得又慢又低...https://www.meipian.cn/4637zcho
3.《一只想飞的猫》.pdf《一只想飞的猫》.pdf 4页内容提供方:wanggx999 大小:24.79 KB 字数:约4.13千字 发布时间:2020-09-06发布于天津 浏览人气:1856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一只想飞的猫》.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906/7154160152002165.shtm
4.中国儿童文学一只想飞的猫.txt《一只想飞的猫(陈伯吹童话全集)》 内容简介:这篇童话中,猫孩子般的淘气、任性、自大、懒惰、好虚荣都不是符号化的表述,而是生动而具体的刻画,让人对这只可笑可爱的猫无法淡忘。全文充满动感,鹅、喜鹊、鸭子等形象都饱满生动,对话深刻睿智,童话再次展现深入人性深处触动心灵的魅力。作家的思想深入而精辟,用童话完美...https://www.taodocs.com/p-1817346-1.html
5.心理诊疗室:那些隐藏在热点事件背后的心理动因不成想,下一次拳头打过来,只会越来越密集。 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敏曾在写《中国女性反家庭...作者| 吃猫的娘舅 展开全文 47 分享到: 小小circle 2020年7月25日 杀妻骗保,那些被魔鬼选中的女人...展开全文 雪_E 2021年2月8日 马金瑜事件反转:毁掉她的,真的是家暴吗? “ 让子弹再飞一会的态度是...https://story.hao.360.cn/topic/LNrZQkrnNHC7Qw
1.一只想飞的猫童话故事一只想飞的猫 鸭子着急地说:“那可不行啊!你明明知道我们三个都只有两条腿,跑起来比牛还慢。”她忧愁起来。 “那,你们就休想我去干什么活!”猫把头侧过去,不要看见他们。 “大扫除,清洁卫生运动,这是为大家好,也为你好哇!”鸭子心直口快,老老实实地说。https://www.gushi365.com/info/1848_7.html
2.一只想飞的猫一只想飞的猫在线免费阅读看一只想飞的猫一只想飞的猫最新章节, 一只想飞的猫 ...番茄小说网下载番茄小说免费阅读全文。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381751403561110590
3.一只想飞的猫一只想飞的猫故事经典童话一只想飞的猫 从小,这只猫就对蓝天和飞翔的鸟儿充满了向往。它时常凝望着窗外,眼中闪烁着渴望飞翔的光芒。它觉得,如果自己能够飞起来,那该有多么自由和快乐啊! 然而,这只猫却面临着一个困境,它无法像鸟儿那样拥有翅膀。它曾试着跳得足够高,希望一跃而起,却总是无法超越地面的引力。这让它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https://www.chazidian.com/gushi8347/?_g1578119662=t
4.郑振铎的猫原文全文郑振铎的猫原文全文 《猫》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郑振铎的猫原文,欢迎阅读。 https://mip.ruiwen.com/guji/1664364.html
5.一只想飞的猫原文摘录小娃惋惜地说:“ 生活要前进,倒退不得的。”他望着无边的蓝蓝的天空,向着阳光照得明亮的地方,一蹦一跳地勇往直前。 (查看原文) 迅迅2022-05-05 13:56:28 >我来写笔记 >一只想飞的猫 作者:陈伯吹 副标题:一只想飞的猫 isbn:7535334806 书名:一只想飞的猫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913375/blockquotes?sort=score
6.www.yuhua仰韶酒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建光表示,仰韶彩陶坊酒“藏系列——藏15、藏18、藏25”,是仰韶酒业面向深圳市场推出的核心大单品,产品采用“九粮四陶、多香融合”的特色工艺,瓶体以仰韶文化传世经典“彩陶鱼纹葫芦瓶”为原型,具有福禄、吉祥的美好寓意;酒体藏于国家4A级景区——河南仙门山十里洞藏基地,具有“平衡...http://www.yuhua-alu.com/cur83043953430328=.pdf20240729biwqxusda3lm
7.《一只想飞的猫》读后感(精选20篇)冬日的下午,捧起陈伯吹的作品典藏本《一只想飞的猫》,也让自己经历了从随意地翻阅到爱不释手地用心捧读阅读历程,在为自己阅读欣喜的同时,深切地感受了陈老创作的`童话、小说、散文中的童趣、童心、童真,深切地领略了中国儿童文学的雅致、生动与温暖。 https://www.cnfla.com/duhougan/3234102.html
8.一只想飞的猫读后感(精选30篇)一只想飞的猫读后感(精选30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只想飞的猫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只想飞的猫读后感 1 ...https://www.wenshubang.com/duhougan/3173683.html
9.师生共读《一只想飞的猫》第二期想一想:读了这篇短文,通过爱丽思背手帕上的诗,把飞机说成机飞。你觉得阿丽思小姐是怎样一个孩子? 优秀打卡代表展示: 琄儿规范的读书姿势 2020.4.1读书内容: ①诵读《贝壳的故事》 ②第三章《阿丽思小姐》中的《四.瞎造谣言》 想一想: 1.读了短文,你觉得金钱蛙是怎样的一只动物?他说的话全部可信吗? https://www.jianshu.com/p/eda8b5032583
10.一只想飞的猫(孜然橙子)一只想飞的猫最新章节一只想飞的猫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玄幻小说,荔芳文学转载收集一只想飞的猫最新章节、无弹窗阅读。百度搜索《一只想飞的猫》 相关小说:夜之想达礼、夜之梦达礼、夜之想飞的猫、一只想飞的猫、夜之想小说评论、夜之想飞的猫的作者是谁...http://www.nslifang.com/xs/5634043.html
11.秋天的四字词语范文十一、读一读,想一想,再回答后面的问题。(9分) 春天,宽宽的河岸上,小草铺成了浅绿色的地毯,上面...一条小鱼游过来,躲在她的伞下;一群蜻蜓飞过来,躲在她的伞下;一只鹭鸶走过来,躲在她的伞下;一只青蛙...丑小鸭当然不会;猫问他能发出的叫声吗?丑小鸭当然也不能。就这样,丑小鸭又被轰出了家门。一转眼,秋天...https://www.gwyoo.com/haowen/52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