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迎着草原的朝阳,丰宁大滩镇小北沟村50多岁牧民崔树杰拉着自家的蒙古马向契丹马场出发。契丹马场是村里马队所在地,每天早上他和同村的养马户都会把马牵到这里集合,等待叫号骑乘。
“老崔,轮到你家马了。”听到发马点传来的叫号声,崔树杰赶忙起身,牵出自家棕色大马。为游客讲解骑乘要领、注意事项,仔细检查完护具后,老崔和另几位村民一同牵马领客向草原深处走去。
十几年前,小北沟村曾是出了名的贫困村,马匹只作为种地和临时交通工具。现在,小北沟村的马已经“一马当先”成了村民致富的“宝贝嘎达”,每年给村民带来收益达十几万元。
小北沟的“马”产业踏上高质量发展的“马道”,得益于当地政府探索制定的“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倡导各村将牧民的马聚合成马队,由三方公司统一管理、统一上保险、统一租赁,并修建专门的马场出租和繁育马匹。
“2012年起,村里成立了马队集中出租马匹,游客在固定发马点租马。公司依次叫号,公平公正。”小北沟村副主任刘宏宇表示,骑马价格统一为每小时80元,马主得60元,公司留20元。如需牵马服务,游客再付马主20元。三方公司的介入,让游客和牧民都得了实惠。
如今的小北沟村,建成了享誉全国的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契丹马场,年繁殖交易优质良马近千匹,为游客提供骑乘马匹200匹左右,村里全面开展起养马、驯马、赛马、骑行教练等经营活动。全村建成48家民宿,接待床位达到2800多个,年接待游客达到10万人次左右,村集体收入达135万元。
小北沟村的成功不是个例。百米马道途经的大滩、扎拉营、元山子、老羊圈等风景优美的村落,都复制了小北沟村的经营模式,迈上了快速发展的“马道”。大滩镇马产业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目前,草原上共组建了15支马队,一村一公司、一村一马队的模式让整个草原上的马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天空湛蓝如洗,草原马儿奔腾。在满足游客租赁骑乘的同时,来到草原的爱马人士也越来越多,他们都想拥有一匹属于自己的马儿。为抢抓这一消费新热点,本地马匹改良和外地马匹寄养成了草原上探索推进的新业态。
“本地马性格温顺,但个头较矮小,毛色不够光亮,外地游客不太喜欢买。”大滩镇党委书记王勇说,结合游客的购买需求,政府推出马匹改良政策,每改良一匹马,政府补贴1000元。改良后,每匹马的卖价由原来的8000多元涨到2万元以上。
政府补贴马匹改良后,牧民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马儿的品种越来越好,买马的顾客也越来越多。
今年38岁的牧民陈立新,是当地有名的养驯师。他繁养的马匹达到80余头,繁育出的一年龄优良纯血和半纯血马驹每匹平均卖价在1.5万元左右,参加过马术比赛的马最高能卖到4万元。
陈立新介绍:“由于气候适宜,这两年把马寄养在坝上马场的人也越来越多,外地在草原寄养马达1000多匹,马场上的马厩没有一个空着的,给村里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产业兴旺,牧民增收,乡村振兴。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丰宁持续做大传统马产业,用马产业发展连接起乡村振兴和富民发展之道。未来,丰宁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马道”将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