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崛起,各传统媒体也不得不快速跟进,唯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于是,各家媒体纷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出颇具中国媒体特色的“公号矩阵”和频道众多、信息庞杂的APP。
大量传统媒体人或主动或被动转型为“新媒体人”。然而,这种转型并没有带来欢呼雀跃,反而与一步就迈入新媒体的新生代一起,开始感受失去媒体人成就感的痛点。
新媒体环境下,到底在发生什么?如何挽救我们正在快速消失的成就感?跟《传媒茶话会》一起看看,北京青年报主任编辑胡雅杰谈如何破局。
新媒体模式下
编辑记者正成为螺丝钉
贪大求全,企图信息全覆盖似乎是国内新闻APP的共同追求。
北京青年报的“北京头条APP”一共25个频道。
新京报APP除了有19个主频道,各主频道还有数量不同的子频道,子频道多达147个。
澎湃新闻共有17个主频道,其中5个主频道下有各自的子频道,子频道共计79个。
今日头条则直接有67个频道,等等。
反观国际主流媒体的APP,新加坡《联合早报》APP应该算是频道多的,有23个主频道。
日本的《朝日新闻》APP只有14个主频道,CNN的APP有10个主频道,BBC的APP只有6个主频道,主频道下几乎都没有子频道,等等。
国内各新闻媒体APP这种大而全的新媒体操作,真的是解救传统媒体的良方吗?
在与多位新媒体记者、编辑沟通后,发现当前传媒业者最大的痛点是成就感的丧失,特别是那些从传统媒体转入新媒体岗位的记者、编辑,这种疼痛感尤甚。一些编辑直接表示:“虽然比以前忙了,倒是省心了。不用再考虑选题策划、与记者的沟通交流了。但确实没什么意思,当上计件工了。混工资吧。”
疼痛来自于新媒体的编辑、记者陷入了海量的信息之中,体现和发挥个人能力、思想的模式被严重冲击。在新媒体要求信息多而全的前提下,信息的快速更新使编辑、记者疲于应付各类信息的采写和编辑,既不能对信息进行深耕和精心的编辑,也不能像传统媒体那样进行精细的版面组合和标题制作。新闻已经变成了影片结尾处演职人员的快速闪动。
成就感丧失
将导致责任感的丧失
无疑,很多媒体人都是怀抱着新闻理想进入媒体行业的,这种记录社会、表达观点、剖析现实的职业特点,带给媒体人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但是,在新媒体的模式下,新闻信息的快速叠加更新,使媒体人的劳动成果被更快速的垃圾化,传统媒体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几乎荡然无存。而荣誉感、成就感的丧失,又直接导致了责任感的丧失。进而造成新闻质量的直接下滑,如此反复,恶性循环。
此外,随着媒体人精神层面追求的受阻,又会连带引发更多的不良后果。比如会更加在金钱和物质方面斤斤计较,有一分钱出一份力,引发更多的物质矛盾,或者应付眼前的工作,转而把更多精力用在自己的精神追求上……,从而把一份靠主观能动性追求的事业变成得过且过的职业。等等。
用什么方法进行弥补?
面对这样一个局面,有没有办法进行改变?能不能让媒体人重新拥有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进而重新调动媒体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下几点粗陋的想法,供方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