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条例》共6章50条,包括总则、文明行为规范、不文明行为治理、激励和保障、法律责任、附则。不仅增加“好人法”规定,立法保障救人免责,还推行分餐或者使用公筷、公勺,践行“光盘行动”等一系列日常生活好做法、好习惯。文明养犬犬链、犬种有规定
长期以来,因养犬引发的矛盾并不少见。《条例》第十八条明确,公民应当共同维护社区公共文明,邻里和睦、友爱互助,自觉遵守下列文明行为规范。其中就对文明养犬做了详细规定:文明饲养宠物,做好安全防护及防噪措施,不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携犬出户挂犬牌、束犬链,主动清理犬只排泄物,不在养犬重点管理区饲养烈性犬、大型犬,不虐待、遗弃宠物。
倡导激励机制立法保障救人免责
《条例》建立了文明行为倡导激励机制。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详细列举了单位和个人在爱国主义教育、公共场所、公共环境卫生、交通出行、旅游、社区、家庭、就医、上网、经营等社会生活各领域文明行为的基本规范。对已达成广泛社会共识的倡导性文明行为,如见义勇为、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特定群体保护等利他行为,条例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主动践行,并以法规形式明确了激励措施。条例还倡导守望相助的中华传统美德,鼓励对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刚颁布的《民法典》第184条明确,“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条例》第三十五条积极呼应,提出:"鼓励公民自愿对处于困难的人以适当方式提供帮助。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
Add:南京市龙蟠中路338号??Mail:nbs@nbs.cn??南京广播电视集团
法律顾问单位:国浩律师(南京)事务所/江苏刘洪律师事务所/江苏博事达律师事务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