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1.11.10
PartI:寄养的痛苦谁人知?
大家有没有被寄养的经历?
你的兄弟姐妹有没有被寄养过?
你的孩子有没有被寄养过?
关于寄养这个话题,对没有此经历的人是非常陌生的,但是对有此经历的却是心中永远的伤,抹不去的痛。
PartII:寄养的类型
一提起寄养,大家能够想到的是什么类型的寄养?是不是把孩子给别人?其实还有很多种类型,包括把孩子给爷爷奶奶,以及把孩子寄宿在学校。
1.农村超生寄生儿童
这种类型大家是不是很熟悉?以前的父母想生男孩,但是当时计划生育只能要一个或者是两个,就把女孩送给亲戚朋友抚养,有的小时候接回去了,有的一直长在别人家里。现在这样的现象多么?社会发展,二胎政策放开了,很多人已经看淡男孩女孩了。
2.城市寄养儿童
现在不管男女都上班,所以双职工太普遍了,为了孩子不影响自己的事业,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或者保姆抚养。现在有些要二胎的,说孩子生了让老人看,只能丢给老人,自己一周看一次。
3.学校寄宿儿童
父母都是双职工,没人看孩子,送到学校去,不用自己接送,一周见一次。他们感觉这样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而且还不打扰自己工作。
PartIII:寄养的伤害你知道多少?
可能父母并不知道,寄养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伤痛无法弥补。举例来说,寄养的未成年少女中,约有56%的人未婚先孕,但只有33%的被亲生父母抚养的有这种情况。被寄养的孩子比那些生长在亲生父母家庭中的“问题”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可能性大三倍。我们一起来分析三种寄养方式给孩子的伤害。
第一种:寄养在亲戚家里
首先孩子生活在一个不是自己爸妈的家里,大家想想他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如果恰好这家里还有其他兄妹,他又是什么感觉?
寄人篱下,你会听到亲戚说孩子很听话,很懂事,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跟着你不听话,跟着别人就听话了?他不是愿意听话啊,他是寄人篱下啊,又不是自己爸妈,他哪有不听话的资格啊?
你去问问孩子,他会不会看着亲戚的脸色行事?会不会看他们是否高兴?他们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把事情放在心里,因为这样才能生存。
第二种寄养在爷爷奶奶家
大家都知道在爷爷奶奶家,一般不会受到各种虐待或者不公平,但是会怎么样?
第一:养成不良习惯和性格
比如看电视,沉溺手机,不爱读书,任性叛逆,难沟通难管教,自私蛮横。爷爷奶奶溺爱,怕孩子受委曲,往往满足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从而使孩子出现"小皇帝"的言行。也容易产生偏执,违拗和反抗行为,使儿童的身心受到损害;由于孩子调皮、做错事,有时受到打骂、歧视、肉体伤害等,又给孩子心灵造成巨大伤害。
第二:严重影响亲密关系。
孩子小的时候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期,一旦错过这个亲密期,再建立关系是非常困难的。有大量的案例证明寄养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和感情隔阂很难消除,可能一辈子也过不了这个坎。他们对父母不够信任,心存芥蒂,他们认为父母曾经抛弃了他们,为什么不要他们,父母是欠自己的,亲密关系一辈子都建立不起来。
还有一个女士一岁半时被送回老家由奶奶来抚养。当时交通不便,且父母工作忙,再加上弟弟妹妹相继出生,她直到4岁才再次见到父母。
父母在她眼里完全是陌生人,别人让她喊爸爸妈妈,她很想喊,可是喊不出来,为此遭到批评。两年后,父母准备把她接到身边。当她知道这件事时,恐惧大于兴奋。
为了见到父母能叫出“爸爸”、“妈妈”,一个6岁的孩子,居然独自藏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悄悄练习这两个发音,尤其是“妈妈”这个音。她说父母是有文化很善良的人,他们也想努力爱她,彼此都做了最大的努力。
她后来克服心理障碍,终于学会了喊爸爸妈妈,但和父母的隔阂却一生也不能消除。用她的话说就是:“我和父母之间永远也不可能有弟弟妹妹和父母间那种贴心贴肺的感觉,我永远觉得自己是个孤儿。”
第三,容易导致自闭多动症状。
因为老辈里身体精力所限,不可能像父母一样精力充沛带着孩子玩耍,缺乏交流,非常容易导致孩子自闭多动等症状。
有一位妈妈,孩子出生后,本来奶水很好,三个月产假结束时,为了心无旁骛地工作,硬生生给孩子断了奶,并把孩子交给婆婆带。婆婆虽然和她住一个城市,但离得比较远,她只是周末去看孩子一下,吃顿饭,然后就走了。
婆婆本身不爱说话,也很少带孩子到外面去玩,经常让孩子看电视或自己玩,并且为了家里的整洁,只让孩子在专门辟出的“儿童房”里玩,不允许到
其他房间玩,迈出“儿童房”的活动基本上只限于坐在客厅看电视。
到了3岁要上幼儿园时,才发现不对劲。孩子语言障碍严重,基本上不会和人交流,且十分胆小,随便一点声音都会把他吓得躲到奶奶怀里,好久不出来。对妈妈似乎没有感情,很少会表现出一般孩子对母亲的亲近和留恋,但情绪却十分不稳,经常发脾气或大哭。这位妈妈后来带孩子去医院看心理科,被诊断为“自闭症”。
第三种:寄宿在学校
父母为什么要让孩子寄宿在学校?
2.寄宿学校孩子就可以很独立了,也锻炼了生活技能和生存能力。
3.事实上是这样么?孩子真的独立了,但是大家知道他们是怎么获得独立的么?
他们在晚上睡觉哭喊着叫妈妈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再哭你妈妈就不要你了;当他摔倒了的时候,有人告诉他:不爬起来的宝宝不是勇敢的宝宝;当他冷了没人给他盖被子;当他受欺负了,没人教他怎么应对。
他们冻得受不了自己拉被子,饿得受不了便大口吃饭,被人打得崩溃终于愤而反抗。他们的独立靠着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他在学会独立的过程中是什么想法和感受?
是一种无助,一种绝望,无论怎么的嘶喊都换不来爸爸妈妈的到来和救助。一开始爸妈送他们上学,他们还哭得撕心裂肺,慢慢地,他们适应了,麻木了,因为不管怎样都要在这里生存,他们放弃了挣扎,在生存本能中坚强,但是这与我们家庭中鼓励中培养的孩子的坚强是一样的么?
完全不一样,他们的表面坚强独立,内心脆弱,没有安全感,他们的内心是没有父母的爱滋养的,他们可能心存着怨恨不解以及冷漠。
那个曾经的全托儿,为何频频离家出走?
有一位老师这样说:“如果十多年前有人能告诉我,如何正确地当父母就好了,现在孩子十多岁了,给孩子的伤害再也抹除不了……”
在她的儿子三岁时,她和丈夫对比了很多家幼儿园,最终给孩子选择了一家幼儿园小学连读的全托学校。当时他们还很开心,因为那家学校是国际学校,理念好,老师都是高学历和外教。
孩子一开始被送到学校也很开心,后来没多久,便听说小男孩趁老师和保安不注意,自己揣着一家三口的合照、背着书包“逃出”学校,一边走一边哭着说“要找妈妈”,后来被老师找到带回去了。
有时周末接回家,小男孩便不愿上学,把书本和书包都藏起来,他跟爷爷说“书包不见了就不用上学”;他还无数次哭着跟妈妈说,“如果晚上妈妈在学校就好了,这样他就能抱着妈妈睡,老师说抱被子的孩子是胆小鬼……”当时她虽然觉得难受,但觉得孩子始终要独立,却从没想过孩子还很小,更需要爸妈的爱。
后来,孩子上了初中便没有全托。但是,孩子因为有一次被爸爸批评“不爱学习以后会当乞丐”,当天晚上就离家出走了。
没拿手机也没到同学家,消失了3,4天后,才满脸灰尘、浑身蚊子包回家。心疼的父母问孩子去哪了,孩子只是冷冷地说:“你们不是希望我当乞丐吗?我就是到路边睡了几天……”让父母震惊得无法形容。
但是,故事还没结束,每次父母说出稍微严厉的话,孩子就会离家出走……
后来妈妈从孩子的作文本里找到戳心的“答案”:“从幼儿园起,我就不属于这个家,我属于流浪……”让夫妻俩流泪不止。
这样的寄宿的代价,为人父母,你愿意承受么?
PartIV:如果寄养了怎么办
有些父母说真的没办法,你的孩子被寄养了,那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2.不要有物质奖励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不能在身边很委屈孩子,愿意用物质来补偿孩子,这种容易让孩子感觉跟父母的互动就是物质,长大以后很容易以物质来威胁。其实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和父母一起生活,有父母的陪伴,他们是最需要的。
希望寄养的父母能够沉思你的事业是不是非要由寄养来承担?做父母的有效期是不是真的选择自动放弃?你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当你的晚年有一个霸道任性不受管教的子女,再辉煌的事业,都会在一夜之间挥霍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