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1.09.29
2010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散文精品阅读训练
【体验大本营】
【能力集训】
黑石礁
陈丹晨
傍晚,我站在黑石礁。海水,轻轻地拍打着岩石,像是充满着恋情的爱抚。
黑石礁,是真正的黑色的,有的几乎像煤一样还带有光泽,她似乎缺少一般海滨所特有的风韵。
三十多年没有见了,她一直就在黑石礁的附近工作、生活。当想方设法找到我时,她已认不出我来了,我却一眼就叫出她的名字。当年,她是班上最矮小也是衣着最朴素清苦的一个,扎着两条小辫,带着一副眼镜。我在她的面前,总觉得像小弟弟似的幼稚无知。如今,她微微有点发胖,但还是矮小的个子,带着眼镜,像个大姐姐关切地问这问那。我们互相急迫地提出了许许多多问题,几乎每一个问题还没有说上两句,就被另一个问题打断了。要说的,要问的太多了。往事,就像醇厚芬芳的陈酒,使人兴奋、神往,哪怕其中也有不少苦涩的味道。
黑石礁冷清清地矗立在褐色的水浪中。在愈来愈浓重的夜雾中,她黑色的身影显得坚毅、沉着。她是平凡的,她不搔首弄姿。她纯朴,甚至带着一点钝拙。她默默地送走和海水一样流逝了的一天。
答:谈到老同学时是兴奋,而谈到自己时是平静、满足。作者感慨她是一个纯朴天真的人。
答: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学时代的同学现在的处境有让人兴奋、高兴的,也有让人痛惜、不平的。即使如此,同学时代留下的情谊却是让人不能忘怀的。
答:平凡、纯朴、天真、富有牺牲精神。
百泉轩
江堤
①建筑是很有趣的。12世纪的玛雅人在尤卡坦半岛建造一座拥有600多根石柱的庙堂的时候,岳麓书院的建筑学家早在10世纪就已经修建了有数十根木柱支撑的百泉轩了。这种柱式建筑的共同性,使人类的居住方式和文化表达方式找到了结构上的统一。
③建筑之于生活,有一种诱人的新意。
④从建筑的诗性角度去打探这座庭院的轩舍,已经精美绝伦。廊柱漫不经心地排列,沉醉于自然的风华和文化的典雅之中。重叠的飞檐,即便在清淡的风雨中亦张开它畅想的羽翼,一副要往深壑中飞去的样子。成排的门窗,雕镂得如同一幅幅经典的水墨,庭院的风景一年四季要借它照自己的装束。轩前轩后的古树,像一群思想的宿儒,有着典雅的造型和神祗的魅力,轩内轩外的古井和池沼风花雪月,光亮照人。
⑥百泉轩建筑的精彩语汇集中在格扇、槛窗上。临水的一面为全开扇,高达数米,格心的棂条秀巧纤丽,花饰简约,裙板不作多余的装饰,显出淡泊的闲居情趣。
⑨在万物酣睡的夜晚,有一条溪流静静流淌,将它的谐趣、灵气、真情奉送给夜晚,在晨曦来临之前,像一条夜犬一样注视着世界,守护文化的万顷田畴。它的忠诚是这座庭院财产的一分子,是文化的一分子,是轩舍万年耸峙的原由。这条溪流的灵魂来自文化,最终将融入文化,作为另一种建筑的构件,打造文化的灵魂。
(选自《山间庭院》,有删改)
1、文中有三处引用,其中引用《红楼梦》中的话和张栻的诗有何用意?
答:引用《红楼梦》中的话是为了说明轩的特点和人文色彩;
引用张栻的《石濑》诗是为了说明溪流的谐趣灵性和人与溪流的融合。
答:建筑富有诗性;建筑具有历史气韵和文化情趣;环境融入建筑。
答: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环绕百泉轩的特点,突出了百泉轩的精妙在于环境融入了建筑。
答:当文化人将美丽的灵魂安放在溪泉竹石体验各种情趣的时候,当溪泉看透文化人的生存状态文化人也将流水看得清楚的时候,当文化人从溪泉间悟出古老的启示的时候。
梦
张洁
②前些日子,我梦见我重又回到少年时代生长过的地方。那山坳、那流水、那树林,宛如我曾爱过的一样。可是,当张开双臂,扑进那树林里去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不认识它了。
④我喃喃地对那树林低语:看看我,还认得我吗我是大雁啊!原谅我过了这许多年才飞回来看你,尽管我已经没有多少力气,尽管我翅膀上那些曾经美丽的翎羽已经所剩无几,可我毕竟带着一颗从未忘怀的心回来了!
⑤风儿刮起来了,所有的树木全都摇曳着它们的枝丫。树叶儿飒飒地响起来,我听懂了它们的絮语:不,我们不认识你,你不是大雁,你不是她!她不是这样长满皱纹的,她的心上也不是这样落满尘埃的!
⑥啊,岁月和生活就是这样改变了它们和我,我们不再互相认识了。
⑦我感到累极了。我能不累吗真的,我早已不是那头蹦蹦跳跳的小山羊。于是,长叹一声,我躺在长满野草的山坡上。
⑨天呐!天呐!毕竟还有人认得我啊!
(10)她笑着,从我的身旁飞快地跑过,跳过小溪,跑进树林里去。浅蓝色的衣裙在树干后面闪动着,留下了一路天真的笑声。我紧紧地追赶着她,任凭树枝抽打着我的脸颊,灌木丛刮破我的衣衫,可无论如何也追不上她。笑声渐渐远去了,树林里重又恢复了沉寂,久已不见的、温存的泪水涌上了我那干枯的双眼。我哭了。我以为那不过是梦,可是等我醒来,我的枕头却真的湿了一片,我再也睡不着了。我在想,我曾有过许多虚妄的梦,但为什么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呢我想追求的究竟又是什么呢我忽然醒悟:我最想留住的,还是那永远没有长大、永远没有变老的心啊!只有它,才使我的心里永远充满了诚挚和热爱!只有它,才使我从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里,不只一千次地得到重生!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
答:童年的梦:浓厚的幻想色彩;
中年的梦:充满疲惫和感慨;
梦中的梦:清纯美好,充满对童心的渴望。
答:因为作者经历了生活的坎坷、人生的风波、感觉到世态的变化。
答:这句话连用三个动感强烈的比喻,语言雅洁,描绘梦里滑冰的三种姿势,优美动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童年的憧憬。
4、联系全文,试分析本文的主旨
答:赞美童心的纯洁与真挚,充满青春活力的童心使我对生活永远不停地追求、探索。
或答原文最后:我最想留住的是那颗永远没有长大,永远没有变老的心。只有他才使我心里永远充满了诚挚和热爱,只有他才使我从一次一次的失望里,不止一次地得到重生。
冷藏的凤凰
杨羽仪
答:凤凰的含义:既指有全方位绝美的凤凰古城,又指凤凰古城中养育的诸如沈从文这样的令世人惊羡的名人。
冷藏的含义:一指沈从文因种种不公正的对待而被封杀、受冷落;二指因社会动荡,凤凰的美不被外界了解。
答:凰的绝美:黄丝桥古城、南方长城、吊脚楼和黄昏浣衣图、出类拔萃的男人。
3、阅读⑦~⑩节回答:沈从文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说明。
答:(1)自视平凡,以平常之心出世入世;
(2)不弃世,对民族充满信心和希望;
(3)包容随和。
答:因为沱江是凤凰古城的灵魂,是一面历史的明镜;它清澈、明丽,从不混浊;它养育出了令世人惊羡的名人,尤其是沈从文先生,他的水的性格深深震撼了作者。
废墟的辉煌
刘上洋
(2)深化主题,引发人们对单纯追求现代辉煌而随意破坏废墟的思考。(3)引起下文,为下文议论罗马废墟保存的意义张本。
答:作者的目的是借斗兽场的废墟控诉万恶的奴隶制度,批判奴隶制度的野蛮和血腥,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新题速递】
新的成长
③认真整理笔记④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4、本文结尾很有特色,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山色
李广田
②当我翻开一本新书,坐在窗前遥望西山景色的时候,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这句话。可是,这是冬天。
③在这个四季如春的地方,冬天看山,却另是一番可爱的景色。教书先生总喜欢到处批批点点,记起从前,一个人住在泰山下边的一所学校里,仰望泰山高处,颇想举起手中的朱笔,向南天门轻轻点去。此刻,我也想挥毫书空,给昆明的西山上批上两个字的评语:明净。没有到过昆明的人,总以为这地方四季皆好,在这里住久了的人,却以为冬天最美。冬天无风无雨,天空最高最蓝,花色最多最妍,滇池五百里,水净沙明,山上无云雾,数峰青碧。说西山如睡美人,也只有这时候最像,偶然一抹微云,恰如一袭青纱,掩映住它的梦魂,或者如一顶白羽冠冕,罩住它那拖在天边的柔发,只是更显出山色妩媚罢了。
⑤现在,坐在窗前,看着这一幅明净的山水画图,想起过去这些遭际,确实感到奇怪。我自己问自己:难道这是真的吗大概不是真的,也许只是一个梦,可是梦,岂不也是真的吗?
⑦西山,你现在大概不会再要求到城里来了吧,社会主义的新城市,已经延伸到你的身边,你已经是这个城市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你使这个美丽的城市显得更美丽了。
(2)用拟人(移情)手法,烘托和强化了作者对这个黑暗年代绝望的心境。
答:给人悬念,引起审美惊奇;自然地引出下文,让今日西山之美与十几年前西山的萧瑟形成强烈的对比。
3、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答:铺写黑云压城、天刮冷风和不期而至的大雪,渲染了压抑窒息的气氛,烘托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写西山老态龙钟,采用了拟人手法,将作者对那个时代绝望的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墙
梅苑
①第一次穿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时,我就非常喜欢它了。我爱上它的寂静,爱上那一大片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云空。
②以后,每一个早晨与傍晚,我都要走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每次我踯躅在途中时,总觉得这是我一天中最欢愉写意的一段时光。因为我可以抛开一切凡俗的琐事,可以洒落满腔郁闷,把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让它恣意驰骋,跃过绿绿的田野,跃进蓝蓝的云空,跃过人与人组合的世界,溶入纯净思想的领域里。
④已忘了哪一个日子,这条僻静的小径突然砌起了一堵墙,一堵厚厚的、红红的、高高的、坚固的墙。隔开了那一片绿绿的田野,截断了自然与我的吻合。我无法再将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因为它无法跃过那堵墙——那堵高高的、厚厚的、红红的、坚固的墙。
⑤每天,我得在墙的阴影下走过,仿佛走在一条狭窄的暗道。看不见耀眼的朝阳,看不到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云空。这条小径也失去了昔日的僻静,因为有些人喜欢这堵墙,这堵阴阴暗暗而能躲避阳光的墙。所以,这小径变成一条普通的小路。为了避免阻碍交通,我再不能挪着极慢的步子踯躅,只像过往的行人一样匆匆来去。于是,这一段原属于欢愉的旅程,顿时失落了昔日的神怡。
⑥这原是一种微妙的意觉,我骤然由此领悟到善恶、美丑、得失相距的微小,小得有时我们无法用肉眼去衡量。你说这堵墙是自然的破坏者吗然而,它却是时代的产物,它能替一些求庇护的人,挡住刺目的光线。墙又是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有人的地方,必须有墙。墙少的地方,只是落后的地区。墙越多越高的地方,是最进步繁荣的都市,你能否认这句话的真理吗?然而,世界上许多罪恶的事,都在墙的阴影下产生,你又能否认吗?因此,你说:墙是庇护人类,还是纵容罪恶?
⑦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到善恶相距的微小,小得无法用真理去衡量。何况,真理也不是绝对的,都随着人类的思想而转移。正如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墙的善恶。有时,你以为最美好不过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完美,而你最欣赏的人物,可能在别人眼中充满瑕疵。因为美丑、善恶、得失,还没有一定的标准界线,多少要掺入一些主观。所以,我们无须要求别人符合自己,也无须勉强自己去适应别人,这都是非常不智的。为什么不保持自己的独特?然而,人类就这样奇怪,总喜欢要求别人来符合自己,也喜欢委委屈屈地去适应别人,这是一种多傻的行为。像杀人吧,算是一种最罪大恶极的举动,但在战场上,杀人却是一种英雄的表现。又如眼前这堵高高的墙,有人喜欢墙下的阴暗,而我却怪它挡住了那充满生命力的阳光。
⑧墙存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墙。幸而墙是一种有形体的实物,我们随时建筑,又可以随时拆毁。因此,墙只能发挥它的功用,而不能恣意地贻害。然而,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无形体的墙,使我们束手无策,因为它建筑在人类的心里。这些墙,又比一切有形体的墙更厚、更高,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截开了无数个原该吻合的心灵。他们把墙作为一种庇护物,为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常常在心中建起了一堵不必要的墙,又不愿意在墙上开一个窗,窥视一下外面的世界,只在墙内猜测墙外的变动,在墙内估计别人的用心。这样,人与人之间怎会不发生误解、仇视、纷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不拉得更长、更远?
⑨墙原是人类不可缺的东西,但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却是一堵绝对多余的障碍物。正如我认为在这条僻静的小径里,无须要建起这一堵高高的墙。
夏天的敦煌
常书鸿
四川初八庙会一过,来自各乡各公社的劳动人民,在此游息了几天之后,就像来时一样的突然,又匆匆地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去。
一九六二年八月
答:一是使下文写夏日的敦煌自然而不突兀,二是映衬夏日的敦煌,春天已如此之美,最美的夏季该是更令人神往了。
答:运用了比喻修辞格,它形象地描绘了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金色沙漠中由果实茁壮的油绿绿的杏树、梨树、桃树、枣树以及长满了青葱茂密的枝叶的白杨、榆树与金色沙漠所构成的独特风景。
答:(1)表明气候特征,昼夜温差大;
(2)体现了特有的气候才有的敦煌夏日特有的生活情趣美;
(3)生活美体现了夏日敦煌美的核心,表达了人们轻松、喜悦、有趣和热爱的情感。
答:主要表现在四美:(1)风景美,累累硕果、茂密青葱的树木与金色沙漠构成独特的风景。
(3)气候美屋外炎热,屋内凉爽,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美。
(4)生活美,热沙烤鸡蛋,午后小憩,一杯甘草凉茶,生活闲适。
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①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③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④或者只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⑤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⑥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⑦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籽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籽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籽,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它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⑧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⑨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10)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一九八三年
这句话的含义是:任何生命都应该坚信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它是任何恶劣的环境都无法从根本上阻挡的。
答:①创造生命奇迹;②战胜险恶环境;③显示了生命的顽强;④增加世界的活力;⑤给人类带来重要启示。
【巩固练习】
日历
冯骥才
向日葵
冯亦代
看到外国报刊登载了久已不见的梵高名画《向日葵》,以三千九百万美元的高价,在伦敦拍卖成交。特别是又一次看到原画的照片,心中怏怏若有所失者久之,因为这是一幅我所钟爱的画。当然我永远不会有可以收藏这幅画的家财,但这也禁不住我对它的喜欢。如今归为私人所有,总有种今后不复再能为人们欣赏的遗憾。我虽无缘亲见此画,但我觉得名画有若美人,美人而有所属,不免是件憾事。
记得自己也曾经有过这幅同名而布局略异的复制品,是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买的。有天在陕西南路街头散步,在一家白俄经营小书店的橱窗里看到陈列着一幅梵高名画集的复制品。梵高是19世纪以来对现代绘画形成颇有影响的大师,我不懂画,但我喜欢他的强烈色调,明亮的画幅上带着些淡淡的哀愁和寂寞感。《向日葵》是他的系列名画,一共画了七幅,四幅收藏在博物馆里,一幅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横滨,这次拍卖的则是留在私人手中的最后两幅之一。当下我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买下了这幅梵高的精致复制品。
我特别喜欢他的那幅向日葵,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着黄色的背景,给人的是种凄凉的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心沉。我原是爱看向日葵的,每天清晨看它们缓缓转向阳光,洒着露珠,是那样的楚楚可怜亦复可爱。如今得了这幅画便把它装上镜框,挂在寓所餐室里。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特别怡目,但又显得孤清。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尝到了寂寞。
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这幅画却没有带来,总觉得这幅画面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拍似的。因为解放了,周围已没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但是曾几何时,我又怀恋起这幅画来了,似乎人就像是这束向日葵,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拼命要抓住这逐渐远去的夕阳。我想起了深绿色的那面墙,它一时掩没了这一片耀眼的金黄,我曾努力驱散那随着我身影的孤寂,在作无望的挣扎。以后星移斗转,慢慢地这一片金黄,在我的记忆里也不自觉地淡漠起来,逐渐疏远得几乎被遗忘了。
梵高的《向日葵》已经卖入富人家,可那幅复制品,却永远陪伴着我的记忆,难免想起作画者对生活的疯狂渴望。人的一生尽管有多少波涛起伏,对生活的热爱却难能泯灭。阳光的金色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这原是梵高的《向日葵》说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思。
(原载1988年第1期《散文》)
3、阅读以下文句,说说作者对名画被卖之事的态度,进而对作者关于艺术品的态度作些推断。
答:遗憾。
4、作者为什么喜欢梵高的名画《向日葵》?
答:梵高的名画《向日葵》带着些淡淡的哀愁和寂寞感,又画中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让人看到了欢欣。正如人的一生,尽管有许多波涛起伏,但对生活的热爱却难能泯灭。画引起了作者的强烈共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伪小人
韩少功
该部分的大意是:在一个只有争名夺利才被认为是真实的时代,人们争装小人以谋取好处。
答:真实被时尚所左右;让自己成为一个金钱至上的人。(大意对即可)
(2)现在很多人认为一切行为只有基于名利的解释才正常;
虹影
杨文丰
答:童年,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
青年,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读虹;
中年,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母亲的味道
②我在小的时候和母亲分别了。不是父母离了婚,乃是因为家里穷,所以寄养在亲戚那里。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才回到母亲那里同住,细细的看见了母亲的脸。那个母亲和这小孩的我在梦里所见、纸上所画的母亲似乎不同,乃是一个穷人的主妇。额角突出,身体瘦弱,个子矮小,很可怜的样子。母亲是贫穷武士安藤某的长女,二十二岁嫁到父亲这里来的。此后过的是非常穷苦的生活,简直没有吃过常人吃的略为阔气的东西。我回来同住以后,亲自做菜给我吃,这样那样会都是很咸的穷人吃的菜。做菜是要凭了经验才做得来,没有吃过好菜,就没有做出好菜来的道理。
③母亲是生来的穷命。这是当然的,大半世都跟着我那酗酒胡闹的父亲在一起,平常为了一分二分钱的事情,常闹意见。有时候看见母亲买了食物来了,便伸手出去,说也给我一点吧,拿出来的乃是煎饼的碎片,便大失所望了。
⑤在这一句话里边,母亲的穷苦的一生可以想见了。就在那年的秋天,有肺结核的母亲因为结核菌侵犯了喉头,什么也不能吃而死了。死的地方在扫帚梅乱开的小山一座疗养所里,母亲所随身带着的古旧的钞票夹里,有着一元多的零钞,以及一张旧的明信片。这是她在龙泉寺町给人家当保姆的昭和五年(一九三0年)时候,我受了父亲的吩咐向她借钱的明信片。当时我走去找她,她将钱给了我,可是那明信片却像抱着小时候的我似的,放在钞票夹里带着一直到死。
⑥我不能给母亲再一次喝那卡耳庇斯,一直到现在很是难过。
(加太洁二作,周作人译)
答:侧面描写(反衬手法)。以酗酒胡闹的父亲反衬母亲的善良和无奈,以其面对煎饼碎片的大失所望反衬母亲的简朴和慈爱。
3、第⑤段加横线句子叙述了母亲把明信片放在钞票夹里带着一直到死的细节。说说你对这个细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