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藏獒市场悄然兴起。苏福龙原本是做淀粉生意的,他和藏獒的结识缘于他第一次上青海办事。
苏福龙:“那有一个合资的淀粉厂,我去那进一批淀粉,数量还挺大。这些工作完成以后,我就想,到了青藏高原看看藏獒去。”
苏福龙的妻子:“我说给我买点礼物回来吧,可他去了以后,什么都没买回来,大概买了七八条藏獒。那是我第一次看见藏獒。”
那时老苏的淀粉生意做的比较大,所以他肯花六万元的高价买回八条藏獒。正是八只藏獒使老苏的事业和家庭走上了另一条轨道。
苏福龙:“不到一个月,这八条狗就剩了一个,全死掉了。”
当初苏福龙这是出于好奇才买回这八条藏獒,这几条狗的死对老苏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他继续做他的淀粉生意。
苏福龙:“这条狗可难得,反正他们老是这句话,我们玩了这么多年狗了,也没见过这么好的。这句话他们常说呀。”
第三次上青藏,苏福龙更是花掉十二万元买回一条藏獒。老苏给狗起命叫“铁蛋”,按照老北京的一个说法,这名字好养活。短短七个月,苏福龙先后三上青藏,带回十二只藏獒,加上给狗治病的钱,共损失近八十万元。朋友渐渐远离他了。
苏福龙的妻子:“这种举动我觉得有点太过分了。”
苏福龙:“我也想真是不能再养了,一个是伤感情,再就是这不是败家吗。铛铛铛,家里有个百八十万存款,有车有房的住的挺好,这就没了。”
故事并没有就这样结束,一天早上,苏福龙最钟爱的“铁蛋”出事了。
苏福龙:“1998年元月一日,元旦,早上起来。”
苏福龙:“我媳妇叫我,老苏老苏,你看看这狗来。”
苏福龙的妻子:“他当时不敢看,他已经意识到他就一直没敢看那狗。”
苏福龙:“我就不敢起,就连起都不敢起,等我看到它的时候,唉呦,当时脑袋嗡的一声,咕咚一声就坐那了。”
苏福龙的妻子:“要弄走的时候他不干了。”
苏福龙朋友:“他就抱着狗哭,哭呀,哭得相当厉害。”
苏福龙:“怎么也控制不住,我妈后来都急了,说我要死了,你能不能这么哭。”
苏福龙的妻子:“从那开始,他三四天也没出屋,也不吃也不喝,就在那哭。”
苏福龙:“我一共为狗哭过两回,这是头一回。”
苏福龙的妻子:“对他来说,这狗的死对他打击特别大。”
妻子被老苏感动了,她觉得也应该为老苏做些事情了。
苏福龙的妻子:“铁蛋”死之后,我开始觉得,他太喜欢藏獒了,所以我慢慢的有意识的开始培养自己去喜欢藏獒。”
妻子鼓励老苏经营藏獒,并主动学习养殖藏獒的知识,可苏福龙却一直在思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为什么买回的藏獒总是不断的死。他知道若想经营藏獒,必须得有一两条在藏獒圈公认的好狗,而死掉的“铁蛋”恰恰就是一条难得的上品,老苏对此一直念念不忘。
苏福龙:“他那个品相的狗,到现在多少年了,六七年,七八年了,在青藏高原没有出现过第二条,这也就是藏獒神秘的地方。”
一条优秀的藏獒,不光要有健硕的体魄,漂亮的头脸,更总要的是要有完美的性格。
苏福龙:“好性格就是要有不惧严寒,保护生灵,保护领地,保护主人。它能在零下40度的严寒安然入睡,豺狼虎豹对它来说,它根本不把它们当作庞然大物,照样跟它们去搏击,搏斗。这就是它的性格。”
找不到如“铁蛋”般的好狗,老苏一直提不起精神,直到一条叫“咏江滨”的狗的出现
苏福龙的妻子:“人家告诉他又有一条狗特别好,他一下就兴奋起来了。”
苏福龙:“当时我心里有一个信念,这么好的狗找都找不来,将来从经营角度讲,肯定有市场。”
得知这么一条上品,老苏当即就个对方回去了四万元定金。可听到对方说这条狗至少需要二十万元时,老苏又不知所措了。家里就剩不到十万元的存款了。老苏和妻子商量,为买狗只有卖车卖房了,妻子没有反对。就这样,老苏带着他变卖家产的二十七万元上路了。
苏福龙:“他们把狗以牵出来,那种感觉甭提了,什么钱不钱的,全抛脑袋后面去了,真好,抱着就不撒手了。”
苏福龙的妻子:“他看见‘咏江滨’,就特别激动地告诉人家,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藏獒。”
不知运气是好还是坏,苏福龙终于找到一条可以和死去的“铁蛋”相媲美的藏獒,但这条“咏江滨”几乎将老苏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苏福龙:“大约过了十天,它在那玩突然就站那发愣,站着,唉呦,这狗有毛病,就种直觉告诉我这狗有毛病,我赶紧去拿体温表去,这一试不要紧,四是一度八,又拿到医院去看去了,一化验,犬瘟热,一说犬瘟热,这对我来说是个什么概念,一说犬瘟热,就相当于这人得了癌症晚期了。”
就在老苏几乎绝望时,一个獒圈的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动物医学教授,老苏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硬着头皮四处借钱为“咏江滨”治病。而此时的苏福龙已经开始抽几毛钱一盒的烟了。苏福龙费尽周折,用了整整一个月,又花掉九万七千元钱为狗治病,“咏江滨”奇迹般的好了过来。
苏福龙:“第二回疫苗扎上,过了五天没事,这回这心算放到底了,两次防疫做完这狗基本就没事了,第三次甭说了,又做了一次防疫,一次狂犬,这回心情愉快了。”
“咏江滨”康复了,老苏的獒园也初具规模。随后又买进了“雷克”等多条藏獒,幼犬的数量也增多了,而老苏的烦恼却丝毫没有减少。
苏福龙:“突然有一天,这个饲养员老跟你要钱呀,要一两回没感觉,这一看这么多呀,你想七八十条小狗,突然感觉到买狗粮呀,买上好的牛肉呀,这么一弄一弄的非吃穷了不可。”
犬场的规模不小,可前来买狗的人却很少,原因就在于,很少有人知道他养藏獒,更不知道他这里的藏獒是否纯正。老苏以前就是个生意人,知道为自己宣传的重要性,问题是怎么宣传最有效。
苏福龙:“怎么办呀,咱们不懂得卖狗,狗市去过,不懂得经营狗呀,照照人吧,拜访拜访养狗的人吧,人家一看,这狗的品质,非常非常的高,我说你们的普遍办法是什么,他们给提供提供,比如参加狗展呀。”
于是苏福龙就带着自己选出的三条藏獒,参加了“2000年北京首届宝路杯犬类大赛”。
苏福龙:“我的三条犬得了前三名。”
苏福龙的獒园一下名声大噪,养狗圈里的人都知道老苏那养藏獒,纷纷前来参观。
苏福龙:“这人呀,好像人气非常非常的足,老有人来,相应的那几天,就卖了十几条狗,而且有的价位都是我当初不敢想的,这狗能卖多少钱呀,有的就说两万卖吗,三万卖吗?都到这个份上了,我觉得商机出现了。”
苏福龙迅速请人专门为自己的獒园,建了一个网站,并且积极整合多种媒体来增加宣传力度。同时老苏深知犬类市场竞争激烈,而藏獒这个犬种体大凶猛,在北京市出台的四十五中禁养犬类中排在头一号,同时藏獒价格较贵,饲养成本高,在郊区住的普通市民又没有条件购买,这个看似没有多大市场空间的藏獒市场,老苏却另辟蹊径。他将自己的客户群定位于收入较高在郊区有独立庭院的这样一群人,卖出的狗贵在精,而不在多,细分市场,为自己创造出一个相对独特宽松的市场环境,有效避免了激烈竞争。
老苏的獒园,已经步入正轨,妻子却总对他的藏獒礼物念念不忘,他们的女儿也不失时机地为母亲打抱不平,老苏却令母女俩哭笑不得。
苏福龙:“我们俩去密云玩,女儿问我,爸,2月14号是情人节,你得送我妈点礼物呀,我说十四号我不能和你妈在一起,她问你干嘛去呀,我说我跟藏獒约会去。她问怎么回事,我说2月14号我们有个活动,叫我跟藏獒有个约会,把藏獒当成情人对待。”
在这次活动上,老苏通过藏獒这个情人,又结识了一些獒友,其中一个獒友的话令老苏激动不已,这个獒友主动找到苏福龙,打算和他合作,在北京建一个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藏獒养殖基地。老苏的创业激情再次燃烧起来了。现在他正在为这是忙碌着呢。
苏福龙:“你们认识老陈吗,在这划了一块地。”
苏福龙的朋友:“听说过。”
苏福龙:“我也想把这事搞大,我估计按他现在所说的光建筑这一块没有一千万下不来,六十亩地,六十四亩地,六十四亩就算六十亩吧,他不完全盖满吧,不完全盖满,你看这多少狗舍,开始我想150间狗舍,那哪够呀,怎么也得200到300间狗舍,怎么也得200间狗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