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仁心·第二届成都好医生口碑榜”百强医生陈来华院长专访
核心
提示
自古以来有不少名医曾表示,病人担忧的是疾病多,而医生担忧的是治病的方法少。在眼科中,让医生最困扰的难题也是:很多慢性、疑难眼病是手术不能解决的,点眼药水又往往并不理想。中医眼科学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眼病的发生、发展跟整体健康状况有关。入选“妙手仁心·成都商报第二届成都好医生口碑榜”百强医生、四川省康复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副主任医师、华蜀眼科院长陈来华,20年来坚持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在慢性、疑难眼病的康复治疗上进行积极的尝试,并以此获得了众多患者的认可。
医生梦玉汝于成
后来,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陈来华,长期从事中医眼科临床工作。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后发现,虽然中医治疗眼科疾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中医眼科要向前发展,其传统的“望、闻、问、切”诊查方法需要延伸,因为医生面对的不是2000多年以前的患者。“西医借助现代科技成果来诊查疾病得以发展,中医可不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成果来发展自己呢?”带着这样的想法,陈来华于1994年至1995年到原华西医科大学脱产学习、深造,系统学习了西医眼科。
1996年8月,刚过完30岁生日的陈来华,在成都动物园对面租下一栋房子,成立了自己的中医眼科诊所。为诊所取名的事情他费了很多心思,最终定名为“华蜀眼科”。“华”,代表中华医药,喜爱中医的他希望用一生去探索这块拥有千年历史积淀的国粹宝库;“蜀”,代表生养自己的巴蜀大地,他想用自己的汗水在这片土地上灌溉出中医眼科的发展沃土。
然而,创业艰难,技术人员创业更为艰难!陈来华既要天天坚持坐诊、接待病人,还要不断地学习、考职称、写论文,并且不得不去面对社会上复杂的人与事。经营管理对于陈来华来说,又是一个新的领域。创业之初,为了节约开支,常常是一个人干多个人的工作。员工都下班休息了,自己还不能停下来。那种日子是不能简单地用“辛苦”两个字来形容的。看着很多下海的同事靠岸、转行,自己也曾经动摇过。但陈来华的骨子里有着不服输、不退缩的素质,最终选择了坚持。
为了提升自己,陈来华于2000年到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学习企业管理,又于2002年到北京“卫生部党校干部培训中心”学习医院管理,后来还参加了一些关于素质训练之类的学习。就这样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至今已坚持了18个春秋。更值得庆贺的是,年近50岁的陈来华还在去年考取了高级职称。
在陈来华院长18年坚持不懈、严谨求实的带领下,作为陈来华中医眼科的“实验田”的华蜀眼科终于得以做大做强,陈来华院长的名医理想也终于变成了现实。他于1995年入选《中国大陆名医大典》、省级媒体也曾载文《光明天使》《眼病克星》《患者的贴心人》予以表彰,同时得到群众的广泛称赞。2009年被评为四川医德医风榜样名医。2013年在“榜样中国·我心目中的名医”大型公益评选活动中荣获“我心目中的四川名医(眼科)”称号。
中医特色眼科
深受患者好评
经过长期的潜心钻研,陈来华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眼科慢性病的“中药熏蒸和中医点穴治疗”的方法,他发现采用中医点穴治疗能明显改善慢性眼病患者的视力以及视疲劳症状。此后,经过长期的反复研究和试验,他又总结出了一套利用中医防治青少年近视、弱视、斜视的方法。
从医20多年来,陈来华医生深受众多患者的喜爱。每到周末和寒暑假都可以看到:前来接受中医治疗的眼病患者络绎不绝,但又井然有序地排队等候。这些病人从大学生到小学生都有,有中青年上班族,还有老年眼病患者。很多人都是自己的眼病在这里治疗后,又带家里人或者亲戚朋友前来看病。陈来华认为,只要对病人真的用了心,治疗效果就一定会更好,这样不仅病人会更满意,自己也会更安心。
“为患者诊治眼病,我的优势在于系统地学习过中医和西医,以及多年从事中西医结合眼科临床的经验。每次为病人诊断时,我都会从中医和西医两个角度为病人阐释病理,然后为病人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案。”陈来华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疾是未来眼科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医眼科机构的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光明。陈来华表示:“办医疗机构不一定要去拼规模,最重要的是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病人共赢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专科医院想要拥有良好的口碑,就要从让每位患者满意做起。”
启程未来
创造“睛”彩世界
谈到中医眼科未来的发展,陈来华院长说,中医眼科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北宋时期的太医院就已经把中医眼科独立为一门学科,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国内外多位名人也曾接受中医眼科的康复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如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眼科学也应该向前推进,中医眼科医生在诊疗活动中,除了要用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来搜集患者信息外,还要结合使用现代检查设备,运用现代检查设备是中医“望、闻、问、切”诊疗手段的延伸。“我认为用现代检查设备采集到的信息进行诊断和观察,做出病名诊断,然后采用中医、中药进行辨证论治,这就是现代中医眼科的发展模式。”
在探索中医眼科发展的道路上,陈来华仍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他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和中医眼科“五轮学说”理论,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采取“中药熏蒸+中医点穴+中药内服”等局部和整体相结合治疗的三联疗法,治疗青少年近视、弱视、干眼症以及其他慢性、疑难眼病。“现代中医眼科即将焕发出新的活力,希望有更多从事中医眼科的同道共同努力,让中医眼科事业发扬光大,更好地服务广大眼病患者。”
陈来华的“看病经济学”
医生非贵药不开是不对的,一味开廉价药也是不切实际的。当然,一般情况下,能吃药解决的就绝不打针;能打针解决的就绝不输液;能用药物解决的就绝不手术,这是陈来华看病的最基本原则。陈来华还列出了一则计算公式:医生的技术×病人的依从性=疗效。“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病人的依从性越好疗效就越好,而疗效越好就越经济。”
案例一
来自新都的张小姐由于长期面对电脑患上了干眼症,已经发展为角膜溃疡,如果治疗不好也许只能做角膜移植手术,费用逾万元。后经朋友推荐在陈来华院长的精心治疗下得到了康复,并且仅仅花费3000多元。
张小姐说:“我患上角膜溃疡大概有半年了,之前我也先后到过几家大医院做了多项检查,用眼药水治疗效果一直不太好。最终朋友向我推荐了陈来华院长,让我的眼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感谢陈院长,感谢他为中医眼科所做的努力,感谢中医眼科让病人看到治疗的曙光!”
案例二
病人拿着二甲医院的转诊单来到华蜀眼科找陈来华院长看病,应该算是一件新鲜事。因为在没有提出双向转诊的那些年,他们的二甲医院要转诊,只能是向上级医院转。
事情还得追溯到几个月以前,包大爷第一次来到华蜀眼科挂了陈院长的号,检查自己眼睛“飞蚊症”的问题,做完详细的检查后,陈院长告诉他说:“你的眼睛玻璃体混浊比较严重,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发展为视网膜脱离,最好及时采用中医眼科的康复治疗方法来控制或改善病情。”
遗憾的是包大爷当时没有接受治疗。结果,几个月后因为右眼视网膜脱离做了三次手术都没有贴上去,还是失明了,左眼视力也已经下降到了0.2,全家人几乎都要崩溃了。这时候才想起当时陈院长的忠告,于是找到单位的医院开转诊单。
在接受中医治疗后,他的左眼总算保住,视力也提高了不少。大爷特别定制了一面锦旗送过来。包大爷还算了笔账:“看病也要讲经济学啊,这可比手术的费用少多了。而且有形的价值好计算,而无形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专家简介
妙手、仁心、口碑
当之无愧的百强好医生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长期从事中医眼科临床工作的陈来华,1994年至1995年在原华西医科大学进修眼科,2002年在卫生部党校干部培训中心学习医院管理。他擅长治疗青少年近视、弱视、斜视、干眼症等眼病;并对中老年眼底病及眼科慢性病的康复治疗有独到之处。1995年入选《中国大陆名医大典》。省级媒体曾载文《光明天使》《眼病克星》《患者的贴心人》等予以表彰。2004年4月,他受邀参加中国中医研究院举办的“全国中医特色医药发展论坛”;2006年4月受邀参加中国医师协会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名医论坛”;2013年在“榜样中国·我心目中的名医”大型公益评选活动中荣获“我心目中的四川名医(眼科)”称号。
中医治眼病理论
中医解读异病同治
陈来华表示,人们通常所说的“病”,在中医来说,也许只是个“症”,即症状表现而已,“证候”可以由多个症状组成。中医讲究“治病必求其本”,因此,找到真正的病根,针对证候治疗这才是治病的关键。
陈来华还举例了眼与肾的关系。中医认为弱视属于中医“五迟五软”的范畴,按现代医学的说法叫“发育迟缓”,而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根”,发育迟缓与脾、肾关系密切;而尿床也跟肾关系密切,因为中医认为:“肾司二便”,尿床跟脾肾不足有关。所以,这两个问题其实可以归到同一个证候,中医的辨证论治就是针对证候进行治疗,从而收到了“异病同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