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家庭》是一部运用“伪纪录片”形式拍摄的家庭喜剧,一经播出便取得了巨大成功。美国《娱乐周刊》和《时代周刊》分别称其为“秋季最佳新播电视剧”、“年度最幽默家庭喜剧”。[1]该剧围绕着3个家庭展开,主要描写了6个大人和6个小孩之间的喜怒哀乐,同时在嬉笑怒骂中展现了一些社会家庭问题。
一、科技进步影响家庭成员关系
科技进步在给人类带来无限好处的同时,影响着人际关系与家庭生活。人们无论如何与高科技带来的负面效应抗争,却最终臣服于它的好处。《摩登家庭》对这一点有着很好的刻画。布鲁斯费勒(BruceFeiler)在《纽约时报》中指出该剧是如何刻画通信工具影响人际关系的,尤其是家庭成员。[1]
科技进步就像幽灵一样,随时出现在剧中,剧中人物也无时无刻不享受这科技带给人类的便利。克莱尔可以在网上订票看电影并得到很优惠的折扣,孩子们拿着最新款的IPad走到菲儿面前让他吹里面的蜡烛,海莉手机从不离手,因为这是她保持社交地位的最佳手段,艾丽克思的作业离不开电脑的帮助等等。这些摩登人士,已经深深陷入科技的糖衣炮弹中,无法自拔。
高科技在带给人们好处的同时,减少了面对面的交流;拉近了远距离人们感情的同时,疏远了面对面人们的关系。当克莱尔发现这个弊端,并极力予以纠正、想摆脱电子产品时,却发现自己也离不开。
该剧真实的刻画,也为当代人们敲醒了警钟。科技是人们作用于社会的手段、工具,不应该是人类的主人。家庭成员应该是彼此经常沟通交流的,而不应被科技蒙住了眼睛使自己孤立于家庭生活之外。
二、小家庭碰撞大家庭
美国自建国以来就是一个移民大国,她的移民来自亚、非、欧、大洋、拉美等大洲。在工业革命前,美国社会扩大家庭和核心家庭并存,且前者多于后者。[2]工业革命后,家庭规模小型化,以核心家庭为主。[3]这里的“扩大家庭”好比是中国的家族,而“核心家庭”指的是小家庭,只有父母和孩子。
美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小家庭占据社会主流,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人们已经适应了小家庭的存在模式以及彼此间的交往方式。在《摩登家庭》中,杰组建了一个家庭,他的一双儿女分别组建了家庭,这三个家庭,都是小家庭模式。他们彼此临近,节假日、周末等聚在一起,平时各自有独立的生活,互不打扰。
三、子女问题
该剧对于子女问题刻画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子女早恋问题,一个是子女学习问题。家长对这两个问题的看待方法和处理方法都与中国家长有所不同。
1.子女早恋
子女早恋问题,不仅在中国是令无数父母担心的问题,在思想观念开放的美国抑是如此,只不过担心的侧重点不同。中国的父母主要从影响学习的角度,反对孩子早恋。而美国家长,则有另一种担心。
该剧开篇,高中生海莉就有意无意的跟家里说,要来个朋友,在她的描述中提到了“He”,克莱尔对“He”十分敏感,绝顶聪明的二女儿艾丽克斯道出了她为什么而担心,“IfHaleygotpregnant,wouldyoueverpretendshehasmonoforafewmonths?Andthen,like,telleveryonethebaby’syours?”(如果海莉怀孕了,你会假装她得了腮腺炎请假在家,然后告诉别人孩子是你的吗?)这正是克莱尔担心的地方,以至于在后面迪兰跟海莉求婚时,克莱尔终于抑制不住自己而强行替海莉拒绝了。因为她担心,还没有高中毕业的海莉如果真的有了孩子,生活将陷入无底深渊。
在子女早恋问题上,克莱尔采取了“中庸”的态度,“过”与“不及”,都不是她希望的。对于只专注学习而无心交际的艾丽克斯,克莱尔鼓励她交男朋友,甚至帮她安排,培养她这方面的能力,因为女孩子最终还是要结婚生子的。这与大多数的中国父母有很大的不同。
2.子女学习
美国父母在孩子学习方面,大多持宽容、顺其自然的态度,注重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虽然他们也希望孩子能够被大学录取,但如果没有,孩子还可以有更多的其他选择,因此,也不必过于担心。
杰和歌洛丽亚的孩子曼尼,是个小胖墩,爱好文学,喜欢作诗,却不受同学欢迎。但他的母亲却一直鼓励他,他的叔叔也安慰他,并且教导他虽然现在在其他人眼中是“另类”,但在将来的某一天,人们突然都喜欢“另类”,那时就是他崭露头角的时刻。
克莱尔和菲儿的家庭里,三个孩子各有特点,老大海莉社交能力强,但学习成绩差,老二艾丽克斯是学霸,“三好学生”,老三卢克,整天搞鬼搞怪,有些小聪明,学习成绩介于两者之间。但他们的父母,并没有因为学习不好而苛责海莉或卢克,反而对过于专注学习成绩的艾丽克斯非常担心,怕她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
米奇尔和卡梅隆领养了莉莉,到了莉莉上幼儿园的时候,他们也是大费周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同样适用于美国社会。
四、结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美剧《摩登家庭》充分利用了家庭这一素材,围绕家庭成员间的嬉笑怒骂,向观众展现了三个家庭的喜剧故事。这部喜剧之所以能够在美国甚至全球取得巨大成功,是因为它里面的很多剧情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所展示的社会家庭问题,同样也是千千万万的家庭所面临的问题。该剧为研究美国社会家庭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让人耳目一新。(作者单位: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
项目基金:2014河池学院校级青年课题“透过美剧看美国社会文化――以《摩登家庭》为例”(2014QN-H017)
参考文献:
(二)多数儿童接受隔代养育
在如今的工作环境下,80后年轻的父母迫于生活和经济等诸多压力,只能将自己的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抚养。老人虽然在养育孩子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毕竟在思想观念上跟年轻的父母是不同的。我们要正确认识隔代养育优点和缺点。
1、优点一方面
2、缺点第一
老人会将自己年轻时没有照顾到自己子女的那种愧疚的心情,放到孙子孙女身上,从而导致溺爱孩子。第二,会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最后,老人思想文化低,在抚养孩子过程中难免会有旧时的思想,这样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养育方式是在家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自我修养。家庭是孩子幸福的港湾。然而有些家庭中父母感情不和,使孩子精神上也会感到无助。当父母言语发生冲突时,会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导致孩子经常以暴力的形式与他人解决问题。总之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
三、建立和谐家庭教育的要求
(一)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和谐相处,彼此信任,使孩子切身感受到伟大的父爱与慈祥的母爱,体会家庭的温暖。利于他们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成长,从小就学会爱父母、爱同伴以及身边的人。
(二)尊重孩子个性特征
家长要尊重和理解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都有自己擅长与不擅长的。家长对孩子要面带微笑,多与孩子讨论沟通。避免总是对孩子进行说教,影响孩子身心发展。同时家长应该经常鼓励孩子,充分理解孩子,和孩子成为朋友,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使孩子能够健康、积极成长。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方面,在孩子进行学习的时候,家长就不要去打断孩子的学习。家长要给孩子制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不仅方便孩子们学习,还会提高孩子学习质量。另一方面,作为家长不要总拿自己家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因为每个孩子的与生俱来的天赋与能力是不一样的,应当尊重孩子个性发展。父母平日里也要多看报纸书籍等等,积累文化知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在家庭中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孩子带来学习动力。
(四)家长要言传
身教家长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乐观的心态,为人要低调正直,热爱生活。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接受批评,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进一步提升。家长也要教会孩子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勇敢面对。
四、总结
“开始吧!”妈妈走过来说。我没有明白妈妈的意思,继续背记单词。“开始吧!”妈妈又说。我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开始听写单词了。糟了,我还有好几个单词不会呢,这可是要打分的呀!这还不考个“落花流水”。
唉!早知道这样我就该早点起床了。
听写完毕,我看着画着好几个“o”的本子,不由得又叹了口气:“唉!”
八十五分。我从没有考过这么差的成绩呀!我感到无地自容。
关键词:离异家庭;父母;子女;心理问题;家庭教育
离异家庭子女是由于父母婚姻破裂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公布的数据称,我国每年离婚的夫妻保持在120万对左右。可以说,平均每分钟就有一起离婚案。而据统计,我国的离婚数量仍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一般地讲,一个国家的离婚率越高,离异家庭子女也就越多,其对社会的消极作用也就越大。有调查发现,54%的犯罪青少年是因父母离异而造成品德不良。父母离婚对未成年子女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要把这场灾难可能给子女造成的心理创伤减轻到最低限度,以至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必须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子女采取必要的心理保健和教育措施,而家庭教育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
(一)情绪情感障碍
由于离异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婚的不理解和长期郁结在内心的对一方父母的怨恨,使他们的情绪很不稳定,往往一触即发,主要表现为发脾气、摔玩具、不愿意与人交往、睡眠也不安稳,亲子之间冲突加剧等。而出现情绪问题的诱因也往往只是一些生活琐事。
(二)适应性差
(三)性格缺陷
离异家庭子女容易产生的性格缺陷主要有:
1自卑。因父母离异而产生自卑感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处处不如他人,容易导致自卑情结,进而在自我评价中经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如不安、内疚、胆怯、害羞、忧伤、失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活道路上再次经历挫折(如学习成绩差,升学无望,家庭关系剧变等)时,则自卑情结很容易被重新唤起。若经常沉浸在这种自卑情结的痛苦之中,就会形成自卑性格。
2孤僻。强烈的自卑感使离异家庭子女不能自如地与他人交往,唯恐被他人轻视和排斥。当恐惧感超过亲近他人的欲望时,就会压抑自己的欲望,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为了避免孤独,他们往往在想像的世界中创造出一个“朋友”来,并把“他(或她)”当成真实的朋友去对待。被孤独的阴影笼罩着的儿童,心中充满孤寂、愁苦与被遗弃的感觉,与外界环境就会越来越疏远。如果父母整天陷于“内战”,心绪烦乱,教育方式不当,或已重建家庭而放弃教育责任,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顾,任其发展下去,孩子将会形成不合群、独来独往的孤僻性格。
3怯懦。意志薄弱的离异家庭子女易形成怯懦性格。他们胆小怕事,容易屈从他人,无反抗精神,在困难面前惊惶失措,感情脆弱,经不住挫折和打击等。夫妻离异后,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对孩子管教严格,使孩子望而生畏,总是担心自己使父亲或母亲失望,时时体验着恐惧的情绪。此外,同伴的讥笑和轻视,也会使离异家庭子女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表现出抑郁和退缩。
4粗暴。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争吵、打闹,极易使子女产生冷酷、悲戚的心情,并由此导致惊慌、恐惧、心绪不定,长此下去,就会形成粗暴的性格。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及攻击行为,易引起孩子对父母及社会的攻击和破坏,特别是那些父母另有新欢后被虐待、遗弃的子女更是如此,即所谓“暴力的结果必然产生暴力”。
(四)学习困难
离异家庭子女情绪的变化,必然会给学习带来困难。这是学习困难产生的内在因素。对儿童来说,他们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督促和帮助,自觉性较差,而父母离异后,儿童多半无人管教,这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外在因素。因此,大部分离异家庭子女在学习成绩上明显不如完整家庭的子女。已有的调查表明,许多离异家庭子女经常无故旷课、扰乱课堂秩序,作业马马虎虎,抄袭别人,甚至不完成作业,所以,他们中的不少人逐渐成为班级里的差生。
(五)社会性发展不良
离异家庭子女社会性发展不良,突出表现在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人际关系上。他们行为表现的反应较为被动,包容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接近自己,支配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引导自己,感情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特别是当他们产生自卑、孤独、压抑等消除情绪时,这种倾向就会表现得更为强烈。当然,当这种被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的人际关系需求也会向主动方向转化,但这种转化更多的只是局限在意向上,而不是那么强烈地表现在行动上。
二、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家庭影响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美满幸福、和谐友爱的家庭,不仅是社会安定的基础,而且也是儿童身心健康的保障。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发展之所以受到严重的阻遏,直接的原因就是夫妻离异使得家庭解体,从而使儿童不得不生活在一个破裂的不完整的单亲家庭里。家庭缺损必定带来家庭教育的缺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离异父母情感教育的缺失有些离异的父亲或者母亲虽然在离婚时力争对子女的抚养权,但却往往是为了不让对方得逞,或将孩子视为“人质”,通过控制孩子来报复对方。在这样的家庭中,父亲或母亲常常对孩子过于严厉,百般挑剔,动辄指责孩子的某个缺点,很少对孩子的痛苦和孤独加以慰藉,甚至将自己生活的不顺都归罪于对方和孩子。儿童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可能获得积极的成长动力,也不可能正确地看待和应对自己的处境,思想感情和道德认知会产生严重缺陷。
(二)离异父母教育方式的极端化
1过分溺爱。父母在离异后,觉得有愧于子女,于是就把更多的爱都倾注在子女身上,在教育上放松了要求,在行为上过分溺爱,对孩子的事包办代替,生活上有求必应;犯错误时舍不得批评,孩子不肯上进时总有借口,“谁叫他缺少父爱(或母爱)呢”。天真、幼小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经常性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但是由于过分的溺爱,儿童常常是在不知道错还是对的心理状态下干自己想干的一切,无法成为一个明辨是非、有责任感的人。
2放任自流。这一类父母大多对孩子缺乏责任感,漠不关心。虽然他们也声称自己爱孩子,然而事实上缺乏真正的爱。他们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认为孩子的成长是他自己的事,孩子会自己克服困难。这类家长与溺爱孩子的家长一样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三)离异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心理
有些父母在离异前就缺乏独立精神和职业目标,离异后,又失去了对对方的依赖,所以,他们就会把孩子变成自己生活的唯一目标,而这样会使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父母普遍的心态。离异的父母更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成才上。这种渴望子女成才的急切心态,往往会导致态度简单、粗暴和生硬。态度生硬,批评过多,会导致孩子出现情感障碍及逆反心理、恐惧心理,甚至拒绝父母任何合理的要求。而这些心理问题往往又会恶性循环,影响孩子正常的成长。
转贴于
(四)离异父母性别角色社会化的残缺
很多夫妻离异后,承担抚养子女的一方往往都千方百计阻止对方与孩子往来。但是,父母双方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功能是不可相互替代的。特别是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是通过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一方父/母的认同来完成的。一方父/母角色的长期缺失,可能会对孩子的双性化人格的平衡,各种不同兴趣、能力与思维方式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五)离异父母彼此之间的仇恨、诋毁
现在的很多离婚案,都是以夫妻一方伤害了另一方的感情居多,被伤害的一方难免会鄙视、憎恨对方。父母之间往往会相互攻击,丑化对方,美化自己,力图争取子女在情感上对自己的支持,他们会把这种仇恨带给子女。从小就受这种仇恨情绪影响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变得自暴自弃,充满仇恨情绪,自私和不信任他人。儿童看到父母的勾心斗角和精于算计,也会对人际关系的友爱产生动摇和怀疑,使他们“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猜测他人。
三、改善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家庭教育对策
离异家庭子女家庭教育的缺损实际上是做人的摇篮教育、甚至是做人的终身教育的缺损。因为对儿童的教育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同时家庭教育也必然是人生最漫长的教育,家庭教育由于其具有自然的早期性、父母的权威性、巨大的感染性、强烈的针对陸、影响的随时陸、要求的连续性、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方式的灵活性等有利条件和特有优势,因而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难以完全替代的。因此,要使离异家庭子女同完整家庭子女一样健康成长,关键还在于弥补业已缺损的家庭教育。离异家庭父母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注意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家庭的教育质量
教育家哈巴特说:“一个父母胜过一百个校长。”教育家福禄贝尔说:“国家的命运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的心中,因此我们还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离异父母不仅要重视家庭文化环境的建设,更要重视家庭人际心理环境的改善。而改善人际心理环境的关键是提高离异父母的素质。离异父母可通过吸收各方面积极的信息来提高自身素质、文化修养,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孩子感受到父母虽然离婚了,但还是爱自己的,从而使孩子能以正常的心态健康地成长。
(二)重视子女交往能力的培养,促进其社会化进程
离异家庭子女往往受到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偏见,因而在性格上容易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父母要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重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父母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多地参与社会活动,主动与他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三)尊重子女的感情,注重同子女的情感交流
离婚往往阻断了子女与父母一方的亲情个联系,从而使之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使其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波动或明显下滑。一些明智的离异父母在对子女抚养和教育问题上仍然保持着较密切的合作,使子女自由地与父母见面、沟通,营造比较浓厚的家庭和亲情氛围。即使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子女无法见到一方父/母,他们也会采取培养子女的兴趣,树立远大理想等方法激励子女成长,从而尽量消除亲情被阻断这一负面因素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子女的学习成绩往往会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四)家庭教育应以表扬为主,增强子女的自信心
比起完整家庭子女来,离异家庭子女更需要关心和爱护。过分的责备只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造成提防、戒备和疏远他人与社会的心理。反之,如果注意发现儿童的长处,多给一些赞扬和鼓励,就容易造成愉悦的氛围,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注意增强子女的挫折承受力,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父母失败的婚姻在子女眼里可能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挫折,一时难以接受。父母应当委婉地予以解释,尽可能使孩子以一种平常心看待父母失败的婚姻,减少对家庭的疏离感。同时,父母还可以安慰、开导孩子,消除孩子心中的疑虑,让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大小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六)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增强其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有许多父母在离异后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的唯一希望,他们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而且,还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生怕孩子出问题。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这就会造成儿童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父母,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了。
(七)注意性别角色教育,正确对待子女同非抚养方父/母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