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布里哈提村人多地少,村民普遍不懂技术也不愿意外出务工。为了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工作队把就业作为群众增收的快速途径,与村“两委”商议,设立村劳务服务站,对村里18—55岁富余劳动力的家庭情况、个人特长、就业意愿等进行摸排登记并建立台账,利用派出单位优势,帮村民联系就业岗位,全村贫困户25户32人实现转移就业。
针对部分贫困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综合素质不高的实际,工作队既扶志又扶智,利用周一升国旗、农牧民夜校、党员活动日、入户走访等时机,开展惠民政策、致富案例等各类宣讲15次,开展牲畜养殖、种植、建筑、餐饮、保安、月嫂、面点等实用技能培训,80多名村民参加定向技能培训,引导村民摒弃“等靠要”思想,帮助村民打开致富门路。
目前,全村像铁木巴图·叶尔登巴特一样通过转移就业的村民达60多人,人均月收入3000多元,真正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牛羊寄养“剂”出致富良方
“以前养牛羊,老是为养殖技术、销路发愁,加入合作社后,合作社不仅免费提供疫病防治,还连同销售一块做了。”谈起合作社的事情,村民吐尔逊·克里木一脸兴奋。
工作队了解到,贫困户中有圈舍、有技术、有能力搞养殖的很少,让村民自己养殖,工作队和村民担心亏本。
能不能让这些村民的牛羊“寄养”在合作社?工作队引导村民通过“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由合作社帮助34户贫困户代购牛犊和羊羔、代为育肥、统一销售,每户贫困户年底可领3000元分红,协议到期一并还本,期满根据需要可以续签。
村民吐尔逊·克里木去年领到了1头扶贫牛、3只扶贫羊,由于不懂饲养,不到一个月牛就病死了。在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又买了两头牛犊和3只羊一起送到合作社托管。“把牛羊放在合作社,连饲草料都不用买,我不用担心肉牛的销路,也不用担心养殖的成本,每年还能有3000元的分红,省心踏实,脱贫致富就全靠‘牛’了。”他高兴地说。
“不光是农户养的牛,合作社连贫困户家的鸡也一块‘收养’了。”村民施建设说。工作队引导合作社建立“牛羊禽结合,繁育、养殖和屠宰销售一体”的畜牧产业服务链条,争取派出单位7万元庭院经济发展资金,购买鸡苗3400只发给34户贫困户,由合作社集中饲养。今年6月合作社第一批1000只鸡上市后销售紧俏,15户贫困户户均分红1000元。
庭院种养“蹚”出增收新路
工作队在入户走访中发现不少村民家的庭院有闲置土地,如何变“空置地”为“致富地”,走出一条投资小、见效快、风险低的特色脱贫增收之路?工作队决定加强引导,动员村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为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工作队紧紧抓住庭院整治的契机,制定了发展庭院经济致富增收的工作思路,组织了20名村民到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决肯村参观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决肯村的种植大户从土壤培育、菜苗选择、病虫害管理等方面对前来学习的村民传授蔬菜种植技术,村民们学到了庭院经济增收经验,对致富充满信心。
工作队出资为贫困户叶儿肯·吾乡巴依和白山巴依购买了100棵苹果树在院内种植,并帮助他们规划建成蔬菜种植和果树综合区,邀请州、市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程指导,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村民发展庭院经济的内生动力。“我在院子里种了一亩菜地,种了50棵苹果,还在村里养殖合作社托管了3只羊,一年可以增收8000元。”白山巴依高兴地说。
村民叶儿肯就是通过发展庭院经济种果树,从贫困户转变成为养殖示范户的。他种植的50棵苹果树,今年纯收入2000元。在他的带动下,23户贫困户户均种植果树30棵以上,果树已成为了村民的“摇钱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将认真落实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带领全村各族群众共同走向全面小康。”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阿不都万力·库那洪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