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极少见到郑州人因为磕磕碰碰这样的小事而大动干戈的,在郑州的公共汽车上,你也几乎不会看到当地人因为不留神踩了脚、挤了手而发生喋喋不休的争执。假如工作中你请郑州人替你加班或者有别的代劳,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即使在面临功利的时候,郑州人往往也会主动地让步,给别人留出相对宽裕的进退空间。
郑州人的性情
1.隐忍坚韧的郑州男人
我们常说,“忍”字头上一把刀,能忍不容易,要求人们必须有面对刀丛的勇气;但“忍”字下面还有一颗心,那是思想,是灵魂,是坚韧的信念,郑州人一向都把“忍”作为自己的美德。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郑州人“家和万事兴”的观念是一个传统美德,在和别人的交往中,他们也往往本着“和为贵,忍为高”的准则。郑州人认为“忍”是知礼,是通情,是在行善,而不是没有能耐的表现。这也是一种很高的修养,优良的品性,能忍才能知道退让、知义利才能明白轻重。生活中,你极少见到郑州人因为磕磕碰碰这样的小事而大动干戈的,在郑州的公共汽车上,你也几乎不会看到当地人因为不留神踩了脚、挤了手而发生喋喋不休的争执。假如工作中你请郑州人替你加班或者有别的代劳,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即使在面临功利的时候,郑州人往往也会主动地让步,给别人留出相对宽裕的进退空间。
2.朴实的郑州女人
3.穷但有骨气,重教育
郑州经济确实不咋样,但郑州人不急功近利。郑州虽穷但人有骨气,重教育。“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在郑州被落实到了最深的民心里,是宣传的作用吗?肯定不是。这是几千年来中原文明的沉淀。有一个故事:有一天快要下雨的时候,小李在北京遇到一位乞丐,70多了,一脸皱纹、一个破烂的搪瓷碗。小李觉得厌恶,抽身就跳到雨地里想走,当小李跳到老人身后的时候,听到他说话了:“娃啊,你就是不给也别走哇,雨正下着哩。”小李一下子愣住了,老乡!小李回身拉过老人,拉他到一个酒店的大堂门口,小李和老人一起蹲在那里,小李给老人点了根烟。小李站在那里没动,想听听这奇怪的老人在说些什么。“我腰不好,我坐了啊。”老人抽着烟坐在地上,讲起了他的家事。他的孙子、孙女都考上了大学。“还是本科呢。”老人显得很骄傲,那神气绝不输于酒店霓虹灯的光芒。老人的两个儿子和儿媳都离家打工了,“见月往学校寄钱,我也出来了,能要几个是几个,不能当包袱。”老人讲得很高兴,没有丝毫的悲伤和凄凉。
4.“中庸”,崇尚“和为贵”
郑州人的性格、道德和智慧是生长在一起的,他们在处理人与人间关系时候的感觉也大都比较细腻——不偏执,少怨尤,情理兼顾,人我照应,能够求同存异(这是从他们性格和道德中来的,也是从他们历史中来的)。这还不同于我们惯常所讲的“和稀泥”,“和稀泥”是没有原则的调和主义,而郑州人的“中庸”则是另一种在原则下面的情与理的均衡处置。崇尚“和为贵”的郑州人在生活里往往扮演“和事佬”的角色,他们不是没有立场,只是觉得不应该为了“鸡毛蒜皮”而疏忽了“军国大事”,不要为了“芝麻”而丟掉了“西瓜”。家里夫妻之间、兄弟之间有些磕磕绊绊的不愉快,一般都不会闹到市面上去。“家丑不可外扬”——他们知道闹出去对于事情的解决是不会有任何帮助的,倒不如叫它慢慢消化,自生自灭。
5.真诚好客
郑州人好客是有名的。他们给你敬酒的时候总是很尊敬地端起杯,请你饮下第一杯,这叫“盅”,然后再倒上第二杯和第三杯。但是以为这就完了,三杯之后他们还能想出各种理由让客人多喝,结果常是醇香的美酒让客人招架不住。郑州人的这种习惯常常让外地人吴解,以为郑州人不厚道,是想让别人出丑,看别人的笑话。其实,这是他们好客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热情的程度超过了虚伪的礼节,内心的真诚溢于言表。
6.郑州人衷爱烩面
郑州号称“烩面之城”,烩面馆遍布全市的华街冷巷。外地人来到郑州,首先想到的便是尝一尝地道的羊肉烩面;本地人款待亲朋的保留菜式也是香浓的烩面。郑州烩面有很多种,最常吃的是“羊肉烩面”和“三鲜烩面”。而且大多数人选择的还是传统的“羊肉烩面”。一进门,鼻子就被一种浓郁的羊汤香味充斥着,味蕾也不争气地开始分泌了。当师傅把一只大海碗端到了顾客的面前时,天啊!热腾腾的肉汤上漂着一层红红的辣椒油,绿莹莹的香菜点缀在上面,几块白白嫩嫩的羊肉橫卧其中,只是卖相就够吸引人了。郑州还有一种很好吃的葛记闷饼。老郑州人都吃的,是把七成熟大千层饼切条,用上好的红烧肉汁放在巨大的一个锅焖熟的,其味道浓郁,更好吃的是他店里的糟猪手和熏鱼,这两样是必吃的。
如何与郑州人相处
1.与郑州人交往
郑州人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忍”是不可缺少的,这是知情达礼,行善待人的常态,而不是没有能耐的表现。这也是一种很高的修养,优良的品性,能忍才能知道退让,知义利才能明白轻重。如粟一个人没有容忍的度量就不会宽容,与人与己在交往的过程中就没有余地。能忍常人之不能忍,才可为常人之不可为,才可以当大事、议:‘亡——这是他们检验一个人是否可以交往的重要条件,他们也常常以此来衡量对方到底是小人还是君子。
2.与郑州人做生意
把生意送上门,充分利用郑州人的消费市场,注重做好郑州本地的生意。与郑州人合作,要防止他们赚钱就回家,没有长期的在外思想。在郑州做生意,密切注意利用外部信息,好赚郑州人的钱。目前,郑州人坚持工业、商贸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金融、汽车和食品工业不断走强。做生意的商人不可不重视这些。防止地头蛇,利用他们保本的心态,不要让他们去冒险。这几年郑州算是发展得比较快了,这里的投资环境也很不错,郑州人仍有盲目消费的倾向,所以,全国很多商家都会选择到郑州试销产品。郑州人买东西有个习惯,哪里热闹往哪里凑,哪里价格便宜又买得放心就去哪里买。来买的人多,来卖的人必然就会更多。这是作为商战发源地的郑州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延续下来的商业经营习惯——跟风。这一个好的市场现场,因为只有跟风才能彻底激活一个城市市场的购买欲望,才能从根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