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规模养猪业是蔡甸区畜牧业的传统主导产业。80年代初,主要是农户分散饲养。生猪等畜产品仍实行合同到户、户卖户结,派购猪“购九留一”(按10%返还肉票销平价,派购外销议价)。1980—1983年,生猪生产呈下降趋势。1983年,生猪存栏、出栏和国家收购数量分别比1979年下降31.2%、21.85%、23.6%。肉食供应紧张。原因是收购价格过低,农民养猪亏本,加上平议差价过大,平价肉无法兑现,严重挫伤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导致全县60多个集体猪场因亏损而纷纷解体。
1982—1985年,全县在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中,地方良种母猪的比重由1981年的27%提高到1984年的79%,外来良种公猪的比重提高到1985年的66.7%,使公猪外来良种化、母猪地方良种化、配种人工授精化、肥猪杂交化。1985年,取消生猪派购政策,实行自由上市、自由交易、按质论价。当年食品部门的肉猪收购价格上调33%,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丰收,生猪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生猪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1985年,全县生猪出栏11.34万头,比1983年增32%。是年,全县有80户专业户,养猪3100头。新农镇红光村专业户刘厚平,1985—1988年每年出售肉猪100头以上,年收入逾万元。1988年,刘饲养优质母猪12头,外贸出口杜湖猪152头,获利1.6万元。
到1988年,全县生猪饲养量28.6万头,出栏14.3万头,超历史上最好的1979年水平。
1989—1990年,因猪粮比价失调,猪价上扬,作为饲料主要成分的饲料粮和糠麸饼粕等价格涨幅更高,农民养猪无利可图,生猪生产徘徊不前。1990年,全县饲养14.7万头。
1991—1996年,粮食丰收扩大了饲料基础,通过推广配合饲料养猪,提高了生猪育成率和出栏率;同时,全区开展瘦肉猪基地、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使生猪生产出现了转机。1998年,全区规模养猪专业户800多户,其中年养100头以上的大户150户。是年,全区生猪出栏18.4万头。随后,因沌口、沌阳两地划归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加上农业结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饲料价格上浮,养猪效益较低,致养猪业再次滑坡。2000年,全区生猪出栏15.6万头。
饲养方式1980—2000年,生猪饲养方式与养殖模式逐步发生了变化。在饲养方式上,除湖区外都是圈养。在饲喂方法上,将传统的湿喂改干喂,熟喂改生喂,单一饲料改为混合饲料与配合饲料喂养。自1991年起,随饲料工业发展,饲料厂家竞相开发优势产品,生产了生猪各生长阶段的浓缩饲料,有效地提高了生猪生长速效。
在饲养模式上,从1995年起,推广桐湖农场等单位的鱼猪结合模式,即用饲料喂猪,猪粪养鱼。该场在新开发的1000亩鱼池上建猪栏200平方米,年出栏生猪2000头,节省养鱼成本8万元,年增综合效益22万元。
图7—11生猪饲养
生猪出口在生猪出口销售上,1981年初由食品部门销售,随后由食品、外贸部门、运销专业户和生猪屠宰商销售。外贸出口开始由新农猪场转到桐湖猪场。1983年,因生猪品质不达标而暂停销售。1986年,引进湖北白猪,生产出杜湖优质瘦肉商品猪后,1987年恢复外贸出口,当年出口1200头。猪源主要由洪北猪场承担(洪北猪场为市政府挂牌出口猪基地),其次由檀树猪场、索河猪场、柏林猪场和红光村专业户刘厚平提供。1989年出口杜湖猪6000头。1991年,生猪出口达到8000头的峰顶。1993年起,全区没有生猪出口。
二、养牛
耕牛养牛业在蔡甸区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饲养的主要是耕牛(水牛),其次是少量奶牛和黄牛。1980年,全县集体饲养的耕牛存栏1.85万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加之提高劳动效率对耕役力的急需,耕牛得到加速发展。到1986年,全县耕牛存栏2.32万头,比1980年增长27%。1991年后,因农田耕作机械增加,不少地方出现耕牛过剩的现象,从而使养牛由役用向肉用或役肉兼用的方向发展,一些有经营眼光的农民,利用其身处湖区,草场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养牛规模,以育肥为目的的养牛剧增。
1993年,军山镇黄石村的曾祥海、曾令刚等专门购小牛培育成役用力牛出栏;侏儒镇横龙村纪亚涂等直接购役用力牛饲养,到农忙季节出租给缺牛户使用。是年,区政府组织乡镇分管干部与兽医站长到河南参观考察肉牛生产,随后,曲口、消泗、洪北等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氨化秸秆养牛。曲口乡筹资10万元办肉牛场,从河南南阳引进黄牛63头,因不适应高热潮湿气候,又感染了血吸虫病,多数黄牛病死,肉牛项目受挫。
1995年,全区存栏牛2.47万头。1998年,桐湖农场香炉山村的刘登顺、王明青等人专门为缺乏放牧地的农民进行耕牛寄养,按月收取寄养费:消泗乡挖沟村的赵小兵、王兰均养牛70余头,既出售也出租役用牛,还将不能役用的牛购回催肥,作肉牛出售获利。洪北猪场兴建三栋标准肉牛牛舍,饲养肉牛86头,因不适应当地气候与环境,育肥效果差,直至亏本而停养。后因放牧地减少,机械耕作增多,养牛效益较低,使全区耕牛存栏教连年下降。2000年全区存栏牛2.1万头。
奶牛全区奶牛饲养量相对较少。1982年,永安镇农民张忠池购回奶牛3头,先在本地饲养,后迁蔡甸同心村,产奶供不应求。1984年,张从辽宁锦州购回奶牛14头,到1985年共养奶牛21头,三年间为社会提供鲜奶2.75万公斤,获纯利1.75万元。1985年,全县有奶牛专业户5户,奶牛72头,年产鲜奶8.7万公斤,直接上市到户。受消费习惯、卫生条件、饲养技术、市场价格等诸因素影响,饲养两年后停养。1999年,全区出现专供光明、友芝友鲜奶的养牛专业户,养奶牛34头,年产鲜奶17万公斤,其鲜奶直销东西湖奶业公司,保证了产销畅通,生产稳定。同年,香满楼公司在蔡甸区常福地区建成奶牛生产基地,2000年饲养奶牛500头。
三、其他家畜饲养
马、骡、驴原是汉阳县古老畜力车的交通动力。1981年,由于采石业日益兴旺,道路崎岖不平,有骡、马车专营短途运输,走山路拖石头。是年,全县有驴175头、骡8头、马5匹;1985年减为驴12头、马4匹;1990年仅3头驴。随着道路改善和机械运输增加,逐渐淘汰了毛驴车。2000年,全区马、骡、驴所剩无几。
养羊历来不多。1981年,全县仅18头。1985年发展到52头。1990年,全县养羊61头。1995年增到283头。2000年,全区养羊专业户91户,养羊2500余头。
养兔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1981年,全县养兔1397只。1985年减到574只。1990年256只。1991年,玉贤镇车岭村作为养兔基地,发展长毛兔2000余只,后因外贸市场滞销而停养。2000年,全区有养兔专业户15户,养兔3300只。
1999年,南威集团在玉贤镇建养鹿场。2000年,全区养鹿专业户4户,养鹿200头。当年,有3户养狗专业户,养肉狗68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