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百善孝为先。然而在如今的城市里,我们突然奇怪地发现身边的人们并不全是如此,他们中的一些人把孝心放进了“被遗忘的角落”。
在之前本报曾报道的“不孝榜”事件中,南京东路街道力图采取张榜公布的方式来刺痛不孝子女们的神经。而经过记者深入采访发现,这种略带强制性的手段在沪上并非唯一。“不孝罚金”、“不孝账本”……一个个类似措施正不断诞生。可是更需要引起人们思考的是,“孝心”难道真的需要在“大棒”下方能做到吗?
作为上海最基层的养老机构之一,杨浦区平凉路街道敬老院显得太普通,费了一番周折才在居民小区中找到通往院门的楼梯。这个敬老院推出一个举措:子女假日不带寄养的父母回家,交罚金!为不孝行为“埋单”,这在沪上也算开了先河。
寄养老人盼望子女探望
记者假期中来到这个敬老院,院干部朱有英说,元旦居然有超过半数老人无子女探望。这个敬老院总共才80个床位,目前住了72位老人。朱有英掰着手指头算着,“除去6位孤老和6位重残人士以外,几天来探望的家属也就20人左右。”
记者在院里走了一圈发现,不少老人呆坐在床上,面前的电视虽然声音挺大,可眼睛却注视着窗外。要是有位子女正好来看望父母,这个床位就会成为中心,吸引住周边老人们复杂的眼光。
9成老人赞成处罚不孝
“敬老院简直成为有些人心中的收容所了。”朱有英说,为避免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延续,呼唤子女们的孝心,同时也为了减轻院内经济负担,敬老院出台了一项规定———固定节假日,子女必须将父母领回家,否则加收50元管理费。
开始,院方有些惴惴不安,生怕这个规定被套上“乱收费”的罪名,没想到在咨询老人意见时竟得到了9成赞同票。现在敬老院已经和所有子女都进行了沟通,正式执行将从今年春节开始。可朱有英还有一个担心,有些子女宁愿交钱也不将爸妈接回家。□记者罗菁
想见孩子一面为何这么难
79岁的老孟是敬老院里的一位普通老人,去年1月31日他被女儿和小儿子送到这儿。朱有英告诉记者,这两位亲骨肉整整一年里加在一起只来了6次。这个元旦,他们“理所当然”没出现。据说老孟有6个子女,一位一直照顾老孟的敬老院护工说了一句:“1个人养6个人容易,6个人养1个人却那么难。”
站在老孟床前,记者看到老人盖着厚厚的被子,一动不动地躺在那,眼睛呆滞地望着天花板。当朱有英大声地对他说,“有人来看你啦!”,老人的身躯明显震动了一下,但他很快便辨认出,站在身边的并非是一直牵挂的家人。旁边床的老人悄悄告诉记者,自己子女昨天来探望时,老孟特别羡慕,看了好久。
老孟的床头柜上像许多老人那样放着饼干筒和一些简单的营养品,这是别的老人看他特别可怜,大家各自省了点放在了这里。“看见床头吊着的小蛋糕吗,那是他大儿子一周前送过来的,”朱有英示意记者,在塑料袋里确实有那么几块,看得出老人舍不得吃,特意放在了床边。
现在他的入院合约已快要到期,可子女们却还欠着半年费用没交。□记者罗菁
“账本”笔笔记下儿女孝心
□见习记者王玉君
莫让老人被“精神遗弃”
1月3日下午3点,康定路静安老年医院康复病房。天气阴沉沉的,今年90岁的钟老太一个人坐在床头看着窗外细蒙蒙的小雨。值班护士告诉记者,刚刚喂了老人一根香蕉,最近她好像不太喜欢午睡,总是一个人盯着窗外默想。
院方对其子女状况了解甚少,“他们来得很少,听说都是事业比较成功的企业家,当初第一次送老人来后,因为发现这里康复效果很好,褥疮和肺部感染一点都没有,所以此后一有问题就送过来”。
压力之下方尽孝?
这是一个“空巢时代”,越来越多人离开父母自立门户,用“父母在,不远游”来要求现代人显然已经不太合适。尽管近年来出现的诸如社区服务、活动中心、精神保姆、临终关怀等,都是社会为老年人办的实事好事,可这一切同样折射出几许无奈和遗憾。社区做得再好再体贴,也不能替代儿女的作用,老人们在晚年生活里最期待的还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关怀。
吃饱穿暖只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如今的老人更需要精神上的赡养。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心理会发生一些变化,逐渐产生承受风险能力弱、害怕孤寂、情感脆弱等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排解和抚慰,便可能导致一些心理或生理疾病。据统计,目前上海有独居老人70.96万人,其中有11.94万人表示每天希望听到儿女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