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艰辛的生活让郑承镇(右二)落了一身病,懂事的孩子们经常给老郑按摩。
郑承镇走了,孩子默默地守着老人的遗像。
11月14日凌晨,63岁的郑承镇由于严重的肺心病在山东济南去世。他从1987年开始,每晚骑着三轮车到济南火车站附近寻找流浪儿童,并把他们领回家。20多年来,他一共领回了400多个流浪孩子,孩子们有的读了中专、警校,有的参了军,没有一个再流浪。
流浪儿们的父亲去世了
今年6月27日,因哮喘病复发,郑承镇住进了山东省胸科医院。11月14日凌晨2点左右,由于严重的肺心病以及长期服用激素导致脏器功能衰竭,凌晨3点40分,63岁的郑承镇停止了呼吸。
就在不久前,郑承镇老人申请的廉租房已经拿到手了。有街坊说:“郑大爷甚至还想找个条件合适的老伴儿,俩人一起带这些孩子。”而且,这样就能收养流浪的女童了。单身的郑大爷只收养男童。
“我们刚考完试,本来说今天要去看大爷,向他汇报考试成绩的。”在郑承镇老人的灵前,刚刚9岁在读三年级的董旭(化名)说。
董旭家在长清,虽然年龄不大,但已经和郑承镇生活了三年。由于父亲过世,董旭跟着母亲生活,2007年母亲再嫁,他来到了郑承镇这里。“刚见他的时候我很害怕,后来发现他人挺好。”
15岁的小林(化名),今年上初三,2004年被山东省泰安市的一个村委会送到郑承镇这里。小林9岁时,妈妈失踪了,爸爸随后出远门寻找,同样也没有再回家。6年来,郑承镇是小林实际上的“父亲”。小林昨天对都市快报记者说:“大爷是刀子嘴、豆腐心,脾气虽然有点爆,原先有点不理解,但后来明白都是为了我们好。”
说到没有大爷的日子怎么办,这个少年说:“身边最亲的一个人去世了,我伤心极了。”
劳改犯抬起头来做人
郑承镇生前从不隐瞒自己的过去。“我自己曾是个罪人。”他10多岁便没了父母,寄居在姐姐家,经常离家出走,在济南的街头、桥下或火车站游荡,曾两次进遣送站。36岁时,他依旧孑然一身。为了托人给自己介绍媳妇,他骗了别人一张1100多元的支票,结果媳妇没有娶到,却换来4年劳改。出狱后,郑承镇更是走到哪里都觉得“丢脸”,依旧无所事事地在街头游荡。直到1987年夏天,他在济南火车站广场,碰到一个蓬头垢面的小乞丐。
“没事儿可以跟他说说话。”他这样想着,当即决定收留这个名叫李田的孩子。
当因儿子失踪,悲痛欲绝的家长“扑通”跪倒在郑承镇面前时,郑承镇的泪水也夺眶而出。他从没想到自己一个曾经有罪的人,还能对社会有用。“我突然感觉自己那么受人尊重,做好人的感觉太好了。”
那一刻,他突然觉得,“社会垃圾”有时候也可以做好人,更重要的是,“总算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可以抬起头来做一个人”。
孩子们写给他的信有四五公斤重
接下来他收留了第2个,第3个……当他把两三个孩子一起往家带时,被姐姐和姐夫发现了。
“七十二行,没有干你这行的!”姐夫斥责说,并为他找了一个看大门的差事。但是因为经常把一些脏兮兮的孩子往校园里带,他很快被辞退。不久,因为同样的原因,他又失去了第二份看大门的工作。
郑承镇的事迹慢慢传开了。2007年9月20日,郑承镇获得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到他去世的那天,郑承镇收养过的孩子已经达到了400多个。有的读了中专、警校,有的参了军,但不管孩子们走得多远、飞得多高,都会给他来信。他的柜子里有一袋子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有四五公斤重。
他曾拽回绝望的跳桥青年
昨天下午,我们在“都市快报中国新闻部”新浪微博发出郑承镇老人去世的消息后,网友“紫砚升辉”回复说,她去年在齐鲁电视台实习的时候采访过他,他是一个质朴的、拥有美丽心灵的老人。
“紫砚升辉”叫张宝砚,是山东大学研一学生,她说,2009年2月24日,她前往采访一个跳桥事件,35岁的杨绪朋得了尿毒症,贫困让他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于是他站在30多米高的济南北园立交桥上,想一死了之。
跳桥男半个身子悬在桥外,大家怎么劝都没用,但他说死前想见“父亲”。很快,一个瘦弱的老头子赶来了,他靠上去,一把拽住了杨绪朋:“傻孩子……”几句话之后,两个人抱在了一起。
这个神秘“父亲”就是郑承镇。原来,18年前,菏泽少年杨绪朋不想上学了,来到济南,一度流浪街头,是郑承镇把他从火车站带回了家,一起生活了两年。后来杨绪朋回家结了婚。
第二天,在郑承镇家里,杨绪朋说,他当时的行为确实太冲动了,以后保证不会再干傻事了。
“紫砚升辉”看到,郑承镇住的小平房非常简陋,平房被隔成里外两间,不足10平方
米的外间是厨房,大大小小的钢精锅和盆子,陈旧斑驳,布满污渍;里间的卧室则挤满了孩子。卧室有六个上下铺,也是一“家”10口人吃饭的地方。
郑承镇衰老得很快,瘦弱得完全不像一个62岁的人。面对这样一个老人和家庭,“紫砚升辉”忍不住哭了。齐鲁电视台报道后,还筹集了2000元“阳光基金”交给了郑承镇。
“紫砚升辉”说,郑承镇的遗体告别仪式16日下午1点在济南市殡仪馆举行,她打算去送郑承镇老人一程。
9个孩子将移交救助站
济南市天桥区北坦街道办事处的党工委副书记李静说:“郑承镇和孩子们相处非常融洽,以前我们去慰问过他,也尽最大的能力去救助他们。”
北坦街道办考虑到郑承镇已失去劳动能力靠收废品为生,2002年起,为郑承镇和家里的孩子们申请了8个人的低保,一个月能领到将近2900元,他和流浪孩子的基本生活费这才有了保证。
见习记者黄陈锋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