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IT行业具有很强的自主创业欲望和驱动力,但这种创新背后的现状却是产生了一系列的中小IT企业,尤其是大量的小企业存在造成了中国IT产业分散度高、整体效益低等问题的产生。另外大量的跨国IT企业也不断的涌入中国,他们带来了大型IT项目、高端IT产品的开发能力,这些会给中国IT工程师积累经验和借鉴,对中国IT行业的创新是有帮助的,当然由此对国内中小IT企业生存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在这种国内外形式下,使得中小IT企业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
(1)中小IT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具有行业性与独特性。能够对某个行业或者某个领域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够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但是中小IT企业的技术具有短期性和非核心性,不能快速产生市场规模和经济效益,无论是公司规模还是产品规模,中小IT企业与国内外大型IT企业有比较明显的差距。
(2)中小IT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毛基业教授在《2007中国软件自主创新报告》中指出:“IT企业没有别的资源,就是人力成本。”中国本土IT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很难留住人才。人才流失限制了企业的规模,而规模偏小又限制着企业进一步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连锁反应,使得大多数中小IT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能力非常有限。
(3)中小IT企业的项目管理具有粗放性和随意性。IT行业的标准很多,既有ISO2000的质量规范,还有CMM开发规范,还有ITIL等IT服务规范,这些行业规范成为一个很高的门槛,对管理粗放和随意的中小IT企业在承接软件开发业务、项目开发管理、技术支持、维护与服务等方面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威胁中小IT企业的生存空间,从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获取企业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中小IT企业必须不断规范和完善自己的管理水平。
对于以软件开发为主的中小IT企业而言,项目管理的能力是其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反映了企业对人、技术和管理三者的结合程度。本文以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PMBOK管理知识体系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为切入点,着重讨论软件项目开发团队建设中各种人员的角色、分工与职责等细节的配置与管理,既能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也能加强企业与客户的沟通与协调水平。
2、基于SDLC的中小IT企业项目团队管理模式
2.1软件开发生命周期(SDLC)概述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是软件的产生直到报废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总体描述、系统设计、编码、调试和测试、验收与运行、维护升级到废弃等阶段,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迭代过程,中小IT企业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根据自身资源情况,尤其是开发团队的人力资源情况,从加快开发速度、保证产品质量、便于与客户沟通和协调的角度出发,可以把SDLC主要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需求分析阶段、软件实施阶段、系统部署阶段和系统维护阶段。如图1所示。这种SDLC的划分符合中小IT企业的特点,使得人力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有利于软件开发的项目管理。
2.2基于SDLC的项目团队人员配置
2.3项目团队角色、岗位职责划分
(1)“1”+“1+1+1+1”配置模式
对于小型软件开发,或者企业规模较小,项目团队人数为3~5人时,项目经理本身又是技术专家,项目团队其他人员仅仅作为辅助人员,例如,可以指定1名维护员,负责前期协同项目经理调研和后期的维护工作;指定1名程序员,负责前期协同项目经理进行软件开发和实施工作。这种模式下可以由一个项目经理总览全局,负责SDLC中四个阶段的绝大部分工作。此时项目经理的职责最广泛,项目管理方面的工作包括制定产品的目标、制定各个工作的详细任务表,跟踪这些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组织会议对程序进行评审、综合具体情况,对各种不同方案进行取舍并做出决定、协调各项目参与人员之间的关系、对每个阶段的问题跟踪记录进行统计与汇总,及时处理项目过程中的问题、对软件开发的每个周期进行质量控制,保证软件开发的进度与质量;技术开发方面的工作包括需求调研、系统设计、程序设计与测试等主要的开发环节。所以小型项目团队对项目经理的业务,技术和沟通管理等技能都要求较高,项目经理的能力和技能往往决定了整个软件项目的成败。
(2)“1”+“1+2+2+1”配置模式
(3)“1”+“1+3+3+1”配置模式
3、结束语
首先介绍了当前IT行业的迅速发展,说明中小IT企业面临新机遇和挑战,充分考虑了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的现状、需求、中小IT企业的特点、以及中小IT企业在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项目团队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中小IT企业本身的特点,基于SDLC科学、合理的进行人员配置,提出了三种相应的项目团队管理模式,不同情况的中小IT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需要,对这几种项目团队管理模式进行权衡和取舍,其他企业也可以参考该模式,建立和改进本企业中的IT规划与项目管理,充分发挥IT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