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海洋大省的江苏,拥有广袤的沿海滩涂。滩涂上广布的盐碱地,却是我国最具潜力的后备“新粮仓”。10月24日,全省沿海未利用盐碱地综合利用现场推广会在南通召开,总结并交流江苏沿海未利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工作情况,并部署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任务。
聚焦关键,重抓盐碱地治理
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补充耕地后备资源的有效途径。
然而,沿海未利用盐碱地综合利用受到多重因素制约。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国梁介绍,经调研后发现,海岸线向海一侧的盐碱地、滩涂、坑塘水面属于海域,国家明确规定除重大战略项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项目审批,无法围垦利用;海岸线向陆一侧的部分,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和湿地保护范围内的,不能开发利用;位于城镇开发边界以及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范围内的,主要作为建设使用;受改造成本高、淡水资源保障不足、资金投入渠道过窄等影响,导致个别地方积极性不高。
添“新粮仓”,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
在南通市的通州湾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一片片金黄色的农作物映入人们的眼帘。“现在的田里种的是今年7月初种下的南粳5055水稻,已经快成熟了。该示范基地总面积近5000亩,今年都能喜获丰收!”省地质局通州湾盐碱地改良项目经理陈澎军介绍,这个地块面积为210亩,土壤盐度已降到1‰,灌溉水盐度2‰。“通过几年的改良和种植,这里不但可种植耐盐品种,还可种植适口的常规稻种。”
“这里已经实现了无稳定淡水供给区域2年内、有稳定淡水供给区域1年内将未利用盐碱地转化为耕地。”程知言介绍,早在2017年,省地质局就探索在改良后的滩涂盐碱地上试种“海水稻”并获成功。近年来,该示范基地先后承担了国家、省300余个籼、粳稻品种耐盐水稻区域试验任务;优选出耐盐性更强的“海璞1号”等优质品种(系),逐步形成了以种植耐盐水稻为主体,小麦、玉米、大麦为辅的全周期生物种植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体系,深化探索了稻、鱼、鸭立体式种养模式。
通州湾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是江苏推动沿海未利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一个缩影。张国梁介绍,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江苏未利用盐碱地综合利用已形成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了高盐度滨海盐碱地快速生态改良技术体系,综合利用后的1至3年,耐盐水稻稳定亩产达1100斤,小麦稳定亩产达900斤,油菜亩产达300斤,与内陆地区耕地产能基本相当,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我们持续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唐明珍表示,省农业农村厅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摸清盐碱地土壤资源情况,将全省盐碱地纳入普查内容,全力掌握全省盐碱地数量、分布状况以及土壤数据,以县为单位形成盐碱地分类分级分布图和分析报告,坚持“以种适地”“以地适种”技术路线,组织盐碱耕地综合利用技术攻关,研究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模式,坚持粮、牧、渔、经、林、果统筹发展,大力推进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优化机制,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提质增效
南通自2015年起就与省地质局海洋院合作,通过采取“高效排盐控盐+生物质利用+土壤调理”模式实现土壤改良并达到耕作标准,动态监测管护土壤质量,确保改良后耕地长期稳定利用;制定《滨海盐碱地生态化整治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明确滨海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手段和路径;改良项目区浅层地下水得到持续净化,土壤质量明显改善,植被覆盖率明显增加,生态固碳能力进一步提升。
灌云积极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要求,累计治理盐碱地4.11万亩,新增耕地3.63万亩;与连云港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围绕土壤洗盐、增肥和适宜农作物品种选种改良等问题进行有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