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五一”假期,以旅游出行、文化消费为代表的国内消费强势复苏,民众消费势头持续火热,各项数据令人眼前一亮。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1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3亿人次,同比增长119.7%,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32.3亿元,同比增长138.1%,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7.0%。假期游客满意度达84.8,处于“满意”水平。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初步统计,“五一”假期,全国演出场次约1.4万场;演出票房收入8.6亿元,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观演人次超过600万,其中旅游演艺观演人次占40%以上,音乐节、演唱会观演人次占12%。
中消协认为,诸如网友曝光网购平台宠物盲盒、选秀节目“打投”倒奶事件被集中声讨等舆情在“五一”假期的释放,看似“偶然”,其实也有其必然性。
消费维权问题集中
监测期内,通过舆情监测系统共监测到“吐槽类”“消费维权”信息1708830条,占“消费维权”信息总量的16.39%。(见图1)
此类信息体现了消费者对其所接受商品和服务的负面评价,兼具引发消费维权负面舆情的“敏感”属性,报告将其归纳表述为“消费维权”负面敏感信息,并着重进行分析。
图1“吐槽类”消费维权信息占比图
图2消费维权信息词云图
一、出行高峰突遇高铁延迟,车站应急管理遭普遍批评质疑
监测期内,共收集“交通出行”类负面信息285582条,日均35698条。舆情信息在5月1日出现峰值。
舆情峰值的出现与走势曲线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突发事件迁延北京西站大量旅客滞留。“五一”小长假第一天出现游客出行高峰,京广高铁保定段因大风天气接触网挂异物,“大动脉堵塞”导致北京西站大量旅客滞留。媒体热评“地膜事故”虽难预见,北京西站应急能力低下、服务意识欠缺、管理手段落后的表现却亟待改善。
图3有关交通出行类负面信息日趋势图
二、景区拥堵拉低旅游体验,文明旅游教育引导仍待强化
监测期内,共收集有关“景区游玩”类负面信息152165条。每日负面信息量有较大波动,日均在19020条左右,舆情信息量5月1日至5月3日较多。
图4有关景区游玩类负面信息日趋势图
图5有关景区游玩类消费维权信息词云图
三、食品消费舆情多维度呈现,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
监测期内,共收集“食品”类信息382765条。舆情信息出现两个峰值:
图6有关食品预警和食品浪费类信息日趋势图
图7有关倒奶事件词云图
四、网购平台售卖宠物盲盒,快递公司纸箱活体运输
监测期内,共收集有关“宠物盲盒”类信息353027条,舆情负面信息在5月4日相对较多。
图8有关宠物盲盒类信息日趋势图
中消协有关负责人指出,综合分析监测期内网络舆情集中“吐槽”的上述问题,可以发现今年“五一”期间消费热度舆情呈现槽点、痛点与热点、焦点高度重合的特征,而次热度舆情则呈现“低度延烧、累积叠加”致“突然释放”的特点。
诸如沿线道路交通安全、游客聚集扎堆、安全事故突发等假日舆情的集中释放,有些固然源于不可预测、难以预测的突发状况,但更多还是基于职责所在,本应可以“想得到、考虑足、防得住”的应预见、可预见、能预见的“常态”风险。
从舆情数据和热度吐槽来看,诸如交通拥堵、景区扎堆等现象也引发了网民对“五一调休”等假日设计安排的争议探讨。
宠物盲盒、“打投”倒奶既有关“新”消费业态与消费模式,也牵涉法律、道德与社会风尚等诸多因素。其在假期消费舆论场的热度居高不下,需要有关各方及时发声、适时引导,以激浊扬清、彰善瘅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