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秘书处编2011年3月10日
目录
海外论文精粹
架构家庭学和人类科学研究与实践之间的联系…………………………………S·A·斯莫尔2
研究和决策的结合:“家庭影响研讨会”的理论和实践启示…………………………………9
……………………………………………K博根施奈德JR奥尔森KD琳尼J米尔斯
新作推介
《中国家庭研究》(第五卷)目录…………………………………………………………18
国内新作索引…………………………………………………………………………………20
美国《婚姻与家庭》杂志最新目录…………………………………………………………26
征稿启事
华人社会和谐家庭论坛暨第九届家庭问题研讨会征文启事………………………………37
《中国家庭研究》(第六卷)征稿启事………………………《中国家庭研究》编辑部39
海外文摘
架构家庭学和人类科学研究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S·A·斯莫尔
从相对抽象和思辩的研究领域到具体的实践领域,可能造成两者之间出现断层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研究与实践的情境要求和文化习惯存在差异,研究本身的方法论和统计学局限,以及关于科学知识、理论和实践知识、理论本质的认识论问题。
本文将研究定义为使用被认可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经验探索而得来的知识。该定义也包括了具有经验基础的科学理论。而实践指的是专业人员或辅助专业人员将知识应用到特定情境或问题,旨在使特定个人和群体产生行动和变化。那些能将研究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人包括临床医生、临床医学家、家庭生活教育者、社会工作者、社会服务专业人员以及政策制定者。
为了能更好地展示一些研究者和实践者截然不同的要求,我有时将这两个行动领域一分为二。当然,一些家庭学者同时涉足研究和实践,做这样的区分有时会过分夸张。然而,作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任务常常很不一样,需要不同的技术和知识。这些不同的任务也导致了文化上和评价机制上的差异。因此,强调这种差别可以成为理解造成研究和实践之间断层原因的一个有用的策略。
(一)研究和实践之间的文化和情境差异
(二)社会科学研究对于实践应用的局限和前景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社会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论工具已被证实在生产新知识方面是非常有力的。然而,他们并不是没有局限。
方法论上的和统计上的考虑。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方法论上的局限源于研究人存在的道德和实践约束。家庭科学家很少能设计实验,因为实验可能需要系统的确证和对因果过程的确定。比如,设计安排一些已婚夫妇离婚作为实验组,另一些不离婚作为控制组,既不道德又不可行。在这些例子中即使是随机安排的,但由实验条件创造的人为情境及其相应的控制,仍然会限制研究者将发现推广到自然条件中去的能力(McCall&Green,2004)。
即使研究发现是从严格控制的实验研究中得到的,定量社会科学资料的或然本质仍使它很难就因果过程或特定个案做出确定的结论。这是因为定量研究的发现只告诉了我们各种人群的大体情况,而实践的情境通常考虑的是具体的个体(Barlow,Hayes,&individuals(Barlow,Hayes,&Nelson,1984)。因为定量的社会科学研究是以概率模型为基础的,它提供的有意义的结论适用于群体,而非个别个案。它给出的是平均情况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比如,一项纵贯研究的结果可能显示,当父母更多地参与子女的学校教育时,孩子的学习成绩会更好。对研究结果更细致的检验显示,父母的参与度每增加一分,孩子的学习成绩平均增加半分。即使我们的预测这样精确,该发现仍然只是概率性的。它们告诉我们的是,假设在某些条件下,我们对父母和孩子“平均”可做的预测是什么。然而,对特定个案的深入研究可能发现,一些父母不怎么参与子女的学校教育,但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好,相反,一些家长参与子女的学校教育但孩子的成绩却不好。
统计是一种对组织和理解研究数据很有用的工具,但也容易被误读。这些错误会导致定量研究的发现被误解,或者在实践中被过度重视(Acock,1999)。例如,许多在统计上有显著性的研究发现也许在实践或临床上不具显著性(Hollon&Flick,1988),对人们的生活也几乎没什么影响。不幸的是,统计上显著但临床上不显著的发现仍然在研究文献中有一席之地,并且最终成为“科学事实”的一部分。一些科学事实的发现既不可信,因为复制有00困难;也不重要,因为实践价值微乎其微。因此,在梳理了研究文献之后,家庭实践者也许会发现一项统计显著的研究发现似乎对实践应用毫无帮助。
方法上和统计上的局限并不意味定量研究发现应该被否定或减少,只是我们不该过分解释它们。定量发现很好地、简洁地向我们展示了变量与普遍的现象趋势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关系。它们是当前为因果关系提供详细说明和证据最好的可利用的方法。然而,我们需要非常小心,不要对这些发现做超过证据支持的夸大,也不要将它们作为事实,它们只是事实的一种可能表征。
研究发现推广的问题。研究发现的推广问题存在于在好几个方面。最典型的问题是从一项特定的研究中得到的研究发现是否能从原初的研究样本推广到其他人群。研究样本通常太小或者不具代表性,这是对定性研究通常的批评。但是这也发生在定量研究中。比如,亲职项目有时清楚地显示对总体有效,但对不同阶层、文化、或者社会背景的人群却有不同的影响。一项评估研究可能显示,亲职项目对农村和白种人家庭减少青年问题有效,但对低收入的和少数民族家庭却没什么效果。
(三)技术理性的合理性验证
对技术理性论的主要批评在于它忽视了实践者所拥有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价值。它还假设实践者仅仅是运输研究者知识的管道,他们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对于实践的价值很小甚至连一点价值也没有(Doherty,2000)。事实上,有证据显示,越是有经验的专业者专业技术越好,对知识的理解越精湛,将知识应用到他们专业领域的实践情境中越老练(Benner,Tanner,&Chelsa,1996;Chi,Glaser,&Farr,1998;Dryfus&Dryfus,1986;Garb,1989;Schon,1983)。
(一)为实践改善研究的建议
在“基于社区的研究”中,研究者和社区成员之间是伙伴关系,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研究,旨在解决某个迫切的社区问题或有影响社会发生改变(Small,1995;Strand,Amarillo,Cutforth,Stocker,&Donohue,2003)。这种方法的许多指导原则对改进研究对实践、政策、以及项目的适用性非常有帮助。那些特别适用于改善实践知识的以社区为基础的研究原则包括:(a)视所有参与者为平等的合作者,他们拥有各自的专长和知识,并且能够彼此学习;(b)响应由社区实践伙伴所提出的问题;(c)社区伙伴参与研究过程的大多方面;(d)认识到基于社区的研究是一个循环、重复的过程,会随着研究进程发生变化;以及(e)承认研究应该有利于社区或实践伙伴,至少要与研究者获得的益处一样多。这个方法的核心是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的紧密合作,以及认识到尽管研究要促进科学知识基础,但是生产有助于解决实践问题的知识具有最高优先权。(Small;Small&Uttal,inpress;Strandetal.,2003)。
(二)将研究融入实践的策略
增加对有实证基础的项目和实践的应用。好的实践还包括界定和恰当地使用研究成果的能力,如对以实证为基础的实践和项目的应用。最近几年,有实证基础的(或者有科学基础的)项目和实践在健康和预防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正在快速地扩大到其他人类和家庭服务领域中。大多数这类项目的目标是儿童,青年和家庭。那些有实证基础的实践发展出的策略、行为、项目和政策,是在科学研究和评估中已经证明的,将会有效和可信(Dunifon,Duttweiler,Pillemer,Tobias,&Trochim,2004;Kellam&Langevin,2003;SAMHSA,2002)。它们所基于的过程是科学地收集信息、使用普遍认同的研究干预、原则、以及策略的评定标准。采用有实证基础的项目能够提高获得意想的项目成果的可能性,同时确保未来的家庭实践得到最好的可以应用的科学证据的支持。
正如本文所述,有许多策略能使科学研究更具实践性,而实践更具科学性。使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实践的策略包括:增加对实践有益的研究方法的使用,如行动研究、实践者研究和以社区为基础的研究;增加对能控性知识的研究;推进研究成果的转换和传播;利用从实践中得到的启事为研究中的问题提供信息;鼓励学院机构肯定和奖励对行动的研究以及对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应用。使实践进一步融入理论研究的策略包括:改进家庭实践方面多阶段训练的质量和范围;增加对以实证为基础的项目和实践的应用;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承认并合法化实践者的知识;在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时,要将科学知识和局部知识整合起来;在可行的条件下使用的综合的观点和元分析。
正是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严格的验证,以及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的持续对话,我们才有可能改善研究和实践的质量,创造一个标准更统一的、更有效和更有价值的家庭学。
(参考文献略)
(原文载于《家庭关系》2005年第2期,陈国强译;刘汶蓉校、摘编)
研究和决策的结合:“家庭影响研讨会”的理论和实践启示
K博根施奈德JR奥尔森KD琳尼J米尔斯
以上种种使得人们重新审视家庭作为政策分析基本单位的重要性。在美国,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各种专业协会开始把家庭作为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焦点[儿童和家庭政策中心,1992;经济发展委员会,1987;首席国家学校干事,1989;金融工程,1996;Kumpfer,1993(美国司法部,预防及裁定青少年犯罪办公室);Lewis&Henderson,1997(法律和教育研究中心);美国都市家庭委员会,1993;美国儿童福利和家庭预防委员会,1990;美国儿童委员会1991;美国教育部,教育研究和发展办公室,1991]。
一、关于社会科学研究应用的理论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什么不能传递到决策中去,大抵存在四种解释:一是决策过程不同于研究过程;二是研究成果本身的局限性;三是缺少将二者整合的制度性机制;四是决策者和研究者的不同取向。下面详述之。
(一)决策过程的政治特性
(二)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
19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科学研究者都着迷于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Prus,1992)。这种研究范式指引研究者去努力发现客观性的知识和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就像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所做的那样。并且这种发现可以用作决策的依据(Doherty,Boss,La-Rossa,Schumm,&Steinmetz,1993;Prus,1992)。
但是好景不长,研究者很快地开始反思实证主义背后的假设,也就是能否发现一种客观的知识。有学者提出,对人类行为任何简单的概括都是粗鄙的(Howard,1985;Prus,1992)。与这种对社会科学自身的质疑和反思相伴随的是研究者对自己价值立场的反思。也就是研究者自己的价值观和偏见带入研究过程后得来的研究成果是否客观真实。所以,研究者开始怀疑研究成果是否能够作为决策的依据了(Tittle,1985)。
(三)为数不多的几个将知识和权力整合的集权体制
(四)研究者和决策者之间的沟通障碍
Caplan(1979)在他的“两群体”理论中指出,研究者和决策者不同的目标、信息需求、价值取向、薪酬体系和话语体系导致了较少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从而进一步导致了研究的利用不足。比如,研究者目的在于求知,而决策者则注重研究如何服务于解决现实问题(Booth,1988;Caplan;Linquist,1990;McCall,1996)。
这一理论的支持者还指出,研究者们对于诸如统计技术等复杂研究方法的应用也阻碍了研究成果传递到普通大众中去(Booth,1988)。更不用说很多研究者根本不知道如何将研究成果影响决策(DeLeon,1996;Scott,Mason,&Chapman,1999)。那些冗长的研究报告最终的受众也只会是那些圈内的专家学者,非专业人士只能望尘莫及(Nelsonetal.,1987;Patton,1997;Weiss,1990;Weiss&Bucuvalas,1980)。另外,在学术界将研究成果通俗化是一种很难得到回报的工作,这同样加剧了研究者和决策者的隔阂(Boyer,1990;DeLeon,O'Keefe,VandenBos,&Kraut,1996;Lynton&Elman,1987;McCall,1996)。
二、研究的效用还有上升的空间吗?
显然,上述三种理论都将研究的低效利用归结为难以改变的结构性因素。也就是说,决策不可能是理性的,研究也不会充分捕捉到复杂的和变动的社会问题,研究者也很难做到价值中立,强有力的制度设置短期内也不现实。所以,上述理论都认为研究不大可能会影响决策。
但是本文却赞同一些学者(Mark&Shot-land,1985)和决策者(Miller,1996)更加适中的观点:很多时候,研究至少在增加对决策的影响。“两群体”理论认为研究的低效利用至少部分归因于行为方面的因素。所以,我们认为研究者和决策者的沟通障碍是研究难以传递到决策中去的主要原因之一。
威斯康辛州的家庭研讨会提供了很好的消除研究者和决策者沟通障碍的例子。但是这种研讨会也有拥护取向(advocacyorientation)和教育取向(educationalorientation)两种不同的实施方式。倡导取向的研讨会只是提供那种与特定的专家学者、决策者、政党和思想保持一致的研究。而教育取向的研讨会只是传播一些客观的不带有个人偏好的研究成果。后者把价值评判和最终的决策交给那些选举产生的官员去做而不是交给像柏拉图那样的全知全能的“哲学王”(Barrows,1984,1994;Bogenschneider,1995)。
三、家庭研讨会
家庭研讨会旨在把家庭带回决策的中心,主要是提供一些现实性强、以寻求方案为目的研究。它包括一系列讨论会、简短学术报告以及一些后续活动。研讨会的一些主题如福利改革、孩子抚养技术、少女怀孕、青少年犯罪等特别强调把家庭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Ooms&Preister,1988)。它吸引了45-90个决策者的注意,其中有立法者及其助理、联邦政府官员、州政府官员、立法机构的协助者、大学教授以及服务家庭的组织和协会的领导者们。
四、威斯康辛州家庭研讨会的初步影响
在实践中,立法者和决策者已经把研讨会获得的各种信息应用到他们的立法和决策中去了。比如某州的立法者曾经将研讨会的成果用来解决香烟税问题,另一个州的立法者也将研讨会成果融合进他们关于家庭支持计划的新闻发布会。还比如威斯康辛州最高法院也将一次研讨会的成果吸收进了预防少女妊娠和青少年犯罪的方案中去了。此外,研讨会也积极服务于地方政府和立法机构。
五、连接研究和决策的理论和实践
一次研讨会后,13个发言人分别被安排同州决策者进行了单独的会晤,包括地方领导、健康与家庭服务部部长、联合基金的联合主席、威斯康辛州收支委员会,还有参议院院长。其中一次和州立法者的会谈使研讨会发言者随后成功的举行了一次新的研讨会,旨在帮助密尔沃基的一家福利机构解决员工不稳定和难以找到员工的困境。
研讨会的另外一个特色是它的非正式性。与体制内部的各种会议相比,研讨会带给人更少的政治压力和紧张,那里少有各种既定利益集团的聒噪。正如斯密斯(1991)所说,研讨会不是旨在提出一些所谓新奇的政策,而是提供了一个供大家畅所欲言的平台。所以,这类研讨会不欢迎那些既定利益集团和媒体,因为他们总是带着对问题的偏执理解惺惺作态,并且引发无休止的争论。
这些拜访之后,我们就启动了历时六个月的基本建设阶段,这一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组建了一个基础深厚的咨询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包括一些州立法者、几个州立大学的法人代表、合作推广部、穷困研究中心、拉福莱特研究中心(译者注:拉福莱特是威斯康辛州著名社会改革家)、法学院、几个高校里的机构,如儿童和家庭研究中心、一些不错的行政人员、政府部门的几个地方分支机构,包括威斯康辛州婚姻和家庭治疗委员会以及威斯康辛州家庭关系的主管部门在内的遍及全州的服务家庭的专业团体。咨询委员会主要是为家庭研讨会指引方向、提供资金以及努力帮我们提升公信力。比如说,为了使州立法者能够认可这类研讨会,国会和议会的多数党和少数党领袖写信邀请立法机关的参与。
4、选准时机对公认的问题提出政治上可行并有效的解决方案。研讨会的经验表明,研究者应该学会利用政治敏感期来吸引决策者的注意(Barrows,1994;Kaufman,1993;Kingdon,1995;Weiss,1986)。曾进行的一个以福利改革为主题的研讨会,正好在福利立法投票之前一天举行,为立法者提供了投票和辩论的主要依据。
Kingdon提出了一个“政策之窗”的概念。所谓“政策之窗”,是指决策者乐意做出一些决策的改变。他认为“政策之窗”不是单一因素就可以启动的,通常是3因素的合力作用,即问题、决策和政治。也就是决策者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存在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支持改变的外部政治环境。三者缺一,很难实现“政策之窗”的开启。
5、选择那些既有个人魅力又能够提供客观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且对决策有所启示的演讲者。供职于国会委员会的一名心理学家告诫道:决策者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信息,二是更客观有效的信息(Srtickland,1996)。决策者自己也指出他们评价研究的最重要的两条标准是客观和价值中立(Weiss,1986)。客观、高质量的研究正好是家庭研讨会的一个显著标志。在一个1-5总价量表的测试中(1代表很不客观,5代表非常客观),11个研讨会在客观性指标上的平均得分为4.26。其中一个立法者这样写道,“冷静客观的分析,不带有任何偏见的发言以及不带有任何政治污点,这着实使人耳目一新。”
6、超越党派的政策提议。决策者从来都将自己定位为他人提议的传输者,而不是直接提出某项政策。所以他们急需寻求那些有助于决策的高质量研究以躲避游说集团的围追堵截。当然研讨会也会提供一系列可选方案而不是一种方案,从自由倾向到保守倾向(Barrows,1984,1994;Rule,1978),从而保证研讨会的客观性和超党派性。总之研讨会的目标是:(a)给不同观点搭建交流的平台(b)让不同政治取向的决策者一起工作(c)不管哪个政党执政,都要坚持一些效果显著的决策。我们极力主张研讨会首先考虑自己的价值中立和超越党派性(Barrows,1994;Bimber,1996)。
7、清楚决策者的信息需求、工作环境和写作偏好。这里我们愿意修正Caplan关于研究者和决策者划分的“两群体”理论。我们认为,研究和决策的更好联结实际上牵涉到三个群体,分别是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政策制定者指那些能够制定政策的州行政管理者、州政府秘书长和州立法者,政策执行者指那些州行政职员和非政府组织的管理者,服务提供者就是那些在第一线提供服务的人。Shonkoff(2000)采用了服务提供者这个概念,包括本文的政策执行者和服务提供者。下面我们将详尽展示三个群体在信息需求、工作环境和写作偏好三个维度的区别。
信息需求:研究者重在发现问题,实现理论的提升,实现知识增量的进步;决策者重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执行者重在获得解决执行中出现问题的操作性技术。从信息的精确度讲,研究者喜欢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决策者喜欢那些综合性信息,特别是对于决策有所影响的因素(Weiss&Weiss,1996);执行者喜欢那些能够将决策操作化的信息(Shonkoff,出版中;Unrau,1993)。
工作环境:一些研究通常耗时数年(Gallagher,1990),而且研究者要遵循严格的研究程序(Shonkoff,2000);决策者面临的环境就更加多样和易变了,他们需要得力地去应付各种突发事件;执行者完全是实用主义的,主要是满足来自服务对象的需求(Shonkoff)。
写作偏好:研究者在学术报告写作的过程中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在逻辑上层层展开,其中充斥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数理模型,最后在文末道出自己的研究结果。决策者却更加偏好那些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研究报告(Grob,1992;Huston,1994;Newman&Vincent,1996)。决策者认为对决策的启示以及研究成果的普遍效用是他们评价一份研究的最重要的指标。执行者喜欢那种篇幅适中并且略带有一些专业词汇和图表的报告,这可以使他们能和研究者展开对话,且容易向决策者说明情况。
家庭研讨会的经验表明,要把研究传递到决策中去,最重要的是明确研讨会的目标群体,即决策者和执行者。会上由目标群体首先抛出问题,然后由研究者进行绘声绘色的解答。一定要注意,报告首先要开宗明义的指出研究的结论和对决策的启示。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设计不同的研讨会形式。
8、对问题的跨学科、多角度解读。现在我们越来越清楚,每一专业对于特定问题的解读只能反映一个侧面,所以要想真正解决一些复杂问题,尤其需要跨专业、多学科的视角(DeLeonetal.,1996;Weiss&Bu-cuvalas,1980)。以一次家庭研讨会为例,我们组建的家庭计划委员会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包括经济、教育、家庭研究、卫生保健、法律、心理、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参加一个小组讨论的成员竟然不知道与会者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这就警示我们,专业分割的状态一定要突破,实现一种认识的综合和整合(Bellah,Madsen,Sullivan,Swidler,&Tipton,1985,p.301)。但是通过多学科介入来暴露问题复杂性的方式并不是为了论证问题的不可知性。
另一种阐明问题复杂化的方式是将问题概念化,比如Patterson的“不幸野草”(Patterson,Reid,&Dishion,1992)概念。它准确刻画了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根源,即学龄前的、刻薄的、前后不一致的家庭教育、随后的同龄群体的排斥、极差的学校表现、加入越轨青少年的行列、吸毒以及早年被捕等。这样一种概念在决策机构的使用能够唤起人们早期家庭干预的意识。
六、讨论
威斯康辛州持续7年的家庭研讨会经验表明,研究可能会产生一些政策取向的新点子,并且通过研讨会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研究成果指导现实行动的效用。在加利福尼亚州、哥伦比亚、伊利诺斯州、印第安地区和宾夕法尼亚州等地区都已举行过或者正在进行同类性质的研讨会,更加坚定了我们的这种结论。当然各州之间的做法会有区别:(a)威斯康辛的发起者和引领者是一所大学,在加利福尼亚州是图书馆系统的研究部门,在伊利诺斯州是州政府的几个代表和非营利组织。(b)在威斯康辛起主导作用的州政府,而在加利福尼亚是州属的几个较大的城市。(c)威斯康辛州立法机构比较稳定并且政府四个任期,而加利福尼亚州立法机构受任期限制并且政府只有两个任期。
长久以来,我们都强调研究工作的价值中立,我们反对研究者过分的价值涉入并且反对他们提出一揽子计划和倡导,他们所提供的应该是不偏不倚的研究成果。虽然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但是我们仍然不会放弃这种期待。正像人们对于公平的追求,不能因为公平是一种永远都无法真正企及的理想,我们就弃之不顾(Glenn,1993)。
威斯康辛州的一系列研讨会向我们展示了它的7种功能:
2、研讨会还使人们看到,客观中立的科学研究方法可以确保某项研究超越党派和具体利益指向。这一切都被决策者赞赏为不带任何政治污点。
3、研究者使用一些概念框架重新塑造了政治讨论的话语体系。比如说,研讨会将家庭这一单位引进了决策过程,从而克服了单一个人主义视角的局限。一个行政职员这样写道,“家庭角色这一视角的引入以及根据这一视角去解决问题是很重要的”。
4、研究使人们可以区分出事实和预设,从而纠正人们在决策中误把预设当作事实的做法(Flinchbaugh,1988)。一个立法者写道,“研讨会使得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各种假设”。
5、研究可以通过区分多个项目或者决策方案的有效性来指导决策者设计好的解决方案。
6、研究经常会支持或者反对某项正在进行的方案。我们的研究并不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Bimber,1996);相反,决策本来就是一个政治过程,只要研究者不做专职的倡导者并且将研究传递给更多的群体和个人,而不仅仅是某些既得利益者,那么,政治讨论公开化、合法化就是研究的一项理所当然的功能。
7、取得很好成绩的有关儿童和家庭方面的研究(Werner,1992)以及那些得到良好评价问题解决方案,使我们看到了研究成果传递给决策者的希望所在。一位参与者这样写道,研讨会使人们看到大学再一次可以“塑造理性政治”的迹象(Bevan,1982,p.1310)。
当然,我们也不认为把研究和决策结合的所有尝试都会走向成功,但是那些能够辨别出三个动力群体、系统化的立法过程,以及决策得到认真执行的尝试不会有太大问题。我们将上文提到的十大具体步骤和方法归并为三大类:第一大类,应该提供一个供研究者、决策者和执行者交流的平台,这样研究者才有可能针对不同目标群体传递自己的研究成果。第二大类,要根据政治环境和决策者的需要来加工润色信息;努力使学术界、行政界和司法界的联系合法化、制度化;对公共问题提供可行的方案;推荐那些能够提供客观和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学者作为发言人;使整个政治界都能感受到研究对决策的启示;区分决策者不同的信息需求、工作环境和写作偏好;对于那些复杂的社会问题要提供宽广的跨学科视野、调和专业知识的局限性。第三大类,学术界自身的改变。必须明确和支持研究者、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沟通的联络,并视之为学术界的一项合理功能,就像教授委员会、公共或者私人机构内的联络者一样。
然而,尽管我们对这一事业热情高涨,但也切不可任意夸大研究成果的功用以及将研究传递到决策中的有效性(Pierre,1985;Shon-koff,2000;Wilensky,1997)。研究者必须认识到民主体制的局限性,在它诞生之日起就有一种倾向,凭借着技术专家、铁腕政客,或者柏拉图所谓的哲学王反对一些决策(Rossi&Wright,1985)。同样,在自由市场体制下,人们会怀疑一种决策是否是符合成本收益分析,这就进一步激起人们关于它的社会经济价值的各种政治性争论。
同样,我们也支持社会知识局限性的那种理论分析,研究很少会成为决定一项政策出台的唯一影响因素(Weiss&Bucuvalas,1980)。只有当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感觉到实际情形和理解的情形有偏差时,社会问题才会进入公众的视线,成为一个公共话题。“尽管科学能够深刻影响人们对现实的感知,但是科学或许很难影响人们对某一现实的最终想象”(Ross&Staines,1972,p.20)。根据Seeley(1985,p.173)的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擅长于分析“事情是什么样子”,可能对于形成某项政策只起有限作用,因为决策背后的价值依据就是“事情应该成为什么样子”(参见Bogenschneider,1995)。
考虑到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治博弈,Weiss(1986)警告说,与其期望某项研究能够对政策制定带来轰炸性的效果,还不如确保某项研究成果能够缓慢地持续地传递到决策中去,尽管这种路径还不是特别清晰。1972年成立的技术评估局(OTA)旨在帮助国会委员会客观深入地分析某些社会问题,但是Bimber对于它起伏波动的分析有力地支持了Weiss的观点。当1995年OTA被问及自身存在的合理性时候,竟然出现了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国会议事录中没有一次提及OTA,甚至没有一项草案提议或某次投票表决可以看到它的贡献。
最后,我们希望专家学者们和曾经的“象牙塔”能够有志于积极地将研究成果传递到决策中去。至于这种投入的回报,威斯康辛家庭研讨会已经给出了最好的例子。这类研讨会后,威斯康辛州制定了支持家庭的有效政策,而这恰恰是值得我们去记录、学习和应用的。
(原文载于美国《家庭关系》2000年第3期,陆文荣摘译、薛亚利校)
书评与推介
《中国家庭研究》(第五卷)目录
论文精粹
伴侣间的常见问题和冲突:有效的治疗干预
J.D.佩蒂尼利
父系家庭的持续与变迁——台湾的家庭社会学
研究1996-2000
伊庆春章英华
性别不平等的起源——女性主义理论评介
及后村调查分析
李银河
中国的老龄人口生活状况及社会保障——
一个基于6省实证调查的社会学研究
若林敬子冯文猛聂海松
台湾的祖孙关系与代间方案之推动
林如萍
研究报告
上海女性的家庭生活质量和地位——60年回眸
徐安琪
国外文摘
婚姻稳定和解体
婚姻靠什么维系:回报、障碍和稳定性?
D.普雷维蒂P.R.阿马托
离婚对成人和孩子的影响
P.R.阿马托
离婚动机的修辞
J.霍珀
J.M.戈特曼R.W.列文森
离婚调适的预测:压力源、资源和对离婚的定义
H.Y.王P.R.阿马托
亲密关系暴力
性别、职业与亲密伴侣间的暴力——男性职
业在家庭暴力中的延伸和暴力代偿
S.A.梅尔泽
约会暴力中的长期受害者:女性的易受伤害
性和受虐关系的研究
A.L.菲尤K.H.罗森
家庭研究方法
S.A.斯莫尔
家庭研究结果的报告和解释
J.E.迪尔E.R.安德森
研究和决策的结合:“家庭影响研讨会”的
理论和实践启示
K.博根施奈德J.R.奥尔森
K.D.琳尼J.米尔斯
对质性研究的理解和评估
A-M.阿姆贝特P.A.阿德勒
资料向导
美国《婚姻与家庭杂志》最新目录
国内新作索引
附表
附表目录
表1男女法定结婚年龄的国际比较
表2男女平均结婚年龄和早婚人口比例的国际比较
表3总和生育率和青春期生育率的国际比较
表4避孕普及率的国际比较
表5人口预期寿命的国际比较
表6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的国际比较
表7粗结婚率和粗离婚率的比较
表8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的地区比较
表91999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的地区比较
表102009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的地区比较
表111999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的地区比较
表122009年全国城镇家庭平均每百户年末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地区比较
表131999年全国城镇家庭平均每百户年末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地区比较
表142009年全国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末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地区比较
表151999年全国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末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地区比较
表161999年和2009年各地区的少儿和老年抚养系数排序(%)
表172009年全国各地区15岁及以上男女人口的婚姻状况(%)
表181999年全国各地区15岁及以上男女人口的婚姻状况(%)
表192009年全国各地区结婚率、再婚率、离婚率和复婚率排序
表202009年全国各地区的涉外结婚情况
表212009年全国各地区离婚方式比较
(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论文
田先红:《碰撞与徘徊:打工潮背景下农村青年婚姻流动的变迁——以鄂西南山区坪村为例》,《青年研究》2009年第3期。
马慧芳:《建国初期党推动农村妇女婚姻家庭解放的成功经验》,《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姜玉、田丰、周欣欣:《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姻生育选择及对未来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影响——兼与庄渝霞商榷生育政策调整的可行性》,《青年研究》2009年第3期。
王颉:《村庄选举中的“家族争斗”与“群体焦虑”——以Z省S县西坪村为例》,《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姜全保、果臻、李树茁、MarcusW.Feldman:《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家庭生命周期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4期。
关颖:《城市独生子女犯罪人的社会交往特征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4期。
吴银涛:《社会转型期青年网恋行为的缘起、发生及结果研究》,《青年研究》2009年第4期。
高丽娟:《国内单亲母亲家庭十年研究综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庄渝霞:《西方生育决策研究概述——来自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集成》,《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陈苇、王歌雅:《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继承法制建设回顾与展望》,《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石智雷、杨云彦:《家庭依附、人力资本与女性青年的劳动参与——来自湖北省的数据》,《青年研究》2009年第5期。
许传新:《婚姻关系满意度: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的比较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5期。
关颖:《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未成年人犯罪特征比较》,《学海》2009年第5期。
陈世海:《青年女性哭嫁习俗:在惯性中传承与断裂——鄂中地区哭嫁习俗的田野调查》,《青年研究》2009年第5期。
吴瑞君、汪小勤:《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婚姻稳定性分析》,《学海》2009年第5期。
姜志刚:《称谓、生命、巫术——称“父”为“叔”习俗的文化人类学透视》,《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王歌雅:《夫妻忠诚协议:价值认知与效力判断》,《政法论丛》2009年第5期。
宋健、黄菲:《人口学视野下的婚姻家庭研究:内容与方法》,《西北人口》2009年第5期。
陈欣欣、张林秀、罗斯高、史耀疆:《父母外出与农村留守子女的学习表现——来自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调查》,《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5期。
李秀华:《夫妻忠实义务理论与实务维度之考量》,《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沈奕斐:《“后父权制时代”的中国——城市家庭内部权力关系变迁与社会》,《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王歌雅:《社会性别与招赘婚姻》,《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李煜:《代际流动的模式:理论理想型与中国现实》,《社会》2009年第6期。
吕亚军、刘欣:《家庭政策概念的辨析》,《河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王郁:《浅析虚假离婚的法律效力》,《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7期。
周路路、赵曙明、战冬梅:《工作—家庭增益研究综述》,《外国经济管理》2009年第7期。
陈苇、冉启玉:《构建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国婚姻家庭法六十年》,《河北法学》2009年第8期。
王跃生:《网络家庭的理论和经验研究——以北方农村为分析基础》,《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湖北省妇联、湖北省社科院、湖北省文明办:《湖北省万户家庭现状调查报告》,《中国妇运》2009年第10期。
牟永福、胡浩:《一项社会救助绩效评估的方法:基于弱势群体中核心家庭与单身家庭的分类比较》,《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第12期。
周晓燕、周军:《中国高学历女青年婚恋观研究——2007-2008年调查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12期。
杨璐玮:《晚清家庭中的女性形象探析——以〈申报〉及画报为中心的考察》,《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16期。
崔海波:《从“父权制”到“性别契约”和“性别化的福利模式”——父权制概念和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分析》,《学理论》2009年第20期。
徐安琪:《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青年研究》2010年第1期。
关颖:《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调查与分析》,《中国家庭教育》2010年第1期。
何军、李庆、张姝弛:《家庭性别分工与农业女性化——基于江苏408份样本家庭的实证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潘允康:《中国婚姻家庭的社会管理》,《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许传新:《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家庭压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1期。
邓娟、安丰岷:《论亲属关系的社会性别化特征》,《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赵爽:《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文化与结构结合的路径》,《青年研究》2010年第1期。
冯雪红:《维吾尔族妇女择偶的人类学考察——以新疆喀什地区S县A村为例》,《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关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新走向》,《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1期。
刘燕舞、王晓慧:《农村已婚青年女性自杀现象研究——基于湖北省大冶市丰村的个案分析》,《青年研究》2010年第1期。
刘莫鲜:《女性单身现象研究回顾与展望,《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牛端、黎光明:《家庭环境特征对主观幸福感“调节—缓和”模型的调节效应》,《心理研究》2010年第1期。
楼小奴:《从清代档案看婚姻触礁后妇女的境遇》,《四川档案》2010年第1期。
杨清惠:《受虐妇女报复性犯罪轻刑化处罚之根据》,《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1期。
宋丽娜:《媒妁之言六十年:村庄传统与婚姻变革》,《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孙淑敏:《乡城流动背景下低收入地区农村男子的择偶困境——对甘肃省东部蔡村的调查》,《西北人口》2010年第1期。
石春霞、张红:《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家庭养老研究》,《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1期。
吴翠萍:《城市女性养老的资源及策略选择》,《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吴惠芳、叶敬忠、刘鹏:《农村留守妇女与宗教信仰》,《农村经济》2010年第1期。
唐钧:《中国住房保障问题:社会政策的视角》,《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格勒:《西藏家庭与西藏现代化三个发展阶段——对西藏50年来社会变迁的实地调查》,《人权》2010年第1期。
南希·E·列文、周云水:《同性恋的婚姻、生育和亲属制度》,《思想战线》2010年第1期。
刘红梅、周胜跃:《从韩国家族和婚姻法律的修改看韩国女性地位的改善》,《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年第1期。
王礼仁:《男女平等的法律并不是最好的法律——以女性从政和婚姻诉讼为视角》,《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崔明堂、王广金:《和谐新农村构建中彩礼和嫁妆的正功能分析》,《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孙鹃娟:《成年子女外出状况及对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影响》,《人口学刊》2010年第1期。
吴惠芳、叶敬忠:《丈夫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分析》,《浙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叶松庆:《边缘性的城市青年特殊群体——对某市青年同性恋者的个案研究》,《青年探索》2010年第1期。
姚建平、梁智:《从救助到福利——中国残疾儿童福利发展的路径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张善根:《学校社会工作与校园暴力的防控》,《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1期。
胡滨:《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实证研究——以湖南省H乡为个案》,《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1期。
张云英、黄金华、王禹:《论孝文化缺失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迈克尔·G·佩勒兹、王天玉、周云水:《世纪晚期人类学的亲属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吴愈晓:《家庭背景、体制转型与中国农村精英的代际传承(1978-1996)》,《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
孙远太:《家庭背景、文化资本与教育获得——上海城镇居民调查》,《青年研究》2010年第2期。
王列军:《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和下一步改革的总体思路》,《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张亚军、胡利敏:《家庭暴力下受暴女性犯罪的量刑与执行途径》,《河北学刊》2010年第2期。
张建平、王军:《家庭购买决策中的夫妻角色研究文献述评》,《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2期。
杨雪:《日本介护老年父母过程中的家庭策略分析——对横滨市一个家庭的个案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2期。
巫锡炜、郭志刚:《我国从妻居的时空分布——基于“五普”数据的研究》,《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2期。
陈建兰:《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苏州的实证研究》,《人口与发展》2010年第2期。
孙敏、田孟、钟琴、郑晓园:《社会变迁下的婆媳关系诸态研究——基于鄂东南X村的实地调查》,《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谢桂华:《家庭居住模式与子女赡养》,《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2期。
童星、王增文:张秀兰,方黎明,王文君农村低保标准及其配套政策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张秀兰、方黎明、王文君:《城市家庭福利需求压力和社区福利供给体系建设》,《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尹银、周俊山、张天骄:《住房对城市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的影响分析》,《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2期。
关颖:《关于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探讨》,《中国家庭教育》2010年第2期。
刘汶蓉:《婚前性行为和同居观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现代性解释框架的经验验证》,《青年研究》2010年第2期。
马晓娟、高石钢:《社会转型期宁夏农村回族离婚问题初探——以同心县韦州镇为例》,《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邵国平:《独生子女恋爱观及其行为调查与分析》,《青年研究》2010年第2期。
倪才龙、耿建:《建立健全我国家庭财产申报制度的若干问题》,《上海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陈青霞、赵陵波、何少颖:《边缘女青少年不安全性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以福州市某青少年特训营为例》,《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3期。
张曼华、付倩:《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素与家庭心理治疗》,《医学与社会》2010年第3期。
吴惠芳、叶敬忠:《丈夫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分析》,《浙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周国华:《2008年流动与留守儿童研究新进展》,《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3期。
夏吟兰、郝佳:《家庭暴力法律防治理念刍议——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正义观》,《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3期。
姜又春:《打工经济背景下农村家庭关系的变迁与留守儿童养育模式研究——以湖南潭村为例》,《西北人口》2010年第3期。
朱静辉:《家庭结构、代际关系与老年人赡养——以安徽薛村为个案的考察》,《西北人口》2010年第3期。
崔丽娟、邹玉梅:《家庭功能缺失对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影响机制》,《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3期。
马冬玲:《情感劳动——研究劳动性别分工的新视角》,《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3期。
邵书龙:《国家、教育分层与农民工子女社会流动:contain机制下的阶层再生产》,《青年研究》2010年第3期。
桂华、余练:《婚姻市场要价:理解农村婚姻交换现象的一个框架》,《青年研究》2010年第3期。
毛晓洁、胡恭华:《青少年自杀的危险因素分析》,《医学与社会》2010年第3期。
陈平:《城市养老模式新探——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孙云晓、李文道、赵霞:《男孩危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对〈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一文的回应》,《青年研究》2010年第3期。
唐灿:《家庭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的回顾与评述》,《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3期。
杨爱君、王海波:《二十年家庭伦理电视剧综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3期。
风笑天:《独生子女:媒介负面形象的建构与实证》,《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3期。
红峰、王增:《青海柴达木蒙古族家庭变迁调查——以宗加乡阿旺家族为例》,《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张学东、李红霞:《儿童语言早熟与家庭社会工作干预策略》,《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王跃生:《婚事操办中的代际关系:家庭财产积累与转移——冀东农村的考察》,《中国农村观察》2010年第3期。
姚桂桂:《试论美国“贫困女性化”——20世纪后期的一个历史考察》,《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3期。
张迎黎、张亚林、何影、柳娜:《几种常用家庭暴力评估工具介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3期。
徐安琪:《“孩奴”现象传媒炒作的负效应和实证辨正》,《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第4期。
孔海娥:《从沉默到有限自主:新中国60年农村女性择偶自主权研究——以湖北省浠水县两个村庄为例》,《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徐安琪:《白头偕老:新世纪的神话?——终身婚姻态度的代际比较研究》,《青年研究》2010年第4期。
丁桂芳、黄彩文:《哈尼族奕车人离婚现象的人类学分析》,《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
王跃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理论和经验分析——以北方农村为基础》,《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
伍海霞:《河北农村老年人家庭生命周期及影响因素分析》,《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4期。
周长城、韩秀记:《当代中国经验下的家庭制度主义分析——兼论贝克尔“家庭论”》,《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金一虹:《流动的父权:流动农民家庭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张翼:《家庭背景影响了人们教育和社会阶层地位的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第4期。
杨菊华、姜向群、陈志光:《老年社会贫困影响因素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人口学刊》2010年第4期。
周兴、王芳:《中国女性的社会经济特征与生育决策》,《人口学刊》2010年第4期。
蔡玲:《以ABC-X模型为基础的农民工家庭压力研究》,《江汉论坛》2010年第6期。
朱农飞、周路路:《工作-家庭文化、组织承诺与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张赛、路孝琴、杜蕾、杜娟、王嵬、郭爱民、崔树起:《家庭功能评价工具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第7期。
陈学明、陈祥勤:《当今人类究竟应当如何对待家庭——对赖希的“性革命”思想之研究》,《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王晶、吴明霞、廖礼惠、吴梅宝:《国外工作-家庭平衡研究的现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8期。
唐咏、楼玮群:《长期护理对老人居家和社区照顾的影响和挑战研究——以深圳为例》,《兰州学刊》2010年第7期。
徐安琪:《浪漫爱的追求:渐行渐远?》,《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专著
李树茁、伍海霞、韦艳、靳小怡、[美]费尔德曼:《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生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杨菊华、宋月萍、翟振武、陈卫等:《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王金玲、林维红主编:《性别视角:生活与身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梁青岭:《现代婚姻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日]林光江:《国家独生子女儿童观——对北京市儿童生活的调查研究》,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孟德花:《别居与离婚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爱武:《家事法院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于秀:《不完整的天空——来自中国单亲家庭的成长报告》,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年版。
王勤芳:《别居法律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裴晓梅房莉杰:《老年长期照护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徐静莉:《民初女性权利变化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李树茁,韦艳,任锋:《国际视野下的性别失衡与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曲凯音:《云南留守女童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版。
[英]德斯蒙娜·莫利斯著,何道宽译:《裸猿三部曲:亲密行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版。
顾宝昌、李建新主编:《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论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曾毅等著:《老年人口家庭、健康与照料需求成本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与信息司、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编:《人口和计划生育常用数据手册:2009》,中国人口出版社2010年版。
美国《婚姻与家庭》杂志最新目录
一、EditorialComment
1、FromtheEditor
DavidH.Demo
编者的话
二、MinisymposiumonGenderandParenting
性别与亲职讨论
2、HowDoestheGenderofParentsMatter(p3-22)
TimothyJ.Biblarz,JudithStacey
父母的性别如何起作用?
3、GeneratingHeatorLightTheChallengeofSocialAddressVariables(p23-28)
LisaStrohschein
使问题更激烈还是更清楚?社会生态变量带来的挑战
4、StudyingComplexFamiliesinContext(p29-34)
AbbieE.Goldberg
在脉动情境中研究复杂家庭
5、Same-SexParentingandChildDevelopment:ReviewingtheContributionofParentalGender(p35-40)
FionaTasker
同性养育与儿童发展:审视父母的性别贡献
6、IdealFamiliesandSocialScienceIdeals(p41-44)
理想家庭与社会科学的理想。
三、AdolescentandYoungAdultIntimateRelationships
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的亲密关系
7、WhenDoesRaceMatterRace,Sex,andDatingatanEliteUniversity(p45-72)
ElizabethAuraMcClintock
种族什么时候起作用?精英大学中的种族、性别和约会研究
8、RelationshipTransitionsAmongYouthinUrbanKenya(p73-88)ShelleyClark,CarolineKabiru,RohiniMathur
肯尼亚城市青年的关系变化研究
9、NeighborhoodPovertyandNonmaritalFertility:SpatialandTemporalDimensions(p89-104)
ScottJ.South,KyleCrowder
时空纬度下的贫民聚居和非婚生育
10、DoesPremaritalCohabitationPredictSubsequentMaritalStabilityandMaritalQualityAMeta-Analysis(p105-116)
AnitaJose,K.DanielO'Leary,AnneMoyer
婚前同居能否预测婚后婚姻关系的稳定和婚姻质量?——一种元分析方法
11、LifeCourseStageinYoungAdulthoodandIntergenerationalCongruenceinFamilyAttitudes(p117-134)
FreekBucx,QuintenRaaijmakers,FritsvanWel
青年时期的生命历程阶段与家庭观念的代际一致性
四、OfGeneralInterest
一般议题
12、LongitudinalAssociationsBetweenHusbands'andWives'DepressiveSymptoms(p135-147)
ChrystynaD.Kouros,E.MarkCummings
丈夫和妻子抑郁症状之间的纵向联系
13、ParentCareasUnpaidFamilyLabor:HowDoSpousesShare(p148-164)
UrsulaHenz
作为无偿家庭劳动的抚育:夫妻之间如何分配?
14、“Women'sWork”WomenPartnersofTransgenderMenDoingHouseworkandEmotionWork(p165-183)
CarlaA.Pfeffer
“女人的事儿?”女人变性男伴的家务和情感
15、SeparateSpheresorIncreasingEqualityChangingGenderBeliefsinPostwarJapan(p184-201)
KristenSchultzLee,PaulaA.Tufi,DuaneF.Alwin
战后日本性别观念的变化:越来越隔离还是越来越平等?
16、FamilyandHouseholdFormationsandSuicideintheUnitedStates(p202-213)JustinT.Denney
美国的家庭、家庭结构与自杀
五、BookReviews
书评
17、WomenattheTop:PowerfulLeadersTellUsHowtoCombineWorkandFamily-byDianeF.HalpernandFannyM.Cheung(p214-215)
CarynE.Medved
位于顶峰的女性:强有力的领导者告诉我们如何兼顾家庭和工作(作者DF史蒂文和FM昌)
18、TheNatureofSexualDesire-byJamesGilesandLanham,M.D.(p215-217)
TiffaniS.Kisler
性欲的本质(作者J吉尔斯、MD兰汉姆)
2010年第2期
一、Parents,Children,andAdolescents
父母、子女和青少年
1、PartnershipTransitionsandMaternalParenting(p219-233)
AudreyN.Beck,CareyE.Cooper,SaraMcLanahan,JeanneBrooks-Gunn
夫妻关系变化与母亲抚育
2、Race/EthnicDifferencesinEffectsofFamilyInstabilityonAdolescents'RiskBehavior(p234-253)
PaulaFomby,StefanieMollborn,ChristieA.Sennott
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家庭不稳定效应中的种族/人种差异
3、AdolescentTriangulationIntoParentalConflicts:LongitudinalImplicationsforAppraisalsandAdolescent-ParentRelations(p254-266)
GregoryM.Fosco,JohnH.Grych
青少年卷入父母矛盾后的三角关系:纵向评估的意义及青春期亲子关系
4、TheNatureandCorrelatesofSiblingInfluenceinTwo-ParentAfricanAmericanFamilies(p267-281)
ShawnD.Whiteman,JuliaM.BecerraBernard,SusanM.McHale
非裔美籍的双亲家庭中,兄弟姊妹相互影响的实质和关联分析
5、TheInteractiveEffectsofMaritalConflictandDivorceonParent–AdultChildren'sRelationships(p282-292)
TianyiYu,GregoryS.Pettit,JenniferE.Lansford,KennethA.Dodge,JohnE.Bates
婚姻冲突和离婚对父母--成年子女关系的交互效应
6、HappySpouses,HappyParentsFamilyRelationshipsAmongFinnishandDutchDualEarners(p293-306)
KaisaMalinen,UllaKinnunen,AskoTolvanen,AnnaRnk,HildeWierda-Boer,JanGerris快乐的夫妻,幸福的父母?荷兰和芬兰双职家庭关系研究
7、Mothering,Fathering,andExternalizingBehaviorinToddlerBoys(p307-317)
MarjoleinVerhoeven,MarianneJunger,ChantalvanAken,MajaDekovi,MarcelA.G.vanAken
母职、父职和男婴的外显行为研究
二、FamiliesandAdultHealth
家庭与成人健康
8、TheImportanceofParentingandFinancialContributionsinPromotingFathers'PsychologicalHealth(p318-332)
HollyS.Schindler
抚育孩子和经济贡献对促进父亲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9、Mothers'DifferentiationandDepressiveSymptomsAmongAdultChildren(p333-345)
KarlPillemer,J.JillSuitor,SethPardo,CharlesHendersonJr.
母亲的差异与成年子女的抑郁症状
10、BuffersofRacialDiscrimination:LinksWithDepressionAmongRuralAfricanAmericanMothers(p346-359)
EricaC.Odom,LynneVernon-Feagans
种族歧视的缓冲:农村非裔美籍母亲的沮丧心理的影响因素
三、OfGeneralInterest
11、IntimatePartnerViolenceinYoungAdultDating,Cohabitating,andMarriedDrinkingPartnerships(p360-374)
JacquelynD.Wiersma,H.HarringtonCleveland,VeronicaHerrera,JudithL.Fischer
年轻成人约会、同居和已婚酗酒伴侣中的亲密伴侣暴力
12、GenderAsymmetryinFamilyMigration:OccupationalInequalityorInterspousalComparativeAdvantage(p375-392)
KimberleeA.Shauman
移民家庭的性别不对称:是职业不平等还是夫妻间的比较优势?
四、BookReviews
13、TheEverydayLivesofYoungChildren:Culture,Class,andChildRearinginDiverseSocieties-byJonathanTudge(p393-396)
FabienneDoucet
幼童的日常生活:不同社会的文化、阶层和育儿(作者J塔吉)
14、ColorLines,CountryLines:Race,Immigration,andWealthStratificationinAmerica-byLingxinHao(p396-397)
MatthewA.PainterII,ZhenchaoQian
15、肤色标示、国家标示:美国的种族、移民和财富分层(作者郝灵欣)
ForthcomingArticle
1、TheDecadeinReview(pages401–402)
10年回顾
AndrewJ.Cherlin
美国的人口统计趋势:21世纪前10年的研究综述
MyraMarxFerree
填补研究不足:性别视角下的家庭研究
LindaM.Burton,EduardoBonilla-Silva,VictorRay,RoseBuckelewandElizabethHordgeFreeman
种族批判理论、肤色主义和10年来对有色人种家庭的研究
KathrynEdinandRebeccaJoyceKissane
贫困与美国家庭:10年研究回顾
TimothyJ.BiblarzandEvrenSavci
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人的家庭研究
JenniferE.Glick
复杂过程的连接:10年来移民家庭研究综述
LynnPrinceCookeandJaneenBaxter
国际背景下的“家庭”:西方社会的制度影响的比较研究
ShelleyM.MacDermidWadsworth
战争和恐怖主义背景下的家庭危机和弹性
SharonSassler
生命周期中的夫妻关系:性、关系和择偶
PamelaJ.SmockandFionaRoseGreenland
父母身份形成的多元化途径:模式、含义和新兴的研究方向
RobertCrosnoeandShannonE.Cavanagh
DebraUmberson,TetyanaPudrovskaandCorinneReczek
生命历程视角下的父母身份、不要孩子和幸福感
FrankD.FinchamandStevenR.H.Beach
新千年的婚姻:10年回顾
PaulR.Amato
离婚研究:延续的趋势和新发展
MeganM.Sweeney
再婚和再婚家庭:21世纪家庭学的重要领域
RandD.Conger,KatherineJ.CongerandMonicaJ.Martin
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过程与个人发展
SuzanneM.BianchiandMelissaA.Milkie
21世纪第一个10年中的工作与家庭研究
KristinL.Anderson
家庭中的冲突、权力和暴力
DeborahCarrandKristenW.Springer
21世纪家庭和健康研究的发展
BrianM.D'OnofrioandBenjaminB.Lahey
生物社会学对家庭的影响:10年综述
KarenBogenschneiderandThomasJ.Corbett
家庭政策:成为一个研究领域和社会政策的分支。
2010年第4期
一、ResearchReviews
研究综述
1、ReligioninFamilies,1999–2009:ARelationalSpiritualityFramework(p805-827)AnnetteMahoney
1999-2009年家庭成员宗教信仰研究综述:一个精神关系分析框架
2、CapitalatHomeandatSchool:AReviewandSynthesis(p828-846)TobyL.Parcel,MikaelaJ.Dufur,RenaCornellZito
家庭资本和学校资本:一项研究回顾与综述
二、WorkandFamily
工作和家庭
3、CopingWithOverloadandStress:MenandWomeninDual-EarnerFamilies(p847-859)ChrisA.Higgins,LindaE.Duxbury,SeanT.Lyons
双职工家庭中应对压力和过载负荷的性别比较研究
5、MigrationDecisionsWithinDual-EarnerPartnerships:ATestofBargainingTheory(p876-892)MartinAbraham,KatrinAuspurg,ThomasHinz双职工家庭中谁拥有移民决定权一项对协商理论的检验
三、DivorceandFamilyStructure
离婚与家庭结构
6、AreDivorceStudiesTrustworthyTheEffectsofSurveyNonresponseandResponseErrors(p893-905)ColterMitchell离婚研究可靠吗?调查中受访者的无回应与回应误差的影响
7、TheTimingofCohabitationandEngagement:ImpactonFirstandSecondMarriages(p906-918)ScottM.Stanley,GalenaK.Rhoades,PaulR.Amato,HowardJ.Markman,ChristineA.Johnson同居与订婚的时机:初婚和再婚的影响
8、Work-RelatedHealthLimitations,Education,andtheRiskofMaritalDisruption(p919-932)JayTeachman与工作有关的健康限制、教育与离婚风险的关系研究
9、PsychosocialWell-Being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DivorceandChildren'sAcademicAchievement(p933-946)DanielPotter
离婚与子女学业成绩的关系和心理健康研究
10、PovertyandMaterialHardshipinGrandparent-HeadedHouseholds(p947-962)LindseyA.Baker,JanE.Mutchler
由祖辈主导的家庭的贫困和物质匮乏
11、TheCoupleThatPraysTogether:RaceandEthnicity,Religion,andRelationshipQualityAmongWorking-AgeAdults(p963-975)ChristopherG.Ellison,AmyM.Burdette,W.BradfordWilcox
共享宗教信仰的夫妇:劳动适龄成人的民族、种族、宗教与关系质量
12、EducationalProgressandParentingAmongMexicanImmigrantMothersofYoungChildren(p976-990)RobertCrosnoe,ArielKalil墨西哥移民中幼儿母亲的教育过程和亲职
13、ConflictResolutioninMexican-OriginCouples:Culture,Gender,andMaritalQuality(p991-1005)LoreyA.Wheeler,KimberlyA.Updegraff,ShawnaM.Thayer墨西哥裔夫妇的冲突解决:文化、性别和婚姻质量
14、OlderParent–ChildRelationshipsinSixDevelopedNations:ComparisonsattheIntersectionofAffectionandConflict(p1006-1021)MerrilSilverstein,DaphnaGans,ArielaLowenstein,RoseannGiarrusso,VernL.Bengtson
亲情和冲突的交汇:6个发达国家的年老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比较研究
15、Parent–ChildCoresidence:WhoMovesinWithWhomandforWhoseNeeds(p1022-1033)AnnikaSmits,RubenI.vanGaalen,ClaraH.Mulder父母与子女同住:谁搬进谁家?以谁的需求为准?
16、BattleCries:BlackWomenandIntimatePartnerAbuse-byHillaryPotter(p1034-1036)MichaelP.Johnson呐喊:黑人女性与亲密关系虐待(作者H波特)
17、ConsequentialStrangers:ThePowerofPeopleWhoDon'tSeemtoMatterButReallyDo-byMelindaBlauandKarenL.Fingerman(p1036-1038)DanielPerlman
重要的陌生人:貌似无足轻重实则不然的人的力量(作者M布劳和KL芬格曼)
2010年第5期
研究评述
1、AgingandFamilyLife:ADecadeReview(pages1039–1058)
MerrilSilversteinandRoseannGiarrusso
老龄化与家庭生活:十年回顾
2、MarriageandChildWell-Being:ResearchandPolicyPerspectives(pages1059–1077)
SusanL.Brown
政策视角下的婚姻与儿童福利研究
二、Children'sLivingArrangements
儿童的生活安排
3、ChildrenWithNonresidentParents:LivingArrangements,Visitation,andChildSupport(pages1078–1091)
SusanD.Stewart
父母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安排、探视和抚养研究
4、SexDifferencesinParentingBehaviorsinSingle-MotherandSingle-FatherHouseholds(pages1092–1106)
MikaelaJ.Dufur,NyssaC.Howell,DouglasB.Downey,JamesW.AinsworthandAliceJ.Lapray
单亲母亲家庭和单亲父亲家庭在亲职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5、SingleCustodialFathers'InvolvementandParenting:ImplicationsforOutcomesinEmergingAdulthood(pages1107–1127)
JacintaBronte-Tinkew,MindyE.ScottandEmilyLilja
单亲父亲的参与和抚养对子女成年初期的影响
6、ChangesinExternalizingandInternalizingProblemsofAdolescentsinFosterCare(pages1128–1140)
LenoreM.McWey,MingCuiandAndreaL.Pazdera
寄养青少年的问题变化研究
三、MarriageandIntimateUnions
婚姻与亲密关系
7、EconomicFactorsandRelationshipQualityAmongYoungCouples:ComparingCohabitationandMarriage(pages1141–1154)
JessicaHallidayHardieandAmyLucas
同居与已婚年轻夫妇的经济要素和关系质量比较研究
8、TheReproductiveContextofCohabitationintheUnitedStates:RecentChangeandVariationinContraceptiveUse(pages1155–1170)
美国近期同居关系中性生活避孕用具的使用差异与变迁研究
9、PatternsofChangeinMaritalSatisfactionOvertheNewlywedYears(pages1171–1187)
JustinA.LavnerandThomasN.Bradbury
新婚期婚姻满意度变化的模式
10、MaritalConflictBehaviorsandImplicationsforDivorceOver16Years(pages1188–1204)
KiraS.Birditt,EdnaBrown,TerriL.OrbuchandJessicaM.McIlvane
结婚16年内不同时期的冲突行为对离婚的影响
11、JusttheTwoofUsHowParentsInfluenceAdultChildren'sMaritalQuality(pages1205–1219)
CorinneReczek,HuiLiuandDebraUmberson
只有我们两个人吗?父母如何影响成年子女的婚姻质量。
12、IntergenerationalRelationshipsandUnionStabilityinFragileFamilies(pages1220–1233)
RobinS.HgnsandMarciaJ.Carlson
代际关系对脆弱家庭稳定性的影响
13、Selection,Alignment,andTheirInterplay:OriginsofLifestyleHomogamyinCoupleRelationships(pages1234–1248)
OliverArránzBeckerandDanielLois
选择、调整与互动:夫妻关系生活方式趋同的由来
14、HomogamyandIntermarriageofJapaneseandJapaneseAmericansWithWhitesSurroundingWorldWarII(pages1249–1262)
HiromiOnoandJustinBerg
二战前后日本和日裔婚姻和跨族婚姻的研究
15、UnionDissolutionandMobility:WhoMovesFromtheFamilyHomeAfterSeparation(pages1263–1273)
ClaraH.MulderandMichaelWagner
婚姻的解体和流动:是谁促使离异者从家庭住宅中走出来?
四、WorkandFamily
工作与家庭
16、TheWithin-JobMotherhoodWagePenaltyinNorway,1979–1996(pages1274–1288)
TrondPetersen,AndrewM.PennerandGeirHgsnes
1979-1996年挪威女性育儿期的减薪留职研究
17、NonstandardWorkandMaritalInstability:EvidenceFromtheNationalLongitudinalSurveyofYouth(pages1289–1300)
ArielKalil,KathleenM.Ziol-GuestandJodieLevinEpstein
非固定工作与婚姻不稳定——源于全国青年纵向调查的一项研究
18、DurationofLeaveandResidentFathers'InvolvementinInfantCareinAustralia(pages1301–1316)
AmandaHosking,GillianWhitehouseandJaneenBaxter
澳大利亚居家父亲在假期参与婴儿护理
19、WorkCharacteristicsandParent-ChildRelationshipQuality:TheMediatingRoleofTemporalInvolvement(pages1317–1328)
AnneRoeters,TanjaVanDerLippeandEstherS.Kluwer
20、TimeWithChildren,Children'sWell-Being,andWork-FamilyBalanceAmongEmployedParents(pages1329–1343)
MelissaA.Milkie,SarahM.Kendig,KeiM.NomaguchiandKathleenE.Denny
双职父母陪伴儿童、儿童幸福感以及平衡家庭—工作关系的研究
21、Parenthood,GenderandWork-FamilyTimeintheUnitedStates,Australia,Italy,France,andDenmark(pages1344–1361)
LynCraigandKillianMullan
五、OfGeneralInterest
22、ItTakesaVillage(PerhapsaNation):Families,States,andEducationalAchievement(pages1362–1376)
PatrickHeuveline,HongxingYangandJeffreyM.Timberlake
关乎整个村庄(甚至国家)的事儿:家庭、国家和教育成就的关系
23、UnanticipatedEducationalConsequencesofaPositiveParent-ChildRelationship(pages1377–1390)
RuthN.LópezTurley,MatthewDesmondandSarahK.Bruch
积极的亲子关系对教育的非预期后果。
24、Micro-andMacrolevelDeterminantsofWomen'sEmploymentinSixArabCountries(pages1391–1407)
NielsSpierings,JeroenSmitsandMiekeVerloo
妇女就业的微观和宏观影响因素——基于6个阿拉伯国家的考察
25、KinandYouthsintheSocialNetworksofYouth-HeadedHouseholdsinNamibia(pages1408–1425)
MónicaRuiz-Casares
社会网络中的亲属和年轻人——对纳米比亚年轻户主家庭的考察
26、BufferingEffectsofaFamily-BasedInterventionforAfricanAmericanEmergingAdults(pages1426–1435)
GeneH.Brody,Yi-fuChen,StevenM.Kogan,KarenSmithandAnitaC.Brown
非裔美国人中以家庭为基础对青年初期干预的缓冲作用研究
27、Men'sandWomen'sPathwaystoAdulthoodandTheirAdolescentPrecursors(pages1436–1453)
SabrinaOesterle,J.DavidHawkins,KarlG.HillandJenniferA.Bailey
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成长路径以及青春期先兆
六、BookReviews
28、21stCenturyMarriageinAmerica(page1454)
HeatherM.Helms
美国21世纪的婚姻
29、TheMarriage-Go-Round:TheStateofMarriageandtheFamilyinAmericaToday-byAndrewJ.Cherlin(pages1455–1457)
婚姻——随心所欲:当前美国家庭的婚姻和家庭状况——AndrewJ.Cherlin著
30、TheMarriage-Go-Around:TheStateofMarriageandtheFamilyinAmericaToday-byAndrewJ.Cherlin(pages1457–1459)
MarkA.Fine
婚姻面面观:当前美国的婚姻和家庭状况——AndrewJ.Cherlin著
31、ChangingRelations:AchievingIntimacyinaTimeofSocialTransition-byRobinGoodwin(pages1459–1460)
TanyaL.Boone
变化中的关系:社会转型期亲密关系的实现——RobinGoodwin著
32、TheStoryofSexualIdentity:NarrativePerspectivesontheGayandLesbianLifeCourse-editedbyPhillipHammackandBertramCohler(pages1460–1462)
BradVanEeden-Moorefield
性身份认同的故事:叙事视角下男女同性恋的生命历程——PhillipHammackandBertramCohler主编
七、SpecialReviewers
33、SpecialReviewers(pages1463–1466)
八、AuthorIndex
34、AuthorIndex(pages1467–1468)
作者索引
九、KeywordIndex
35、KeywordIndex(pages1469–1471)
关键词索引
十、CumulativeTableofContents
36、INDEXTOVOLUME72,2010CumulativeTableofContents(pages1472–1479)
2010年目录索引
(吴文言译,刘汶蓉校)
华人社会和谐家庭论坛暨第九届家庭问题研讨会
征文启事
广州家庭杂志期刊集团、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和广东家庭文化研究会将于2011年7月上旬(具体日期另定)举办“华人社会和谐家庭论坛暨第九届家庭问题研讨会”。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家庭变迁、华人社会和中西方家庭的比较研究、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家庭关系和家庭公共政策的探讨。
现向社会公开征文并将研讨会的有关事项作如下说明:
一、有意参加者请在3月20日前填写回执,6月10日前提交中英文论文提要(A4纸5号字体1-2页),外埠参会者的交通费和住宿费自理,免收注册费。无论文参会者另收500元注册费。
三、所提交的论文请按如下格式规范书写:
1、论文题目用3号黑体,下为英文题目、作者单位和姓名,英文摘要500字;
2、全文用单倍行距的5号宋体;第一层次标题居中,以一、二、三……标出,4号宋体;第二层次标题左缩进2字符,以(一)、(二)、(三)……标示;小4号宋体;第三层次标题左缩进2字符,以1、2、3、……标示,5号宋体;
3、注释用每页重新编号的脚注:①、②、③……,6号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体),首行左缩进2字符;中文论文用引号,专著用书名号;英文论文、书名不用引号,杂志名、专著名为斜体,如:
①阿尔费雷德金西著、潘绥铭译:《金西报告——人类男性性行为》,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②李强:“当前我国城市化和流动人口的几个理论问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③Becker,M.B.,&Rozek,S.J.(1995).Welcometotheenergycrisis.JournalofSocialIssues,32,230-343.
④Weitzman,L.J.(1985).TheunexpectedsocialandeconomicconsequencesforwomenandchildreninAmerican.NewYork:FreePress.
五、正式邀请信将于6月中旬陆续发出(未填写回执者将仅发给电子版邀请信)。
广州家庭杂志期刊集团
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广东家庭文化研究会
2011年3月10日
回执
姓名
性别
单位
职位/职称
联系地址
邮编
手机
住宿
1、包间——400元左右;2、合住——200元左右
论文题目*
会议通知
1、电子版通知即可;2、纸质版通知
*不提交论文者也可参加,但要交500元注册费
**我们将根据回执填写和论文提交情况发出不同的会议通知,参加者对会议通知有什么其他要求请在下面注明——
《中国家庭研究》(第六卷)
为体现家庭研究的原创性和多样性,《中国家庭研究》自第四卷起进行了改版,不再转载在大陆学术期刊网上可搜索的论文,主要录用首发稿件,同时也转载部分境外学术期刊的中文论文、境内外论文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的优秀论文,以及外文论文的摘译或编译稿。
《中国家庭研究》(第六卷)将于2011年12月出版,现有有关征稿事宜说明如下:
一、栏目设置
(1)论文精粹:主要刊登家庭研究的首发成果,部分转载在大陆学术期刊网上搜索不到的论文、专著章节,也包括在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上的新作,博、硕士论文的精华缩写等;
(2)研究报告:期待各学科家庭研究课题的调查研究和决策咨询报告;
(3)学术综述:对国内外家庭研究专题作系统的文献梳理,以增进学术积累;
(4)国外文摘:介绍国外经典的或最新的在选题、理论、方法和资料上有创新意义或学术前沿的家庭研究成果;
(6)学界动态:家庭研究课题、社会工作的介绍、研讨会综述等(由于出版周期的缘故,仅刊登下半年的学术动态);
二、投稿方式
三、录用方式
《中国家庭研究》对稿件的取舍重在学术水平,并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编辑在收到稿件后即给予回复,投稿人在两月内未收到录用通知可另投他刊。
四、格式体例
纸张大小选16开(18.4×26),页边距上3.4,下3.0,左2.8,右2.8。其他格式体例同本通讯第37页征文启事。
联系人:薛亚利。
稿件一经采用,将根据转载或首发、翻译或自撰等情况,分别按20-50元/千字左右给付稿酬并寄样书2册。
《中国家庭研究》热诚欢迎各学科领域的研究、教学、社会工作者以及博、硕士研究生惠赐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