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见实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项目。这个项目叫猫托托快捷酒店,本以为他们只做猫咪寄养业务,但聊天中发现这个项目并不简单。
很多公司会把宠物寄养作为一个独立业务,而猫托托却把宠物寄养做成了一个需求切入点,利用这个点与用户形成强交互。线下门店作为天然的社交场景,在交易过程存在多个社交链接点,很容易逐渐与用户建立起信任关系。
猫托托创始人乐倩认为,宠物经济就是信任经济。一旦信任关系形成,就可以生成不同方向的触角,围绕用户的需求整合各种业务板块,由点到线再到面。比如,猫咪产品和服务的售卖、宠物保险、旅游增值产品、社区上门服务等。不管是代理品牌,还是自己做品牌,都跑得通。
她还认为,宠物行业完全可以参考母婴行业逻辑逻辑重新做一遍。比如,用户会把宠物当孩子,社群自然成为了“宝妈们”的兴趣社交场合,宝妈可以通过社群拓展个人社交圈。而平台则作为社群中的观察者,及时发现并更多潜在的用户需求,并从中寻找发力点。
见实:当时为什么想到做猫咪快捷酒店
乐倩:我是从2017年开始养猫的,当时发现宠物寄养业务很不受行业重视,市场上基本找不到特别合适的服务商。
所以,除了节假日的刚需,用户的日常寄养需求往往处于被抑制状态,要么尽量不送出去寄养,要么交给身边的亲朋好友来照顾。有的猫主人甚至为了猫干脆不出远门了,因为宠物就像自己的孩子,在别的地方会很担心。
见实:猫咪酒店属于重资产,风险方面会不会更大
乐倩:风险会大点,但凡事都有利有弊。做得太轻了,可能就无法形成自己的护城河,别人模仿起来也比较容易。如果做得比较重,别人想学也得重新走一遍,在模仿过程中可能就错过了市场窗口期。
见实:你扩展新店的依据是什么
乐倩:在我们的商业模式中,宠物酒店属于一个业务入口,真正盈利的点都在业务链条的后端。如果店面体量太小,用户量就起不来,也支撑不起商业模式的运作。所以最初的计划就是要不断地复制和扩张门店,用较快的速度覆盖整个城市,但没想到遇到了疫情。
见实:疫情对你们造成了什么影响
乐倩:几乎是致命的。目前寄养和上门喂猫是我们的主营业务,而这个业务正好处于旅游行业的下游,只有猫主人要出远门才有需求。但疫情导致大家都不敢出门,除部分在国外或外地回不来的用户,大部分业务都停滞了。
5月开始,我们增加了一些线上淘宝业务,目前淘宝的渴望猫粮已经卖到全淘宝C店的第一名,最近日流水1万多。门店近期也可以重新开始实现盈利。
见实:你们三种猫咪房型的设置逻辑是什么
乐倩:在做第一家店时,特意分高中低三档进行测试。比如,青年路门店有19个标准房,3个精致房,1个假日房。我们发现用户下单最多的是标准房,也有少部分客户选择其他房型。因此,新门店中也遵循了这种设置方式。
此外,虽然我们的定位是中高端养猫人群,但不希望把用户范围切得过窄,尽量还是覆盖更广的人群。价格敏感型用户,在社交传播上往往会更活跃。
见实:所以,你们的定位策略主要体现在哪里
乐倩:我们的定位策略体现在,新会员首次充值金额为2000元。这个门槛可能会挡住一部分客人,但是我们必须这么做。之前也聊过,我们的寄养业务是不挣钱的,如果不设置门槛,很可能会吸引来羊毛党,导致业务很难持续。
见实:这些中高端人群是否还有其他需求可挖掘
乐倩:我们现在已经开设了洗护服务、商品消费、上门喂猫、医疗、保险等业务板块,满足用户寄养之外的需求。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有意思的跨界业务,比如寄养和旅游的关系比较密切,我们可以跟旅行社合作开发一些“旅行+宠物服务”的业务,现阶段还不适合做。
见实:你们用户画像是什么样的
乐倩:目前线下寄养业务用户都在北京,年龄基本在25-35岁之间,男女比例为3:7,前100名活跃用户年消费都是7000-8000元以上。
第一,从性别来看,通常大家认为男性用户会特别少,但我们的男性用户并不少,因为很多做互联网的男生都很喜欢养猫,一来工作压力比较大,二来单身青年可以从猫咪的陪伴中得到慰藉。养猫的单身女性用户也比较多,还有少部分丁克家庭,猫咪成为了他们的理想家人。
第二,从消费能力来看,目标用户主要是收入中上的白领商务人群,他们出差或者返乡时会寄养到我们这里。而过于高端的人群不属于我们的目标人群,因为他们的猫咪可能都有保姆来照顾。
第三,在我们的目标人群中,95后人群也不少。他们虽然家底不一定厚,但他们都敢赚敢花。因为他们身上负担不重,而且生下来可能就有房车,对未来的预期会更好。
第四,现在很多候鸟式的老年人也很时髦,他们冬天在海南过冬,夏天回北方避暑,不在北京的时候就会把猫咪放在我们这里,这些老年人用户都是他们的孩子介绍过来的。
第五,最有意思的是,我们最忠诚的口碑传播者,他们本身并不一定养猫,而是之前在假日中不得不帮亲朋好友照顾猫咪的人群,这对他们可能也是一个负担。因此,他们更乐意让我们来做这部分事情。
见实:年轻人养猫和之前有什么不同吗
乐倩:很多观念差别挺大的。我们的猫咪客户社群中,用户的昵称是都是xx妈妈、xx姐姐,里面有晒娃的、有交流营养配方的,冷不丁还以为是进了一个母婴社群。宠物行业跟母婴行业其实很像。
第一,心态很像,很多宠物主人都是把宠物当孩子来养的。
第二,消费决策者跟服务享受者不是同一个人。享受服务的是孩子或者宠物,但决定花钱的是父母或猫主人。因此,营销策略就不能只考虑猫咪本身,还要把猫主人的需求也考虑在内。比如,猫主人喜欢给猫咪穿漂亮衣服来拍照晒图,但猫咪可能并不需要。
第四,他们都会优先考虑产品的安全性,就像家长都怕玩具的棱角会伤到孩子。
第五,他们都痴迷于食品的营养配比,而且特别认可大品牌。
第六,我们的猫咪酒店很像托儿所,很多用户在群里也会说某某的猫咪要送托儿所了。
见实:你们的供应链是怎么做的
乐倩:这里我们做的不太一样。很多宠物门店都愿意售卖厂商推荐的高利润产品,而我们的选品主要来自用户。比如,在群里看到用户推荐较多的产品,我们会找到货品源头进货,用比较优惠的价格在自己的小程序售卖。
用户会认为,我们帮客人把关了产品质量,从我们这里买跟网上价格一样,还不会买到假货。反过来,我们也省去了专门的买手,因为客户就是最好的买手。
见实:你们社群做的怎么样
乐倩:我们社群目前总共有2000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我们的付费用户,也有少部分非付费用户。每天最少有100多条信息,最多有好几千条。
除了线上交流,很多用户还自发组织了线下聚会,甚至在工作方面达成一些合作。说白了,他们通过社群扩展了自己的社交圈。
在产品推广方面,我们不会在群里生硬的推广产品。平时,我们店员会把门店里的猫咪照片和视频发在群里,他们一看就明白了,有需求的用户会默默去充值。
当我们在用户聊天中发现有具体需求时,会适时的把自己产品链接发到群里,一定是用户正好需要的产品。甚至还有用户主动帮我们维护社群秩序,主动推荐我们的产品,美名曰“帮店长冲一下业绩”。
目前,我们的社群属于用户自运营状态,我们不是运营者,更多的是承担观察者的角色。我们可以在用户的交流信息中,观察到他们的需求,并从中寻找发力点。
此外,从一些社群事件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市场空白,这也成为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见实:这里有什么故事
乐倩:我们社群的芝麻(猫咪名字)妈妈,之前收养了一只小流浪猫叫小红豆,芝麻和小红豆的互动成为了社群每天的快乐之源。但有一天小红豆得了猫瘟,送到宠物医院后被告知需要输血,否则很可能就挺不过去了。
这个事件,不仅让我们看到社群中的人际关系很有温度,凝聚力很强,也引发了我们开发宠物保险产品和建立猫咪血库的想法,后者在市场中还是空白领域。
见实:你本身是在做宠物酒店业务,但听着越来越像是要做社交产品。
乐倩:对,他们本来是陌生人关系,在现实中的社交圈很有限。而我们的社群很像一个兴趣社区,交流内容很容易形成一些共鸣,大家在这里可以找到一些兴趣相投的朋友。
猫托托也不只是单纯做一个猫咪寄养业务,我们的初心是挖掘猫主人的各方面需求,然后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去服务他们。寄养业务只是一个小触点,随着我们对用户了解的加深,这个触点会逐渐发展成为线和面。
见实:之前融过资吗现在还在继续筹划融资吗
乐倩:在创业之前拿到过100万的种子轮投资。现在对融资的态度是不拒绝,一方面,如果没有疫情,我们的现金流养活团队是完全没问题的。另一方面,主动融资的过程太占用个人精力了。
见实:投资人是怎么判断宠物赛道和猫托托这个项目的
乐倩:这两年,资本都比较看好宠物赛道。资本第一轮进入的是宠物医疗领域,第二轮是宠物产品生产领域,第三轮可能就是宠物服务。
这里其实很有意思,跟我聊过的投资经理大多是女性,她们很多人本身会养猫,聊完以后非常认可我们做的这件事。虽然无法说服老板给我们投钱,但她们有人会问我什么时候开放加盟,她愿意以个人身份做加盟。
因为养宠物和不养宠物的人之间,天然的存在认知差异。对于养宠物的人来说,很多事我不用讲,对方就理解,反之就很难。我认为融资这件事不是谁说服谁,而是大家在一些商业上的想法不谋而合。
见实:投资人对你们质疑比较多地方在哪里
乐倩:第一是数据。这个行业的数据都不太准确,比如我经常被问到:北京究竟有多少只猫我真的回答不上来。
首先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精确统计出准确数据,国内一些机构数据相互之间也差别很大,只能仅供参考。因为宠物猫的繁殖能力很强,也不像养狗那样需要办证,很难拿到全面的数据。而投资人,是需要数据做决策的。
比如,我们和用户的接触点不只是在交易完成的瞬间,在上门接猫咪和寄养过程中,很多用户与我们的店长和店员都结下了很深的友谊,而这些有温度的链接可以不断巩固我们与用户的信任关系。宠物经济其实也被称为信任经济。我们的优势可能是用不同业务板块做乘法,而不是简单的做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