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概念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社区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认知城市社区

1.1社区与城市社区

从社区的基本内涵来看,社区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一定数量的居民的居住生活为中心,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而城市社区则是由城市基本建筑物、人等要素所限定下的空间关系、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与乡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有较大的开放性,它的内涵也会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变迁和城市科技进步等进一步发展变化。在我国,“城市社区”的概念从上个世纪90年代才兴起,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目前,城市社区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1.2城市社区的构成要素

城市社区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城市社区一般具有5种要素:

①人口:按照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人口;

②地域:按照一定地域界线确定的相对稳定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区域;

③组织:有一套适应社区的管理机构和相应的制度,自发、互助的社会团体;

④心理:具有本地文化特质、情感上可以相互沟通、有认同和归宿感的社会心理;

⑤设施:能维持社区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设施。

1.3城市社区的基本功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功能,剥离了它们承担的大量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功能;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一部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职能也从政府中分化出来。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些被剥离或分化出来的社会职能必须落实到社会最基本的载体。因此,城市社区作为基础层面上的社会单元,必须承担多重社会职能,主要包括8个方面功能:①管理服务功能;②经济综合功能;③社会交流功能;④社会服务功能;⑤教育培训功能;⑥文化娱乐功能;⑦医疗保健功能;⑧市政公用事业服务功能。

1.4城市社区与住宅区、居住区

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住宅区、居住区的概念使用频率较高,在概念表述上有一种包涵关系,但并无本质的不同,可以通称为“住区”。对比住区与社区的概念,虽然两者都是以居住为主的地域空间,但是还是有些不同点:

①从地域概念上来讲,社区一般有明确的行政或管理界线,而住区则只有地块界线或物业管理范围线;

②从功能上来讲,住区的功能比较单一,是城市功能区划之一,而社区则比较综合、复杂,强调功能混合;

2国内外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

2.1美国――基于社区中心的社区自治管理模式

2.2新加坡――以选区为单位的政府主导社区管理模式

新加坡是一个比较小的岛国,国土面积只有682平方公里,但是其民族、宗教、语言和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这决定了它社区管理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团结、和谐的多元社会。新加坡的社区治理是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对社区进行直接管理,并在社区设有许多派出机构。这种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了许多多民族国家学习的成功典范。

2.3日本――基于地域中心的混合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日本社区管理是地域中心的管理模式,日本的地域类似我国街道的行政区域,而地域中心则类似我国街道办事处。这种地域中心体制是为了更好满足大城市对居民管理的新需要。地区中心是区政府根据人口密度和管理半径划分的一定区域的行政管理机构,隶属于区政府地域中心部。除了地域中心外,还有一个与之平行的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群众自治组织,即住区协议会,它由居民自愿参加,建立在原来町片基础上。住区协议会主要任务是对区政府的中长期计划进行讨论,把居民意见反馈给区政府,对区域的共性问题进行讨论提供对策,它是居民参与地域管理的有效途径,是一个非政府自治组织。由此可见,日本大城市是基于地区中心的混合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2.4上海、杭州、天津――基于社区居委会的党政主导社区管理模式

上海市把加强社区建设作为上海实施新世纪宏伟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社区建设与改革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结合,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明确提出街道党工委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努力构建四大系统,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上海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

杭州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先进城市,分为市――区――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四级,市和区设有社区建设委员会,指导协调社区建设工作并为社区提供有效的服务,街道办事处设有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负责社区建设的督促和落实工作,社区委员会负责社区具体管理和服务工作。它以原有居民区和居委会为基础,按照管辖区域与户数适当、区域相对集中、资源配置合理、功能相对齐全的基本要求,全市五个中心城区划分272个社区,每个社区一般规模1500-2000户,平均1760户。

天津市实行“分类式”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以区级行政区域为单位,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把城市社区分为完全物业管理型社区、部分物业管理型社区、非物业管理型社区三类,确定管理主体,明确社区职责,实施分类管理。

总结这几个城市管理模式和实践经验发现,尽管不同城市把社区管理模式不尽相同,社区空间落脚点也不同,上海是落实到街道一级,杭州是落实到居委会一级,但是由于制度背景的影响,它们都在社区管理体系中强调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都把城市社区管理与政府行政管理体系紧密融合在一起,并且随着政府职能转型,又都在从政府主导模式向共同治理模式的演变过程中。

2.5小结

综合比较国内外不同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不同国家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行政等特点采用社区自治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和混合模式等不同社区管理模式,同时形成了不同城市社区管理空间体系,社区空间落脚点也不同,美国是落实到社区中心,新加坡是落实到选区,日本是落实到地域中心,而我国则落实到街道或居委会。

3中心城区城市社区空间管理体系

3.1现状及问题

某市从1988开始以社区建设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小区、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到2000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它标志该市社区建设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根据文件精神,居委会改称为社区居委会,并开始大力开展“村改居”和“镇改街”工作。截至2006年底,该市中心城区共有街道35个,社区居委会272个。

通过现状调查与分析,这种以社区居委会为核心的社区空间管理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①在规划建设中,规划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也没有完全对接,在管理层级、配套标准等也没有完全统一,因此也就带来了社区建设和居住区规划“两张皮”现象。

②对“村改居”和一些原来单位管理的集中居住区,在社区管理体制上还没有完全理顺。

③建设与管理方式还是具有明显的行政化特征。社区活动、治安管理、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等等依赖政府的管理和干预,社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④由于住宅零星开发带来社区空间布局不均衡,社区服务设施零散,社区配套设施共享困难。

3.2新型城市社区空间管理体系

“两级政府”即市、区两级政府,以行政管辖区为界限,相应成立城市社区管理机构,负责社区建设的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工作。

“两级社区”即街道社区和基层社区。以一定地域范围和人口规模,对每个区辖范围划分若干个街道社区,对每个街道社区划分若干基层社区。

“网格化”管理缘自计算机网格技术思想,后被国外城市管理者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引入到城市街区管理中。在这里,“网格化”的含义就是把城市社区空间作为网格对象,以基层社区为基本网格单元,以街道社区为次级管理单元,进行层级化、全覆盖式管理,如下图所示。

网格化城市社区空间体系构建图

4不同管理体系之间的契合关系

4.1与城市行政管理体系之间的契合关系

在该市城市行政管理系统中,政府分市、区两级,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而居委会虽然法律上是居民自治组织,协助政府机构处理行政管理事务,办公经费也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行政拨款,所以,它也是城市行政管理体系的一部分。而理论上,社区是社会生活共同体,目标是实现民主自治,所以,从城市管理角度看,两者应该是同一个管理对象的不同管理主体。因此,两者的契合点就是基本单元的地域空间一致性,即每个基层社区就是一个城市行政管理基本单元,每个街道社区就是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是城市次级行政管理单元。每个基层社区设置一个社区居委会,每个街道社区设置相应的准政府性质的社区建设管理机构,协助两级政府来开展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工作。

4.2与居住区规划体系之间的契合关系

在城市规划中,《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居住区规划层级体系划分着眼点是人口规模、城市各级道路以及配套设施,这些要素也是社区的基本要素,但落脚点是配套设施。因此,两个体系之间的契合点是各级配套设施完备性。

三个体系之间的契合关系如下图所示:

三个体系契合关系图

【参考文献】

1、徐一大、吴明伟.从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城市规划汇刊.2002(4)

2、倪集崇.美国“社区建设”的考察报告.温州论坛.2002(4)

3、刘君德.上海城市社区的发展与规划研究.城市规划.2002(3)

4、黄文云.社区变迁:基于城市规划的透视与策略.经济地理.2006(3)

那么我们所说的“社区”在我国城市中到底是指什么?有人认为“一个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范围大致就是社区的地域空间,为了淡化其行政区划的色彩而突出社区特征,许多学者称之为街区”;有人认为就是以街道和居委会为单元的基层社区;还有人指出,在很大程度上社区已成为街道办事处以及居委会这些基层管理机构的代名词;还有人指出“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城市社区指涉的是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范围”;而国家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张明亮曾撰文指出“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自治的原则和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的街道、居委会规模作适当的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作为城市社区的主导形式,形成社区地域”。

可见目前对城市社区的在我国的具体所指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大多数人认为城市社区就是指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只有少数人认为城市社区应该指居委会所辖区域。在我们思考社区的定位时,我们必须搞清楚为什么要提出社区的概念,为什么要倡导社区建设,显然社区概念在我国的提出是有明确的背景和用意的,那就是我国的经济体制由由计划转向市场,计划经济破产,政府不再拥有支配所有社会资源的能力了,但政府承担的职能仍然是全能式的,在此状况下,政府不堪重负,社区概念的提出与社区建设的倡导就是政府想将自己担负的过多的职能还给社会,以减轻自己的负担,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明白了这样的背景与用意,我们再来定位社区就明晰多了。我认为在我国开展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城市社区定位于居委会所辖区域而非定位于“街区”。城市社区的具体定位问题不仅涉及社区的性质问题,更牵涉到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的主体问题,从而影响甚至决定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乃至最终的成败。

“社区”这一概念几经转译,至1955年就达94中之多,人们难以对其达成一致意见,但其核心所指还是明白无误的大家基本公认的:具有高度认同感的相互依存的自发性的地域共同体。其主要特征有:民间性、普遍参与、自治、高度认同、情感依赖等。居委会所辖区域刚好在理论上符合社区的性质:居委会在理论上是居民普遍参与的自治组织,非官方组织,居民由于日常生活聚居的原因,对所生活的居民区有某种自发的认同感,居民间也有一种相互的情感依赖。将城市社区定位为居委会所辖区域就使居委会成为理所当然的社区建设主体,而居委会本来就是法定的自治组织,刚好契合。

二、社区组织的复位

解决了城市社区的定位后还必须解决社区组织的复位问题。这里所说的社区组织主要是指以居民委员会为主导的社区自治组织也就是非盈利成员组织,其区别于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非盈利公益组织。所谓复位也就是让其回复其原来的位置,扮演其本来应该扮演的角色。

目前应该着力加以解决的就是居委会的行政化问题。居委会这一社区的主导自治机构变成了基层政府的腿,在实际上成了政府的一部分,甚至全然丧失了自治的特征。(在调查中大部分居委会成员认为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在实际上是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居委会日常工作中的70%左右来自街道办事处)当然居委会的行政化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和当前体制下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承认其必然性与合理性决不能推演出容忍之、纵容之甚或发展之的结论,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基层社会永远只会处于国家的强行政控制之中,何谈社区建设。社区建设的本意就是要使基层社会摆脱国家的强控制走向自治之路。

居委会的行政化首先表现于居委会组成人员的行政化。居委会组成人员的产生、待遇都由街道办事处控制或决定。虽然目前有些居委会实行了直选的试点,但选举之前有各种各样的反复做工作及各种组织保障措施,选中的也皆是原来的居委会成员也就是在选举前反复给居民做工作的街道办事处审定认可的候选人。居委会成员的身份是“民选街聘”还有相当比例的人员属全民事业单位编制的专职干部。既然居委会成员都是政府的雇员当然都有了干部的身份和替政府做事的义务了。

关键词:城市社区;城市管理;城市发展;社区安全保障

一、社区安全保障基本内涵与城市管理

国际社会第一次正式提出社区安全概念,是在1989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一届世界事故和伤害预防会议上,当时来自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同发表了“社区安全”宣言,强调全人类在保持自身健康及安全方面均享有平等权利。此后,世界卫生组织不断督促和倡导在包括各个国家、地区、部门、组织等不同社会层面开展关于社区安全的伤害预防工作。目前,国际社会还没有确切的社区安全保障概念,但是,从各个国家、跨国集团(公司)到各企业、事业和组织单位,社区安全保障规划正在付诸实施,相应地,有关社区安全保障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也正方兴未艾,蓬勃发展。

社区安全保障一般被理解为基于社区管理组织机构、志愿者群体以及社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意志和努力所建立起的一种社区安全机制,其基本内涵包括社区生产生活安全、休闲娱乐安全、医疗安全、用水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和教育安全等诸多方面。可见,社区安全保障的对象涉及所有类别的安全和伤害预防,包括所有年龄、环境和条件。社区安全保障的途径在于社区内各种不同组织机构在有机联系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各自的资源及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舒适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社区内所有人士不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保证安全和健康,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伤害、日常生活中的伤害甚至暴力及自杀等各种意外。可见,作为城市社区管理和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社区安全保障是保证社区成员生活、工作、学习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城市发展和社会和谐文明的必然要求。

二、社区安全保障与城市发展

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实践表明,城市规模越大,功能越复杂,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也就越多,潜在的危机也就越明显。换句话说,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庞大,城市安全或者说城市所辖社区的安全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社区公共卫生、食品供应、通讯、环境、供水、灾害防控等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威胁到整个城市的公共安全,进而影响城市的正常发展。事实上,城市公共安全作为一种无形的效应,已经显现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因此,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把每一个所辖社区的公共安全考虑其中已经显得十分迫切。一个个单独的社区发展是整个城市发展的基础,同样,一个个独立社区的安全也是整个城市安全的保障。

无庸讳言,在现代社会,城市社区安全保障已经成为衡量城市和谐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城市的文明不仅要通过深厚的历史底蕴、发达的经济和人们高质量的生活水平来体现,更重要的还在于整个城市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这当中,首当其冲的是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在人口流动频繁、网络生活发达、各种异质性文化并存的现代都市里,安全保障能减少人们的心理压力、使人精神放松,能帮助人们减少相互猜测,增加沟通交流的效率。可以这样说,城市的文明依赖于市民素质的提高,而市民素质的提高又依赖于市辖各社区单位基础安全保障的实现。城市社区安全保障通过保证生产、治安、交通、医疗、用水、食品等方面的安全有序,能使城市居民生活在一个和谐融洽、放心舒畅的良好环境里。一旦排除了内心的顾虑和担忧,人们必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快速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最终使城市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得以提高。否则,在一个不具备基本的治安、交通、医疗、食品等安全保障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里,人们无论如何也难以安心于本职工作,迟到、早退、敷衍塞责或许会成为普遍现象,从而最终影响到城市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社区安全保障对策及其建议

统观城市社区安全保障存在的现状与问题,社区建设规划与实施过程中的安全保障目前还有许多具体工作需要加强和改进。从全局性、发展性和可持续性的立场出发,我们认为,城市社区安全保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第一,加强市民安全文化素质教育。从当前实际看,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系数,不仅有赖于城市管理者的主观努力和科学决策,也有赖于市民的安全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其中,加强市民安全文化素质教育,使之具备安全知识、安全思维、安全观念、安全行为、安全伦理道德和安全自护技能是解决社会安全问题的根本。具体操作需要通过政府、社会(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网络式结构对人(孩童)进行安全教化,同时有关部门要作好以防火、防盗、防破坏、防治安灾害事故为重点的安全防范宣传教育工作。

第二,加大城市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城市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医疗信息服务系统、科技教育信息系统、旅游娱乐信息系统、社区信息化服务系统等。城市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仅能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促进城市服务功能和安全管理功能,而且能使广大市民日益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益处,使他们积极参与共同保障和维护城市社区安全保障的各种活动,从而使城市安全工作得以在各方面、各层次顺利展开和深化。

第三,加大城市社区安全保障投入。在所有影响要素中,资金投入是制约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最基本因素。加大社区安全保障的资金投入,一方面确保社区安全工作人员有可观的收入,从而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护卫工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安装和更新社区安全监测、预防设备,比如目前的远红外周边报警系统、电视摄像监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和门禁对讲系统等。从而最终实现技防、物防和人防的紧密结合与相互促进。

第四,加强社区治安队伍建设。社区治安队伍建设的精良与否也是确保社区安全保障的关键。社区治安队伍建设中,一定要严把新队员入职关、班组长选拔关、人员培训关,以“政治合格、素质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为标准,提高保安人员自身素质。另外,要建立科学的安全防范管理制度,按照“工作标准化、操作程序化、管理制度化、服务规范化”的要求,明确细化职责,建立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如保安人员工作业绩由社区居民评价的制度),从各方面提高安全防范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第五,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主体的安全保障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就是要加强主管部门领导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在有关社区项目的立项审批、规划安排等方面从快、从简予以办理,并将安全社区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考量目标之一。同时,政府为主导的社区还有利于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社区建设理论与技术方法,组织和参加国内外安全社区建设和伤害预防交流活动。以社区为主体,就是要让社区全体居民参与进来,通过监督、亲自贡献、谏言献策等多种形式,使社区经济、文化、卫生、环境等不同方面都有整体提高和改善,确保社区安全保障的有效实现。

第六,加强城市社区法制建设。城市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依照社区建设的法律、法规,决定和管理社区事务,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也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社区建设,特别是依法管理社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强城市社区法制建设,能够使社区治安组织有法可依,依法排除他人非法干扰和破坏居民居住安全的行为,能够使产生的纷争得到及时解决,使不和谐的状态归于和谐。同时,完善的社区法制建设对于破坏社区安全保障的不法分子还可以起到有效的威慑。

关键词:城市社区建设;社会组织;角色定位;国家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2.8文献标志码:A1002-7408(2014)03-0044-03

引言

一、互动与建构: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

美国心理学家雅各布·莫雷诺认为,社会组织也是一种角色。而任何组织之所以能够生成与发展,都因其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角色期待。进一步说,社会组织的角色最终是由处于各种不同地位和期望的社会网络所构成。[2]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功能发挥不但在宏观上取决于其在社会大系统中所处的结构关系,也在微观上受到其同属一个系统的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的影响,这种关系往往具体体现为其他系统主体对于社会组织的角色认识以及社会组织对于这种认识的角色领悟,这种认识和领悟统称为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说,在社会组织介入转型期城市社区建设的过程中,社会大系统下的其他行为主体(主要为政府以及社区居民)与社会组织在互动关系中,形成了一定的角色定位,通过不同层面对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功能的发挥施加影响,并且这些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之所以选择角色定位而不是传统的系统结构作为功能分析的视角,是因为角色定位的视角更有助于把握社会组织的内涵,正如文军所言:“因为这一路径既能够有效地拓展社会组织的研究范畴,深化社会组织的研究内涵,也可以从社会组织的角色期待和角色实践的关系来深入检讨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及其出路。”[3]

我国社会组织的角色及政府与其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历程,社会组织从政府的完全附属者逐步向相对独立的主体方向发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组织将走向与政府“分庭抗礼”的对立面)。

二、作为城市社区建设客体的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首先是社会的一部分,与作为国家的政府相比,是后者的管理对象,从而也是社区建设的客体对象之一。从作为社区建设的客体的角度来讲,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作为社区建设的一个目标而存在,在扮演这个角色的过程中,其不可避免的受到国家的管理以及一定建设行为的施与,同时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功能。这些功能是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并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也是自身成长的某种体现。伴随着转型期的社会发展,我国的社会组织也经历了显著的成长,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3.1万个,比上年增长4.1%,其中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注册个数比2001年分别增长85%、132%;基金会由无到有,2009年底已有1843家。社会组织社会动员能力和自身影响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国接收各类社会捐赠款物达到332.78亿元,2008年统计志愿者规模接近一亿人。

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客体之一的社会组织,其参与社会建设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自身组织的壮大和发展而实现的,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一是增强了社区基层的凝聚力;二是扩展了社会的自我动员能力;三是弥补了国家在社区层面权力让渡所造成的空白。这三个功能是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所承担的一些本体,需要注意的是,在发挥这些本体时,社会组织需要接受国家(政府)的管理,才能保证其自身的有序发展和功能的良好发挥。

社会组织的不断壮大增强了社区层面的社会凝聚力,有效地维护了社区的稳定和团结。[5]增强社区凝聚力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对社区公共意识的培育,而社会组织对于实现社区公共意识的培育路径起到了相当大的承载作用。第一,社会组织的壮大,完善了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有助于形成适应现代新型社区建设需要的社区公共意识;第二,社会组织之间交流以及联系的紧密,有助于其分担政府的事务性工作,完善其在社区建设中的各项功能;第三,社会组织之间利益的整合,有助于培育新型的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社区公共意识,并最终服务于城市社区建设。[6]

社会组织的不断壮大增强了社会资源的自我募集能力,有效地减轻了政府负担,为社区建设的人力物力投入提供了保障。作为区别于政府以及市场之外的第三方力量的存在,社会组织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上述两者不能或者不愿提供的公共服务,而社会组织的壮大则使得支撑公共服务的资源变得常态化和多元化,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公共服务的有序提供。

社会组织的不断壮大弥补了国家在社区层面权力让渡带来的权力真空状态,行使了一定的政府职能,扩大了社区建设的参与力量。社会学一直有观点认为,在正式组织缺失(国家)的情况下,社会可以自主发展出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社会组织)来履行正式组织的功能,[7]作为社会的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组织形态,社会组织当然也不例外,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社会组织不但能够弥补一些政府的不足,实现一定的民间治理,形成民间秩序,促进公众之间的和谐相处,而且能够充当社区的保护者,通过各种手段有效地缓和因营利性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利益扩张所引发的一些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8]

三、作为城市社区建设主体的社会组织

一般而言,社区建设的两大主要内容分别为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两者联系紧密,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作为城市建设主体之一的社会组织,其参与社会建设的主要形式也无外乎以下两种:一是扩展社区服务,丰富公共产品的供给;二是参与社区管理,推进社区建设。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的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认为,社区“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9]因此,社区不只是一个区域概念,而且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空间呈现。这种共同生活体现为个人和家庭所必需的但是仅靠个人和家庭无法提供的生活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基础性生活条件,如良好的社会秩序、清洁的周围环境、健全的基础设施等;第二,基本的社会交往和交流,包括聚会、娱乐、表达、商业交往等等;第三,便利的公共服务,包括健康服务、医疗服务、社会保障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就业培训和咨询等;第四,社区福利,包括社区救助、邻里互助、社区慈善等;第五,社区归属和认同。[10]而社区建设则意味着上述共同生活需求的合理性满足,这种满足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提高社区治理水平;二是提升社区服务水平。这恰恰是对于社区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的一种回应。

尽管就目前中国的社区发展水平而言,政府还是最主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提供者,但是政府并不是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单一主体,其提供者应该是多元主体性的,[11]其中社会组织就是多元主体中最为重要的一员,无论在提供公共服务还是在参与社会管理领域都贡献出了自身的一份力量。在2012年3月召开的全国第十三次民政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政府事务性管理工作可适当交给社会组织,更是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事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同时,当前在中国,社区服务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面向全体居民的社区服务与面向居民殊群体的服务,[12]而政府的服务范围往往面向的是全体居民,这就为社会组织服务介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参与逐渐推动形成了一个主体多元化、职能专业化、参与大众化的社区建设框架。它的诞生,改变了社区建设只有社区居委会一个主体的旧面貌。多元化主体间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更重要的是各类社会组织带来了社区建设的专业化。社会组织能够组织专业化的人才提供专业化的社区服务,包括公共服务、社会慈善服务、社会工作服务,而这些专业服务往往通过政府的购买形式得以实现;[10]同时尽管政府的社区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专业化的社会组织也需要专业人才来管理和经营,但是专业化的建设并没有排斥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大量扎根于社区的社会组织更是推动了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建设。

四、作为公共领域①的社会组织

对于中国公共领域下的社区建设研究,王敬尧采用了“参与式治理”的概念,认为社区建设中政府与民众、国家与社会形成了“合作互动”。[14]这种“参与式治理”不但在一定的程度上扩展了社区的自由和权力,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增强了社会自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更多的体现于社会组织,并由之行使。需要指出的是,国家与社会的良性的关系构建中,最根本的是二者相互制约又相互合作、相互独立又彼此依赖,建立有机统一、互动的正和博弈关系。[15]所以,社会组织作为公共领域的组成部分,其填补国家主动让渡的权力空白,为社区建设服务,并且逐步推进公民社会的崛起的目的并不是要成为与国家分庭抗礼的第三种力量,而是要基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找到自己合适的角色定位,促进两者不断地统一协调、良性发展。[16]

五、总结与讨论

尽管对于社会组织的未来功能的发挥,我们持肯定以及乐观态度,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无论社会组织的功能如何发挥,都不能脱离上述的三个角色定位而存在,作为社区建设的客体之一,社会组织必须摆正其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即必须处于政府的领导与管理之下,而不是与政府平起平坐甚至谋求高于政府的地位;作为社区建设的主体之一,社会组织必须扎根于社区,利用政府的“放权”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性优势,以服务社区建设为己任;作为公共领域,社会组织必须明确自身独立于国家以及市场之外的定位,在社区建设领域发挥功能,为公民社会的崛起做出贡献。

在社区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全国各地纷纷开始了各种新式的社会组织创新活动,如杭州的“社会复合主体”建设等等,这些经验为我们更为明晰地理顺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有效扩展城市社区建设(乃至整个社会建设事业)中社会组织的功能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注释:

①尽管公共领域是西方学术语境的一个概念,能否引入中国

开展研究还有争论,但在我国可以借鉴用于作为“公共事

务参与空间”的含义来予以讨论。

参考文献:

[1]康晓强.社区社会组织研究:回眸与展望[J].社团管理

研究,2009,(10).

[2][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浙江人民出

版社,1987:45.

[3]文军.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角色困境及其出路[J].江苏

行政学院学报,2012,(1).

[4]肖林.“‘社区’研究”与“社区研究”——近年来我国城市

社区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2011,(4).

[5]冯钢.论社会组织的社会稳定功能——兼论“社会复合主

体”[J].浙江社会科学,2012,(1).

[6]刘厚金.社区公共意识的培育及路径选择——以上海某

社区为例[J].理论探索,2007,(1).

[7]孙秀林.华南的村治与宗族——一个功能主义的分析路

径[J].社会学研究,2011,(1).

[8]马长山.NGO的民间治理与转型时期的法治秩序[J].法

学研究,2005,(4).

[9]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商务印书馆,1999:101.

[10]王春光,梁晨.对当前中国大陆社区建设的几点理论反

思[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11]杨团.社区公共服务浅论[M].华夏出版社,2002:34.

[12]陈洪涛,王名.社会组织在建设城市社区服务体系中的

作用——基于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的视角[J].行政

论坛,2009,(1).

[13]黄月琴.“公共领域”概念在中国传媒研究中的运用

[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6).

[14]王敬尧.参与式治理:中国社区建设实证研究[M].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8.

[15]费爱华.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及其社会管理功能研究——

基于国家与社会的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11,(5).

[16]范明林.非政府组织与国家的互动关系[J].社会学研

究,2010,(3).

【关键词】高等城市;社区护理服务

TheStudyofHigherCityCommunityNursingServiceContent/GAOShao-hong,ZHONGXi-wen,YEJing.//ChineseandForeignMedicalResearch,2014,12(18):76-77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highercitycommunitynursingservicecontent.Method:Inourprovince2highercity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s,4communityservicecenter,thepurposivesamplingmethod,analysisofhighercitycommunityservicecontent,specificincludenursing,prevention,healthcare,homecare,familyplanning.Result:Thehighertheservicecontentofcitycommunitycaremore,theworkloadwasrelativelylarge,howeverdidnothighlightthecharacteristicsofnursingserviceinmunitynursingservicecontentofcommunitynursesinthetop2diseasenursing(94.1%)andhealtheducation(88.6%).Conclusion:Communitynursesthecitymorecontent,butdoesnotshowthecharacteristicsofcommunityservices,communityshouldtakemeasurestoimprovenursingquality,expandingcommunitynursingservicecontent.

【Keywords】Highercity;Communitynursingservicecontent

First-author’saddress:AffiliatedXixiangPeople’sHospitalofGuangdongMedicalCollege,Shenzhen518102,China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高等社区卫生服务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从而社区护理显得更为重要。社区护理不仅是医疗护理,而是将医疗护理、预防、康复、保健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社区护理服务对象是为社区范围之内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和每一个公共卫生场所。将个体保健和群体保健融为一体,从而为居民提供了综合、连续、方便、快捷、经济、优质的卫生保健护理服务。社区护理人员要准确掌握社区居民的基本健康状况,建立居民个人、家庭、社区健康档案,随时掌握慢性病、手术患者及残疾人康复的管理信息。社区护理作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可想而知,高效的高等城市社区护理服务能够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水平,为实现我国高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目标奠定强有力的基础[1]。为了探讨高等城市社区护理服务内容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对我省高等城市社区护士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中,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表,对2011年1月-2013年10月对在笔者所在省2所高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所社区服务中心站,采用目的抽样方法进行研究,实验中,共发放293份问卷,回收258份,其回收率为88.1%,问卷经分析共有254份有效,有效率98.4%。

1.2方法

实验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其中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疾病护理、预防、计划生育、临终关怀等项目。问卷调查时主要由课题组成员对调查单位、个人进行解释调查目的,并要求护士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其问卷可以当场发放及填写或者同意发放之后经填写后同意收集起来[2]。

2结果

排在前2位的是疾病护理,共有239人(94.1%),健康教育共有225人(88.6%),后2位是社区卫生诊断和临终关怀,详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社区护士的工作量逐渐增大。如今的门诊量是以前的20倍左右。调查中,排在前2位的是疾病护理,共有239人(94.1%)、健康教育共有225人(88.6%),后2位是社区卫生诊断和临终关怀,这与刘秀娜等[3]在全国范围抽样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

当前,受新的经济、技术的冲击下,我国医疗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方面,由于医疗制度不完善,技术相对比较落后,慢性病、传染病的患病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医疗费用不断攀升,造成个人及社会不堪负重[4]。何宇芬[5]研究结果显示:居民需求的调查,居民对心理知识方面的需求为89.3%,而实际提供的为34.8%,说明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需求大,而现有的精神卫生资源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6],本次调查从事精神卫生服务的人员只有16.5%也与其一致。

综上所述,当前高等城市的社区护理是适应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并伴随着社区卫生服务需要而逐步发展,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7]。作为一名优秀的社区护理者,应熟悉和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概念,了解社区护理的特殊性,这对提高社区护理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高等城市社区护理服务内容较多,且其影响因素也较多,但是社区服务中并没有彰显特色,社区应该采取措施提高护士素质,扩展社区护理服务内容[8]。因此,高等城市要做好社区护理工作应如下:(1)高等城市社区服务中药配备合理的社区护理人员;(2)增加高等城市社区从业者的培训力度,提高社区护士的业务素质;(3)加大高等城市社区投资力度,拓展社区护理内容。

参考文献

[1]陈良英,何促,赵红,等.社区护士工作内容及任职资格的预测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0,41(6):490-493.

[2]高凤玲,谈卫华,谈晓霞,等.石河子市社区护理工作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6,12(8):1457-1458.

[3]刘秀娜,周娟,王仙园,等.重庆市社区护理管理者社区护理发展建议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0,17(10A):1-4.

[4]陈淑红,李薇,田永峰.北京市宣武区社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及利用中的问题与思考[J].护理研究,2010,24(8B):2155-2156.

[5]何宇芬.恩施州及周边地区社区卫生护理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5,19(25):2342-2343.

[6]钟建群.嘉兴市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现况调查与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6,7(6):1979-1980.

[7]郭清,陈雪萍,章冬瑛.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5,8(21):1767-1769.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部分福利、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逐步分离并转交给社区,建设社区工作的发展日益重要。进入二十一世纪,社区开始成为人们所熟悉并依赖的生活环境,城市居民自治关系到居民自身的切实利益以及健康安定的生活,也关系到社区建设的稳定性与民主性以及国家的安定。但社区服务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服务人员专业化低,居民参与率不高等。

(二)研究思路

本文研究主要以社会互动理论、社会网络支持理论为切入视角和理论框架,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观察法、无结构式访谈法进行案例研究。以C市N区H社区真实案例,将社区案主与社工以及社区居民积极分子均纳入具体的情境之中,以观察员和记录员的角度提出城市社区与居民建立关系的实务方法,分析专业社会工作者以及社区居民积极分子在社区服务中的优势。从而探讨、分析具体社区案例中的社区工作人员和积极分子他们在城市社区中的服务专业提升上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社工是如何整合资源介入社区居民的生活,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居民服务当中如何运用等。

二、概念与研究理论

(一)概念界定

1、社区服务

2、社会工作

社区社会工作,主要是指在中国城市的区、街、居等社区范围内,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理论知识指导下,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为全体社区成员尤其是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专业服务的总称。

3、城市社区居民自治

(二)理论工具

本文试图运用社会互动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进行分析。互动论研究将社区案主面临的问题置于社区这个特定场域之中,集中在社区独居老人与社工以及社区居民自治在这种互动情境中进行研究分析。

社会支持网络指出,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大,就越能更好的应付来自环境的各种挑战,通过这些支持,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社会支持网络模式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领域,尤其是对农民工、下岗职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研究。

三、社区服务案例分析

本文从C重庆市市N区H社区的调查材料中选取两个长期案例加以分析,凸显社工如何整合有利资源介入社区居民的生活。

(一)案例一:

访谈案主是一位独居空巢老人,王婆婆。外地人氏。为躲避战乱与老伴来到重庆生活,现在老伴已逝,膝下无子,一人独守。

(二)案例二:

四、社区工作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一)促进居民“四个自我”的形成

社会工作崇尚“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强调开展这次社区居民需求调查就是为了实现以社区居民的利益、需求为本,以预防、治疗和发展的服务模式唤起居民自治的积极性,促进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目标的实现。

(二)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意识

在此次调查中,可以发现社区居民的参与性较低,但他们的社区生活确是单调乏味的。社工入驻到社区后,就将立足于社区居民的需求出发,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技能,为居民提供科学化与精细化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培养自治能力。

(三)建立完善的活动机制

一套完善的活动机制,比如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在活动定期开展同时仍让居民对活动抱有新鲜感,尤其是在重大节假日期间,应充分开展具有较强覆盖性的社区活动,这样能够扩大社区活动影响力,吸引更多社区居民融入,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活动有效实现其既定目标,提高活动连贯性。增强居民参与意识,为居民自治打下基础。(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1]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文军.社会工作模式:理论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3]魏成.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服务的路径――以B市Q区的个案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2

[4]赵静.专业社会工作在社区服务中的嵌入性发展.[D].西北大学.2015

[5]胡俊.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模式探索――以深圳市X社区为例.[D].郑州大学.2014

[6]闫丽.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务的经验分析――基于深圳市C社区服务中心项目的实践反思.[D].云南大学.2013

[7]何筠.关于发展社区服务的思考.[J].青年思想家.1997:18-20

[8]霍立珠.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排斥与社会工作介入―以S市D社区个案为例.[D].吉林大学.2013

[9]梁赋.试论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J].2010年3月第3期

[10]马贵侠.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工作职工的应用――以合肥市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为例[J].社会工作方法.2011

[11]李杰伟.社区工作方法在改进社区服务中的实践研究――以昆民是某“村改居”社区为例.[D].云南大学.2014.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物流;物流共同化

中图分类号:F252.1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Directingagainstthedrawbacksofthetraditionalcitycommunitylogisticsservicemode,akindofjointpatternofcitycommunitylogisticsservicesisconstructedinthispaperaccordingtologisticscommontheory.Itcontainscitylogisticscenterandcommunitylogisticscenterthesetwostagelogisticsfacilities.Therearefourbasicprocesses:manufacturers-thecitylogisticscenter-thecommunitylogisticscenter-communityresidents.Thispaperputsforwardimplementationstrategiesconcerningthejointofcitycommunitylogisticsservicesfromfouraspects:goalsetting,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operationmanagementandsupervisionmanagement.

Keywords:citycommunity;communitylogistics;thejointoflogistics

城市社区物流是直接面向城市社区居民提供物流服务的末端物流形式,是物流的“最后一百米”[1]。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普及,我国城市社区物流总量不断增加。同时城市社区物流凸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运输车辆噪声污染、尾气排放污染、城市交通拥堵以及各种包装物的不当处置等,这已影响了低碳时代城市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分散化的社区物流服务模式。在这种传统模式下,配送主体是多元化的,除专业从事配送的大型快递公司外,既有直接配送的供应商,又有自营物流的连锁零售商,还有大量的小型同城配送公司等。在同一社区范围内,他们分别利用自己的物流设施(配送点、转运中心)、车辆和人员,独立地提供物流服务,这必然会造成物流设施重复建设、车辆利用效率低下等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因此,必须探索新型物流组织方法以高效率、低污染方式满足分散的社区物流服务需求。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的物流共同化思想不失为破解这一问题的新思路。

1研究回顾

2城市社区物流服务的传统模式及其弊端

3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及优势

3.1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针对传统城市社区物流服务模式的弊端,本文借鉴物流共同化理论,构建包含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两级物流设施,以“厂商城市物流中心社区物流中心社区居民”为基本流程的城市社区物流共同化模式(如图2所示)。城市社区物流共同化模式解决了社区物流服务供给的规模经济性与社区物流服务需求的分散性之间的矛盾,是对传统的城市社区物流服务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该模式突破了单个物流服务商的界限,实现企业之间资源的共享。首先由城市物流中心通过信息平台,在集成社区物流中心需求的基础上,对由干线运输服务商运抵城市物流中心的不同厂商的货物进行优化组合,集中配送至社区物流中心;然后由社区物流中心依据社区居民需求,采用统一化、规范化的单一窗口服务模式,由特定的社区配送服务人员针对特定社区开展配送服务。城市社区物流服务的共同化是对传统模式下的中转中心或营业网点的横向整合,变分散配送为集中配送,以实现配送作业的规模化,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运输效率,缓解交通混杂和空气污染,降低物流成本,同时也方便了社区居民生活需要。

3.2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的优势

3.2.1有利于实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低碳化目标。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其目标是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城市社区物流作为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的行业,实施物流共同化有利于达成城市物流稳定发展与城市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

3.2.2有利于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基于物流共同化的社区物流服务集成了社区居民的物流需求信息和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信息,变小批量配送为大批量配送,变单户单品种配送为单户多品种服务,无疑降低了物流配送成本,提高了社会物流效率。

3.2.3有利于实现客户、设施、知识等资源共享,促进物流服务的集约化。在社区物流服务的共同化模式下,诸多厂商可通过信息平台共享客户资源、共享物流设施设备资源以及共享流程知识资源,促进物流服务的集约化,最大限度地降低社区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和服务品质。

3.2.4有利于满足城市社区居民的物流需求,方便居民生活。当前我国社会正步入人口老龄化和生活现代化阶段,社区居民对包括物流配送服务在内的社区服务需求越来越大。基于物流共同化的社区物流服务正迎合了社区居民生活需求的变化趋势。

3.2.5有利于保障社区安全,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传统社区物流服务模式下,分散性的物流服务大大增加了物流服务人员进出社区的人次,同时意味着给社区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基于物流共同化的社区物流服务,集成了社区居民的物流需求,采用统一化、规范化的单一窗口服务模式,有利于保障社区安全。

3.3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的可行性。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是对传统模式的改革,这种创新模式是否值得推行?笔者拟从国际经验和国内尝试的实践角度来探讨其可行性。

3.3.2国内尝试。相对国外成熟的城市物流共同化典型,国内的尝试刚刚开始,并有了一定进展。例如,北京城市一百物流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社区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它以“共同配送”为核心,在整合北京地区优质快递网络资源基础上创立而成,于2011年底正式挂牌营业。该企业立足社区、高校,以门店为载体,以“共同配送”为模式,以高标准的服务实现快递与用户、社区、高校、物业的和谐统一。这种城市快递的共同配送实现了快递行业人员、网点等末端资源的高效整合,为快递企业解决了高校、社区送件难顽疾,改善了投诉率居高不下的问题。

4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的实施策略

4.1在城市社区物流共同化的目标设定上,兼顾公益性与盈利性的双重目标。城市社区物流共同化模式的实施目的是减少环境污染、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维护社区安全和方便居民生活等,处处体现了公益性目标。但这并不代表社区物流共同化不重视企业的盈利性。实际上,社区物流共同化模式取代传统模式后,物流资源进一步整合,物流的规模经济性得到发挥,社区物流运行的总成本必定降低,社区物流服务商的利润率也会不同程度的提高。兼顾公益性目标与盈利性目标,也更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城市社区物流共同化建设中去。

4.2在城市社区物流共同化的建设中,做到资源存量与资源增量的互补。所谓资源存量是指在目前传统的城市社区物流模式下所使用的土地、物流设施设备及人力资源等,如诸多物流服务商在某城市设立的中转中心及营业网点就是重要的存量资源。资源增量就是在推行城市社区物流共同化的过程中,设立和运营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所需的土地、物流设施设备及人力资源。如何把握好资源存量与资源增量的关系?笔者认为应该从整个城市发展的角度,用整合的思想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的选址和建设中,能在现有中转中心或营业网点基础上改造的就不再另行选址和新建,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实施城市社区物流共同化模式后,部分企业的中转中心和物流营业网点终止运营,将造成大量从业人员失业。整合后的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要尽量吸收原有从业者,减少人力资源浪费。

4.4在城市社区物流共同化的监管中,处理好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城市社区物流是整个物流过程的末端环节,物流共同化模式中的少数社区物流经营者正是占据了这一环节的经营权,如监管不力就会出现渠道垄断。比如,负责某社区物流配送的企业可能会拒绝派送某快递公司的货物或单方面抬高派送价格,从而获取垄断利润。垄断所产生的成本最终还会施加到消费者身上,社区物流共同化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因此,监管者要在城市社区物流的运营上适当引入竞争。

5结束语

物流服务共同化是城市社区物流发展的趋势,它体现了发展低碳经济及构建和谐城市的目标。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就其发展模式、优势和实施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而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的运行机制、评价体系、推行该模式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袁伯友.基于社区物流的物流企业配送策略探讨[J].物流技术,2009(10):4-6.

[2]ETaniguchi,TYamada,MTamaishi.Dynamicvehicleroutingandschedulingwithrealtimeinformation[J].CityLogistics,2001(2):111-125.

[3]Kohler.CityLogisticsInKassel[J].CityLogistics,1999(1):261-271.

[4]HIeda,AKimura,YYin.Whydon'tmulti-carrierjointdeliveryservicesinurbanareasbecomepopular-agamingsimulationofcarrier'sbehaviour[J].CityLogistics,2001(2):155-167.

[5]宰予东,陆秀梅.论物流发展的共同化趋势[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6.

[6]何明珂.在我国食品流通领域实施集约化共同配送的有关问题[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5(6):58-60.

[7]罗娟娟,王健.我国连锁企业共同配送发展的探讨[J].福建金融,2004(12):42-44.

[8]赵艳萍.中小制造企业共同配送的利益分配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1):103-107.

论文摘要:现代城市社区具有服务功能、管理功能、整合功能、文化建设功能和经济生活功能,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渡时期,城市居民由过去依赖单位变为更多的依赖社区,从而使社区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场所和实现社会整合的基础单元。这一变化无疑对探析我国城市社区功能的发展和社区制度的变革提出了要求。

1对现代城市社区功能定位的几种观点

目前关于城市社区功能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万仁德副教授认为,在社会转型期社区发挥的主要是一种社会整合的功能;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李小明、王培刚认为,我国目前的城市:社l功能应包括固有功能和附加功能两个基本的框架。固有功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经济生活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社会互助功能。附加功能则包括七个方面:学习功能、生态功能、社会交往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心理抚慰功能、文化延续功能、生命保障功能;浙江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刘玉能认为,城市社区的功能应该定位于为城市提供公共领域,这才是社区的独特功能。

2现代城市社区功能探析

在讨论社区的功能之前,有必要先对社区的概念进行界定,本文中昕说的社区是按照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郭虹研究员所给出的关于社区的概念,即社是以居住地为纽带,遵从一定的制度和规范,在皮此保持互动的居民生活共同体。

笔者主要按照社区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城市社区的功能进行的探柑行。下面将要介绍的社区若干功能中,有些是社区本身所具有的功能,阿些是政府部门赋予社区的功能,有些是社区正在发挥的功能,而有些轰社区应当具有,但实际上却并没有彰显出来的功能。

2.1社区服务的功能

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是从社区服务开始的,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共同付,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各种生活需求总是第一位的任务,因此在社区的各项社会功能中,社区服务是现代社区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利上会功能。

社区服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食,是指在政府的资助、政策的扶持下,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由社区内的或介入社区的各种法人社团和机糯自以及志愿者所提供的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它通常情况下提供的延目一种公益性的无偿服务,这种服务既可以面向社区的弱势群体也可以面向整个社区居民。

我们可以从两大的方面来分析社区的服务功能

2.1.1为了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而提供的服务

2.1.2发挥社会保障方面的服务功能

建立社区救助体系,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建立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区的医疗服务功能。社区医疗服务的功能是以著名的荷兰医疗体系为参考,提出的一个设想。国内的一些学者通过对荷兰社区医疗体系的研究,提出应该借鉴荷兰在医疗服务体系建构方面的成功经验,建议在我国的城市,社区内也能建构一个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使医院医生走进社区,就地解决社区居民的求医问药问题,以摆脱我国居民求医难这一困境。

发挥社区的医疗服务功能这原本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构想,但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城市如成都市、北京市已经将这一构想变成了现实,成都市的一些社区已经在实施这一方案,在社区内建立医疗服务网点,为居民就近求医提供便利。北京也正在筹划这一项目。以此为契机必将大大推动我国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功能的建设。

2.2社会管理功能

作为地方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下设的一个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一社区,它具有自治性和管理性这两重特性。社区在承载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必然要承载起管理的功能,可以说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是社区最主要的两大功能。

这里所说的社会管理功能包括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对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两个方面。

2.2.1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

外来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是指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宏观调控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指导下,基层社区以社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为基础,运用社区管理的机制和手段,促进社区整合与稳定,以达到管理好外来流动人口之目的的一种管理模式。与以往的管理模式相比,社区化管理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属地化管理,即实行的是“人住哪里,哪里负责”的原则;二是服务型管理,即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迫切必需的服务和保障,创造一个安定和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并培养相对一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参与式的管理即社区化的管理特别强调让外来人口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增强社区意识,促进社区整合。

2.2.2时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

社区是城市不可缺少的基层管理组织,因此,它必须承担对于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职能。社区是城市管理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由于城市规模和功能的迅速扩张,人口居住密集度的增加,各级政府管理幅度的增大,特别是对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来说,其有限的职权难以承载规模日益庞大的管理对象。而按照群众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组建起来的社区则成为城市管理的一个必要的层次。城市管理的大量事务需要由社区承担。政府机构改革、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弱化了“单位”的复合功能,单位剥离出来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福利功能、保障功能等大量事务需要社区来承接。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阶层分化,社会组织结构的多样化,流动人口的增多,老龄人口问题的凸显,使得城市社会公共事务剧增。这些新增的问题大量沉淀在基层社会,尤其在社区。与居民面对面接触的特性使社区的管理更加直接有效。社区是城市的最基层细胞,是城市管理的微观重心,可以随时了解居民的需求、意见和问题,及时有效地把社会矛盾和冲突化解在第一线,充当社会的“减压阀,,起到维护城市社会稳定的作用。

2.3整合功能

2.3.1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功能

社区通过各种类别专业化分工的社区服务和服务设施,满足社区成员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多种需求。自前,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已经形成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幼少儿以及治安、救济、保健、教育、文化、就业、家务、环保等多个系列的服务内容。通过这些丰富的社区服务活动,可以为人们创造安全、优美、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使居民对社区产生出较强的社区依存意识和认同意识,发挥社区“生活共同体.,的整合功能。

2.3.2满足人们广泛的社会参与的功能

社区内存在着大量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自治性组织和老年书画社、拳操队、读书会等兴趣性团体,还可以开办市民学校、举办文艺晚会、组织联谊会、座谈会等等,这一切都有利于动员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开展频繁的交往和沟通,有利于社区居民形成对公共领域、公共事务的自觉认同,形成社区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使社区发挥“社会共同体”的整合功能。

2.3.3满足人们开展社会互助的功能

2.4文化建设功能

我国的基层社区担负着发展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功能。此外,社区还担负着对社区居民进行社会化的功能。

2.4.1文化功能

社区文化是基层社会对群众寓管理和教育于服务之中的最好形式,是凝聚人心的工程,因此,文化功能也就是凝聚力功能。

开展社区的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标志性学习景观,可以提高居民的文化修养,培养其学习精神,增强其对社区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形成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2)通过学思想、学文化、学科学,可以有效提高居民现代素质,培养公民意识,有利于调动广大居民自觉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精神。

(3)通过创造人与人、户与户、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互动式学习交流模式,培养参与精神,建设良好的社区关系,不断增强社区凝聚力。

(4)通过组织居民学专业、学技能,培养居民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和吸引特色人才,可以促进居民安居乐业和开创社区生活发展新局面。

(5)通过不断推进都市素质教育,培养以活力、效率、秩序为基本内容的都市精神,建设良好的社区生活秩序,促进社区安定和社会稳定,建设文明美好新家园。

2.4.2人的社会化的功能

社区是个体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尽管大众传媒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它们并不能取代社区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个体社会化的整个过程,都与社区紧密联系。儿童和青少年期的早期社会化(学习社会生活、接受社会规范、健全个性和人格,以融入社会关系体系)是在社区中进行的。成年后的继续社会化仍离不开社区,继续社会化的核心是学习和接受写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价值观念,学习扮演新角色所需要的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社会的进步,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必然不同程度地反映到人们社区生活中来,影响和改变着社区的组织、家庭、社群和文化,并通过社区的这些要素及其变化影响着人的继续社会化过程。

社区在个体的再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的是矫正功能。社区矫正是现代城市社区的一项重要功能。社区矫正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欧美等国,在美国,法院对违法情节较轻徽的犯罪嫌疑人大多判以缓刑,通过社区矫正的方法进行矫正,而并不是投入到监狱服刑。从2003年7月份起,社区矫正也开始成为我国一种新的行刑方式。社区矫正是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二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和改造工作。社区矫正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的监督。确保刑罚的有效实施;通过多种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思想、法制和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的行为;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北京、上海社区矫正工作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其他省市的这项工作也在加紧启动。

2.5经济生活功能

经济生活功能也就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功能。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这一功能表现为社区通过生产或出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必器品和服务。社区的经济功能在农村社区表现尤为明显。

3.结语

[论文摘要〕与其他城市相比,山西省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政府充分重视社区发展,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使山西省的城市社区建设发展更快、更好。

一、山西省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投人严重不足。太原市,平均每个社区的办公服务用房不过3一4间,建筑面积不过100平方米左右,这已经属于比较好的了,条件差的仅仅有办公房间1一2间,建筑面积不过40平方米左右,这与北京每个社区办公用房都在300平方米左右没有办法相比。即使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差无几的辽宁、吉林省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他们的社区办公用房在230平方米左右。由于办公条件的限制,社区的许多功能不能发挥,比如缺乏固定的图书阅览室,活动室,导致社区的一些活动难以开展,严重影响了社区的形象。

第二,社区干部报酬偏低、工作繁杂,收人与付出不对称。太原市社区干部的报酬基本是月均粼刃余元,低于当地月平均工资。这样的工资水平不足以养家糊口,因此,社区干部大部分是企业的离岗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严重制约了社区管理水平的提高。尽管报酬很低,工作却相当繁重,计划生育、扶贫、低保、失业人员的统计等项工作都在社区。社区干部们说,我们干的是政府的工作,出的力比公务员多,但收人只是公务员的几分之一。报酬低而工作繁重,也限制了专业人员进人这个领域。

第三,社区服务的市场运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社区服务水平较低,覆盖面小。在其他大城市社区已经开展的家政服务、职业介绍、中介信息、咨询服务、以及社区养老、社区照顾、社区矫治等项目均没有开展,社区服务基本处于自愿免费的状态。

第五,社区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发展不均衡。太原市基本都纳入了社区网络,另外一些地区城市,如运城、大同等正在开始进行社区建设,而中小县城基本就没有社区这个概念,这种不均衡状态将会制约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比与思考

2000年11月3日,民政部发表了《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后,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并开始由中心城区向城郊,大中城市向县(市)和集镇发展。一些大中城市的社区工作搞得非常好,总结起来,他们成功的经验是:

第一,有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有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去观察、研究社区,每年都有专业人员针对社区建设提出建议,比如,建设和谐社区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评价社区发展应该有什么样的指标体系等。

第二,有地方政府的引导。根据民政部《全国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纲要》精神,北京、上海等地积极指导各区(县)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先进经验,发挥示范单位的带头作用,引导各区(县)的社区的建设。

第三,有高素质人员的参与。北京率先引进了博士学历的人员参与基层社区建设。u106年春节过后,清华、北大等高校的30位博士来到基层社区担任主任助理,挂职一年,每周到挂职单位工作两三天,其他城市也纷纷效仿。

三、改进山西省城市社区建设的几点趁议

社区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建设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而且还影响到能否解决城市下岗与失业、扶贫、帮困、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重视社区建设工作,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社区建设。

(一)投入资金,改善社区的基础设施

社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使社区管理有一个基本的依托,而且也使社区的各项功能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应当制订一个规划,使社区办公用房在一定时期内达到201)平方米左右,使他们能够建立专用的阅览室和活动室。

(二)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

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与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不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很难吸引到素质高、能力强的人。社区建设需要大批专业人才,但山西目前的现状是专业人才不愿进人社区工作,要推动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投身社区建设事业,必须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山西省现在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有3所,从2006年开始,每年毕业的学生有100名左右,如果他们都进人社区,则社区工作者的素质将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三)提高杜区服务水平,改进社区服务现状

(四)理顺管理体制,减少社区负担

关键词:老有所为城市社区接触点服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近年来,中国老龄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面对这一形势,加快老龄事业发展步伐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必须要解决老龄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把老龄事业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而落实“老有所为”理念,应该让老年人自愿参与社会发展,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贡献。

不同于以往主要运用于企业或品牌产品的经营概念中的接触点概念,此处用接触点概念来探索以老有所为为基础的新的适老服务形式。接触点概念并不是特指“接触”,而是广义上人与整个服务系统的互动。接触点是互动的每一个点,可能是内部与外部的,或可视的或不可视的。接触点在服务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连接服务流程中各部分的重要节点。从接触点入手对“老有所为”进行设计,无疑是对城市社区适老服务新的探究形式。

2社区“老有所为”设计机会缺口分析

2.1社区老年人生活情况分析

UCD(user-centereddesign)是建构关于生产适合用户需求的,并能对用户有效的和可用的产品系统。运用UCD的思维方式对老年人用户进行研究,以城市社区老年人为整个研究的出发点展开调研。期间,将会运用群体文化学将传统的研究方法与新技术结合起来用来观察记录,并分析社会状况。从而寻找设计接触点,再由接触点来找到设计的缺口和机会。

笔者选取了城市社区50位健康老人为调研对象,34位女性,16位男性:其中55-64岁有21位,65-69岁17位,70岁以上12位;41位表示身体健康良好,9位患有常见疾病身体欠佳;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有14位,中学程度有23位,小学毕业的有8位,其他5位没有接受正规教育。

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调查走访这50户社区老人家,得到一定的数据和资料,选择性的列出了5位城市社区老年人的居住情况、职业、每天的日常生活情况等内容(见表1)。

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社区老人大部分的生活范围较窄,一般都是在社区范围内活动。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老人生活圈子大,生活内容相对丰富;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老人生活圈子比较窄,大部分局限在自己的家和社区中,最多也就是在社区周围活动。因此,对于社区老年人来说,社区对他们的生活来说是很重要的场所,也是接触点的主要发现场所,因此社区开展一些针对于他们的服务十分必要。

2.2探寻“老有所为”接触点和设计机会

对前期调研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采用面向对象的任务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建立老年人用户使用产品的生活场景,由对老年人生活场景的建立,分析了老年人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人和事物。并且通过对老年人的生活特点进行归类和划分,分析出了几个主要的接触点,如图1所示。以老年人为圆心,以社区生活为圆周,得到了社会和社区,社区人和社会人士几个主要的接触点。社会人士和社区人又分别分为上班族、儿童、孕妇和其他老年人。对这5个接触点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进行研究和分析,寻找设计突破口。见表2,列举出了10个老有所为社区服务的设计机会。

2.3筛选“老有所为”接触点的设计机会

3“老有所为、老有所慰”的接触点服务模式设计

在老有所为的服务模式设计中,用户体验将是重要的一部分。在设计过程中,设计的策略开始聚向用户体验,而不再局限于硬件和实体。而其最终的表现形式也不单单只局限于硬件和实体的展示,而是对整个服务流程的设计与阐述。硬件和实体只是整个服务流程的一部分,或一个具体的接触点。好的用户体验和服务设计流程,更能凸显接触点的潜在价值。

3.1社区“拼桌行动”服务设计

现今社会,独居老人越来越多。一个人的饭不好做,也不值得做,这就造成了一些独居老年人平时吃饭凑合的现象,不利于身体健康和营养的摄入,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注意饮食。由此,凸显出了“拼桌行动”服务系统的重要性。

在这个服务系统中还会给拼桌的老年人一些时髦的头衔,头衔取决于老年人拼桌的次数。拼桌的次说越多说明那位老年人的人气越高,手艺越好。例如头衔分别可以是美食达人、金厨达人、御厨达人等等。头衔在增加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以为选择拼桌对象的时候提供一定的参考。每个月评选出来一个最佳拼桌对象,得到此头衔的老年人社区会给予相应的奖励,等等。

“拼桌行动”在解决了老年人日常饮食问题的同时,也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降低了他们的孤独感。促进了他们的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可以增加邻里之间的情感。

3.2社区“以老育小”服务设计

根据之前分析老年人和儿童之间接触点的调查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人家庭,双方都要上班,小孩子的照料存在问题。由于居住空间小,没有力怯把孩子的爷爷奶奶从老家接来照顾小孩,也没有条件聘请住家保姆照料,父母只能把孩子托付给一些早教机构。但是,一些早教机构可能并不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安全问题、教育问题都让父母对一些早教机构产生不信任感。有的家长没有办法,只能把孩子送回老家交给自己的父母照看。

3.3社区“帮饭”服务设计

社区“帮饭”服务系统的建立,在“老有所为”的同时也方便了年轻人,既解决了年轻人的饮食问题,也增进了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

3.4社区“宠物托管”服务设计

此服务系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有所为”的需求,还丰富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对于一些自己养宠物的老年人来说,也具有―种趣味性。

THE END
1.宠物行业智能宠物医院管理系统方案.doc宠物行业智能宠物医院管理系统方案TOC\o"1-2"\h\u13005第1章引言 3302561.1背景与意义 3193761.2系统目标 4272361.3系统功能概述 430240第2章宠物医院业务流程分析 528342.1业务流程概述 553022.2各业务环节需求分析 529582.3现有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 525645第3章系统架构设计 6311163.1系统总体架构 660543.1.1基础设施层 ...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58268595.html
2.基于ssm技术的韩小猫宠物寄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本论文描述了基于SSM技术的韩小猫宠物寄养管理系统开发的整个流程。用户和管理员通过网页地址访问寄养系统,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家庭经济情况,宠物相关信息,人员时间等因素来决定寄养、领养方式。当然考虑到动物本身和用户本身的条件,管理员对提出领养的用户进行审核管理,并依据国家法律规定确定用户是否有领养的权利,管理员需要定...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527/6151124140010135.shtm
3.宠物服务APP业务流程流程图模板VOD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 系统业务流程图 PaaS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图 业务流程单 宠物用户识别模型 公司主要业务流程 SSM的宠物服务平台 项目峰会整体流程 内容运营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宠物寄养 进入首页 进入设置 否 填写订单信息 宠物医师信息 选择服务类型? 进入萌友圈 发表评价 开始 商家信息 发表评论 ...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6b70676e831854065d02fa3
4.基于Java“萌宠之家”宠物综合服务平台设计实现(源码+lw+部署文档...图4.2 医生功能结构图 在前面分析的用户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接下来的设计工作,最终展示设计的用户结构图(见下图)。用户查看宠物寄养信息,可以对医生进行挂号,可以查看宠物诊疗信息,可以购买商品。 图4.3 用户功能结构图 程序上交给用户进行使用时,需要提供程序的操作流程图,这样便于用户容易理解程序的具体工作步骤,现如今...https://xie.infoq.cn/article/9e497b41b07844eab11093f41
5.圣宠宠物店怎么样圣宠宠物店价格及图片靠谱吗例如,胜宠物利用多年的服务经验,为每家加盟店制定了服务流程、沐浴检查和检查项目流程图,以更好地照顾宠物狗的健康。因此,许多食用圣宠宠物店的顾客纷纷称赞他们。加盟宠物店连锁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据商务部统计,独立宠物店的经营成功率不超过20%,而加入宠物加盟系统的宠物加盟店主的成功率超过90%。由于正规...http://www.jiameng.com/wiki/pp999995203/
1.微信小程序宠物寄养平台:完整教程与源码开发者通过这个项目能够学习到微信小程序的开发流程,以及前后端的交互过程,对于想要从事小程序开发的同学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实践案例。 展开 收起资源包目录 微信小程序-微信小程序的基于微信的宠物寄养交流平台(包括源码,数据库,教程).zip (3个子文件) 2021030605_基于微信的宠物寄养交流平台.rar 17.85MB ...https://wenku.csdn.net/doc/5qbatojbjv
2.Python用类做电子宠物用python写一个电子宠物系统图5-1 登录流程图 登录,通过输入账号,密码,选择角色并点击登录进行系统登录操作,如图5-2所示。 图5-2登录界面图 5.2系统功能模块 宠物寄养管理系统,在系统首页可以查看首页、宠物商店、医疗服务、商品信息、网站公告、留言板、个人中心、后台管理等内容进行详细操作,如图5-3所示。 https://blog.51cto.com/u_16099329/8474414
3.产品设计PetHose寄养服务app我的寄养:展示寄养的信息 宠物屋:如果建立了云认养关系则创建宠物屋,点击相应的图标进行操作。 2.2.4 核心功能操作轨迹 2.3 功能流程图 提供寄养交易是app的核心功能,店铺进入app上传信息,系统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在客户端展示店铺信息,用户浏览筛选店铺信息,确定寄养店铺后和店铺进行沟通,确定交易,交易成功将交易信息上传...https://www.jianshu.com/p/b870197e3048
4.市场调研报告集合(15篇)科学、系统、严谨是企业进行调研工作的三大关键词。为了保证整个调研活动的科学、系统、严谨,高效达到调研目标,在活动正式开展前,企业应当首先做好调研活动流程设计,对整幅调研画卷进行整体勾勒。 下面是康乐氏对整个调研活动的流程设计图,虽然简洁,却使整个调研工作清晰映人眼帘,使整个项目团队对整体活动有了很好的把握...https://www.oh100.com/a/202310/7354033.html
5.软件下载,电脑软件下载,提供安全绿色软件下载源代码流程图生成器(CodetoFlowChartConverter)能帮助软件工程师和技术文档撰写人迅速的将工程文件的源代码生成流程图或者NS图,从而让抽象程序设计和复杂的源代码...软件包括了宠物用品销售、宠物美容、宠物寄养、宠物交易、宠物配种等多种业务管理。 大小:19.78 MB 更新:2024-07-10 详情 天宇考王医学高级职称考试软...https://www.xiazaiba.com/downlist/187_767.html
6.产品研究68款宠物APP产品分析:宠物行业的巨浪淘沙图3?1 各种类型宠物APP 每种类型的APP的侧重点不同带来的商业产值也不同,所以每种类型APP的相似类型产品的数量也不同。详细的各类型产品数量如图3-2所示,其排名依次(如图3-3)为宠物商城、宠物买卖、社交论坛、一站式服务、智能硬件、宠物健康、家庭寄养、宠物领养、宠物媒介交友、上门服务、宠物繁殖、宠物托运、...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368921073&efid=jmMz1_nUCqB92B3wjI5FXg
7.宠物寄养费没给清报警有用吗起诉管辖法院诉讼费用交纳起诉所需材料诉讼流程图 合同纠纷的管辖法院 第一, 当事人之间有约定管辖的法院 ① 约定管辖明确,且约定管辖具有排他性,案件由约定管辖的法院管辖; ② 约定管辖明确,但约定管辖不具有排他性,案件由当事人选择约定管辖或法定管辖; ③ 约定管辖不明确,则案件适用法定管辖情形; 第二, 合同...https://www.66law.cn/case/26871417.aspx
8.关于加强对宠物监管的建议(第0509号)的答复人大建议二、细化工作流程 配套工作细则,制定了《提供集中隔离人员动物寄养服务机构白名单》《集中隔离人员动物寄养服务的机构评估报告》《宠物寄养协议》《宠物寄养接收确认单》《宠物寄养完成确认单》《动物寄养服务流程图(试行)》模版,方便宠主与服务机构对接,规范办理寄养手续。 https://nyncj.shenyang.gov.cn/zwgk/fdzdgknr/jyta/rdjy/202312/t20231221_4578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