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是指在紧急情况下,对伤病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初步救援及护理,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和痛苦。
重要性
急救护理是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急救护理也是社会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古代急救护理
古代人类在zhan争、自然灾害等情况下,积累了一定的急救护理经验,如止血、包扎、固定等。
近代急救护理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近代急救护理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急救药物使用、急救器械操作等。
现代急救护理
现代急救护理强调快速、高效、协同的救治理念,注重多学科合作和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急救护理的质量和效率。
急救护理应遵循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同时,应注重伤者的整体状况,避免遗漏重要伤情。
基本原则
急救护理流程包括现场评估、伤者评估、急救措施实施、转运及途中监护等环节。在现场评估中,应迅速判断现场安全状况和伤者的病情;在伤者评估中,应对伤者的意识、呼吸、循环等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在急救措施实施中,应根据伤者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救治措施;在转运及途中监护中,应确保伤者安全转运并持续监测其生命体征。
流程
02
1
2
3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导致血液循环中断。常见原因包括心脏病、电解质失衡、药物中毒等。
心脏骤停的定义和原因
包括检查患者意识和呼吸,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以及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
心肺复苏术(CPR)的步骤
确保患者处于安全环境,避免二次伤害;按照正确的按压深度和频率进行操作;人工呼吸时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
包括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等。
根据出血类型和部位,采用直接压迫、止血带、填塞等方法进行止血。
使用绷带、纱布等材料进行包扎,保护伤口并减少感染风险。注意包扎的松紧度和透气性。
创伤出血的类型
止血方法
包扎技术
休克是指身体遭受强烈刺激或失血等原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zu织器官灌注不足的状态。症状包括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急促等。
休克的定义和症状
将患者平卧并抬高双腿,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如有条件可进行静脉输液补充血容量。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急救措施
昏迷的定义和原因
昏迷是指意识完全丧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的状态。常见原因包括颅脑损伤、中毒、低血糖等。
急救处理
首先检查患者呼吸和心跳,如有异常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同时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舌根后坠导致窒息。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并告知医生患者的病史和症状。
03
伤情复杂、多发伤和复合伤多、伤情变化快、死亡率高
迅速评估伤情、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出血、固定骨折部位、转运至医院
特点
处理方法
注意事项
溺水者无法自主呼吸、水中挣扎易导致误吸和窒息
迅速将溺水者救出水面、清除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心肺复苏
救援技巧
毒物种类多、中毒途径多样、病情轻重不一
应对措施
迅速脱离毒物环境、清除体内尚未吸收的毒物、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出、使用特效解毒药
切断电源、用绝缘体挑开电线、进行心肺复苏
迅速脱离热源、用冷水冲洗伤口、脱去或剪开紧身衣物、用干净纱布包裹伤口
用肥皂水清洗伤口、挤出污血、用碘伏消毒、及时接种狂犬疫苗
触电
烧烫伤
宠物咬伤
异物卡喉
0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可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分类
报告与响应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现场处置措施,如隔离、消毒、救治等。
现场处置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