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3年第24期
2023/6/2614:33:00
浏览次数:
4943
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
2023年第24期总第487期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0二三年六月二十六日
内容目录
热点追踪
中暑可能致命?医生提醒这些人群注意
预防接种创新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启动
我国多渠道构建猴痘监测预警体系重点人群做好防范
张文宏称新冠病毒难再突破出奥密克戎“家族”疫苗有一定作用
感染新冠病毒后,哪些人需要吃抗病毒药?专家这样说
科研动向
l早段限时饮食可改善代谢健康
l美媒:全美各地9095份水样中,19%粪便细菌污染水平超标
l新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可潜伏于大脑
l世界首个合成人类胚胎引发伦理争议
l研究揭示脑脊液IL-10与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关系
l体内“穿山甲”微型机器人问世
lNEJM:罕见瘦素基因突变导致的贪吃与肥胖及其治疗
l研究揭示脂肪细胞内质网中错误折叠的蛋白处理新机制
lACSInfectDis:新研究发现人类PLK抑制剂有潜力治疗疟疾
lCell:发现一种启动细胞内有缺陷的蛋白靶向降解的新机制
lJBC:新研究揭示高胆固醇在SARS-CoV-2感染性中的作用
l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13亿
lPNAS:新型RNA纳米颗粒疗法或能阻断人类多发性骨髓瘤的扩散
l新研究发现,经常午睡,脑容量更大,但不能超过这个时长
舆情信息
l国家医保局推出十六项医保服务便民措施
l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实现“从有到优”
l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l我国血管医学走进20年创新推动数字未来血管健康
l“真想好好给医院写封感谢信”
l云南调研督导定向医学生培养
l国家医保局推出16项医保服务便民措施
l国家药监局启动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
l两部门:到2025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责任制整体护理覆盖全院100%病区
l中国医疗队赴柬埔寨水电站义诊
l中国工程院院士:职业健康人才供给不足
l大降价!这些药品,平均降价近50%!
l利用市场手段加大养老服务供给(财经观)
l引导青少年健康使用短视频(社会杂谈)
l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北京发布技术需求榜单
2023-06-19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6月18日电(韦香惠)近日,北方大范围地区开启“炙烤”模式,多地最高气温超过40℃。这也导致中暑患者增多,甚至出现死亡病例。医生提醒,出现先兆中暑、轻度中暑一定要及时加以干预,否则症状将持续加重,如发展至热射病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重症中暑成“高温杀手”
据媒体报道,16日晚,一名患者因出现严重意识障碍被送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时,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体温高于42℃,被诊断为热射病。此后,患者很快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经过近7小时抢救后,于17日凌晨离世。
“热射病即重度中暑,如抢救不及时,死亡率高达70%至80%,但热射病通常不是突然发生的。”医生介绍,该患者在户外带娃活动回家后,曾出现头晕乏力等先兆中暑症状,但并没有及时采取调适措施,而是继续处于没有开空调的闷热、西晒房间内,直至“叫不醒”才被家人发现、送医,最终导致死亡。
常见于老年、幼儿和户外高温人群
张清表示,热射病常发生在以下几类人群:如老年和幼儿,原因与体温调节处于失衡状态或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全有关,易出现热射病;其次是高温高湿天气下,一些户外工作人员,如交警、环卫工人等,以及一些特殊工种的人群,如在高温高热天气当中进行训练的消防员或者是运动员。
在张清看来,目前来急诊科的热射病患者并不多,大部分患者是处于先兆中暑阶段。“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中度中暑与重度中暑4个阶段。先兆中暑与热射病之间有一个进展过程。如果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大部分中暑患者是不会发展到热射病的。”
什么情况下需送医?
张清提醒,如果感觉到胸闷、憋气、出大汗、乏力、头晕这些症状,意味着已经出现了先兆中暑的情况。首先应该脱离高温高湿的环境,到通风和阴凉处休息。同时尽量减少衣物,喝一些冰凉的饮料,增加通风,比如扇扇子,或者到有空调的环境当中。
2023-06-20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段梦兰)6月17日,由健康报社、全国疾控宣传平台举办的“免疫规划成就宣传主题活动——2023预防接种创新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启动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今年预防接种创新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将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宣贯和预防接种创新服务能力提升这一主题,继续开展宣传报道、典型挖掘,着力开展宣传队伍打造,同时围绕预防接种科普宣传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培训和征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高福表示,纵观人类免疫学发展历史,技术与理论的接力突破推动疫苗发展。我国免疫规划工作在传染病防控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发挥了相应作用,下一步需要释放创造力,提升预防接种创新服务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说,目前来看,我们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策略和研究仍是较为被动的。需要主动思维,开展反向病原学研究,预防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
会议现场举行了2023年度免疫规划成就宣传典型经验推介活动启动仪式及公共卫生新青年传播联盟智库(筹建)专家聘任仪式。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安徽、青海等省(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的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控、科普宣教工作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参加会议,就当前预防接种服务创新及信息化建设进行交流,对当地免疫规划典型经验展开推介。
其中,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吕华坤主任医师介绍,在大力推进大数据、数字化建设进程中,浙江以电子接种证为“小切口”开展试点,提供数智预防接种服务,打造省县共建、异地联动、一体共享、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电子接种证。下一步,浙江将推进电子接种证标准化,在更多地方推广。
2023-06-21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近期,随着亚洲部分地区出现猴痘病例增多趋势,我国北京、广州等个别城市也出现了少数病例,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组织专家进行解读。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多渠道构建猴痘监测预警体系,持续开展风险评估和及时报告,下一步将加强对重点人群健康教育,推进重点人群做好防范、及时就诊。
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施国庆表示,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猴痘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入人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22年5月份以来的猴痘疫情,感染人群基本是有男男性行为的人群,以及他们的关联人群。
2023-06--24中国新闻网
他表示,新冠病毒最近的突破都在奥密克戎“家族”里面,“它很难再突破出去了。”
“只要它在奥密克戎‘家族’里,我们就有交叉免疫,我们原来(接种)的疫苗、以往的感染,就有一定的作用。”他说。
“长新冠”通常指的是新冠后遗症。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称为“新冠后症状”,统指一些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经历的一系列长期症状。
三年过后新冠病毒会消失吗?张文宏说,人们说的“大疫不过三年”,是指宿主免疫系统让人们感觉“大疫不过三年”,病毒其实始终在那。
他引用了达尔文的一段话:“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完)
2023-06-26中国新闻网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人员流动大幅增加,在领略祖国壮美风光之余,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不可忽视。那么,感染了新冠病毒就需要服用抗病毒药物吗?抗新冠病毒药物应该怎么服用?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姚伟教授。
易感染人群需要注意防护,抗原阴性不代表可以放松警惕
问: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有哪些?目前该如何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姚伟教授: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包括既往未感染过的人、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等。此外,距离首次感染新冠病毒超过6个月的人群,因体内抗体降低,也有再次感染的风险。建议接种疫苗或感染3个月后再次接种新冠疫苗,刺激体内抗体水平再度升高,降低感染风险。同时还要勤洗手、注意休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节假日亲友欢聚可能休息较晚,但过度熬夜会降低免疫力,也需要注意。
问:已经有嗓子干、发烧等新冠病毒感染症状了,但抗原检测显示还是阴性。一般感染几天之后通过抗原检测可以测出新冠病毒感染?上述情况是否会延误使用药物的时机?
姚伟教授:现在很多人自己做抗原检测,但是抗原检测会有一定滞后性。我第一次感染时,在有症状三天以后抗原才呈阳性,但在第二次感染时,有症状的第一天就检测出阳性。因此,抗原检测阳性的出现早晚也是有区别的。对于高风险人群也就是脆弱人群,如果有新冠的接触史,或是出现了相应症状,即使抗原阴性也需要尽快去进行核酸检测。如果核酸结果也是阴性,但是有肺炎或是其他较为严重的症状,那在感染的早期启动抗病毒治疗是非常关键的。
出现症状后怎么办,退烧药是否可以替代新冠抗病毒药物
问:出现新冠症状该怎么办?
姚伟教授:目前的奥密克戎毒株病毒性并不强,不少患者即便感染症状也较轻,首先需要放松心态、积极应对。一旦确诊并出现新冠症状后,最好在“黄金72小时”内服用抗新冠药,尽可能减少对身体的危害,降低社会面传播能力。
问:上一波疫情时热度很高的退烧药可以替代新冠抗病毒药物吗?
姚伟教授: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起到缩短病程、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因为新冠患者大多数症状都比较轻,可能有发烧、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但没有肺部感染,所以早期可以用退烧药这类缓解症状的药物。但是对于脆弱人群,新冠病毒感染容易引发肺炎,导致重症,那这类患者就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除此以外,新冠症状严重、症状比较多的患者,需要尽快缓解症状的,也建议服用新冠抗病毒药物。两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关系,退烧药不能够替代抗病毒药物的治疗,这是我们要提醒大家的。
问:哪些人是脆弱人群?脆弱人群的用药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姚伟教授:“脆弱人群”包括高龄、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过度肥胖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肿瘤患者,这类患者可能需要早期干预并使用新冠药物。
新冠抗病毒药物都有哪些,患者用药需要注意什么
问:现在市面上有哪些治疗新冠的药物?进口药物和国产药物有何区别?
姚伟教授:现在市面上的新冠抗病毒药物比较多,国产药也已上市,包括先诺欣、民得维等,可及性大幅提升。从作用机制来讲主要分两大类,也就是3CL蛋白酶抑制剂和RdRp抑制剂。进口药和国产药作用机制非常相似,两者之间没有大的区别,患者如果需要用药,可根据医嘱和自身情况选择。
问:患者在使用新冠抗病毒药物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姚伟教授:不同作用机制、不同成分的新冠抗病毒药物在使用时有很多注意事项,需要就医后根据医嘱使用。比如3CL抑制剂类新冠口服药有较为明显的药物作用机制冲突问题,可能会影响现有疾病的治疗。另外,不同药物的适用人群可能也不一样,比如进口药物(P药)主要针对减少重症发生,适用有高风险因素的轻中度患者使用,而今年获批的国产新冠抗病毒药物针对的轻中度患者,不限制是否伴有高风险因素。
早段限时饮食可改善代谢健康
2023-06-19科技日报
eTRF意味着在一天中的早些时候进食,早点吃晚餐或不吃晚餐。以前的研究发现,这种形式的间歇性禁食可改善心脏代谢健康和血糖水平。
为了解这些改善是否与体重减轻有关联,研究人员开发了一项随机的卡路里交叉监督进食研究。他们将10名糖尿病前期和肥胖参与者的eTRF模式(下午1点之前已经消耗了80%的卡路里)与通常的进食模式(下午4点之后消耗50%的卡路里)进行了比较。
在前7天,参与者被随机平均分配执行eTRF或通常的进食模式,并在接下来的7天切换到另一组。在此期间,研究人员为参与者提供足够的食物,以满足他们为维持体重的热量需求,同时保证确定这一策略的效果独立于体重变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参与者佩戴连续血糖监测仪。研究人员在第1天、第7天和研究结束时的第14天分别对参与者进行了糖耐量试验。
美媒:全美各地9095份水样中,19%粪便细菌污染水平超标
2023-06-19环球时报
2023-06-17生物物理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院士课题组在《细胞与分子免疫》(Cellular&MolecularImmunology)上,发表了题为AsubpopulationofCD146+macrophagesenhancesantitumorimmunitybyactivatingtheNLRP3inflammasome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一群CD146+的抗肿瘤巨噬细胞亚型,为基于巨噬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研究工作得到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支持。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科研人员参与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地坛医院为本研究提供临床样本。
新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可潜伏于大脑
2023-06-20科技日报
NF-κB信号通路是控制HIV在体内其他部位表达的关键信号通路之一。当NF-κB信号被“关闭”时,HIV在外周血液中进入潜伏期。然而,大脑中潜伏的HIV不受激活的NF-κB信号的影响,研究人员目前还不确定这是为什么,但一旦找到答案,他们就离知道如何有选择地靶向并根除大脑或外周血中的病毒更近了一步。
世界首个合成人类胚胎引发伦理争议
科技日报讯(记者张佳欣)据外媒6月15日消息,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表示,他们首次从干细胞中创造出一种不含卵子和精子的合成人类胚胎样结构。
据英国《卫报》报道,这些结构相当于处在人类发育的最早阶段,没有跳动的心脏或大脑,但具有后来可以形成胎盘、卵黄囊和胚胎本身的细胞。研究人员表示,这一成果可能有助于推进对遗传病或流产原因的了解。但同时,这项研究引发了法律和伦理方面的争议,因为实验室培育的实体不在现行立法范围之内。
泽尼卡-戈茨还表示,他们将胚胎培养到“刚好超过自然胚胎发育14天的阶段”。这种合成人类胚胎几乎可以发育成体内的任何细胞类型。
每个模型结构都是从单个胚胎干细胞生长出来的,达到了被称为原肠形成的发育里程碑的开始阶段,即胚胎从一个连续的细胞片转变为形成不同的细胞系,并形成身体的基本轴。在这个阶段,胚胎还没有跳动的心脏、肠道或大脑的起点,但模型显示已存在原始细胞,即卵子和精子的前体细胞。
这一进展突显出该领域的科学发展速度超过了立法的速度,英国和其他地方的科学家已经在着手起草自愿准则,以管理合成胚胎的研究工作。
研究揭示脑脊液IL-10与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关系
2023-06-19网络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张美芬教授团队在《美国眼科学杂志》(AmericanJournalOfOphthalmology中科院1区)上发表题为“Cerebrospina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张美芬教授团队在《美国眼科学杂志》(AmericanJournalOfOphthalmology中科院1区)上发表题为“CerebrospinalFluidInterleukin-10BiomarkerforVitreoretinalLymphoma”的研究论著,揭示了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VRL)患者脑脊液IL-10水平与病情进展有密切关系。本研究获得“中央高水平临床科研专项”经费的支持。
VRL是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一类,多为非霍奇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95%),发病的中位年龄为60岁。据文献报道,56%至90%的原发性VRL患者最终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但目前有关VRL患者脑脊液(CSF)分析,特别是白细胞介素-10(IL-10)与患者临床特征关系的研究非常少。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和血液内科团队专注VRL研究已有十年,建立了VRL的诊断流程,已诊治患者百余例。研究团队对2015年9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确诊为VRL、在诊断性玻璃体切除术同期进行腰穿的41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2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7.5岁,既往无淋巴瘤病史,但在眼部确诊时行头部MRI检查发现12例患者有颅内病变,34例双眼发病、7例单眼发病,在随访中有2例对侧眼发病。
研究结果显示,90.2%的VRL和89.7%的原发性VRL患者CSFIL-10水平升高,CSFIL-10水平与房水IL-10水平无关,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前CSFIL-10已经升高。
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原发性VRL并不是单纯的眼科疾病,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CSFIL-10是VRL潜在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尤其是监测颅内复发。CSFIL-10水平与患者预后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进展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一作者:张潇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方向的研究,对各种眼底疾病,特别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通讯作者:张美芬
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副主任,专业特长为葡萄膜炎基础与临床研究。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免疫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感染学组副组长、北京眼科学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女医师协会眼科专家委员会常委、北京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等杂志编委。
体内“穿山甲”微型机器人问世
2023-06-21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6月20日电(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通讯》杂志20日发表的一篇工程学论文,描述了一种受穿山甲启发研制的微型机器人,该机器人被设计用于在人体内进行安全和微创的医学治疗。在未来应用中,这一无系留软体机器人能够通过变形,到达人体内难以触及的区域,如胃或小肠内。
磁性软体机器人和固体金属形态的机器人过去曾被开发用于微创医学手术,但目前为止,其功能和安全性都十分有限。而自然界的穿山甲外壳,是由被称作角蛋白的有机骨骼组成,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却没有攻击性,虽然穿山甲有角质鳞片,但它能把硬质鳞片组成重叠结构,实现灵活无碍地移动。
工程师们早已注意到穿山甲这一特点,受其启发,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科学家麦丁·斯缇团队设计了一个微型机器人,尺寸为1厘米×2厘米×0.2毫米,其拥有重叠鳞片设计和按需加热、变形、滚动的能力。
在实验室中的概念验证实验中,机器人能够加热到70℃,对具有未来潜在临床应用的组织进行医疗处理,包括在难以触及区域进行癌症热疗或止血。此外,机器人能够消磁将负载物释放到组织,未来可用于递送药物。
NEJM:罕见瘦素基因突变导致的贪吃与肥胖及其治疗
2023-06-20生物世界
该论文报道了两个特殊病例,研究团队在一名14岁男孩和一名2岁女孩发现他们负责产生瘦素(Leptin)的基因出现突变,导致了他们贪食和肥胖,研究团队通过美曲普汀(Metreleptin)结合饮食和锻炼,
身体调控体重的一种方法是使用由脂肪组织产生的瘦素(Leptin)。身体中脂肪组织越多,产生的瘦素就越多。瘦素到达大脑并将体内储存的脂肪量“告知”特定神经元,大量瘦素意味着有大量的脂肪储存。作为回应,大脑会触发抑制食欲和增加能量消耗的行为,从而导致脂肪组织减少和体重减轻。当一切正常时,脂肪组织和大脑之间的瘦素介导的反馈循环会导致持续健康的体重。
先天性瘦素缺乏或功能障碍是由瘦素基因突变引起的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其会导致严重早发性肥胖。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已经描述了21种不同的瘦素突变体,其中大多数突变会导致瘦素的产生或分泌缺陷,患者会出现强烈的贪食和饱腹感受损,从而导致体重迅速增加和严重肥胖,并伴有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血脂异常和肝脂肪变性。这些患者通常还存在促性腺功能减退、青春期发育迟缓和反复严重感染等情况。
2023年6月15日,德国乌尔姆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题为:RareAntagonisticLeptinVariantsandSevere,Early-OnsetObesity的论文。
该论文报道了两个特殊病例,研究团队在一名14岁男孩和一名2岁女孩发现他们负责产生瘦素(Leptin)的基因出现突变,导致了他们贪食和肥胖,研究团队通过美曲普汀(Metreleptin)结合饮食和锻炼,帮助这两名患者恢复到了正常体重。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发现了两个特殊病例,一个是14岁男孩,另一个是2岁女孩。两人都患有肥胖和暴饮暴食症。研究团队首先对两名患者的基因图谱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体内负责产生瘦素的基因都发生了突变。这两个突变并不相同,但都导致了同样的问题——暴饮暴食。接下来,血液测试显示,这两个孩子体内的瘦素水平都异常高,这表明他们体内的瘦素显然在试图“告诉”大脑抑制吃东西冲动。这些发现排除了他们患有Bardet-Biedl综合征和Prader-Willi综合征等疾病的可能性。
接下来,研究团队发现,他们体内的瘦素蛋白可以与瘦素受体结合,但无法发出抑制食欲的信号,这导致他们总是觉得很饿。
为了治疗这两名患者,研究团队给他们使用了美曲普汀(Metreleptin),这是一种人工合成瘦素,通过结合并激活瘦素受体来模拟瘦素的作用。但最初的治疗没有显示出任何改善,研究团队随后提高了治疗剂量。
研究揭示脂肪细胞内质网中错误折叠的蛋白处理新机制
2023-06-20网络
本研究利用小鼠模型首次证实了SEL1L-HRD1ERAD和ER-phagy在生理条件下的互作。二者共同控制重要生理功能蛋白的折叠与降解,从而维持内质网与细胞稳态。同时,研究者首次发现脂肪细胞中由
细胞通过各种不同的蛋白质量控制机制(ProteinQualityControlMechanisms)防止有害蛋白聚集。这些蛋白质量控制机制的退化或故障导致众多人类疾病,如糖尿病、癌症,和各种老年疾病等。内质网作为蛋白质折叠和质量控制的主要场所,利用内质网蛋白降解(ERAD)和内质网自噬(ER-phagy)两种机制降解错误蛋白。其中ERAD有针对性地降解内质网中的蛋白,而ER-phagy,作为自噬(autophagy)的一种,常被认为批量降解已碎片化的内质网或内质网域(ERfragments/domains)。然而,作为两种最重要的蛋白降解机制,我们对ERAD和ER-phagy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在生理条件下二者如何协同并维护内质网稳态仍知之甚少。
2023年5月31日,密歇根大学医学院齐岭教授课题组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吝易助理教授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脂肪细胞中内质网处理错误折叠蛋白机制”(Themechanismstodisposeofmisfoldedproteinsintheendoplasmicreticulumofadipocytes)的研究论文。研究揭示了在小鼠脂肪细胞中SEL1L-HRD1ERAD和ER-phagy的共同作用机制,并发现脂肪细胞对错误折叠蛋白在内质网中的积累可能具有高度适应性。正常状态下ER-phagy功能受到限制,SEL1L-HRD1ERAD为降解错误折叠蛋白核心机制。当SEL1L-HRD1ERAD功能下降时,脂肪细胞中ER-phagy功能增加,从而减少错误折叠蛋白形成的聚集物在内质网中积累。而当SEL1L-HRD1ERAD和ER-phagy功能均下降的情况下,错误折叠的蛋白可以被储存在一种由内质网碎片聚集融合形成的特殊细胞结构中。这种细胞结构被命名为CoalescenceofERFragments(CERFs)。研究者推测此种结构可能对脂肪细胞(至少在短期内)适应蛋白质量控制机制缺陷具有重要作用。
随后,研究者利用免疫沉淀质谱法(immunoprecipitation-massspectrometry)分析了小鼠脂肪组织中CERFs的主要成分。结合一系列生化分析,他们发现脂蛋白脂肪水解酶-lipoproteinlipase(LPL)是CERFs主要的蛋白成分,也是脂肪细胞中重要的ERAD底物。
LPL主要由脂肪与肌肉细胞分泌,其主要功能是水解在乳糜微粒(Chylomicrons)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里的甘油三酯。LPL的功能缺失在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导致I型高脂蛋白血症,而较轻程度上则引起体内脂蛋白代谢的紊乱。因此,阐明LPL蛋白在细胞内的合成机制将为了解、预防或治疗高血脂疾病做出重要贡献。
研究还发现了CERFs中蛋白的特异分布形态。荧光和免疫金电镜成像结果均显示在CERFs中,LPL被内质网中的分子伴侣BiP包裹。为了验证CERFs组装的机制,研究者对CERFs进行了体外重构。结果显示,纯化的LPL蛋白具有自聚集的能力,能够在体外自发相分离并形成中空的具有类似胶状性质的液滴。另外,纯化的BiP可与LPL一起相分离并在体外形成BiP包裹LPL的液滴。这些发现将为未来进一步阐明LPL在细胞内的聚集和调控机制打下基础。
综上,本研究利用小鼠模型首次证实了SEL1L-HRD1ERAD和ER-phagy在生理条件下的互作。二者共同控制重要生理功能蛋白的折叠与降解,从而维持内质网与细胞稳态。同时,研究者首次发现脂肪细胞中由内质网碎片聚集融合形成的特殊细胞结构CERFs,揭示了其生理功能,并解析了CERFs的主要蛋白成分及组装机制。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究ERAD,ER-phagy和CERFs形成在由蛋白折叠缺陷引起的疾病中的重要性。
密歇根大学医学院齐岭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吝易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密歇根大学博士生吴霜程(Alivia)为第一作者。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申晨晨进行了体外试验部分。其他密歇根大学医学院齐岭实验室科研同事协助实验。
ACSInfectDis:新研究发现人类PLK抑制剂有潜力治疗疟疾
2023-06-25生物谷原创
随着疟疾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来自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希望利用癌症药物来加速发现新的拯救生命的疾病治疗方法。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中佛罗里达大学分子寄生虫学家DebopamChakrabarti
疟疾由称为疟原虫的寄生虫引起,并通过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传播,威胁到生命,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它每年造成60多万人死亡,主要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这些死亡者中约有80%是5岁以下的儿童。
Chakrabarti解释说,但是药物发现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因为化合物要经过许多阶段的疗效和安全性测试。
Chakrabarti说,“我们可以加速发现新的治疗方案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已经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现有药物。这种称为采取搭便车的方法,研究已经上市的现有药物,看看它们是否具有抗疟疾的特性。这将有助于缩短通常相当耗时的药物发现的初始阶段。”
为了满足对新药的迫切需求,这些作者决定重新利用蛋白激酶抑制剂---最初为治疗癌症而开发的药物---来加速开发针对疟疾的药物治疗。蛋白激酶是调节体内蛋白的酶,是制药业大量用于癌症和其他疾病治疗的靶标。蛋白激酶对疟原虫的生命周期非常重要,因此是很好的药物靶标。
作为这项新研究的一部分,在Chakrabarti的指导下,博士生MonicaBohmer测试了一系列具有抗癌活性的蛋白激酶抑制剂,以确定已知靶向人类Polo样激酶(Polo-likekinase,PLK)的抑制剂,其中作为一类蛋白激酶,PLK在人类的细胞分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她发现一组抑制剂,特别是BI-2536,即一种已知的人类Polo样激酶1(Polo-likekinase1,PLK1)抑制剂,表现出强烈的抗疟疾特性。
Bohmer说,“虽然疟原虫没有PLK,但是这组蛋白激酶抑制剂靶向另一个也调节细胞分裂的称为NEK的蛋白家族。它们还靶向其他的应激反应途径,这有助于杀死疟原虫。”她补充说,未来的研究将探索这些NEK蛋白在疟原虫中的功能。
Chakrabarti说,“总体来说,这项新的研究为重新利用蛋白激酶抑制剂治疗疟疾的潜力提供了有价值的性见解,与此同时也强调了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更多靶标并优化这些抑制剂疗效的必要性。”(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1.MonicaJ.Bohmeretal.HumanPolo-likeKinaseInhibitorsasAntiplasmodials.ACSInfectiousDiseases,2023,doi:10.1021/acsinfecdis.3c00025.
2.Cancerdrugsshowpotentialinfightagainstmalaria
Cell:发现一种启动细胞内有缺陷的蛋白靶向降解的新机制
我们细胞中的所有生物过程都被不断监测,以防止缺陷蛋白的积累。在最坏的情况下,这样的蛋白团块会引发疾病。新蛋白的合成特别容易出现错误。随后出现差错的蛋白必须被我们的细胞清除。在此之前,人们还不清楚这一过
我们细胞中的所有生物过程都被不断监测,以防止缺陷蛋白的积累。在最坏的情况下,这样的蛋白团块会引发疾病。新蛋白的合成特别容易出现错误。随后出现差错的蛋白必须被我们的细胞清除。在此之前,人们还不清楚这一过程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核糖体是制造我们细胞中所有蛋白的分子机器。有机体的遗传密码经转录后产生所谓的信使RNA(mRNA)。核糖体读取mRNA,将其翻译成各种各样的蛋白。它们仔细地将氨基酸拼接在一起,直到形成一条长链,然后折叠成功能性蛋白。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因为生命中没有什么是可以避免错误的。例如,核糖体可能越过mRNA中的“停止(STOP)”信号,组装比所需更多的氨基酸。这类出现差错的蛋白可能是无功能的,甚至更糟糕的是,这些有缺陷的蛋白可能积累起来形成蛋白团块,所形成的蛋白团块是诸如阿尔茨海默病或帕金森病之类的一系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特征之一。
以前的研究已发现,细胞具有识别这类缺陷蛋白的非凡能力,也能消除它们。然而,确切的机制仍然未知。为了破译这种内在的清除途径,这些作者使用了线虫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C.elegans)---以及人类细胞。
GCN1蛋白启动降解
在仔细研究缺陷蛋白如何被消除的时候,这些作者意外地发现mRNA本身也被降解了。他们猜测,有问题的mRNA在翻译过程中已在核糖体上被识别。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发现了一种已被认为在mRNA的降解过程中起到了作用的复合物。此外,他们还发现GCN1蛋白在启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像路上的许多汽车一样,几个核糖体同时穿过一个mRNA,将它翻译成蛋白。有时,核糖体就像两辆互相跟随的汽车,如果第一辆汽车意外刹车(例如因为一只猫跳到了路上),就会发生碰撞。这时,GCN1蛋白的作用就像一个在事故现场作为第一反应者的消防员。它稳定并保护事故现场,然后呼叫拖车服务和道路清洁服务以便将被碰撞的车辆移走,必要时还会更新路面。
我们细胞中由GCN1蛋白招募的复合物降解了有问题的mRNA。但是,该蛋白究竟如何识别出发生了事故并需要拖车服务和道路清洁呢?
对GCN1蛋白的分析
使用一种称为选择性核糖体图谱分析(selectiveribosomeprofiling,SeRP)的技术获得了关键的见解,该技术可以确定核糖体在mRNA上的确切位置。这些作者寻找所有与GCN1蛋白结合的核糖体的位置,无论它们是仍在行驶还是已经卷入了一场碰撞。他们发现,当一个核糖体产生的氨基酸链过长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越过了它的实际停止信号时,GCN1蛋白就会进行干预。因为在这种情形下,两个核糖体之间的碰撞次数增加,GCN1蛋白就会呼吁进行事故清理。
此外,这些作者发现,蛋白GCN1不仅参与监测超限的停止信号。特别是,GCN1富集在对编码膜蛋白和胶原蛋白的mRNA进行翻译的核糖体上。更深入的分析表明一个共同特征是所谓的非最佳密码子(non-optimalcodon),其中密码子是基因组上的一个核苷酸序列,其功能就像道路上的限速。此外,他们还发现蛋白GCN1对核糖体事故的稳定也会招募分子伴侣(molecularchaperone)来到事故现场。分子伴侣是一类帮助其他蛋白正确折叠的蛋白。
蛋白GCN1支持我们细胞的健康衰老
衰老是多种疾病的一个风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缺陷的蛋白变得更加普遍,对有机体的健康构成威胁。已有研究表明蛋白GCN1的功能故障可以缩短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的预期寿命。事实上,这样的功能故障导致更多的蛋白在年老的线虫中积累并聚集在一起,这可能促进神经退行性疾病。
在用人类细胞系进行的实验中,这些作者能够发现也发生了蛋白平衡管理方面的障碍。通过这项新研究的结果,他们希望在未来找到减少与年龄有关的缺陷蛋白积累的方法,以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或帕金森病。(生物谷Bioon.com)
1.MartinB.D.Mülleretal.MechanismsofreadthroughmitigationrevealprinciplesofGCN1-mediatedtranslationalqualitycontrol.Cell,2023,doi:10.1016/j.cell.2023.05.035.
2.Discoveryofanewmechanismthatmaypromotehealthyagingofourcells
JBC:新研究揭示高胆固醇在SARS-CoV-2感染性中的作用
SARS-CoV-2冠状病毒利用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2,ACE2)的受体来感染人类细胞。然而,仅凭这一受体并不能完整地描绘出这种病毒如
SARS-CoV-2冠状病毒利用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2,ACE2)的受体来感染人类细胞。然而,仅凭这一受体并不能完整地描绘出这种病毒如何进入细胞。ACE2就像一个门把手;当SARS-CoV-2抓住它并精确地操纵它时,这使得这种病毒能够打开一扇通往细胞相互作用的门,并进入到细胞的内部,但这扇门的身份一直让科学家们摸不着头脑。
在COVID-19大流行的早期,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经历了更多与病毒有关的死亡。然而,儿童似乎不那么容易受到影响。
Hansen推测,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中组织胆固醇的数量较多。从2017年到2020年,有8640万20岁以上的美国成年人血液中的胆固醇偏高或接近偏高。
在使用超分辨率显微镜等前沿技术完成研究后,他的团队表明,细胞表面上的胆固醇使得ACE2很容易让SARS-CoV2进入细胞。
Hansen说,“我们的细胞有一层脂质或脂肪的保护层,将入侵者和坏分子挡在外面。胆固醇是营养物进入细胞的一部分。我住在佛罗里达州;所以我们认为这种机制是,如果飓风要来,你在收集资源后就把舱门关上。但是这种病毒是在你拉开舱门的时候潜入的。”
胆固醇是生存所必需的,但过多的胆固醇可能在细胞和生化水平上增加你患COVID-19的风险。Hansen说,“在患有慢性疾病的吸烟者中,肺部组织中的胆固醇升高了两倍,这种变化的幅度极大地增加了这种病毒对细胞培养物的感染性。事实上,根据一项由美国国家心肺与血液研究所支持的研究,吸烟与包括死亡在内的重症COVID-19的高风险有关。”
然而,Hansen过去的研究已表明,促进SARS-CoV-2感染的胆固醇可以很容易地被破坏,以帮助患者保持健康和避免感染。
Hansen说,“机械力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破坏了胆固醇的聚集。健康的机械力是通过锻炼获得的。在我们的研究中,细胞需要被推搡一下,以防止胆固醇在细胞膜上集结。有有规律的锻炼可以增加心率和血流量,从而减少细胞膜上的胆固醇聚集。”
除了对SARS-CoV-2的进入机制有新的认识外,这项新的研究还强调了医生评估患者胆固醇风险的方式的不准确性。目前,测试胆固醇水平的唯一方法是通过血液测试。
Hansen说,“基本上,胆固醇是双向运输的。它被装入细胞,这是正向途径。但是,还有反向胆固醇运输,身体将胆固醇从细胞中取出,并将它转移到你的肝脏,将它排出体外或对它进行循环利用。如果你测量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那么你不知道组织中的胆固醇水平,也不知道它是否被取出或装入。”
Hansen和他的团队正在与医生合作,以提出一种能更准确地代表组织胆固醇及其在整个身体中的分布的测试方法。
1.HaoWangetal.TheroleofhighcholesterolinSARS-CoV-2infectivity.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2023,doi:10.1016/j.jbc.2023.104763.
2.ResearchexplainstheroleofhighcholesterolinSARS-CoV-2infectivity
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13亿
2023-06-26科技日报
美国华盛顿大学科学家在最新一期《柳叶刀》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全世界目前有5.29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3亿,每个国家的糖尿病患者人数都会增加。
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科学家们调查了1990年至2021年间204个国家和地区的糖尿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并预测了到2050年糖尿病的发病率,还量化了16个风险因素导致Ⅱ型糖尿病的患病比例。
迄今最新和最全面的计算显示,目前全球糖尿病发病率为6.1%,已成为十大死亡和致残原因之一。北非和中东的发病率最高,为9.3%,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跃升至16.8%;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发病率预计将增至11.3%。糖尿病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很高,全球这一人群的发病率超过20%,其中75岁至79岁人群发病率最高。
PNAS:新型RNA纳米颗粒疗法或能阻断人类多发性骨髓瘤的扩散
2023-06-26生物谷原创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RNA纳米颗粒疗法,其或能促使多发性骨髓瘤无法移动及发生突变,这种新型疗法或能关闭血管中一种吸引癌症的功能,从而使得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扩散的通路失去功能。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无法治愈的骨髓癌症,其每年会引发超过10万人发生死亡,这种疾病以其快速和致命的扩散而闻名,其是目前科学家们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疾病之一;当癌细胞在机体不同的部位发生移动时,其就会发生变异,从而超越可能的治疗方法,被诊断为对化疗耐受的严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通常仅能存活3-6个月,目前科学家们迫切需要开发出创新性的疗法来预防这种疾病的扩散,并未患者提供一种抵御疾病的机会。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上题为“InvivobonemarrowmicroenvironmentsiRNAdeliveryusinglipid–polymernanoparticlesformultiplemyelomatherap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RNA纳米颗粒疗法,其或能促使多发性骨髓瘤无法移动及发生突变,这种新型疗法或能关闭血管中一种吸引癌症的功能,从而使得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扩散的通路失去功能。
通过关闭能诱导癌细胞迁移的“化学GPS”,研究人员所开发的疗法就能阻断多发性骨髓瘤发生扩散,从而帮助消除这类癌症;排列在血管中的内皮细胞能产生一种癌细胞赖以生存的特殊蛋白,这种名为CyPA的特殊蛋白主要负责折叠并运输其它蛋白质,同时当机体患病时其还能帮助激活宿主机体的T细胞反应。然而,当多发性骨髓瘤存在时,内皮细胞就会过表达CyPA并将其分泌到血管中,从而在其中发挥恶性功能;研究者发现,CyPA是一种化学引诱剂,也就意味着其能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从骨髓中推拉到血管中,并在血管中迅速扩散到机体的其它骨骼中。
研究者Mitchell说道,为了阻断扩散,我们旨在利用RNA疗法来关闭CyPA的功能,并靶向作用癌症的微环境而不是癌细胞自身;但由于复杂的生物屏障,将核酸送入骨髓或许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能让RNA进入到难以抵达的骨髓中,研究人员就需要重新设计脂质纳米颗粒的传统运输工具。
通过在癌症通过机体传播过程中制造一种路障,研究人员目前正在移除在人类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长期障碍,这或许就能为诊断为该疾病的患者提供真正的治疗希望。未来研究中,研究人员计划调查沉默癌症微环境中其它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克服癌症的药物耐受性、癌症的开启和转移;目前研究人员正在通过联合研究来识别这类疗法的潜在靶点,一旦RNA纳米颗粒疗法在大型动物中被证明是安全的,这一概念验证研究或许就有望推向临床试验了。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人员所开发的新型纳米颗粒平台或能提供一种广泛的技术来将核酸疗法运输到包括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以骨髓为家的人类恶性肿瘤中并发挥相应的治疗效力。(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PedroPGGuimares,ChristianGFigueroa-Espada,RachelSRiley,etal.InvivobonemarrowmicroenvironmentsiRNAdeliveryusinglipid–polymernanoparticlesformultiplemyelomatherapy,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2023).DOI:10.1073/pnas.2215711120
新研究发现,经常午睡,脑容量更大,但不能超过这个时长
2023-06-25医诺维
分析显示,与没有午睡遗传倾向的人相比,有午睡遗传倾向的人,与总脑容量大15.8立方厘米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会发生变化,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和连接数量会逐渐减少,导致脑萎缩。这可能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例如记忆力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然而,一些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对认知功能有很大的影响,如运动、睡眠等,可以减缓这种萎缩的速度。
午睡被认为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午睡,但午睡是否有利于大脑,仍存在争议。
近期,乌拉圭共和国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SleepHealth"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Isthereanassociationbetweendaytimenapping,cognitivefunction,andbrainvolume?AMendelianrandomizationstudyintheUKBiobank"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经常午睡的人,与较大的总脑容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午睡减缓大脑随着年龄增长而萎缩的速度,从而有助于保持大脑健康。
总的来讲,57%的参与者报告从不午睡,38%的人报告偶尔午睡,5%的人报告经常午睡。
研究人员估计,这相当于有午睡习惯的人,脑容量衰老减缓2.6-6.5年。
午睡与总脑容量之间的关联
研究人员表示,结果表明,有午睡习惯,与较大的总脑容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有助于保护大脑的健康。这是第一项试图解开午睡习惯与大脑认知和结构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
2023年4月26日,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Obesity"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Lifestylemediatorsofassociationsamongsiestas,obesity,andmetabolichealth"的研究论文。
2023年4月13日,西班牙韦尔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欧洲心脏病学会》年度大会上公布了一项研究。
2023年4月5日,爱尔兰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神经病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SleepPatternsandtheRiskofAcuteStroke:ResultsfromtheINTERSTROKEInternationalCase-ControlStudy"的研究论文。
国家医保局推出十六项医保服务便民措施
2023-06-18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6月18日电(记者乔业琼)据国家医保局官网消息,近日,国家医保局印发《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实施医保服务十六项便民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推出十六项医保服务便民举措,并要求确保2023年8月底前在便民服务上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通知》主要从五个方面考虑,逐个突破当下堵点,循序渐进提升服务质效。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减环节,提速医保转移接续。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转移接续办理慢的问题,精简办理材料,取消转出地出具《参保凭证》和转入地出具《联系函》两个办理环节,将原来45个工作日压缩为15个工作日,开通医保关系转移接续“跨省通办”服务,方便群众线上申请、查询办理进度。
二是优流程,便利异地就医备案。依托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方便参保人线上办理异地备案;优化补办备案服务,保障异地就医群众正常享受医保待遇;扩大备案范围至高血压、糖尿病等5种门诊慢特病患者;未异地备案的急诊抢救参保人员可视同已备案;允许跨省长期居住人员在备案地和参保地双向享受待遇。
三是优服务,便捷群众医保信息查询。开通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网厅或地方医保服务平台等多种查询渠道,在医保经办大厅和有条件的银行营业网点、社区服务中心、定点医药机构等场所设立医保自助区,方便群众查询个人缴费记录、医保账户、医保药品目录等信息。
四是一站办,推行医保服务“一窗通办”。针对传统服务窗口职能单一、季节性办事拥挤、群众多头跑腿等弊端,推进医保经办服务窗口“综合柜员制”,窗口前台不分险种、不分事项、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务,后台分办联办快办。
五是减跑动,推进医保服务“网上办”。推动经办数字化转型,依托医保服务平台“个人网厅”“单位网厅”,实现参保查询、参保信息变更等高频事项“网上办”,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腿”。依托数字赋能,推动实现医保电子凭证全流程应用,便捷群众持“码”就医购药。
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实现“从有到优”
2023-06-19人民网-人民日报
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养老服务制度框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十四五”时期,面对新任务,我们要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实现“从有到优”的新突破。
一个好的养老服务体系,必须保证养老服务对象的普遍性、服务供给的可及性、服务质量的可靠性、服务价格的可承受性。当前,我国已经出台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正加快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已经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已经出台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等政策。下一步,要抓好统筹协同发展,激发制度化、体系化推进的效能。
聚焦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优化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从照护服务的角度看,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独居、孤寡、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和纯老年人家庭等群体是政策支持的重点。必须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推动资源下沉,加快完善社区居家层面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多措并举增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
聚焦市场机制作用发挥,推进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要研究以财政资金撬动市场的作用机理和优化路径,带动养老消费市场整体发展。要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大力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普惠保、大病保险等金融产品。大力发展电子支付、保险支付等方式,为处置纠纷和维护老年人权益提供便利,引导老年人放心消费、舒心消费。
聚焦基层社会治理改革,破解养老服务“最后一米”难题。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要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创新资源统筹机制,构建乡镇(街道)“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着力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米”的供需对接。乡镇(街道)应承担资源统筹、需求发现、服务组织、回应呼声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责;按照“条块结合”的原则,与职能部门密切合作,统筹辖区内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协调发展,统筹辖区内养老服务设施、项目、队伍一体化推进。要发挥老年人协会的作用,充分反映老年人诉求。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将老龄政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当中,将应对老龄化问题作为一项长远的、系统的社会治理工程有序推进。其中,当务之急是以整体性治理为牵引,着力补齐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短板,提升老龄化社会的治理水平。
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2023-06-18央视新闻客户端
去年新发职业病病例较2013年下降58%
截至2022年底,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占总人口的62%,我国是世界上劳动人口最多的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和监管体制机制,推动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提升技术服务和支撑保障能力,加强职业病及危害因素风险监测,全面开展职业健康保护行动。职业病防治工作近十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切实保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孙全富:这几年的放射卫生监测发现,一些矿山通风不到位,工作场所氡浓度很高,这样导致矿工得肺癌的风险大大增加,国家已经把矿工高氡暴露所致肺癌纳入职业病目录。还有一个问题,监测发现,部分医院的介入放射科,做心脏导管、做支架,还有核医学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也偏大,这些都提示他们可能存在一定较高的职业健康风险。这些都需要采取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切实保护广大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
我国血管医学走进20年创新推动数字未来血管健康
2023-06-19新华健康
今年大会主题是“创新推动数字未来血管健康”,会议由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大会组委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国际血管健康学会中国分会、中日医学科技交流协会心脏和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北京医师协会心脑血管健康慢病管理专家委员会、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和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等多家单位共同主办,西藏大学医学院等多家单位协办。
与会嘉宾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随着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检测、治疗手段的提升,人们越来越了解到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血管,如果血管没有病变,实质性脏器损伤的概率就很低,因而血管健康的维护就显得极为重要。我国是较早开展血管疾病整体防控策略的国家之一,过去20年来,随着血管疾病早期检测适宜技术的推广,血管疾病综合管理模式的探索,以及血管医学专业学科的发展,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为代表的一批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探索出了以血管健康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血管健康管理的特色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模式,紧密联合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实现了慢性病防治的“关口前移”和“重心下沉”,为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致残率作出了积极贡献。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宇教授在开幕式上系统回顾了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大会走过的20年历程,经过20年的传承、创新,最终走向世界舞台,而实现健康中国的理想是血管医学发展的初心和最终动力,作为国际上最先开展的血管医学专业会议,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大会承担着国际和国内推广学科新领域、新技术和新方向的创新使命,始终以一体化的“历史观、整体观、全局观、人文观、价值观”思想,不忘初心,追求卓越,引领创新,开辟了全新的以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为特征的血管医学专业领域,同时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分级诊疗和践行健康中国,旨在实现人类理想健康和长寿的梦想。=
在随后的主旨报告论坛、中欧心脏和血管医学交流论坛、中美心脏和血管医学交流论坛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所长董尔丹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宇教授等嘉宾,分别从医学科学研究、心血管代谢、心血管疾病无创监测、血管年龄的评估、血管衰老、健康中国2030、血管医学发展历程等不同角度进行了主旨报告。
本次大会的论坛涉及到血管医学的发展与趋势、血管功能的评价及进展、血管保护的靶点、血管介入、心血管康复、危险因素与血管疾病、免疫与血管疾病、血管医学研究的伦理学、慢病管理的三级诊疗、血管医学的基础研究、血管重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血管医学院校教育与医教协同职业发展、睡眠与血管医学、血管衰老等各个方面。
大会还同时开始了中美心脏和血管医学交流论坛暨北京大学-密歇根大学联合论坛,来自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陈亚兵教授、密西根大学的陈育庆、GaneshSanthi教授分别进行了血管僵硬和衰老的分子调控、将因果基因发现推向心血管疾病的创新靶点、定义纤维肌发育不良和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遗传学方法的授课。=
大会还举行了中日心脏和血管医学交流论坛暨北京大学-顺天堂大学联合论坛,来自顺天堂大学医学研究生院HiroshiIWATA教授、顺天堂大学医学院NobukazuMIYAMOTO、中日友好医院叶志东教授分别从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最新降脂和抗炎策略、栓塞源不明的脑梗塞和脑梗塞早期神经系统恶化的诊断和治疗策略、颈动脉疾病的外科和介入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授课。
大会期间,还举行了国家数字血管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北京地区心脑血管健康与慢病管理标准化方案推广项目、中国心脏和血管健康促进计划(CHVHPP)2004-2023暨中华医学杂志系列指南和共识基层巡讲等多个项目的启动仪式。
王宏宇教授表示,国家数字血管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将通过制定模式、探索全生命周期的血管健康管理,并依托信息化和智能化全生命周期血管健康管理是心血管疾病防控可行的出路,未来通过人工智能、互联网以及5G技术等支持维护血管健康并最终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综合评估个体的血管健康分级,制订个体化中西医结合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策略。血管健康的早期综合维护为慢性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助力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
“真想好好给医院写封感谢信”
2023-06-20人民网-人民日报
清晨5点半,天刚亮,河南省虞城县向阳村村医杨继奎就起床收拾药箱,准备开始一天的走访。他的第一站是村民王玉秋家,今年49岁的她已有快10年病史了。“低压90、高压120,每分钟心跳87,病情控制得比较稳定。继续维持现在的药量就行,平时有空多出去锻炼锻炼。”杨继奎嘱咐道。
随后,他又来到了王景英家中。半个月前刚刚生完第三胎的她,仍处在恢复期。“杨大夫,我现在胃口逐渐恢复了,吃东西上应该注意点什么?”“不能吃太油腻进补的,不利于伤口愈合。”杨继奎又检查了胎儿的情况。“孩子出生1个月就可以准备来村卫生室建电子档案了,这样以后去体检、打疫苗都方便。”他提醒道。
一上午,杨继奎走访了十几户人家。这样的走访,他每周都要进行一次。“村里每一名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患者,村卫生室都有档案记录。65岁以上的老人以及生了孩子一个月内的产妇,我每周都要去看看,有什么问题能尽早发现、尽早治疗。”杨继奎说。
在向阳村的村卫生室里,药房、治疗室、诊断室、值班室、观察室一应俱全。杨继奎不仅负责村民的日常诊断、健康档案管理和随访工作,还要对村里适龄的婴幼儿发放“营养包”。“营养包”作为辅食营养补充品,内含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能够有效预防婴幼儿营养不良和贫血等疾病,对大脑和身体发育至关重要。“‘营养包’是国家免费提供的,6个月到2周岁的婴幼儿每月可以领取一次。”杨继奎说。
乡村医院的薄弱环节在于危急重症、急诊急救方面。为了方便患重病的居民就诊,向阳村和对口帮扶医院——虞城县第二人民医院加强了在急诊转诊、重症诊疗等领域的培训和合作。杨继奎每隔两个月都要参加一次培训。“培训医生不仅讲解应对心梗、脑梗患者的方法,还手把手教我开展心肺复苏、保持气道通畅等技巧。”他说。
虞城县第二人民医院一直在加强重症诊疗的能力建设。在医院的血液透析中心,记者见到了刚做完治疗的向阳村村民杨盼盼。杨盼盼患有尿毒症,已经做了6年透析,目前病情逐渐稳定。“过去,我只能跑到商丘市去做治疗。现在这里有了设备,方便多了,每天自己就可以过来做治疗,不需要家人陪同;而且现在有医保报销,一个月只有200多元的自费,承担起来也不太吃力。”杨盼盼说,“真想好好给医院写封感谢信。”
虞城县第二人民医院目前有临床科室27个、医技科室8个,开放床位453张。虞城县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刘红梅介绍,医院着力加强对镇上和周边村落的辐射作用,2022年6月牵头成立“虞城县第二人民医院医疗健康服务集团”,打造县、乡、村一体化医共体,大力帮扶、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卫生院。
云南调研督导定向医学生培养
调研组由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白松带队。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深入基层实践基地、访谈住院医师、组织专题培训、开展政策宣讲等形式,对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就业安置和履约管理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进行调研督导。
2023年,云南省毕业的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达1121人,毕业人数较多。调研组要求,要把做好学生就业安置、确保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按时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严格执行政策规定、认真落实规培待遇、着力强化跟踪管理,为学员安心规培创造良好条件;准确把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意义,深入领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顶层设计和政策性安排,努力提高住培师资岗位胜任力。
国家医保局推出16项医保服务便民措施
2023-06-21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6月20日电(记者王美华)国家医保局近日发布《关于实施医保服务16项便民措施的通知》,推出首批16项医保服务便民措施,以简化手续、精简材料、压缩时限、创新服务模式。
国家药监局启动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
2023-06-20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6月20日电(记者孙红丽)6月20日,国家药监局召开全国药监系统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会议在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基础上,对开展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进行动员部署,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打击违法犯罪,提升监管能力,全方位筑牢药品安全底线。
会议强调,各级药品监管部门要深刻认识在专项整治行动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扬斗争精神、提升斗争本领、凝聚斗争力量,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守护药品安全,为全方位筑牢国家安全底线贡献药监力量。
会议要求,全国药监系统要按照《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方案》部署,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巩固提升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要突出安全责任落实,全面落实药品安全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地方党委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广泛凝聚药品安全治理合力。
二要突出防控安全隐患,强化高风险产品、集采中选产品、药品网络销售、农村和城乡接合部等重点产品、重点环节、重点领域的监管,着力把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
三要突出严打违法犯罪,从严把握监管执法尺度,对重大违法线索加强督办或者提级查办,落实违法行为处罚到人要求,切实让监管生威、让执法长牙。
四要突出强化监管协同,健全完善跨区域跨层级的药品安全风险会商、线索移送、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形成既互相联动、又相互约束的闭环监管机制。
五要突出提升监管能力,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完善药物警戒体系,大力发展智慧监管和监管科学,扎实推进市县药品监管能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六要突出完善长效机制,针对专项行动暴露出来的普遍性、规律性问题,进一步查漏洞、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升监管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据悉,2022年以来,国家药监局组织全系统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查办了一批违法案件,公布了一批典型案例,移送了一批犯罪线索,消除了一批风险隐患,完善了监管制度机制,有力保障了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2022年,全系统共查处“两品一械”案件15.36万件,同比增长17.65%;全国案件查办数量质量双提升,多地破获标志性大案要案,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净化了药品市场秩序。
两部门:到2025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责任制整体护理覆盖全院100%病区
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记者李恒、董瑞丰)记者20日从国家卫生健康委获悉,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护理服务需求,持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日前印发《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责任制整体护理覆盖全院100%病区。
开展延伸护理服务、全国有2000余个医疗机构为行动不便老年人等群众提供7类60余项上门医疗护理项目……近年来,我国采取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改善护理服务,提升群众看病就医体验。然而,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护理服务需求相比,护理服务内涵与外延仍有一定差距。
行动计划提出4个方面19项具体任务。其中明确,医疗机构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每名责任护士均负责一定数量的患者,每名患者均有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为其负责。
行动计划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依法合规积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结合实际派出本机构符合条件的注册护士为出院患者、生命终末期患者或居家行动不便老年人等提供专业、便捷的上门护理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基于社区的集团化、连锁化的护理中心、护理站等医疗机构,鼓励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一级、二级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院,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签约服务、巡诊等方式积极提供老年护理服务,切实增加社区和居家老年护理服务供给,精准对接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的护理服务需求。
根据行动计划,二级以上医院全院病区护士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5:1。要优先保障临床护理岗位护士配备到位,不得减少临床一线护士数量,原则上临床护理岗位护士数量占全院护士数量比例不低于95%。
中国医疗队赴柬埔寨水电站义诊
2023-06-25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曼谷6月24日电(记者赵益普)金边消息:中国农历端午节期间,中国援柬中医抗疫医疗队走进柬埔寨斯登沃代水电站、达岱水电站及附近村庄,开展义诊、健康讲座及送医送药等惠民活动。承建斯登沃代水电站的中企项目团队也为村民赠送了洗发水等生活用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职业健康人才供给不足
2023-06-23中国新闻网
袁亮认为,企业最大的账应该是员工的健康大账。“如果一个员工感染上了尘肺病等职业病,就废了他的一生,乃至一个家庭,对社会而言也是一个隐患。”他表示,企业要懂得算大账,要有担当,发展应该要为了职工,他建议企业把研发资金投入到科学技术的研发上,通过装备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产业工人提供安全保障。
大降价!这些药品,平均降价近50%!
2023-06-23央视财经
据了解,在湖北召开的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中带量采购信息公开大会,共有86家企业、95个报价代表品参与现场竞争。其中,63家企业、68个报价代表品中选,中选率达71.6%,中选品种平均降幅49.36%。
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员崔丹:预计这一次集采可节省的药品费用将超过45亿元,患者的药品费用负担将有望得到进一步减轻,特别是那些习惯于应用中成药进行治疗的一些中老年慢性病患者,他们的感受将更加明显。
此次涉及的复方血栓通、冠心宁、银杏叶提取物等,都是销售额超10亿元的中成药大品种。另外,复方斑蝥、接骨七厘、心可舒等8种药品的首年采购需求量均高达上亿份。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员崔丹:此次中成药中选的产品,剂型、规格非常齐全,可以有效满足临床的用药需求。
利用市场手段加大养老服务供给(财经观)
2023-06-26人民网-人民日报
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市场体系,形成供需对接、供需互促的良性循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2年已超过2.8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9.8%。必须更好利用市场化手段,提升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效率,加大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要加快市场扩容,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在我国,家庭小型化趋势使其养老功能逐渐外化,过渡到主要由市场和社会承担。这种情况下,应完善顶层设计,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使公建民营、民办和公办公营机构等,都有机会参与养老服务运营。可以通过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大型养老服务机构集团化、连锁化发展,鼓励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作为投资主体提供养老服务;在政府加社会资本的PPP运营模式中,严格履约,保护非公共部门经营自主性。同时,还要不断推进养老服务领域“放管服”改革,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养老服务市场扩容,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功能,实现“百姓获益、机构微利”的各方共赢、可持续发展格局。
要完善市场体系,丰富养老服务供给内容。助老服务、生活照料、精神关怀、医养、康养照护……如今,养老服务的内容不断扩展,已从狭义的“养”老走向广义的“助”老和“为”老服务。让这些服务惠及全体老人,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市场积极探索,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市场体系。在普惠型养老服务领域,市场化机构面对中低收入客群,一方面要立足社会效益,充分发挥专业和机构网点优势,提高专业化水平、努力降低服务成本,使服务“惠而不贵”;与此同时,要力争与基本养老、医疗等兜底型养老服务做好衔接。比如,目前一些保险机构以“医保基金出资+参保人自费”的方式,为失能老年群体开展基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的上门护理。在这一模式中,居民只增加少量费用,就能获得必要的服务支持。而对于面向高收入老人的养老服务,要力求满足其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同时也要避免对普惠型养老业务形成资源挤占。
要提高支付能力,激活养老服务有效需求。“老龄化”不是包袱,养老服务业市场是一片广阔的“蓝海”。满足并创造养老需求,形成供需对接、供需互促的良性循环,需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居民对养老服务的支付能力。一是调整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减少物价上涨对老年人生活水平的影响,夯实老年人实现养老需求的物质基础。二是在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基础上,稳妥实施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统一全国基金收支管理制度,在更大范围发挥养老保险共济功能。三是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尤其是通过税收减免、延税制等政策激励发展个人养老金,逐步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围绕医养结合和康养结合的养老需求,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健康老龄化过程中的养老护理需求提供资金保障。
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更好发挥作用,不断加大养老服务供给、提高养老服务支付能力,实现养老服务供给、需求的有效对接,使养老服务更丰富更有质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引导青少年健康使用短视频(社会杂谈)
2023-06-26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方面,需要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正确看待媒体的能力和意识的重要途径。应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短视频的作用和影响,更好利用短视频为自身健康成长服务。从学校教育看,应大力推荐适宜青少年的课外读物、影像资料等,组织更多课外活动和运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从家庭教育看,父母应以身作则,加强亲子沟通,用一起运动、一起读书等健康相处方式,营造有爱有趣的家庭氛围。
网络媒介环境是许多当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短视频不是“洪水猛兽”,但也决不能放任不管。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引导其健康、科学地使用短视频,更好地发挥短视频的正面效应,是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应有之举。
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北京发布技术需求榜单
2023-06-26北京青年报
为了深入落实《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重点工作任务要求,解决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重大需求,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近日发布2023年度“生命科学前沿创新培育”专项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技术需求榜单。每个课题拟支持科技经费原则上不超过400万元,课题实施周期2-3年。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榜单包括四类技术:
一是基因编辑技术,包括基于单碱基编辑技术、小片段基因编辑技术、大片段基因整合技术、表观遗传编辑技术等多种基因编辑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对现有已经在产业中应用的基因编辑工具进行优化和提升。
二是载体递送技术,包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载体递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现有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发展所需的载体递送系统在体内外递送的效率、安全性、靶向性等方面的提升。
三是细胞培养技术,包括提高细胞分化的诱导效率、安全性和可控性的细胞命运决定关键技术开发;分化细胞的基因组稳定性和安全性检测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化细胞技术开发与优化。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根据《行动计划》,申报课题应具有较为明确的技术研发路线,较强的产业需求、应用场景、贡献力和社会效益,具有清晰、可量化的目标及考核指标。申报单位原则上为在北京地区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具有相应的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专项支持成果须落地北京。鼓励全国优势单位申报该专项,若申报单位为京外科研院所或企业,须在2023年7月30日前完成申报主体在京注册,涉及关键技术知识产权须落地北京。课题申报受理截止日期为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