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理访谈;输卵管;结扎术
Effectof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withtuballigation
[ABSTRACT]Objective:Theaimofthisarticleistodisscusstheeffectofonpatientswithtuballigationbeforeorafterthepsychologicaltreatment.Methods:Fourhundredpatientswithtuballigationwererandomlyintotwogroupsduringyear2009and2010,the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Theobservationgroupweretreatedbypsychologicaltherapybeforeandduringthesurgery,whilepatientsincontrolgroupweretreatedinordinaryway.Result:Comparedthetwogroupsbystateofmental,adversereactions,thetimeofoperation,rehabilitation.Theobservationgroupismorestableinemotion,lessadversereactions,lesstimeduetosurgery(P
[KEYWORD]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tubal,ligation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我院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行绝育术者400例,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心理访谈组,乙组为常规手术护理组,两组均由指定的2名主治医师施术,采用同一种结扎方式,术前、术中、术后填表登记受术者心理状态及手术情况。
1.2方法
1.2.2手术配合的判定标准配合好:术中情绪稳定,全身放松,保持自然深呼吸,提管时能听从医生指令放松收腹;配合较好:术中身心较为紧张,配合意识强,但配合方法欠佳,提管时憋气收腹,腹腔较为紧张;配合差:术中身心高度紧张,对手术操作非常敏感,医生反复强调配合要领,仍不能使身体放松,提管时憋气、挺身鼓腹、腹腔紧张。
2结果
2.1两组术中配合情况手术间进行观察比较见表1。
3讨论
参考文献:
[1]戴展男,季健秋.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心理护理及出院教育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6,2(5):1920.
[2]孙奇红.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护理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6,2(5):6768.
[3]吴秀芳.心理护理在分娩过程中的运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6,2(1):57.
[4]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17.
关键词:访谈法;心理学研究;计算机访谈;行为访谈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基本的范式。定量研究一般指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则是采用书面的、言语的和观察的方式,取得有关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的描述性资料,对这些资料作定性的分析。[1]定量研究收集数据资料的主要方法有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结构观察法等;定性研究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档案和纪实文献分析法、视听材料分析法等。由于如上区分,人们往往认为定量的方法不能用于定性研究,定性的方法不能用于定量研究。实际上,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可优势互补。定量研究的优势正是定性研究的不足,定性研究的长处却是定量研究的短处。[2]就方法而言,定量研究的方法可用于定性研究,定性研究的方法可用于定量研究。
访谈法作为“定性”研究的方法之一,在心理学的研究及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访谈法不再是定性研究的专利,定量研究中也常常用到。本文就访谈法(定性与定量)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进行讨论。
一、访谈法及其特点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对方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3]通过访谈法,可以了解到被访者对某一事件、对象的主观感受、态度、情感等,从而对其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访谈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互动性。访谈法即访谈者与被访者就某个问题进行“交谈”。在这个的过程中,“交谈”双方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所以双方的言行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这就要求访谈要在一个和谐的访谈氛围中进行,如果访谈的氛围比较紧张,则访谈的效果可想而知。为了研究的顺利进行和研究结果的真实性,访谈者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一些访谈的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访谈法中的“交谈”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活动,并不是漫无目的的瞎聊。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应作为访谈的主导者,以一般的“家常性”问题入手,适时切入主题,以此来收集研究资料。用访谈法收集的资料较为全面,除了言语信息外,还能收集到行为方面的信息,如眼神、手势、坐姿,等等。
二、访谈法的类型及注意的问题
访谈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分为不同的种类。本文主要论述按照访谈中结构的严谨性标准划分的种类:有结构访谈、无结构访谈、半结构访谈。对以上三者的区分可通过确定访谈问题的特点和要求被访者回答方式的特点来进行。当访谈问题是有结构的、被访者的回答方式也是有结构的,则该访谈为有结构访谈;当访谈问题是无结构的,被访者的回答方式也是无结构的,则该访谈为无结构访谈;当访谈问题是有结构的、被访者的回答方式是无结构的,或者访谈问题是无结构的、被访者的回答方式是有结构的,则该访谈为半结构访谈。
有结构访谈是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按照有一定结构的设计好的问题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有结构访谈过程中所提的问题、提问题的方式、提问题的顺序、被访者回答的方式、访谈的记录方式等都有统一的要求。这种访谈的结果数据有利于统计分析,但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的互动少,访谈者与被访者在在访谈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都不够。无结构访谈是根据一定的访谈目的,访谈双方进行的非正式的访谈。无结构访谈中,所提的问题、提问题的方式、提问题的顺序、被访者回答的方式、访谈的记录方式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这种访谈的结果数据不利于统计分析,但有利于访谈双方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同时对访谈者的要求也较高,访谈者必须具有很强的访谈能力和技巧。半结构访谈则介于这两种有结构访谈与无结构访谈之间,要么是访谈问题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而回答方式没有统一规定,要么是回答的方式有统一的要求而访谈的问题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
三、访谈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
前已述及,访谈法可以用于定量研究,也可以用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中主要使用有结构访谈,定性研究中主要使用无结构访谈。随着心理研究的发展,通过访谈法获得的信息都有被数量化的趋势。访谈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二、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依据。访谈法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用得比较多,常用于心理障碍的诊断、咨询与治疗。本文主要介绍计算机访谈和行为访谈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运用。
二是行为访谈。行为访谈是一种临床访谈,它强调收集信息以制定行为矫正的计划。这要求客观的描述被访者的问题行为、之前的条件和强化的结果。[5]然后通过分析其经历来理解行为,包括社会学习历史与当前的环境以及行为的结果。最后制定出行为矫正的计划,用来将个体的不适宜的行为改变成更加适宜的行为。
总之,访谈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既有定性的研究也有定量的研究,并且通过访谈法收集的数据,大多可以进行数量化,从而便于统计分析。
[1]崔丽霞,郑日昌.20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心理学报,2001,33(6).
[2]秦金亮,郭秀艳.论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的整合趋势[J].心理科学,2003,26(1).
[3]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东方企业文化:现代社会强调与人沟通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否也是成功人士必备的心理素质呢
纵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种能力可以转化成生产力,可以转化成实际的效益,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但这方面的能力往往是被我们忽视的一个方面,许多人往往会说,这个人一点业务能力都没有,只知道搞人际关系。人们把业务能力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看成是两个敌对因素,这是错误的概念。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应该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公司的总裁经常邀请心理学家到公司给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讲授如何提高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从而使公司能有效的提高生产力。因为这些管理人员整天和人在打交道,把人的关系搞好了,生意也谈成了。
主持人伊凡: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主要方法,你刚才提到了肢体语言的技巧,请你讲一讲肢体语言是怎么表现的
王晋教授:肢体语言有很多,比方眼睛怎么看人家,怎么样的脸部表情,身体的坐姿等。比如谈判时,客户身体前倾和后仰有截然不同的意义。谈了一半的时候,如对方身体后仰了,或者在看手表,说明他对你的话题已经不感兴趣了,你要么转变话题,要么换一种说法,要么结束话题,否则这次谈话不会有什么结果。这些就是肢体语言。心理学表明,肢体语言更能表达一个人真正的意图。因为人可以说假话,很难分察觉,但肢体语言是难以掩饰的,它能真正反映人的想法,所以在和别人交流时,要学会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交流能力,同时也要学会肢体语言的真正意图。
另四项人际关系的因素是具有先导的思维。就是事事想在别人前面,我刚才跟高老师几个雇员讲,我说你们在为高老师做事,一定要事事想在高老师的前面,将工作都做好,不要等高老师说了,才去做,这就太被动了。但是很多人没有这种先导性思维,工作做不好,和老板的关系也处不好。我觉得中国父母应该培养孩子提高跟人打交道和沟通方面的能力,这对今后的发展很有利。国外怎样来培养这种能力呢比方说,我女儿在读高中、初中的时候,学校叫他们到商店去捐款,为学校所用。谁捐来的多,谁的分数就高。吃完晚饭,她就跑到商场去捐款,就跟商店的老板讲,自己叫什么名字,在哪里念书,因学校要搞个活动,需要多少钱,希望你们帮我们等等。她要设制出一套说服别人的理由,要打动人家的心,他们才会把钱拿出来捐给她。通过这一过程,提高了沟通能力。没有一种很好的沟通能力,别人不会捐钱给你。最后谁捐到的钱最多,谁的分数就最高。像这种能力要通过老师和父母来培养的,但我们往往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如何考高分上,而忽视培养孩子提高人际关系的实战能力。
成功人士心理素质之四:具有很强的积极性
东方企业文化:除了您刚才提到的三个心理因素,还有哪些心理素质是很重要的,但又往往被我们所忽视的呢
王晋教授:第四个心理要素我认为很重要的就是积极性。你如果偷懒的话,没有很强的积极性,事情很难做成的,学生的智力是差不多的,每个人的智商好的方面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可以说小张比小李聪明,这种提法很不科学,而且会大大的扼杀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孩子成长以后谁会成功,很难定论。最后谁能脱颖而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看这个人的积极性。你有很好的自信心,有了创造力,有了很好的人际关系能力,你文化成绩也行,你再有了积极性,成功的机率就很大。美国有部电影叫做“ForestGump”,电影的主人翁是一位各方面都很平庸的人,小时候别人都要欺负他,但他做每件事的积极性都很高,结果在他的一生中,每项职业都做得很成功。故事的本意是教导人们只要我们有积极性,有恒心,事业最后定能成功。这部影片获得了奥斯卡电影最佳奖,故事情节很感人,我自己也看了三遍。
东方企业文化:积极性是一个什么样的因素是否请您能详细讲讲
东方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是否也有很强的方法性和技巧性呢
王晋教授:下面来讲一下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第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获得知识,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美国有位高中生向他父亲要二干美金想买一辆旧车,他父亲是一个金融方面的经理,他很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也能在金融方面有所作为,并希望他了解一下股票方面的知识。他就对他儿子讲,我没有钱给你,但我可以借给你二千美金,条件是你必须要了解整个炒股的过程,凡是跟股票有关的知识都要了解,学会这方面知识后,我会借你二千美金,你就用这二千美金去炒股,钱赚来后再还我。儿子听后很高兴,学习股票知识的积极性很高,因为他一生中这是第一次要用父亲的钱去赚钱,再来为自己买车。这样他对股票方面的知识学的很快并且弄懂这方面知识,从父亲处拿到二千美金去炒股。实际上他父亲也没有期望他一定还这些钱,无非是通过这种实践学习的方法来主观上调动他儿子的积极性。这种方法确实从主观上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作为老师和父母,在批评人的时候,一定要有方法,中国的父母往往用直接批评的方法,这样孩子听不进去。如果父母经常骂孩子,孩子更听不进他们的话,你越讲他越不要听,脑子根本不分析你讲的话。相反,父母越尊重孩子,他越听你的话。用三明治理论来批评孩子效果很好。所以掌握这些心理战术的话,就非常有效,父母也很省力,孩子的积极性也大大调动起来了。
一、绪言
结合过去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目前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要求,在讲授《管理心理学》课程中,做到“教学做体化”。向大师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精髓。
由于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方法就有几种: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访谈法。属于采用实证分析,认知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实质和特点,在过去前人的理论基础,研究人的个性心理行为特点;研究群体心理行为特点;研究组织心理行为特点;最后研究环境因素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企业对就业者,尤其未来的工商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必备的组织协调与适应能力是就业人员素质能力的重要方面,对企业组织的持续发展和管理人员的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管理心理学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必备的组织协调与适应能力。
二、向大师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精髓
心理学的知识在工厂和企业中的运用是从心理技术学开始的。1912年美国心理学家阂斯脱博格的《心理学和工业生产率》讲述用心理学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工人。梅奥的霍桑实验以及其提出的“人群关系理论”;勒温的“场”理论研究“群体动力”,对研究群体行为作出很大贡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其发表的《人的动机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己实现。需要从低向高,形成金字塔的层次。
1958年斯坦福大学教授黎维持出版的《管理心理学》专著,开启管理心理学的新篇章。从20世界80年代起,我国翻译出版了
些有影响力的著作,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夏恩的《组织心理学》、麦考密克的《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我国的管理心理学在这三十多年来得到快速健康发展,时代背景和竞争激烈环境,中国经济增长,全球化国际市场开拓,中国企业面对现实的挑战和机遇。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和学习普及,越来越迫切。以前主要是解决人与机器的关系问题。现在“以人为本”新理念,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活动,成就显著。
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向大师学习,从他们身上学习有益的知识。
教授给学生许多20世纪杰出管理学大师的理论,同时这些人也是心理学家,认知他们的理论著作和大师生活故事。
20世纪管理心理学的五大观念变革:
观念变革一:管理中的“人”的因素。
观念变革二:管理中的“有限理性”。
观念变革三:管理中的“权变”。
观念变革四:“企业文化”。
观念变革五:“组织学习”
这些大师可以这样分类:
科学管理论学派大师。“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效率12项原则》埃默森;《效率提高工作绩效的12种途径》斯科特;等等;了解他们怎样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用杰出判断力管理员工,用管理心理学观点指导公司经营运作。
(一)行为管理学派大师。利克特的“领导系统理论”四种方式:压榨式集权领导、仁慈式集权领导;协商式民主领导;参与式民主领导。以及斯金纳:基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激励理论。
(二)人际关系学派大师。管理学家的人本主义者甘特的工作进度控制表一甘特图;创立16种“性格类型”测试量表的母女布里格斯和麦尔斯;“人际关系学说之父”梅奥;“动机激励理论”麦克莱兰德。成就需要理论,成就动机;权力需要;胜任力模型。
(三)有限理性学派大师。西蒙“有限理性”理论,“权变”概念,“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LPC问卷”表格的应用;贾尼斯“群体盲思”现象探讨;费斯汀栉‘认知失调”改变态度与行为的有效方法。
卡尼曼“人类理性的沉思一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与决策”;
(四)权变管理学派大师。菲德勒“权变管理理论”;赫塞‘‘情境领导理论”;特别是弗鲁姆的伟大理论“期望理论”;弗鲁姆“七项基本法则”:信息法则、目标合适法则、非结构性工作问题法则、接受法则、冲突法则;公平合理法则;可接受性优先法则。
(五)战略过程学派大师。安德鲁斯“企业战略理论”;哈默“企业再造理论”。
(六)学习型组织理论学派大师。沙因“企业文化理论”;圣吉“学习型组织理论”。圣吉认为,如果将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等五项修炼汇聚起来,使学习型组织变成项创新。用名师的理论精髓照亮学生的心痱,投身管理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探索之中。
三、理论联系实践
管理心理学对管理理论和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几乎每本管理学的教科书都包括大量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各种参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管理心理学专家,把测验、目标设置、绩效考核评估、态度调查、组织发展计划、报酬制度、职工参与、社会技术系统等措施和方法普遍应用于各类组织管理中。
四、明确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知识、能力、经验和健康多方面发展。
课内实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心理学如何应用到企业管理和工厂管理上来。选择人才,性格测试、能力测试、气质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有:
(一)读人心
课程认为管理最重要的是管人,管人最重要的就是管心,那如何管心引起了我的思考,并由此感恬:管心需先读心。“读心”即了解员工的内心。
(二)抓人心
当我们了解员工的内心后,我们还,必须做出行动,牢牢抓住员工的内心。
(三)治人心
在实际管理中很多问题都归咎于员工的内心,因此要解决还得立足于人心。
(四)安人心
其目的就是能让员工长期心向岗位、心向部门、心向公司,在种无需管理的状态下自觉地就把工作做好、做快、做精。
五、在教学中坚持“教学做一体化”
课内实训,还可以通过拓展训练来实现能力的培养。
例如,项目一、根据你所接触到的日常生活领域及网上搜索的典型案例,分析说明心理的实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
在教师指导下,同学们上网搜集典型事例,分析说明心理的实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形成1000字左右文稿;学生随后上台讲解,主讲教师对实训总结点评。
总之,我国管理心理学的教学需要都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教学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探讨中。
关键词:心理弹性评估取向评估方法
一、心理弹性的涵义
对于如何识别心理弹性儿童,确定逆境程度与良好适应基准是进行心理弹性研究的基础,也是研究者遇到的极大阻碍。下面就心理弹性的评估与测量方法进行回顾、总结与展望。
二、心理弹性评估方法
由于心理弹性概念和操作化定义未达成一致,研究目的与背景也不尽相同,导致心理弹性的评估方法在发展线上也具有一定的倾向和趋势。
心理弹性研究在早期主要是采用纵向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多采用个案研究,人种志研究,扎根理论等多种方式。通过观察、访谈或档案积累,这些方式无一例外的针对心理弹性保护性因子的识别与探索,多用于研究的初始阶段或长期跟踪研究。
心理弹性研究经过20世纪80~90年代的快速发展,内、外保护性因子研究的日趋完善,众多模型与实证研究也相继提出并开展,心理弹性的评估与测量也已进入反思和系统深化阶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别。
1.自陈问卷测量法
用自陈问卷测量法评估与测量心理弹性是心理弹性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方法,心理弹性研究者从早期简单的测评发展到目前囊括众多因素、系统而全面的评估,许多研究学者都作出了贡献。如Block和Kremen(1996)编制的自我弹性量表(ER89),权威性较高,题目简约。Wagnild和Young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简称RS-14),应用最早,也最广泛。除此之外,Burns和Anstey编制的康纳戴维森弹性量表(简称CD-RISC),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应用和验证,应用也非常广泛。国内应用较多的量表有胡月琴、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张敏等编制的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更多的量表在此不作详述。
2.投射法
在国内,有学者汤万杰通过绘画测验探究和评估创伤经历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刘桂兰等人对玉树地震后的学生进行绘画心理投射测验,实现对灾后学生心理状态的评估与治疗。
总体看来,投射法的非结构化评估、目的隐蔽性和反应开放性,广泛适用于各年龄阶段人群和一些特殊群体,作为一种评估与测量心理弹性的辅助方法,它将在此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
3.行为或症状评定法
行为或症状评定法是一种由他人或本人对个体可观察行为的综合评价的方法。其具体形式主要有直接观察、模拟观察法、行为测量法和自我报告。
心理弹性评估与测量的对象是个体跨情景的一致,行为或症状评估根据自我、父母、同事、老师或专家的全面评价,能够很好的捕捉到其他评估测量忽视的环节。如Luther等人对青少年外化行为、自我评价和学业成绩三个方面进行评估,Cicchetti在夏令营期间对儿童自我报告、同伴评价以及组织者关系进行多方评估,这些研究都是行为或症状评估方法较好的应用。
在国内,研究者席居哲应用学生评定表(PEI),儿童行为评定表(BR),同伴提名量表(PN),和儿童行为检查表(CBCL)来评估儿童的发展功能,构建儿童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体系,许书萍应用家长问卷(CBCL)、青少年心理弹性健康发展问卷(RYDM)、禁毒社会工作者的主观评定和社会表现对吸毒人员子女的心理弹性进行评估,这些评定方式对未来心理弹性研究有丰富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三、展望
[1]HowardB.Kaplan.UnderstandingtheConceptofResilience.Handbookofresilienceinchildren/editedbySamGoldsteinandRobertB.Brooks,2005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Inc.39-48.
[2]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中南大学,2009.
[3]WrightMO,&MastenAS.Resilienceprocessesindevelopment.In:SGoldstein,RBBrooks(Eds.).HandbookofResilienceinChildren.KluwerAcademic/PlenumPublishers,2005.17-37.
[4]席居哲,左志宏.心理韧性研究诸进路[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9):1426-1447.
[5]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6]BarbaraL.Fredrickson,MicheleM.Tugade.AProspectiveStudyofResilienceandEmotionsFollowingtheTerroristAttacksontheUnitedStatesonSeptember11th,2001.2003.
[7]MastenAS,&PowellJLAresilienceframeworkforresearch,policy,andpractice.In:SSLuthar(Ed.),Resilienceandvulnerability:Adaptationinthecontextofchildhoodadversitie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3.1-25.
[8]Masten,A.S.,&Coatsworth,J.D.(1998).Thedevelopmentofcompetenceinfavorableandunfavorableenvironments:Lessonsfromresearchonsuccessfulchildren.AmericanPsychologist,53,205-20.
[9]BlockJ,KremanAM.IQandEgo-resiliency:Conceptualandempiricalconnectionsandseparatenes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6,70(2):349-361.
[10]Wagnild,G.M.(2010).TheResilienceScaleuser'sguidefortheUSEnglishversionoftheResilienceScaleandthe14-ItemResilienceScale(RS-14).Worden,MT:TheResilienceCenter.
[11]BurnsRA,AnsteyK,J.TheConnor-DavidsonResilienceScale(CD-R1SC):Testingtheinvarianceofaunidimensionalresiliencemeasurethatisindependentofpositiveandnegativeaffect.PersonalityandlndividualDifferences,2010,(5).
[12]张敏,卢家楣.青少年情绪弹性的研究报告[J].心理科学,2010,33(1):24-27.
[13]金瑜.心理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1.
[14]LogesNB.MendingHearts:ArtTherapyUsedinaPublicSchooltoReduceRiskinChildrenofDivorce.USA:UrsulineCollage,2000.44-9.
[15]SinghA.ArtTherapyandChildren:ACaseStudyonDomesticViolence.Canada:ConcordiaUniversity,2001.50-66.
[16]刘桂兰,马林山.绘画心理投射测验对玉树灾后学生心理状态评估与治疗作用的探讨[J].青海医药杂志,2012,4(3):2-4.
[17]Kaplan,H.B.(1999).Towardanunderstandingofresillience:Acriticalreviewofdefinitionsandmodels.InM.D.Glantz&J.R.Johnson(Eds.),Resilienceanddevelopment:Positivelifeadaptations(pp.17-83).NewYork:Plenum.
[18]SuniyaSLuthar,DanteCicchetti.Theconstructofresilience:Implicationsforinterventionsandpolicies.Developmentandpsychopathology,2000,12(4):857-885.
[19]CicchettiD,RogoschFA.Personality,adrenalsteroidhormones,andresilienceinmaltreatedchildren:amultilevelperspective.PersonalityPsychopathol.2007,(19):787-809.
[20]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1]许书萍,张梦竹,吸毒人员子女心理弹性的质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2):466-468.
[22]Luthar,S.S.(1996,August).Resilience:Aconstructofvalue?Paperpresentedatthe104thAnnualConventionofthe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Toronto.
[23]SuniyaS.Luthar,DanteCicchetti,andBronwynBecker.TheforFutureWork.ChildDevelopment,May/June2000,71(3):543-562.
[24]Fischer,K.,&Bidell,T.(1998).Dynamicdevelopmentofpsychologicalstructuresinactionandthought.InR.Lerner(Ed.),W.Damon(SeriesEd.),Handbookofchildpsychology(5thed.,pp.467-561).NewYork:Wiley.
[25]Cicchetti,D.,&Toth,S.L.(1998a).Perspectivesonresearchandpracticeindevelopmentalpsychopathology.InI.Sigel&K.A.Renninger(Eds.),W.Damon(SeriesEd.),Handbookofchildpsychology:Vol.4.Childpsychologyinpractice(5thed.,pp.479-593).NewYork:W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