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和德国人交往,感触很多,没来德国之前,对德国的印象可谓是雾里看花,更多的是羡慕和崇拜。然而,通过实际的接触和交流,有了一分为二的看法。我跟蔺医生下来沟通,认为我们中国人是非常聪明伟大的民族,但就就医治疗来讲,德国人民可谓是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民在这点上应该更加自信,更应该像毛主席说的要兼收并蓄,清醒认识自己,才能立于世界不败之林。
此次在国家卫计委的组织安排下,我于今年3月初来到德国波恩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访问学习。在国内的时候,对德国的印象是他们的医疗器械非常好,我们用的电子喉镜及一些手术器械都是德国进口的,医疗水平非常先进,德国人赢了2014年世界杯,想象中的德国人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等等。如今有机会亲身感受,心中还是充满了期待和好奇。时光荏苒,转眼三个月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这段经历,感触很多,我先将在波恩大学学习的一点体会汇报如下:
一、科室介绍:
1.门诊:
门诊有4间诊室和一个预约办公室,负责门诊和需要手术治疗病人的预约。由于来这里的病人大都在基层医院就过诊,所以来这里的病人大都需要进一步干预治疗,如住院手术。他们的检查部门叫diagnostic,占一层楼的整整一个区,有一个教授专门负责。几乎包括了耳鼻咽喉的所有检查:有独立的超声室,纤维内镜检查室,味觉检查,嗅觉检查,鼻阻力,肺功能,声场测试(非常好),嗓音分析,脑干诱发电位,耳声发射,眼震图,平衡功能测试,面神经检查,平稳跟踪实验,平衡行走实验。还有一个言语培训治疗时,也有一个专门从事言语的教授负责。
Bootz教授作为科室的负责人,具有***的权威,有两个秘书和自己单独的诊疗区域,bootz教授只看personal病人,这样的病人是单独给教授钱的。bootz教授非常著名,曾多次作为大会主席,举办过德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年会。Bootz教授在肿瘤治疗和修复上造诣很深,但是其它的手术也都做。很多人都是奔着bootz教授来的,很多国外的病人慕名而来,我们注意到很多病人来自中东国家,这些盛产石油的国家病人都非常有钱。
2.病房:
病房共有50张床,每个病房一般有两张床,有独立卫生间和储物间,没有陪床。病床是全自动的,各种操作按钮都在病人触手可及的位置,无论是呼叫医护人员,还是调床的位置都很方便,每个床上配有一台多功能电视,带耳机的,病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而不影响其他人。无论走廊还是病房里都非常安静,整洁。分东西两个区,各25张床,东区主要是bootz教授的点名手术,西区为普通病人,东西区分别有两组医生管理,分别有自己的医生办公室和换药室,早晨晨会后各组医生回到这里和主管的护士在一起制定病人的营养计划,修改医嘱,交待注意事项,有手术的医生可直接上手术,两组会各留一名医生负责自己病区病人的查房和换药。中间是护理站,另一头还有厨房,负责病人的三餐饮食,另外还有小儿娱乐室和休息区。
3.手术室:
手术室跟他们的门诊、病房都在一个大楼里,虽然手术室规模很大,还有其他科室的手术,但是耳鼻喉科的手术室是专用的,而且在手术室有耳鼻喉的护士办公室。有固定的护士和麻醉医生;手术室分布在整个大楼的三个不同的地方,其中在负一层有两间、一层有两间、还有一个手术的地方是给personal病人准备的,手术时是不允许参观的。所以我们平时都是在负一层和一层这两个地方。手术室的装备非常先进和人性化。包括手术室的设备配置如显微镜、监护仪、冷光源,各种耳鼻喉专用的镜子和器械一应俱全。每个手术室是一个单元,每个单元有4个房间组成,分别是手术刷手消毒间、两个麻醉准备间和手术间,手术有术者出入口、护士出入口及两个麻醉间的出入口,专人专用。这样的设计既严谨又非常人性化,并且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很有好处。病人接来后先到一个麻醉准备间,在这里扎液、麻醉好后再推到手术间手术,在这台手术快结束时,另一个病人已在麻醉准备间又麻好,手术结束的病人就推到另一个麻醉间,待苏醒后送走;已麻醉好的病人进手术间手术,相互间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协调合作,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二、学习感受
1.先进的医疗设施和医疗器械:
***天上班,尽管提前探了两次路,但由于地形不熟悉,还是下错了站,等急急忙忙感到医院时,Bootz教授的秘书告诉我们说,Bootz教授已到手术室了,并告诉我们直接到手术室,教授在手术室门口等我们。见到教授后知道,教授刚做完一台喉癌的CO2激光切除术,正好可以出来见我们,并告诉我们换衣服,进手术室看手术。没有更多的寒暄,就这样开始了我们在这里学习。
***次进手术室给我印象***深的是他们用电刀或双极电凝做手术时不用吸引器吸烟,手术产生的烟雾都自动的向下散去,术者根本吸不着,我很好奇,在随后的观察中我发现,手术室的通风系统非常好,墙壁下方有4-6个排气口,气流自上而下排除,从而保证室内空气对流,气流很强,人感觉不到,但是排除烟雾是没有问题的。
手术室的设备非常先进,做手术用的器械用任性表达一点都不过,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这里的手术室是耳鼻喉专有手术室,手术室共有5个,其中一个手术室是私人手术室,用于特殊病人的点名手术,主要是Bootz教授做,这个手术室一般人不能参观,教授也不告诉我们在哪儿。其它4个手术室我们可以参观。主要是整个手术室都是一体化建设,每间手术室都配有蔡司显微镜和先进的摄录像系统;手术导航设备、CO2激光、多台storze冷光源及各种头灯,神经监测仪,微小超声(用于术前探查病变或带蒂皮瓣血管吻合后的血流探测),无论是头颈手术还是鼻科、耳科还是咽喉手术器械不仅质量***好,而且品种多样,很多器械在国内都没见过,你总是想象不到他们拿来的下件器械又具有怎样的新奇与人性化设计。我问过来自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的蔺林主任,这些设备和器械怎么样,他说了一句话:无法超越。
2.安全意识:
如果说德国医院的医疗设备和器械高不可攀,我们一时无法企及,那么他们在对工作上细小环节的态度和处理上,以及高效的团队合作精神对我们临床工作更有实际意义。
3.学习精神:
4.无菌意识:
5.人性化的服务和设施:
对病人如此,与手术有关的一切东西,都极尽人性化,方便实用,包括敷料是带粘贴胶的,方便控制术野大小,而且单子上带有固定器械滑落的小孔、显微镜,鼻内镜的无菌罩都是量身定做,手柄、把手、目镜等部位都卡的恰到好处,即达到严格的无菌,同时也保证了术者手术时的***佳舒适;手术衣的叠法是只要术者拿到衣服就可把手伸进袖子里;做显微镜手术,术者有专门的座椅使术者两只胳膊很舒服的找到支点,手术室的电脑跟病房、门诊等地都是联网的,它有一套非常完备的操作系统,在这里至少1周的手术安排你都可以查得到,手术的进度变化无论你在病房、门诊还是哪里都可以查得到,***人性化的体现是各个手术间内手术的进度都是有不同颜色标识的,白色表示待手术,红色表示病人已到手术间,正在准备,绿色表示手术进行时,灰色表示手术结束,这样不同岗位的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安排。
另外,按照手术后病人的去向分为两种:一种是病人做完手术苏醒后就直接回家的,他们叫AmbulanceOP,如扁桃体切除,腺样体刮出,鼓膜置管,简单的支撑喉镜,小的肿物切除术等,术后风险不大的病人,跟全麻、局麻没关系;一种是病人做完手术后需要回病房或监护室的,这样的手术一般比较大,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需要术后严密观察,这也是他们人性化管理的表现吧。我问过bootz教授,如果病情不允许而病人执意要回家怎么办,需要什么书面的签字吗?教授说:那当然,病人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德国,机械加工是他们的强项,生产器械的厂家与手术医生都有密切的联系与沟通,所以他们的手术器械除了质量非常好外,他们的手术器械品种还非常的多,而且极尽人性化,给了我们很多的想不到,如电刀、各种镜子,钳子等(扁桃体的支架,开口器),还有手术车的护栏设计,既省空间,又非常实用。
6.团队合作意识:
三、中德医疗环境的比较:
1、门庭若市和门可罗雀
德国的医院有两种,一种是综合性大医院,另一种是专科医院(几乎都带有教会性质);前者为数较少,均为大学附属医院,分布在全国各州府和大城市,约二十多家,实力强大。后者准确应该称作“准专科医院”:科室设置不全,往往只有某几个专科,只有实力较为强大的才能生存下来,效益不好可能会撤销。我所在的医院是波恩大学医院,科室齐全,势力强大,医院有一个实力非常强的实验中心大楼即转化医学中心(TMR)。
而在我们国内,医疗准入制度不完善,大量的社区医生水平较低,非法行医的也不少见,社区医疗信度较差,几乎所有的病人都愿意直接到大医院看病,哪怕是小小的疾病也往大医院跑,这就造成了社区医院或者基层医院难以为继,而大医院却热火朝天的结局,其必然结果是医疗资源的浪费、医疗质量的下降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产生。
2、医疗保险:低强度广覆盖和高强度全民医保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正在推广实施,其目标是全面覆盖,包括偏远山区,但是我们注意到,目前的医保实际上是低强度前提下的广覆盖,相对于国民的医疗需求来讲,我国财政预算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德国的医疗保险是全世界***好的,医疗保险是强制执行的,全民医保,经济收入低者由政府补贴,凡入境的国外人士均必须有医疗保险,否则签证免谈。德国人生病不管到Praxis看病、到社区医院看病还是到大医院看病,都能报销至少90%,私人承担10%(5%由雇主承担,5%有患者本人承担),而且都是治疗完毕后才与保险公司来结账的,非常方便,这里面包括所有的用药和治疗费用,而保险公司与医院的联系也非常紧密,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情况,以免花冤枉钱,而不像我国,有许多药物是不能报销的,要用只能自己掏腰包。当然,事物总是存在两面性的,这种高强度全覆盖的医保即便是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之一的德国也有点难以承受,据说医疗预算占据德国财政预算的11%以上。
3、医患关系:
德国也会出现医疗纠纷,但这是保险部门和患者律师之间的事,医生只管医治病人。而且我发现,这里的病人对医生的话就像圣旨一样执行,从未多问几句为什么,他们把医生看成自己的生命保护神,医患之间的沟通是信任的,无障碍的。在这种环境下行医,医生理所当然地会把病人当做自己的朋友或亲人来处理。有谁会慢待把生命交给你的人呢?
我们的患者在去医院之前***先就已经把自己设想成为刀砧上的肉,医院就是屠夫,这种假设使得患者在就医时处处设防,甚至不惜采用现代的手段留取很多“材料”,一旦出现不满意的结果便刀戎相见,凡此种种,和德国相比,我们的医患关系还是令人堪忧。
实际上,国内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的,我想有医疗体制的问题,有国民素质的问题,也有我们医疗系统本身的问题等等。
4、医生等级
德国医院等级森严,下级必须***服从上级的指示和安排,不同等级医生的收入也相去甚远。只有主任和教授有资格接受点名手术。
5、德国医生和中国医生
1).医生培养
德国医生的培养和我国有点相似,他们高中毕业后即可考大学医学院校,学制一般6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通过3次严格的考核才能毕业,毕业后可以去医院工作,也可以再联系导师读两年左右,书写论文答辩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PHD/MD;毕业后必须接受有培训医师资质的医院培训5年,考核合格后方可成为正式医师,这时候的医生叫AssistArzt。德国的医师都是MD,但不一定是PhD。这一点和我们的医师培训方式有点相似。
培训医生和普通医生的培训除了大学附属医院比较严格外,其它医院并不怎么样,上级医生对下级医生的指导给我的感觉并不是非常到位,而年轻医生的求战心理也似乎并不强烈,比较被动。同年资的医生的操作水平显然比不上我们,但是理论结构相对我们显然要好。
遍布德国城乡承载全部社区医疗的医师营业证也相当难得到。想要成为一个开业医生必须至少在医院工作5年以上才能申请执照,达到OA(中级)级别的医师不需考试便可开业。开业医师都必须和政府医管部门签约,办理完善的手续才能和医保部门挂钩。
2).医生的待遇
其实,德国的医师待遇并不好(当然,这种不好是相对美国、英国、日本来讲的)。尽管德国民众对医生非常尊重,尽管政府对医疗的投入占政府预算的11%以上,尽管德国医生的劳动强度非常高,责任心也非常强,但是,德国医生近年来的收入并不高。全世界收入***高的医生是美国医生,德国医生在欧洲医生中属于收入低的群体,甚至低于意大利、西班牙。有很多德国医生移民到美国、英国去当医生了,以至于德国的医疗行业可能会后继乏人。2005、2006年爆发医生协会组织的示威游行,政府做出了一定的妥协,提高了一点,但是相对其全国人均收入来讲,德国医生的待遇也是一般的。他们给我打了一张他们的工资表,住院大夫的***年的月工资是4219.62欧,以
后每年长一点,到第六年是5416.50欧,中级职称***年是5569.21欧,到第五年是6602.16欧,副高级别是6975.76欧,到第三年是7972.29欧,而主任医师的工资是8205.78,第三年是9259.25欧,其中50%用来交税,另有20%用来上医疗保险,所以实际到手的钱并不多,住院大夫平均每月刚2000欧,中级平均每月工资2600欧,教授平均每月工资只有近4000欧,看来德国医生的工资收入并不高,并且除此之外,他们多数人没有额外收入。他们的优势在于他们的医疗保险了。从他们的穿着和吃饭就大概看出,他们的生活还是比较简朴的。
如果说德国医生收入水平低,但与我国相比,我国医生收入那又算什么呢?
3).医生的劳动强度
4).医患交流
德国医生非常重视医患交流,而其养成了非常良好的医患对话习惯,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早查房的时候,护士早早就把病历车推在病房门口等待。他们的医院非常安静,基本没有家属陪护。医生一进入病房就能叫出病人的名字,因为在病房门口他们已经完成了这些准备工作。进入病房先敲门,见到病人先叫出他的名字并问好,征询病情,交代诊疗事宜,而且非常耐心地听取病人主诉和要求,医患关系显得非常融洽。在德国,由于病人的隐私权非常重要,医生从来不会在病人面前汇报病史分析病情,我们跟bootz教授查房时,教授通常会在走出病房后跟我们讲解一些有关病人的情况如手术、治疗等。
在德国,绝大多数病人都是听从医生的意见的,当然,对于一些治疗效果预期不好的病,医生也会和病人以及家属商量,由他们决定方案。在紧急情况下,医生会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去抢救,事后在补办知情同意签字手续。这在我们国家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提倡的,万一治疗失败,吃亏的肯定是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