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展望:随着用户的多元需求不断裂变,活性材料市场空间大,预计将在2030年达到1137亿元的市场空间;消费者对无创抗衰日益增长的需求驱动光电项目市场热度持续增加,推动国产品牌加速技术突破,国产替代脚步加速;运用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系统化管理客户,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新客转化率及老客留存率,提升企业标准化运营能力;随着监管持续纵深,多跨协同,政府牵头,第三方监管公司通过互联网技术助推“线上+线下”医美监管成为新的监管发展方向。
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市场规模
医美市场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轻医美将成为主力市场
中国医疗美容行业产业链图谱
中国医疗美容用户调研
本章要点总结
医美用户画像:
①本次调研用户以80、90后女性为主,多生活在一二线城市,收入较高,消费能力强,用户年轻化趋势明显
医美用户消费偏好:
①用户审美趋于个性化,抗衰需求持续增长,轻医美成为新消费趋势
医美用户决策偏好:
②资质与口碑是医美用户选择机构和医生的首要参考因素
医美用户认知调研:
①约半数用户对轻医美项目认知模糊,低线城市认知不足
②消费者缺少识别合规产品能力,市场教育仍需加强
中国医疗美容用户—审美观念
抗衰观念持续深入人心,用户审美畸形不再,向个性化发展
中国医疗美容用户—购买情况
紧致抗衰项目跃居榜首,面部年轻化成为新医美消费趋势
艾瑞调研显示,在过去的1年内,做过医美的人群中7成选择了皮肤美容项目,与2020年调研数据相比,消费者抗衰意识增强,紧致抗衰超越美白亮肤,成为最受欢迎的项目。另外,约6成医美用户购买过面部调整项目,随着轻医美的流行及求美者对抗衰愈加重视,隆鼻、开眼角等2020年受到热捧的的整形医美项目逐渐被祛皱、丰苹果肌、祛黑眼圈等非手术类为主的的面部年轻化项目所取代。约4成的的医美用户购买过美体塑形项目,其中购买除腋臭/脱腋毛的用户最多,基于用户审美观念中对S型身材的追求,身体局部吸脂/溶脂及丰胸、丰臀等项目也非常受欢迎。
中国医疗美容用户—购买类型
轻医美时代来临,光电类项目占比略高于注射类项目
艾瑞调研显示,过去一年内约7成用户购买过非手术类项目,仅3成用户购买过手术类项目,与2020年数据相比,整形美容时代已逐渐远去,轻医美凭借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期短、风险低满足用户对医美项目自然、安全、快速恢复的期待,受到消费者的追捧。非手术类项目中,光电类项目及注射类项目平分天下,相较于注射类项目,光电项目主要以紧致抗衰为主,多为无创/微创项目,以更“轻”的手段达到抗衰的目的吸引了更多消费者,占比略大于注射类项目。
上游—注射类医美市场
源远流长:玻尿酸
玻尿酸填充用途逐渐广泛,市场热度不减
玻尿酸性价比高且无明显短板,市场地位难以动摇
目前我国玻尿酸厂商百花齐放,产品种类多,迭代速度快,国产竞争力逐渐超过海外厂商。但由于玻尿酸作为医美的必争之地,赛道拥挤,尤其近几年多款玻尿酸产品集中上市,同质化程度高导致多数品牌竞争力相对较弱,再生材料、活性材料、胶原蛋白等多种新型材料涌入填充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但在人们抗衰需求日益强烈,求美意识逐渐提高的背景下,填充市场持续扩容,玻尿酸作为获批最早、合规产品最多的填充材料,其地位不会轻易受到动摇。虽然再生针剂或对高端市场有一定分流,但市场教育成熟度较低、与活性材料同受到国家强监管政策约束(Ⅲ类械为准入门槛),合规产品均较少;胶原蛋白市场刚刚起步,安全性及功效仍有待验证;而玻尿酸各方面综合优势强,性价比高,预计未来仍能在填充市场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道阻且长:肉毒素
通过多联合应用场景不断拓客,两年市占飞速增长
新玩家入局挤压水货市场,产品正规化将势在必行
肉毒素研发难度大且准入门槛高。在中国,肉毒素按毒麻药品审批,上市周期极长且受到严格监管,整体审批周期至少8年以上,因此肉毒素行业的准入门槛极高,国内企业多以代理或股权投资进行布局。2020年以前肉毒素市场集中度较高,一直被艾尔建的保妥适和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的衡力两个品牌垄断,形成“二分天下”的市场格局,但由于两个品牌定价与市场定位差异较大,存在一定市场空白,给了水货产品可乘之机。2020年吉适与乐提葆正式获批,我国正规肉毒素市场参与者增加,“四足鼎立”格局形成,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原本保妥适和衡力之间的市场空白,挤压水货市场,同时随着对非法医美专项整治力度逐年加大及消费者认知的提升,产品正规化将成为大势所趋。
日升月恒:再生材料
通过刺激胶原蛋白实现有效填充,引领医美消费需求升级
以PLLA为代表的再生注射类项目推动轻医美步入“再生时代”
蒸蒸日上:活性材料
经NMPA认证,通过刺激胶原活性实现定制化自然美的材料
把握个性化趋势,中国医美市场孵化的独特赛道
静待花开:胶原蛋白
通过性能优势拓宽应用领域,新材料引领新蓝海
胶原蛋白填充剂注射到凹陷性皮肤缺损后不仅可起支撑填充作用,还能诱导受术者自身组织重建,与玻尿酸在应用、效果上均有差异。胶原蛋白质地单相,可对动态、皮肤薄的位置进行填充;但填充场景相对有限,无法满足骨性容量填充,注射难度较大,且动物胶原蛋白分别受限于产能及安全性、重组胶原蛋白受限于技术,均未实现量产,市场产品稀缺;而玻尿酸更具亲水性、吸收易膨胀,手法不当或导致丁达尔效应及硬结,但不易过敏,填充应用场景较广泛,产品丰富,规模量产使得价格梯队完善。随着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出现及重组胶原蛋白技术的突破,胶原蛋白凭借其调和肤色的作用、不易肿胀的特性及自然美观的效果,将吸引追求自然效果、意图解决动态皮薄适应症的消费者,拓宽填充针剂市场。
动物源原料供给受限,未来重组胶原蛋白或加速市场拓展
目前行业内有两大胶原蛋白:1)动物源胶原蛋白:工艺较成熟、胶原活性高,但存在免疫性及病毒性、易致敏,所用动物胶原需向上追溯三代确保没有疾病史,符合条件的供应商较少,原料成本高,制备周期长,产能受限;2)重组胶原蛋白:解决了动物源的安全问题,且合成周期较短,原料成本便宜,可产生规模效应,但技术仍处于培育期,支撑性和稳定性有待验证,目前广泛应用于医用敷料及护肤品领域,作为填充剂的使用场景有限,若空间结构技术突破、支撑性得到验证,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挤压动物胶原蛋白市场及玻尿酸填充市场。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部政策规范胶原蛋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重组胶原蛋白的发展构建良好的竞争环境,为技术突破提供支持。
未来可期:骨性材料
长效微球刺激胶原再生达到骨性抗衰,安全性需严格把控
骨性材料通常在骨膜外层注射长效微球,不断刺激皮下胶原生长,从而实现骨性抗衰,具体材料主要包括PMMA微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VA微球(聚乙烯醇)等,已获得NMPA批准的代表产品分别为爱贝芙、宝尼达。骨性材料的本质与玻尿酸不同,注射后通常会在体内长期存在,短期内不容易代谢,通过不断地刺激皮下胶原蛋白及其它皮下组织的生长,增厚人体自身的骨胶原组织从而达到改善形态、抗衰的作用。其中,PMMA微球由于无法被人体吸收,可能存在肉芽肿等副作用问题,对医生注射操作要求高;PVA微球虽然短期内也不可被降解,但是副作用较小,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产生肉芽肿等副作用的风险较小。由于骨性材料的微球在体内长期存在,品牌对于产品安全性的把控需十分严格。
崭露头角:羟基磷灰石
全球注射类医美市场增速位列第二,远期国内或有发展潜力
上游—光电类医美市场
本固枝荣:主流技术
赛道一:激光类
激光脱毛市场热度高涨,典型厂商凭明星脱毛项目拓展市场
赛道二:强脉冲光类
光子嫩肤市场需求大,国产品牌凭价格优势后来居上
强脉冲光是利用强光子照射皮肤,产生光化作用,刺激真皮层胶原纤维发生化学变化,从而达到嫩肤、祛斑的美容理疗技术,其特点是光束能集中在非常小的部位,对斑点黑色素直接起作用,不会对周围皮肤造成过多的伤害,安全性高。强脉冲光的主要作用为嫩肤,光子嫩肤为该类技术的最大应用领域,此外还可以达到改善光老化、祛斑祛痘、脱毛等效果,行业需求旺盛。目前,海外品牌科医人在国内强脉冲光医美器械市场占主要地位,其核心OPT/AOPT强脉冲光技术适用范围及效果优于其他脉冲光类器械,核心产品王者之心M22市场热度及认可度高,但价格优势不明显。国产品牌后来居上,奇致激光旗下产品“奇致皇后”采用IPL强脉冲光,虽然在技术领域与国外龙头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价格优势明显,可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光子嫩肤等强脉冲光类医美项目需求;飞顿推出的黑金DPL超光子在无痛、滑动嫩肤和精准嫩肤上取得了较大进展;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国产品牌有望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
赛道三:射频类
中资品牌不断抢占市场份额,技术突破有望加速国产替代
射频类技术的原理是电磁波,能够渗入皮下组织产生热效应,通过电磁波对真皮层的胶原纤维进行加热,热量会使得水分子与纤维胶原蛋白分离,达到立刻收紧皮肤作用,同时刺激新的胶原蛋白再生而进一步收紧皮肤。明星项目主要有热玛吉、热拉提、黄金微针等,大部分属于微创治疗,尤其是热玛吉跟微针等痛感明显的项目,需局部麻醉,治疗后可能会出现红肿或少量结痂,因此射频类医美器械对医生的专业度及操作环境要求较高,减少痛感及皮下损伤是未来射频类医美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截至2022年10月,通过药监局认证的射频类医美器械共计24款,其中仅6款为国内自主研发的品牌,18款进口设备中,包括飞顿在内的5款产品的研发公司已被中国收购,成为中资品牌,进口设备占主导的市场格局开始改变。
赛道四:超声波
超声产品技术风险高、国内暂无批证,属于监管灰色地带
超声波医美技术是指利用高强度聚焦式超声波,聚集热能,在不伤害皮肤表面的同时作用于真皮层、筋膜层,通过热量刺激人体皮肤细胞,使作用部位产生透明质酸、胶原蛋白等物质,从而达到除皱紧肤的效果。超声波与其他光电类医美技术最大的区别在于可到达皮下筋膜层,从而对皮肤起到提拉作用,真正做到抗衰。全球范围内获得认证的超声波医美器械较少,一方面因为超声器械价格昂贵、对耗材质量要求较高且更换频率较快、普及率低;另一方面因为超声波技术使用风险较高,若操作不当可能会对神经造成不可逆损害,虽然美国FDA给予了最高等级的管制批准Ultherapy超声刀的使用,并通过了CE认证,但仍有多起医疗事故报道。因此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为超声波技术使用风险极高,且国内超声波技术起步晚、技术尚不成熟,大部分超声波医疗器械在国内仍处于审批阶段,暂无任何一款超声产品获批三类械。
中游—医疗美容服务机构
百家争鸣:医美机构
品牌化建设大势所趋,专注服务维系老客户提高经营稳定性
下游—获客渠道
相辅相成:销售渠道
“公域+私域”渠道共同发力,助力医美机构营销与运营
医美机构的营销方式开始出现“公域+私域”共同驱动的模式,公域渠道更加重视医美内容的科普,私域渠道更聚焦于医美项目,两者相辅相成助力医美机构稳定经营。机构通过公域渠道引流用户到私域流量池(自营APP、公众号等),通过分析用户行为获得用户画像,对用户进行分层管理后运营用户关系,通过精细运营将营销内容反复触达用户,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用户信任度,从而进行用户变现、复购与裂变,帮助医美机构降低营销成本、防止老客户流失、利于品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