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声波前进到工件底部时,也会产生反射。反射方向同镜子反光规则,即垂直射入时,垂直反射回;斜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且在法线两侧。如果工件底面平行于放置探头的探测面,垂直反射的回波仍能被探头接收到,而且工件底面面积一般来说远比缺陷大,故底面回波幅度也远比缺陷波幅度大。
如果工件底面同探测面不平行,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原理,反射波偏向一边,底面反射波就回不到探头,也就收不到底波,故工件的上下面不平行时,是看不到底波的。同理,如工件内部缺陷面平行于波束传播方向,也是收不到缺陷回彼的。如缺陷面垂直于波束传播方向,收到的缺陷回波会最大,所以要根据缺陷最可能的方向,尽量选择探伤灵敏度高的探测面探伤,或选不同方向探测面反复探测,如找不到合适的探测面,也可改用斜探头。
斜探头内的晶片是倾斜安装的,射出的超声波束也是斜线进入工件的。为表明倾斜程度,用工件内波束方向同探测面垂线之间的夹角表示。角度越大,波束越倾斜;声程在水平方向上的分量(也可叫投影)所占比例越大,垂直分量比例越小。常用的60度斜探头,水平同垂直之比为1.73比1(60度正切函数值),也可用这个比值称为K值来表示,故K=1.73就是60度的斜探头,而K=0是斜探头的特例,即称为直探头,没有水平分量,垂直分量就是声程。
斜探头常用于焊缝探伤,因为焊缝表面高低不平,不能用直探头直接在焊缝上探伤,而且缺陷往往平行于焊缝,直探头的声束和缺陷面的夹角很小,也不易发现缺陷。由于斜探头的声束是倾斜进入工件的,可以避开高低不平的焊缝表面,在焊缝一侧探伤,而且声束和缺陷面的夹角比较大,尤其是先入射到底面再斜着反射的声束正好垂直于缺陷表面,能产生比较大的反射波,容易检测到缺陷,这也称为2次波探伤。随着探头朝远离焊缝方向移动,一直可以探到焊缝最上部,不过再移下去声束会先打到上表面,再斜着反射下来,也可打到焊缝,形成3次波探伤。但是路程越远回波强度越弱,应尽量不用。用1次波探到的缺陷深度,就等于声束走过的垂直分量;用2次波探到的缺陷深度不等于垂直分量走过的路程之和。缺陷越浅,垂直分量走过的路程之和反而越大。例如板厚20mm,声束的垂直分量走过35mm(缺陷波出现在刻度垂直分量35mm处),这表明声束的垂直分量走20mm,碰到底面后反射向上走15mm(35-20),故缺陷深度为5mm(20-15)。
超声波探伤一般只能检测出大于1到2mm的缺陷。由于始波比较宽,故离探头接触面近的缺陷的回波容易被淹没在始波内,因此无法有效检测;用频率较高的探头,能检测较小的缺陷,而且始波也较窄,故能检测较近的缺陷,但高频探头不适合粗晶粒材料和远距离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