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成立于1985年,2003年建立麻醉实验室,2004年开设疼痛门诊,2006年开设麻醉后复苏室,2019年开始开展机器人手术麻醉,目前是常州市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麻醉与围术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科室建制齐全,集临床麻醉、危重病监测、急救、疼痛治疗于一体,现有中央手术室40间,门诊手术室4间,DSA手术室2间,烧伤、无痛胃肠镜、无痛人流手术间各1间。拥有先进的麻醉及监测设备,包括:连续心排量监测、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肌松监测设备、脑电双频指数(BIS)、血气分析仪等。
科室目前已成为集医、教、研为一体的麻醉手术中心,并形成了一支高质量的人才梯队。麻醉医师85人,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14人,中级职称38名,初级职称23人。科室有博士5人,博士在读3人,硕士57人。本科以上学历达100%,硕士以上学位人数比例为67%。科室注重临床向科研转化,曾获得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2项,常州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2项,常州市重大课题2项、常州市青年基金10项,苏州大学教学课题1项,中国医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主持/参与临床药物/器械研究项目10余项,获常州市领军人才1名,常州市青苗工程培养对象1名。近三年科室发表SCI、中华及核心论文100余篇。
一、主要疾病诊疗范围
专科已经形成心胸大血管麻醉、神经外科麻醉、普外科麻醉、妇产科麻醉、儿科麻醉、耳鼻喉科麻醉、骨科麻醉、泌尿外科麻醉、口腔科麻醉、手术室外麻醉、介入手术麻醉等亚专科方向等亚专科方向,技术水平居于省内领先地位。
二、特色技术
1.术中唤醒技术
该技术是指在术中唤醒的状态下,结合电生理定位技术和神经功能检测,以尽可能在切除脑功能区病灶的同时保护脑功能。其关键步骤包括:①开、关颅过程中镇痛充分,能够耐受手术;②麻醉与清醒过程平稳过渡;③患者术中皮层电刺激时足够清醒,配合神经功能测试;④维持患者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的安全与稳定。
2.自体血回输技术
自体输血是指输入患者本人预先贮存、术前采集、失血回收血液的输血方法。可分为贮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成分式自体输血。该技术可节约自体血,保证质量,提高输血安全性。
3.体外循环(ECC)转流技术
体外循环是指使用特殊装置将人体静脉血引出体外,进行人工气体交换、温度调节和过滤等处理,再泵入人体动脉内的一项生命支持技术,又称心肺转流术(CPB)。其目的是暂时取代人体的心肺功能,维持全身重要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和气体交换。该技术是心脏外科、某些特殊疾病手术以及重症抢救的保障条件。
4.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TEE)技术
TEE是将超声探头置入食管内,从心脏后方近距离观察心脏的解剖结构与功能,获得经胸心超无法观察到的切面,提供新的有价值的临床信息。术中应用TEE除可提供实时的心脏结构、功能变化参数外,还可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血容量的变化,为麻醉管理和手术提供有力的帮助。
5.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
6.无痛分娩技术
该技术是指利用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物进行全身或局部麻醉的镇痛方式,可有效缓解疼痛程度,减轻产妇心理负担。临床常用的无痛分娩方式为椎管内阻滞镇痛,其于腰椎间隙穿刺,于蛛网膜下腔予以少量麻醉药物,进而发挥镇痛效果。该技术对母婴健康无影响,且具有镇痛效果佳、用药方便等优势,帮助减轻产妇疼痛,且保持其意识清醒,进而能够更好地进行分娩。
7.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
该技术用Swan-Ganz肺动脉漂浮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手段之一,适用于对血流动力学、肺脏和机体组织氧合功能的监测。目前PAC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已经成为心脏手术患者麻醉管理及围术期重症监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PAC监测的各项压力数值及波形变化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及时发现各部位的心肌缺血,判别其严重程度,并可对心衰的具体情况进行鉴别,从而为围术期心肌缺血的诊断和处置提供思路和支持,减少延误和错判。
8.脑功能监测技术
脑电图(EEG)反映脑皮质神经细胞电活动。基于EEG信号的分析技术已广泛用于围术期麻醉深度监测,大大提高手术患者安全性。
9.肌松监测技术
该技术原理是使用刺激器刺激运动神经,诱发肌收缩从而测定肌力、复合动作电位、肌收缩速度等。常用的刺激模式包括:单次颤搐刺激(ST)、四个成串刺激(TOF)、强直刺激后单刺激的肌颤搐计数(PTC)、肌收缩衰减较TOF衰减更明显的双短强直刺激(DBS)等。其中,根据诱发颤搐反应评估神经肌肉传导阻滞程度。PTC主要监测深度阻滞,TOF和DBS主要监测是否存在肌松药残留阻滞作用。定量肌松监测和肌松拮抗目的是指导临床实践,通过减少残余肌松来提高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