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下关于贫血严重程度属于中度的是:
A.Hb120g/LB.Hb95g/L
C.Hb75g/LD.Hb55g/L
E.Hb25g/L
2.血红素合成障碍所致贫血:
A.再生障碍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
C.巨幼细胞贫血D.海洋性贫血
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铁的吸收部位是:
A.回肠B.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C.胃D.结肠
E.直肠
A.3~4天B.5~10天
C.2周D.2个月
E.4~6月
5.下列疾病中,骨髓有核红细胞出现“核老浆幼”现象的是:
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B.急性红血病
C.再生障碍性贫血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E.缺铁性贫血
6.以下不利于促进铁剂吸收的因素是:
A.维生素CB.乳酸
C.瘦肉D.谷类
E.蛋白质
7.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乏:
A.维生素CB.铁
C.锌D.维生素B12
E.维生素D
8.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最重要论据是:
A.抗贫血治疗无效B.骨髓造血细胞减少
C.网织红细胞减少D.无肝脾淋巴结肿大
E.全血细胞减少
9.下列实验室检查支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诊断的是:
A.酸溶血(Ham)试验阳性
B.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阳性
C.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
D.血红蛋白电泳异常
E.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阳性
10.易发生DIC的急性白血病类型是:
A.M1
B.M2
C.M3
D.M4
E.M5
11.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普遍采用的标准化疗方案是:
A.VP
B.DA
C.CHOP
D.COPP
E.MP
1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的骨髓原始细胞中有Auer小体,见于:
A.RA型
B.RAS型
C.CMML型
D.RAEB型
E.RAEB-t型
13.霍金淋巴瘤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
A.发热B.面色苍白
C.无痛性淋巴结肿大D.肝脾肿大
E.体重减轻
14.为判断淋巴瘤临床分期,首选的辅助检查是:
A.胸、腹部CTB.肝功能
C.肾功能D.心电图
E.血常规
15.目前HL的首选化疗方法是:
A.CHOP方案B.COP方案
C.HA方案D.ABVD方案
E.DVLP方案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解析:按照血红蛋白浓度划分,Hb>90g/L为轻度贫血;60~90g/L为中度贫血;30~59g/L为重度贫血;<30g/L为极重度贫血,本题考察的是中度贫血的浓度,故选择C。
2.【答案】B。解析:铁是血红素合成的原料,缺铁和铁利用障碍都会影响血红素的合成。缺铁性贫血(B对)时,血红素合成原料铁缺乏,大量原卟啉不能与铁结合成为血红素,导致血红素合成障碍,继而造成血红蛋白生成减少,引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A错)是因多种机制和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致的贫血;巨幼细胞贫血(C错)主要是因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海洋性贫血(D错)是因遗传性珠蛋白生成障碍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E错)是因自身抗体导致的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属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贫血。
3.【答案】B。解析:铁主要在小肠上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B对)吸收。回肠(A错)可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胃(C错)主要起到储存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仅能吸收乙醇和少量水。结肠(D错)和直肠(E错)属于大肠,大肠黏膜对水和电解质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4.【答案】B。解析:口服铁剂后,先是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升高,5~10天达高峰(B对);血红蛋白2周后开始升高;但仍需要服用铁剂4~6个月,待铁蛋白正常后停药。。
5.【答案】E。解析:“核老浆幼”是指红细胞核浆发育不同步,胞浆发育滞后于胞核,通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E对)时,由于原料铁缺乏或铁利用障碍导致红细胞胞浆的主要成分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胞浆发育迟缓,而胞核发育相对正常,表现为“核老浆幼”;巨幼红细胞性贫血(A错)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而RNA合成所受影响不大,细胞内RNA/DNA比值增大,造成细胞体积增大,胞核发育滞后于胞质,形成巨幼变及“核幼浆老”现象。急性红血病(B错)是一种骨髓内有核红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红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红细胞发育成熟障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D错)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以血细胞病态造血,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为特征的难治性血细胞质、量异常的异质性疾病,骨髓象可见有核红细胞多核、核多分叶、巨幼样变;再生障碍性贫血C错)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表现为正常细胞性贫血,仅有血细胞数量的减少。
6.【答案】D。解析:铁在酸性环境中易于保持游离状态,利于被吸收(B对)。胃酸有利于食物中铁的游离。胃肠道分泌的黏蛋白及胆汁对铁有稳定和促进吸收的作用。碱性的胰腺分泌液中的碳酸氢盐可与铁结合形成不易溶解的复合物,不利于铁的吸收。但胰腺分泌的蛋白酶可使铁与蛋白分离,易被吸收。肉类食物(C对)中的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经蛋白酶消化后,游离出的血红素铁可以直接进入肠黏膜细胞。蛋白质类(E对)食物分解后的氨基酸、醚胺及胺类均可与铁结合形成易于溶解的亚铁螯合物,使铁易被吸收。而蔬菜及谷类食物(D错)中的铁多为高价铁,易与植物中的草酸、磷酸等结合形成不溶解的铁复合物而不易被吸收还原剂如维生素C(A对)、枸橼酸、乳酸(B对)、丙酸及琥珀酸等均有利于铁的吸收。氧化剂、磷酸盐、碳酸盐及某些金属制剂(如铜、镁)均可延缓铁的吸收。
7.【答案】D。解析: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D对)。
8.【答案】解析: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是一种可能由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进而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出现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故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最重要论据是骨髓造血细胞减少(B对)。抗贫血治疗无效(A错)、网织红细胞减少(C错)、无肝脾淋巴结肿大(D错)、全血细胞减少(E错)都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但不具有特异性,不是最重要的论据。
9.【答案】A。解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由于红细胞膜缺陷导致红细胞对补体敏感性增高,红细胞易被补体破坏。其经典的确诊试验是酸溶血试验(Ham试验)阳性(A对),具有特异性。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阳性(B错)是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最具诊断意义的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C错)主要用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血红蛋白电泳异常(D错)主要用于地中海贫血等血红蛋白病的诊断;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阳性(E错)主要用于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诊断。
10.【答案】C。解析:易发生DIC的急性白血病类型是M3型,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C对),患者早幼粒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嗜天青颗粒,颗粒释放(含大量组织凝血活酶的促凝物质)入血易引起凝血障碍导致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M1、M2、M4、M5不易引起DIC。
11.【答案】B。解析: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普遍采用的标准化疗方案是DA方案(B对)。VP方案(A错)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基础用药CHOP(C错)方案是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标准治疗方案;COPP(D错)是为霍奇金淋巴瘤的化疗方案,现已被ABVD方案取代为首选方案;MP(E错)为多发性骨髓瘤的化疗方案。
12.【答案】E。解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根据FAB分型可分为RA、RAS、RAEB、
RAEB-t、CMML型,原始细胞中出现Auer小体即可诊断为RAEB-t型(E对)。RAEB-t型(E对)骨髓象特点是原始细胞>20%而<30%,或幼粒细胞出现Auer小体;RA(A错)骨髓象特点是原始细胞<5%;RAS(B错)的骨髓象特点是原始细胞<5%,环形铁粒幼细胞比例>有核红细胞的15%;RAEB(D错)骨髓象特点是原始细胞增多,5%
~20%;CMML型(C错)主要特点是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值>1×109/L,骨髓原始细胞增多,5%~20%。
13.【答案】C。解析:霍奇金淋巴瘤(HL)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无痛性淋巴结肿大(C对)。发热(A错)、体重减轻(E错)是霍奇金淋巴瘤常见的全身症状;面色苍白(B错)为贫血表现,可见于淋巴瘤、急性白血病、营养不良等患者;肝脾肿大(D错)可见于晚期淋巴瘤、急性白血病、门静脉高压等疾病;发热、体重减轻、面色苍白、肝脾肿大均不具有特异性。
14.【答案】A。解析:淋巴瘤的临床分期依据的是肿瘤侵犯的范围,该患者双侧颈部和右腋窝均有数个直径2~5cm大小淋巴结,左颈部淋巴结活检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胸腹部未知,而胸、腹部CT(A对)可确定纵隔、肺、腹腔和盆腔淋巴结是否有肿大。对判断淋巴瘤的临床分期最有意义。肝功能(B错)、肾功能(C错)、心电图(D错)、血常规(E错)对其分期均无帮助。
15.【答案】D。解析:目前HL的首选化疗方法是ABVD方案(D对)。CHOP方案(A错)为侵袭性NHL的标准治疗方案;COP方案(B错)为Ⅲ期和Ⅳ期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联合化疗方案;HA方案(C错)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常用的诱导缓解方案;DVLP方案(E错)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用的诱导缓解方案。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