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但宠物伤人事件时常发生,弃养宠物的行为也屡见不鲜。对动物的包容性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但由此引发的种种矛盾也不能忽视。
2024上海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分别提交关于“文明养宠”和“建设宠物友好城市”的提案,希望制定地方性法规规范宠物饲养管理,构建人宠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家庭饲养的犬、猫等宠物的种类、数量日益增多。根据澎湃新闻2022年11月的报道,上海市宠物业行业协会会长杨其清称,全市宠物数量有200多万只,其中包括100万条宠物狗、120万只宠物猫。
然而,“由于认知差别、政策滞后、管理缺位等综合因素,养宠人士和恐宠人士往往形成激烈矛盾、宠物伤害的视频基本都会立刻冲上热搜,甚至引发舆情。”上海市政协委员卢慧文称。
上海市政协委员焦正分析,上海宠物管理的法规存在滞后,现有法规主要是《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跟不上现实变化:一是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很多早先为非限养区的区域也逐渐成人口稠密的市区,如果管理等级不能适时调整,则易导致恶犬伤人事件;二是市民饲养的宠物品种种类繁多,近年来“另类宠物热潮”一浪接着一浪,甚至出现罕见的危险宠物,如蛇、蜥蜴、蜘蛛等,对这一类宠物饲养管理的法规几乎是空白。
此外,焦正称,城市和社区环境中大多场所宠物无法进入,一些行政法规对于遛狗规定也大多采用“一刀切”的模式,没有很好的疏导需求,导致养宠人士备受限制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养宠人士与不喜欢宠物的人之间的矛盾。
为解决当下的养宠困境,卢慧文、焦正等委员分别在提案中给出建议。
与此同时,要加强宠物基础设施建设。焦正称,可以在马路边增加宠物便溺处、拴狗环、宠物粪便垃圾箱等;在郊区修建宠物公园,可以作为营造“人宠和谐共栖”城市公共空间的创新举措和重要展示窗口。
“在公共区域和公共交通明确一定比例的场所为宠物友好场所,并张贴统一制作的‘宠物友好’或者‘宠物禁入’标识。要求商家或者社区明示是否“宠物友好”,让养宠人士和恐宠人士的活动区域互不干扰。”卢慧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