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特约记者范开庆青木李珍纪双城】编者按:“我们班同学都在玩《王者荣耀》,我不玩的话和同学就没共同语言。”当中国的一些小学生以这样的借口成为手机游戏新玩家时,手游玩家低龄化的现象已是很多国家的社会之“痛”。德国科隆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莱纳·里德尔认为,手游上瘾等问题必须“从娃娃开始防护”,否则风险很难控制。为此,德国有娱乐软件自我监控系统、北美推行游戏分级系统、日本政府也勒令游戏公司加强监控。除政府介入、社会机构参与和游戏公司承担必要责任外,在《环球时报》记者对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的调查中,帮助青少年远离手游上瘾、避免成为“游戏废人”,家庭和学校的因素同样重要。
德国:形成手游预警系统
“儿童不需要智能手机!”德国卫生部5月公布的名为“数字预防”的报告指出,儿童使用智能手机可能会沉迷手游,甚至患上“网瘾”,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对儿童进行“数字化关怀”。
“数字预防”报告显示,德国6至7岁的孩子中1/3有智能手机;10至11岁,这一比例升至87%;12岁以上,智能手机已成为“标配”。医疗专家抽样调查显示,孩子用智能手机打游戏上瘾,有可能影响语言能力、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有的还会变得肥胖或多动,甚至更具有侵略性等。为此,德国政府药品专员马莱娜·莫特勒警告说:“不能让孩子处于孤独的‘数字宇宙’里。低龄儿童并不需要智能手机,他们首先必须学会坚定地用双脚站在现实世界上。”
“近年来,德国对游戏审查越来越严格。”德国柏林网络游戏技术专家安德雷·海勒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德国建有网络游戏黑名单,对一些宣扬杀人、暴力内容的游戏进行封杀。对于获准发售的手机游戏,德国有类似游戏评级的“娱乐软件自我监控”(USK)系统,如12岁等级的游戏可能注重于战争或者打斗,但会被控制在最小程度内;16岁等级的游戏中可以有频繁的枪战,但不能有流血等暴力内容场景。该系统由德国游戏产业协会等于1994年制定,后来获得德国政府和司法机构支持。如违反USK评级并将游戏给不适龄玩家将受到法律制裁。
海勒尔还表示,德国已形成一套手机游戏预警系统。德国“网络巡警”对各种情况进行24小时监控。前不久,“蓝鲸死亡”游戏导致一个俄罗斯少年自杀后,德国马上提出预警,要求社交媒体给予配合,加以防护。德国还拟立法规管24小时游戏直播频道,要求严格申领牌照。
对患有网瘾的青少年,德国著名慈善组织——维希尔之家2003年在博腾哈根市建立了全球首家网瘾治疗所。现在,德国各地也纷纷开设“网瘾诊所”,通过让孩子参加日常劳动、进行户外运动和艺术创造等方式戒掉网瘾。治疗过程一般为3至4周。
美国:游戏分级+家庭管束
手游未来几年给企业带来的利润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手机游戏大国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2015年时如果美国玩家花10美元玩网络游戏,其中就有3美元花在手游,而到2018年将为4美元。同时,预计手游收入将从2015年的880亿美元上升到2018年的1100亿美元。对美国青少年来说,手游同样令他们着迷。
根据服务软件AppStore和GooglePlay提供的数据,可以定期排出iPhone游戏排行榜前100名。《环球时报》记者的朋友珊妮说,像《口袋妖怪》这样实物实景相结合的游戏,玩起来很简单也很有趣,每次都会让她很兴奋。但据说,怀俄明一个“90”后女孩为找“口袋妖怪”,最后跑到河里找到的却是一具尸体。
据报道,北美采取娱乐软件分级委员会(ESRB)游戏分级系统。如游戏设定为适合3岁以上、6岁以上、10岁以上、13岁以上、17岁以上、18岁以上及成人玩家6级。但现实生活中,实际操作同样很难,还是会有孩子想办法越过雷池。《赫芬邮报》今年2月曾报道,美国15岁少年德瑞克因沉迷手游最后荒废学业,甚至拒绝跟外人交流,完全沉醉于游戏中的虚幻世界。报道认为,最致命的是,玩手游上瘾的孩子如果成绩很差,很难会有大学录取他们。
英国:给孩子买简易手机
在伦敦和曼彻斯特的唐人街,《环球时报》记者向当地华人青少年打听《王者荣耀》,几乎是无人不知。在曼彻斯特读大学预科的宋同学说,有时周末就在网吧里玩这款游戏,叫两顿中餐,一天就算打发了。他知道,家长对此很担心,但又鞭长莫及。但对绝大多数英国家长来说,这样的顾虑和担忧相对少了很多。
英国利兹城市大学数字社会研究学者迈凯伦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青少年手游上瘾在一些国家引发社会问题,根本上还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不够。中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完全可以让青少年更感兴趣。他建议中国的教育机构和家长一起努力,让青少年少玩网络游戏,多参加各种探索自然的活动和社会实践。迈凯伦说,最重要的还是家长要言传身教,自己不玩或少玩。
日本:政府出手挽救“游戏废人”
在日本,“游戏废人”专指那些因为着迷“智能端游戏”而不能自拔的人。《环球时报》记者在日本手游玩家专业网站看到,类似《王者荣耀》一类的“历史人物大杂烩”游戏很受欢迎,另外,也有不少玩家玩画面比较血腥和暴力的“生存游戏”或通过游戏把未成年女性变成性奴的“恋爱游戏”。日本游戏公司大都赚得盆满钵满,如开发《智龙迷城》的游戏公司“GungHo”单凭这款游戏每年就赚15亿美元。
日本的手游使用人群主要集中在15至45岁。《读卖新闻》去年5月做过一个“手游中毒”玩家的专辑,有的好几个昼夜不分地打游戏最后被送医院抢救。有上瘾者为打游戏3年没上班,有的最后和老婆离婚,甚至埼玉县一位26岁的妈妈生孩子后打游戏上瘾,导致孩子发烧没有及时发现而死亡。京都一个高中男生因沉迷色情游戏,绑架邻居女孩并撕票,最后模仿游戏中的人物烧炭自杀。很多“游戏废人”患上不同程度的“依存症”,如赌博依存症、大麻依存症、暴力依存症等。日本专家认为,如发现身边的人有“手游依存症”,要马上加以干预,不然就很难再将其“拉”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