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育种:下一个热点?我国如何借鉴欧美巨头实现种业振兴?

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如何做到″碗里有粮,心中不慌″?主粮作物不可或缺,比如全球种植面积和产量最高的作物——玉米。不过,按目前的气候变化趋势,到21世纪末,气候变化导致适于玉米生长的面积缩小,平均产量将下降6%到24%[2]。因此,必须以新技术改良玉米品种,方能在不断暖化的未来,满足人类。

大而不强的中国玉米

玉米是当今全球种植面积*、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中国是玉米种植与生产大国。从2000年起,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就逐渐超过小麦、水稻,成为全国种植面积*的农作物。2021/2022年全球玉米产量达11.6亿吨[6],美国产量最高,达到3.83亿吨,中国为全球第二,达到2.77亿吨[6][7]。

2000年-2021年全球玉米产量前五的国家每公顷玉米产量(百克/公顷)对比

黄线代表美国,绿线代表中国

图源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SATA)

为什么中国玉米单产不够高?气候、水肥、技术等条件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而种子更是重中之重,想提高玉米种子质量,就要靠育种行业的技术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玉米遗传育种学专家,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荣誉所长荣廷昭指出,我国玉米种业的不足之处体现在[11]:

种子资源不足,多数靠引进,现有新品种多数是模仿育种或修饰改良,自主原创突破较少;种质资源基础研究也较少,理论难以指导实践;

目前育种技术处于向″分子育种3.0″融合阶段,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育种等技术还处于研发阶段;

产业研发组织模式效率不高,低水平科研分散又重复。

美国、巴西、阿根廷等美洲国家的经验表明,使用优质种源,如转基因玉米种子,结合专用植保产品,可明显提高产量。实际上,中国也曾是最早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之一(1998年即批准了转基因棉花的种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也一度位居全球第二[12],但2010年以后,国内对转基因玉米育种技术的政策态度趋于谨慎,中国转基因玉米的商业化,也因此经历了″失去的十年″。

近两年转基因技术再次得到重视,农业农村部在2022年发布两批《2022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13][14],至此,中国累计有11个转基因玉米品种获得生物安全证书。目前,众多中小育种公司已与转基因巨头达成了合作,将自有的骨干自交系导入一些版本的转基因性状。

基因编辑育种:下一个热点

2019年,《自然:生物技术》(NatureBiotechnology)杂志发表《养活100亿人的庄稼》[15](Breedingcropstofeed10billion),作者列举了多个先进育种技术,并对基因编辑技术寄予厚望。

在过去几年中,基因编辑育种技术不仅是全球实验室研究的显学,更是处于大规模商业化前夜,成为多国争抢的育种技术的新高地。

基因编辑育种,好在哪?

所谓基因编辑育种,是指对农作物的目标基因进行修饰(主要是基因的敲除、品种对应性状的基因插入、替换等操作),人为创造变异,进而产生新品种的过程。它是继野生驯化、杂交、转基因之后,*代表性的4.0育种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所涉及的基因,主要源于自身不同染色体或不同品种,对于敲除型基因编辑,不会引入(其它物种)外源基因,该法选育出的作物,完全可与自然变异或者人工选育出的品种等同对待;而对插入、替换型基因编辑,则有可能按转基因技术对待。

其中,ZFNs的缺点是产生高频突变的能力有限,而TALENs的缺点是难以避免脱靶效应,容易产生有害突变,难以产生理想的突变性状。而CRISPR/Cas工具则有效避免了二者的缺陷,可高效、精准地编辑基因,因此是目前业界基因编辑育种时最普遍采用的技术。[16]

下表是1930年代以来,玉米育种技术的里程碑事件——

玉米育种的三种技术历史与细节对比

信源丨参考文献[16],制表丨果壳硬科技

新技术自然有新优势:与人工驯化和杂交育种相比,基因编辑技术可实现精准操作,回交耗时短,能大大提高育种效率;与转基因技术相比,基因编辑的公众和全球监管的接受程度较高,审批流程较快;与锌手指等前代基因编辑技术相比,CRISPR/Cas技术操作简便、效率高、成本低。

使用CRISPR/Cas技术对植物细胞进行基因编辑的一般流程

信源丨参考文献[17],重绘丨果壳硬科技

人类已经编辑了这些玉米基因

从约1万年前开始,人类通过驯化大刍草(teosinte),得到了当今广泛种植的玉米(maize)。现代玉米有24亿碱基对,约3万~4万个基因[16]。通常认为,人工驯化需要至少20代才能改变野生材料表型,但由于人类驯化玉米的漫长历史中,仅有几百个基因发生了变化,因此有研究者指出,有了基因编辑技术,即便用大刍草开始″从头驯化″,工作量也不过编辑不到100个基因,在短期内就能完成人类数千年来驯化的成果。[18]

人类首次使用CRISPR工具对玉米进行基因编辑,始于2014年,由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完成。[19]

如今,人们可通过编辑基因,使玉米实现提高产量(通过优化花序结构、提高光合作用、养分吸收效率)、改善品质(营养价值)、增强抗逆性(抗除草剂、耐旱、耐盐碱、抗倒伏)、制造雄性不育系等特性。到2021年底,科研工作者已经对这些玉米基因进行了编辑——

针对产量进行的基因编辑工作

信源丨参考文献[20],制表丨果壳硬科技

针对品质改良进行的基因编辑工作

针对抗逆性进行的基因编辑工作

针对雄性不育进行的基因编辑工作

针对单倍体进行的基因编辑工作

新技术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因素,过去40年中,全球性种子公司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好的技术需要一系列人为因素的配合,才能焕发出活力。

玉米高产背后有种子的加持,而种子背后,则是种子公司在技术、模式与生态的全方位比拼,这也许能为中国种业振兴带来一些启发。

成功=技术+?

在过去近百年间,欧美种业公司经历了开放竞争,巨头并购与整合,取得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看准时机,快速跟进新技术。1980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在″戴蒙德诉查克拉巴蒂案″[21](Diamondv.Chakrabarty,447U.S.303)中,裁定″一项发明是否为生物,与其是否可申请专利无关″。在得到法理保证后,种业公司研发开始提速:1981年,孟山都组建分子生物学研究小组[22];1982年,孟山都完成*植物基因改造工作,并于五年后开始大田实验;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孟山都陆续剥离与农业无关且增长空间有限的化工业务,主攻作物生产与农业领域。

持续投入重金,支持新品研发。国内种业公司常被诟病″数千家种子公司,研发投入不及一家孟山都″,这话毫不夸张,欧美跨国种业公司的研发投入一般都在销售额的10%左右,可谓千金一掷:2022年,科迪华总销售额174.55亿美元,研发支出为12.16亿美元[23];拜耳作物科学部门(含孟山都业务)总销售额251.69亿欧元,研发支出28.76亿欧元,研发人员7700人,一年内发布500个新品种和杂交品种[24]。

注重构建新营收模式。多数国外农业巨头都将转基因种子与专用农药捆绑,形成″除草剂+耐除草剂种子″的″免耕农业″组合模式,″耐除草剂″成为转基因时代种子必需的性状,也令科迪华(包括其前身杜邦先锋/陶氏益农)、孟山都的转基因种子与农药业务实现了相互成就。

纵横扩张重组。全球种子行业经历了三次大规模并购潮[28],在*次并购潮期间(1997~2000),杜邦、孟山都、陶氏化学等农化公司主要收购种子公司,诺华农业则与阿斯利康农化合并组建先正达,纷纷实现搭建″种质资源+种子+专用农药″模式;在第二次并购潮期间(2004~2008),以孟山都为首的农业巨头通过横向并购,实现种子品种的多样性;在第三次并购潮期间(2016~2018),主要以跨国资本大型并购和重组为主,拜耳将孟山都纳入囊中(部分业务剥离给巴斯夫),陶氏、杜邦合并后分拆出科迪华。而在最近这次国际农企大变动中,此前一直沉默的中国资本终于进入世界种业: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先正达。

到2018年,全球种业形成″两超四强″的格局:第一梯队:拜耳、科迪华;第二梯队:先正达、巴斯夫、利马格兰、科沃施。[29]

延申至AgTech领域。AgTech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使农业增收的现代精准农业,如数字农业(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新式农机(以无人机撒药、自动化灌溉无人农业)、科学监测(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其特征是更注重数据应用,利用精准农业技术,为优良种子的丰产锦上添花。全球农企在该领域早已展开收购与合作,如孟山都收购了气候预测公司ClimateCorporation、精准播种公司PrecisionPlanting,组建ClimateFieldView平台。

总之,海外种业巨头的发展,基本遵循″科技为本、金融为用、管理为纲″的路径。[26]

2018年,美国农业部玉米育种专家爱德华·S.巴克勒(EdwardS.Buckler)提出了″育种4.0″概念[30],即:将基因编辑与合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跨学科技术相结合,以智能、高效、定向方式培育出新品种。他指出,基因编辑是育种4.0的最后关键技术。

在这个育种4.0时代,中国种业迎来难得的国际化机遇,但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以下,我们从政策、专利、商业模式等方面分析,在基因编辑时代,中国玉米种业的机会。

中国玉米的机会

新技术意味着新机会,目前农业领域的基因编辑技术尚在应用初期,中国政策监管措施制定及时,态度明确;在玉米基因编辑育种领域,中国专利积累较多;商业化方面,横向和纵向产业合作、整合有望展开。

在″种业振兴″愿景下,中国玉米种业面临政策、产学研与生态发育等多方面的变革机遇。

更积极的政策

前已提及,基因编辑技术培育的种子,完全可与自然变异或者人工选育出的品种等同对待,因此,相比转基因,我国农业部门出台的基因编辑监管措施较宽松。

″总体来说是按转基因流程在进行监管,至于监管的力度是有一定弹性的,不会像转基因那么严格。″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所研究员、中玉金标记、优食健康科技创始人卢洪对果壳硬科技表示,″执行过程中可能会casebycase(一事一议)。″

放眼全球,中国监管尺度如何?2022年底,德国学者托尔本·斯本瑞克(ThorbenSprink)等人综合了全球多个国家的基因编辑监管方案[33],国际获取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InternationalServicefortheAcquisitionofAgri-biotechApplications)据此将各国基因编辑监管政策分为两大类、四小方向[34]。

信源丨参考文献[33],制表丨果壳硬科技

ThorbenSprink指出,目前已发布监管规则的国家(包括中国),多数都属于″中间路线″(middleground,即采用方法2、方法3)。作者认为,这些国家之所以走中间路线,是因为它们对基因编辑技术寄予厚望。

犬牙交错的核心专利

先来看CRISPR/Cas9的原始专利。

智慧芽数据显示,到2023年3月底,全球申请的CRISPR专利,已公开的超过1.5万个,CRISPR/Cas9的原始专利分布一方是博德研究所(TheBroadInstitute),另一方是加州大学、维也纳大学和Charpentier等机构和个人组成的团队(简称CVC),还有一些专利则零散分布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研究所(WageningenUniversityandResearchintheNetherlands)、韩国Toolgen公司、德国默克公司(系收购MilliporeSigma所得)、法国Cellectis公司、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科迪华公司等。[35]

截至2023年3月底,全球机构的CRISPR专利申请情况

数据丨智慧芽,制图丨果壳硬科技

信源丨博德研究所官网,制表丨果壳硬科技

截至2023年3月底,全球机构的CRISPR玉米育种专利申请情况

总之,在使用CRISPR工具进行玉米基因编辑育种领域,中国优势明显。不过,由于CRISPR/Cas9的原始专利仍不在中国手里,为避免潜在的″卡脖子″风险,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同时,应注意开发新型基因组编辑工具(如Cas13,Cas14a,Cas12f等)。[37]

要解决真正的问题

欧美种子行业集中度较高,2022年,前五大种子企业市场份额(CR5)合计达到51%,反观国内,即便有巨头先正达,中国种子产业CR5也仅11%[38]。然而,中国种子行业集中度低,只是表象,想要实现″种业振兴″,我们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全村的希望″不一定是头部公司。行业调研通常认为,中国种子行业集中度不够高,无法满足巨大的商业化需求[38];但一线研发人士并不以为然,如铁岭旭日创始人贺伟在″南北学苑″撰文指出:国内育种大公司拿到的资源项目多,但管理人员众多,一线科研人员偏少,领导层变动导致科研缺乏连续性,″没有担负起大公司应有的样子″。[39]目前行业现状表明,中小型种子公司的求生欲、灵活度令其创新能力反而更胜一筹,研发的新品种更容易卖给大公司;

育种政策天花板有待重构。卢洪指出,国内头部大公司与中小公司的关系,需要协调和统筹:″国家育种机构应该与商业性的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把传统育种与现代育种科技进行全链条的无缝对接,这将是提升我国种业研发能力的有效策略,也是国家一直提倡的产学研融合之路。但需要三方(种业公司、科研机构、政府)进行高度的协调,需要有全球视野和产业经验的领军人才进行统筹设计。″

行业基础研发的动力。尽管国内监管在″松动″,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国营和上市大公司缺乏自主研发新品种的动力,没有建立强大的研发体系,没有持续稳定的投入,出于短期业绩导向的压力,大公司更愿从中小公司收购新品种。

″基因编辑技术在10年内无法取代其它育种技术,杂交育种仍然是最快捷最有效的育种方法。″过新的技术政策或引发产业变革,卢洪认为,″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的放开将会对我国种业带来一次洗牌的机会,但冲击波的强度,取决于国家执行《种子法》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References:

[20]CRISPR/CasSystem:ApplicationsandProspectsforMaizeImprovement

YilinJiang,KangtaiSun,andXueliAn.ACS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222(2),174-183.DOI:10.1021/acsagscitech.1c00253

[29]华安证券:他山之石,复盘全球种业巨头成长路径看种业未来

[30]Wallace,JasonG.;Rodgers-Melnick,Eli;Buckler,EdwardS.(2018).OntheRoadtoBreeding4.0:UnravelingtheGood,theBad,andtheBoringofCropQuantitativeGenomics.AnnualReviewofGenetics,52(1),doi:10.1146/annurev-genet-120116-024846

[37]CRISPR/CasSystem:ApplicationsandProspectsforMaizeImprovement

YilinJiang,KangtaiSun,andXueliAn,ACS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222(2),174-183DOI:10.1021/acsagscitech.1c00253

THE END
1.什么是雄性不育保持系,名词解释定义是?雄性不育保持系 参考答案:雄性不育保持系:正常可育,用其花粉给不育系授粉,后代仍能保持雄性不育特性的品种或品系。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名词解释 雄性不育恢复系 参考答案:正常可育,用其花粉给不育系授粉...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1386198.html
2.高三生物细胞质遗传教案16. 1985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指出,要进一步挖掘杂交水稻增产的潜力,就必须冲破“三系法”的框框,向“两系法”和“一系法”发展。经过10年努力,我国首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已经获得了成功。两系法杂交稻技术的关键是培育完全受核基因控制的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即该水稻在长日照,高于临界温度时表现为不育;...https://www.51test.net/show/3748474.html
3.万字长文人类群星闪耀时——袁隆平第三步,筛选和培育恢复系,即寻找和培育一种和雄性不育系杂交、使它们的杂种第一代恢复雄性可育的能力,能自交结实的稻株,只要它们表现的优势强,就可以将它们用于大田生产。这也就是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 袁隆平为了方便外行理解打了个形象的比方,他把三系法杂交水稻比喻为“一女嫁二夫”的特别婚姻关系,而且是包办...https://www.jianshu.com/p/1408d7811352
4.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FA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7.我国杂交稻育种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也长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生产上所用的不育细胞质主要为野败型细胞质,而其育性的恢复需要rf3和rf4基因同时存在时才能达到生产上的要求,这就导致新的恢复系选育难道较大。另一方面,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育性不够稳定,在高温天气时会出现自交...http://mip.xjishu.com/zhuanli/27/202110907122.html
1.宏建硕大的睾丸:探讨这一生物特征在动物界中的意义及其对繁殖成功...睾丸的演化过程与物种生存密切相关。在这些过程中,物种往往会根据环境压力和竞争状况调整自身的生理特征。对于许多动物而言,睾丸大小不仅仅是繁殖策略的反映,也是一种适应性进化的结果。例如,在一些独居的物种中,雄性动物往往选择较小的睾丸结构,这可能是由于相对稳定的交配环境使得无需过多的精子争夺。 http://sujiatun.dllhzc.com/lhzc/2430.html
2.雄性不育保持系(名词解释)【单选题】雄性不育保持系的基因组成是()。 A. s(RR) B. s(rr) C. N(RR) D. N(rr)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农学>种子生产学考试题目 【简答题】雄性不育保持系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简答题】什么是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不育系和保持系是()。 A. 同核同质...https://www.shuashuati.com/ti/bc0559954d264e349ddcef7b430206d3.html?fm=bda53bb1824b677a414f80732b37fc3147
3.毕业论文范文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性的研究针对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性研究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12个稳定遗传的雄性不育“两用系”、4个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及38个可育品系为试材,采用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解剖学方法,对不育系的雄蕊发育特性,繁殖器官生理、系列化特性及不育性的遗传特性在群体、个体和细胞水平上进行了系统研究,...https://paperisok.com/8542.html
4.遗传学考题及答案精选文章D.半恢复系 89.雄性不育系(ms/ms)×杂合可育株(Ms/ms)的F1【 】 A.全为不育株 B.全为可育株 C.3/4为可育株,1/4为不育株 D.可育株和不育株各占1/2 90.利用细胞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生产杂交种,必须采用三系配套。所谓“三系"是指【 】 ...https://dedemu.cn/article/257/cate_id/
5.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今天90岁生日,网友暖心祝福:要...根据天然杂交稻进行推想,袁隆平认为,必定存在天然雄性不育稻株,雄蕊退化,不能授精,而雌蕊却正常。要想人工培育杂交稻,就要先培育出这种雄性不育水稻的种子,可以让它们与正常的优势常规水稻授粉,产生大规模的杂交稻种子。 他构想出三系法技术路线:培养水稻雄性不育系;并用保持系使这种不育系不断繁殖;再育成恢复系,...https://www.whb.cn/zhuzhan/xue/20190907/288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