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七八岁讨狗嫌,老母猪看了也瞪一眼,尤其还是个属猴儿的孩子,所到之处,一片狼藉。唉,终于轮到我了。
与其说这是一期育儿建议,我更倾向于这是一次老母亲理智和情感拉锯下的哀嚎,就此与大家共鸣。
一、表现
总结一下,“讨狗嫌”年纪的孩子会(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明显的破坏性,过手的东西能“留全尸”的特别少;
不听话,不爱听的话大人说几遍都假装没听见;
爱顶嘴,遇到想表达的总是能说出噎人半天上不来气的话,不是童言无忌那种可爱,是带着半攻击、半逻辑的性质;
接人待物没有边界感:说他们不懂事吧,他们也知道人际关系,说他们懂事吧,不知进退脸皮厚,不知礼节没大小;
……
罄竹难书般讨厌啊!有亲妈滤镜也挡不住的讨厌啊!
为什么之前的可爱小天使变成这样的鬼见愁?捋平抓毛的头发后,我还是想告诉你,孩子们没有错,这是成长的必经阶段,这是好事。这些“讨人厌”的行为背后,是孩子们认知的成长。
1、破坏性强。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世界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又因为身心的成长,具有了比较强的探索能力。因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培养成——认知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的,行动先走一步,认知跟不上的他们,在探索时很难去给自己定个度。
到底哪些程度算是边界?
家长只是一句“不许”,孩子是记不住的。这不能说明孩子不听话,因为小孩子是情绪性动物,行动在理智之前。他们在下手前,不会想起外界的一句语言禁令。包括我们成年人,能够制止我们行为的是我们的道德感,如果我们不认同或不理解对方的言语,成年人也做不到令行禁止(当然在对方强权之下也可以)。孩子不是士兵,不可以用强权手段压制。何况孩子的破坏性不会毁天灭地,给社会秩序带来极大的破坏,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有耐心,有包容心,原谅他们的破坏。
当然,这不代表无底线的纵容。
2、不听话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无外乎有两个:一个是他们专注力很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难以自拔;一个是对家长的指令不认同,所以选择无视。更多的孩子是后一种。
作为父母该怎么办呢?观察他在干什么,如果是错的,及时制止,如果在孩子的角度是对的,等他做完你再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破坏孩子的专注。当然,如果孩子在破坏进行时,要及时制止。
如果孩子不听你的指令,就要站在孩子角度去想他为什么这么做。孩子不会无理取闹,总是有原因的,或许这个原因在大人眼里微不足道,但那就是孩子的精神世界,忽视不得。在教育孩子之前,家长必须弯下腰,去知道孩子怎么想的,然后针对孩子的错误出发点,家长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话去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要奉行软硬兼施的策略:讲道理灌输正确的观念;适时用家长权威。不要指望一次成功,因为我们是在用社会规矩与自然本能对抗。我们要乐观,只要我们坚持,规矩会逐渐把本能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
3、爱顶嘴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顶嘴是好事,说明孩子有了思辨能力和独立思维。这是一个人能够安身立命的本事,有多少人因为童年时期家长一味要求孩子顺从而让孩子长大后胆小怕事唯唯诺诺。
孩子顶嘴不代表其不尊重父母,他们还小,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至少要12岁以后才能走心。即使强迫下的幼小的孩子知道孝顺,也只是在臣服客观世界,不是打心眼里发出的尊重的心情。这样的孩子在叛逆期来临时是最可怕的,因为他们之前的顺从都是对强权的屈服,而不是发自内心的道德观,等到了初中的意识成长爆发期时,就会拼命反抗父母。
所以,对于讨狗嫌年龄阶段的孩子,我们不要急于去灌输服从强权的意识,我们要在这个时候呵护他们心智的成长,引导他们在这个阶段逐渐形成正常的内心世界。
有了正确三观的孩子在初二叛逆期时,不会无知地与外界反抗,甚至可能都不会反抗,因为他们会认识到真正的对错,知道孰轻孰重,理性能够压制住冲动。经历过的都知道,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可怕的就是在初二的叛逆:中考在那杵着,根本不会给孩子们浪子回头的机会。叛逆的孩子极有可能因自己的任性,错过一生中最重要的节点。
这个节点(中考)的成败影响的不止是能否有体面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对孩子心智的影响。拥有一个更优秀的心智的途径,包括社会磨练,也包括中高等教育。与吃过无数次亏相比,书本带来的心智的成长是最容易的。与吃亏获得经验相比,也有人在社会上吃亏无数也学不会,这一辈子都是一个无知的失败者。更可怕的是,这个失败者因为缺乏更高级的心智,终其一生都不知自己为何如此痛苦和失败,无意识地把自己的痛苦与失败传给下一代。
所以家长们,不要为了自己的权威和面子去扼杀孩子的成长。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身心健全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内心苦闷外表顺从的孩子。被过度压制的孩子要么一生痛苦压抑挣扎,要么强烈反弹,后半生都在用意气去报复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这个报复可能是憎恨亲人,也可能是自我毁灭。
4、没有边界感
孩子没有边界感,这其实是家长的责任。
自小生活在宽松的环境里,孩子们认为这个世界是予取予求的,尤其面对家长亲友的时候,因为家长的面子,孩子们多被包容。幼小的孩子没有边界感,会受到大人的鼓励,认为向他人索取是勇敢、开朗的象征。
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欲望变得更大,提出的要求逐渐超出了别人的忍耐值。所以孩子在与外人接触时就会做出在成人眼里是脸皮厚的事。社会关系本来就很复杂,而孩子的世界非黑即白,人际关系在他们眼里,只有两种极端模式,爱则亲之,恶则远之。所以这一点的人际关系上的行为,与孩子的本性没有关系,只是家长在教育上没有跟上。
所以我们如果烦哪个孩子,只需要埋怨家长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去否定一个孩子的品质。孩子们有什么错呢?他们只是延续之前的行为而已。
还有其他的让人郁闷的行为,总的来说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在这个时候自然本能和社会认知上出现了断层。
三、错误的教养方式
父母面对这种断层都会怎么办?
1、用大人逻辑生硬地套在孩子身上。
面对孩子的缺点,成人的认知是孩子们大了,不应该用以前的哄孩子的方式去溺爱。棍棒底下出孝子,稍有反抗,就疾言厉色,缺乏耐心,用大人的威严让孩子乖巧听话。
大部分父母这么做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讲无外乎两点原因:一是孩子大了,失去了以往的耐心;二是为了面子。
这么大的孩子犯的错误因其破坏性会超出家庭范畴,让父母在外人面前没面子,孩子的成长错误在幼时是可爱,小学以后就变成了可恶——
孩子委屈着:为什么父母不爱自己了。
父母委屈着:“孩子还小”这块遮羞布没有了,此刻向外界暴露了自己不会教孩子这一问题,我要表明立场去表示我没有失败,我也在努力。
2、彻底放纵的模式
他们也许没有看到自己孩子的缺点,也可能故意装作看不见:他们习惯了孩子的行为,认为孩子没有错,错的是别人,没爱心不包容孩子;或者认为眼前都是小毛病而已,将来孩子会自己变好。
然而这两种选择都是不对的:
第一种,会让饱受父母打击的孩子变得胆小懦弱,一辈子都畏首畏尾,也有一部分走向极端,在有反抗能力后变得叛逆。
第二种,会让孩子带着这份幼童的幼稚成长,与少年气质融合,从幼儿的坏习惯变成一生的固化性格。所以很多孩子长大以后自私自利,任性妄为,都是因为小时候的性格缺点被固化了。
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家长们可愁坏了。这可怎么办呢?
老祖宗的中庸之道又发挥作用了:
作为家长的我们要意识到一点:孩子是成长的主体,父母要做的是呵护并引导他们成长——守护花开。
还是那句话,父母要有耐心,不要用成人的评价方式去评价孩子。我们要像照顾植物盲盒一样,认真养育灌溉。等到他们“破土而出”,无论是玫瑰还是小树,我们都不要失望,要按照这颗植物的自身特性进行陪护,帮他们除虫,松土,浇水,晒太阳,修理有害枝丫……至于是否花开不重要,是否参天结果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颗植物本身未来是什么样子,不去攀比别家。听明白了吗?
总之,我们做父母的:
要有耐心,子女教育是终生的持续性活动;
正视自己孩子的特性,不与别家孩子攀比,徒增焦虑和无效教育行为;
制定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不照搬任何成功模式;
不回避问题,根据孩子特性及时修正其错误生长趋势;
家长做好守护工作,尤其是关于互联网信息和社交,要做到在父母的掌控之内,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直接断定病源;
学会忍耐和放手,不是原则性问题就不要把孩子限制那么紧,与收拾孩子淘气引起的混乱所带来的恼怒相比,孩子成长更重要;